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军帽底下的眼睛 |
释义 | 《军帽底下的眼睛》是胡昭创作的一首新诗,于1952年12月写于朝鲜战场。这首诗收录在作家出版社1955年版《光荣的星云》中。诗中没有着意渲染硝烟弥漫、炮火纷飞的场面,也没有从正面歌颂英勇杀敌、视死如归的志愿军战士的形象,而是以战斗生活为背景,着重展示了另一个世界——战士们丰富的内心世界。在结构上这首诗的特点是:叙事在前,是基础;抒情在后,是在叙事基础上的发展和升华。 中文名:军帽底下的眼睛 作者:胡昭 诗体:新诗 创作时间:1952年12月 出处:《光荣的星云》 诗歌原文军帽底下的眼睛 透过炮火,透过烟雾, 那军帽底下 闪动着一对眼睛, 它们在四下搜寻。//① 从一个伤员爬向一个伤员, 她望着同志们坚毅的眼睛, 轻声地说:“不要紧......” 每个指尖都充满疼爱, 她包扎得又快又轻。// 我想起妹妹的眼睛 那么天真而明净, 我想起妈妈的眼睛 那么温暖那么深...... 深深地望了她一眼 我回身又扑向敌人②。// 无论黑夜或白天 不管我守卫,我冲锋...... 我眼前常闪动起那对眼睛, 这时,我就把枪握得更紧, 我就更准地射击敌人。// 我要保卫那对眼睛—— 妹妹的眼睛,妈妈的眼睛, 我亲爱的祖国的眼睛! 诗歌注释① 符号“//”代表诗歌分节。 ② 敌人:指侵朝美军。 诗歌鉴赏诗作一开头突出“一对眼睛”,勾勒了一个“四下搜寻”的身影,不拖泥带水,旁逸斜出,一下子抓住了读者的注意力。这个“四下搜寻”的人是谁?为何要这样做?第一节并不急于和盘托出,因此自然地制造了一个小小的悬念。只是到了第二节,诗人才通过轻声轻气的口吻和“又快又轻”的包扎动作,揭示了人物的身份,表现了人物崇高的使命感,给读者以较为完整和清晰的印象。 诗篇并未到此为止,从第三节开始诗人展开了他的想象的羽翼,使诗篇上升到一个崭新的境界。从救护人员的眼睛到妈妈、妹妹们的眼睛,显然已经从前线扩展到后方,从朝鲜战地扩展到整个祖国,其为“眼睛”则一,而包涵的思想意蕴则异——已经发生了变化,从发扬救死扶伤的革命人道主义转变为全国人民对志愿军战士的深切期待了。这还不算,诗人又从“我”这方面着眼,反过来抒发了“我”要保卫她们的“眼睛”的坚强信念,结尾处升华到“我亲爱的祖国的眼睛”,既是由“眼睛”而来的自然延伸,也是归结和收束全篇的神来之笔,寓激情于生动鲜明的形象之中,显得格外感人。 诗人幼年丧父,家乡解放后不久又失去了母亲,成了孤儿。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诗人对于他从未得到过的手足之情和过早失去的母爱,是十分渴望的,这也许就是诗人为什么会不由得写到妈妈和妹妹们眼睛的一个内在的原因。自然,诗人有权利向往那些从未得到过的和过早失去的一切,更有权利捍卫全国人民已经得的和正在得到的一切! 作者简介胡昭,男,1933出生,满族,吉林舒兰人。曾在吉北联合中学就读。1947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48年调任中共榆树县委宣传部干事。1949年任《吉林日报》编辑。1953年后,曾任《长春》副主编。1958年后下放劳动。1961年到省文联民间文艺研究会工作。1966年调通化地区工作。1979年到省作协分会专事创作。其诗集《山的恋歌》获1979~1982年全国优秀新诗(诗集)二等奖。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