词条 | 军事毒物 |
释义 | 简介军事毒物主要指一类用于军事上具有特殊毒性的化学物质,如化学战剂。作为战剂,一般应具备下列条件:毒性强,作用快,毒效持久,施放后易造成杀伤浓度或战斗密度,能通过多种途径引起中毒,不易发现,防护和救治困难,容易生产,性质稳定,便于贮存。因此,实际上作为CWA的毒物是不多的。 分类根据CWA的性质、作用原理及战术目的,化学战剂可按不同方法进进一步分类。如,按战术用途可分为致死性毒剂、致伤性毒剂、失能性毒剂、扰乱性毒剂和牵制性毒剂;按作用快慢可分速效性毒剂和非速效性毒剂。以下主要介绍临床(或毒理作用)分类。 神经性毒剂(nerve agents) 这是现今毒性最强的一类化学战剂,因人员中毒后迅速出现一系列神经系统症状而得名。主要代表有沙林、塔崩、梭曼和VX。 沙林 1995年3月20日清晨,原奥姆真理教部分信徒受麻原彰晃指使,在东京市区3条地铁电车内发生施放神经性毒气“沙林”事件,造成12人死亡、约5500人中毒。 塔崩 在两伊战争中,伊拉克首次将塔崩较大规模地用于实战。1981年1~11月,伊拉克军队曾向伊朗军队阵地发射了塔崩炮弹,造成了人员伤亡。 梭曼 1980年1月中旬,入侵阿富汗的前苏联空军在阿东部法扎巴德和贾拉拉巴德两个城镇附近以及塔哈尔和巴米亚两省,向穆斯林游击队使用了梭曼,使这些人呕吐、窒息、失明、瘫痪和死亡。 vx 1968年3月,美国陆军在犹他州达格韦试验场用神经性毒剂进行了一系列的试验。3月13日下午6时许,一架F4鬼怪式喷气机在基地上空轰鸣,悬挂在飞机下面的罐向一片没有标记的地面洒下VX液体。其中一个罐子出了故障。大多数毒液已在预定高度布洒出去,但在那个出了故障的罐子里还残留了大约9.07千克的毒剂。当这架喷气式飞机飞出它的航线时,VX毒剂从罐子中泄露出来。当时飞机还在较高的上空,风速达56千米/小时。神经性毒气悬浮在空中,最后漂落到颅骨谷地的地面。此地位于试验场大约32千米处。几小时后在谷地吃草的大批羊群中毒死亡。当地摄影师和电视工作者闻讯纷纷赶到现场,亲眼目睹6000只死羊被扔进仓促挖成的壕沟里。用美军新闻发布官的话来说:现场目击者在国内和国际的宣传报道,给了美国化学生物战计划致命的一击。 1969年夏,坏消息又不期而至。在日本冲绳岛美军基地,VX神经性毒剂从一个容器里渗出,使23名军人中毒并送进医院。 糜烂性毒剂(blister agents) 能引起皮肤、眼、呼吸道等局部损伤;吸收后出现不同程度的全身反应。主要代表有芥子气,氮芥和路易氏剂。 芥子气 1940年9月7日—10日侵华日军进行的一次发射芥子气毒弹实验: 当时,日军向3个地点发射芥子气(糜烂性毒气,化学成分是二氯二乙硫醚)弹,每个地点都放置了着装防护面具及防护环境各不相同的一组活人。在第一区域放置了5个人,第二区域6个人,第三区域5个人,编上3位数的号码,观察被炸地点各种人被害后的结果。当然,那些人是被日本军队俘虏的中国人。 氮芥 氮芥 是最早用于临床并取得突出疗效的抗肿瘤药物 路易氏剂 在一次大战中未使用过,实际战斗效果无数据证实。国外进行的一系列野外试验说明其并非具有想象的那样大的战斗效能,主要是: ①难以造成较高的野战浓度; ②防毒面具可完全防护蒸气态染毒(呼吸道); ③蒸气态气味易识别; ④特效的抗毒剂。 氰类毒剂(cyanide agents) 经呼吸道吸入后与细胞色素氧化酶的Fe2+结合,破坏细胞呼吸功能,导致组织缺氧。高浓度吸入可导致呼吸中枢麻痹,死亡极快。主要代表有氢氰酸、氯化氰。已往也被称作全身中毒性毒剂(systemic agents)。 窒息性毒剂(choking gases,asphyxiants) 主要损伤呼吸系统,引起急性中毒性肺水肿,导致缺氧和窒息。如光气、双光气以及氯气、氯化苦等。 失能性毒剂(incapacitating agents ,incapacitants) 这类毒剂种类繁多。美军装备的主要是毕兹(BZ)。它可以引起思维、情感和运动机能障碍,使人员暂时丧失战斗能力。 刺激剂(irritants) 这类毒剂对眼和上呼吸道有强烈的刺激作用。引起眼痛、流泪、喷嚏和胸痛等。主要代表有苯氯乙酮、亚当氏剂、CS和CR。外军常用来骚扰对方军事行动,并用作“抗暴”剂,目前仍有装备。我军不列为化学战剂 解决方法 可疑军事毒物外军为了增强毒剂毒性和改进其使用性能,有些国家还专门研究或合成了某些特殊毒剂,是否装备军队,尚不清楚。其中包括: (1)新失能剂EA3834,属取代羟乙酸类化合物,化学结构为苯基异丙基羟乙酸-N-甲基-4-哌啶酯,淡黄色粘稠液体,沸点303℃,难溶于水。与添加剂EA4923(环庚三烯类化合物)配伍使用,可经皮肤和呼吸道双途径吸收,失能作用稍大于BZ。对人的ICt50为73毫克·分/立方米。美国已进入生产与使用阶段,可能列为装备,尚待查证。 (2)有机氟化物,前苏联装备了一种能穿透防毒面具的毒剂-全氟异丁烯(perfluo-roisobutene,PFIB),结构式为(CF3)2C=CF2,是一种伤肺性毒剂。毒性强、作用快。空气中含ppm级的浓度,人员吸入后1h内即可出现头痛、咳嗽、胸痛、呼吸困难和高热。6~8小时症状加剧,8~24小时死于肺水肿。 另一氟化物六氟二甲基二硫(CF3SSCF3),由相对无毒的硫代三氟一氯甲烷(CF3SCl)遇活性碳后生成。与PFIB类似,也能穿透防毒面具。美、英等国家也积极从事有机氟化物的研制工作。如美军研制的有(CF3)2C=CFCN。 (3)毒素战剂和基因武器,随着研究手段的提高,发现了许多实际有毒但未被列为毒物的新的毒性物质,如蓖麻毒素(ricin)、肉毒杆菌毒素A(botulinum toxin A)、葡萄球菌肠毒素B(staphylococcus enterotoxin B)、石房蛤毒素(saxitoxin)等。一些生理性肽也有极大可能发展成为生化战剂。至于小分子肽毒素的合成也有了重大的变化,自动化的氨基酸偶合形成的技术已被发展。此外比母体分子强千百倍的生物调节肽类似物也能被制造出来,使这些分子成为影响生命过程最强的化学物质。由此可见,化学战剂不会停留在原有阶段,新的化学战剂还会不断产生。当今工艺技术的进步与发展能提供以前办不到的大量生产毒素的方法,从而获得有军事意义的产量。因此,着眼未来,建立新的医学防护体系实属必要。 此外,美军侵越战争中曾大量使用了除莠剂毁坏农作物和森林,故又称植物杀伤剂(anti-plant agents)。使用状态为白色、橙色、蓝色粉末或油状液滴。除莠剂是清除田间杂草的药剂,但大量使用能使植物叶子变黄、枯萎、脱落,达到暴露对方目标、限制游击队行动的目的。人员吸入、误食或皮肤大量接触,也会引起中毒。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