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巨野县
释义

位于山东省菏泽市东部,邻接济宁市,是菏泽地区的东大门,地处东经115度47分至116度13分,北纬35度5分至35度30分。总面积1303平方千米。总人口93万人(2003年)。县人民政府驻巨野镇。古系渊泽之地,因古有大野泽而得名。主要河流有万福河、洙水河、洙赵新河和郓巨河。巨野县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适中,年均气温13.5市摄氏度,年均日照2529小时,年均降水时741.9毫米,无霜期270天。境内田野平阔,土壤肥沃,属黄河冲积平原,东南部有少部分山丘,面积14.5平方公里。

基本信息

邮编:274900区号:0530

人口:86.06万

面积:1308平方千米

拼音:Juye Xian

巨野,古系沼泽之地,因古有大野泽而得名。早在原始社会,就有氏族部落聚居。伏羲氏族曾在大野泽“农耕渔猎”。西汉前,就已有“桑麻之业”。巨野县设置于西汉初,唐武德四年置麟州,故巨野又称麟州,至今有两千余年历史。夏商时期,巨野地属徐州北境;西周至春秋为鲁国西境,是鲁哀公西狩获麟之地;战国时属宋,后改属齐国;秦属砀郡;汉至三国时期属山阳郡;晋至南北朝为高平郡;隋朝时期,巨野分属郓州、曹州和金乡县;唐至五代属河南道郓州;宋归属济州;元明时属济宁府、兖州府;清雍正十三年改属曹州府;民国十七年为山东省直属县;1953年归属菏泽专区;1958年改属济宁专区;1959年改归菏泽专区,2001年菏泽专区改为菏泽市,巨野县属菏泽市管辖。

地理位置

巨野位于山东省的西南部,地处东经115°47’-116°13',北纬35°05'-35°30'。巨野因古有大野泽而得名,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春秋“西狩获麟”之地,西汉建县,唐武德四年置麟州。是国家命名的中国麒麟之乡、中国农民绘画之乡、中国杂技之乡、武术之乡和戏曲之乡。巨野县,总面积130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14.9万亩。巨野是黄河冲积平原,地势平坦,环境优越,百里沃野,物产繁多。盛产棉花、小麦、大蒜、玉米、大豆、花生、苹果等。先后被国家确定为总理基金麦棉两熟高产开发试验基地、优质棉生产基地、粮食生产基地和鲁西黄牛、青山羊、小尾寒羊饲养繁育基地。境内矿产资源主要有煤、石油、天然气、石灰岩等。巨野资源富饶,是正在开发建设的大型煤电化工基地,巨野煤田地质储量55.7亿吨,是华东地区目前储量最多、煤质最好的大型整装煤田。年设计生产能力600万吨的龙固矿井已投产,年设计生产能力180万吨的万福矿井即将正式开钻。巨野还是全国优质棉生产基地、全国粮食生产基地和全国首批平原绿化达标先进县。

名胜古迹

境内现存古昌邑城遗址、《皇览》所载的蚩尤墓、春秋时期的麒麟台、战国时期的齐鲁会盟台、有鬼斧神工之誉的金山秦王洞、芳龄千载的永丰塔、世称“文绝、书绝、碑绝”的屏盗碑及明代建造的大成殿等众多名胜古迹。

珍贵文物

巨野,近圣人之居,沐玄歌之化,是一片丰厚的文化沃土,留下了众多的珍贵文物。1977年发掘的红土山西汉昌邑王刘髆墓出土玉璧、青圭、玉具剑,代表了中国制玉的最高水平。巨野石佛寺北齐造像刊经碑,碑文出现了4个简体字,是迄今已知的年代最早的简化字,从而把中国出现简化字的历史推溯至南北朝时期。

繁荣的民间艺术

巨野,是全国著名的“戏曲之乡”、“农民绘画之乡”和“武术之乡”。流行在巨野的剧种较多,主要有山东梆子、豫剧、枣梆、大平调、四平调、柳子戏、两夹弦等,民间的“大姚班”、“田家班”等均系当地古老戏班,至今已有300年的历史。巨野的书画艺术可追溯至秦汉时期,现有国家级美协会员1人,省级会员20多人,市级会员900多人,专业从事绘画艺术人才1500多人,形成了“家家溢墨香,户户绘新村”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其中代表为老画家刘昌杰、黄恩涛,中青年画家高观凌、刘春祥、高谭印等,巨野籍的在外画家赵新建。巨野武术文化源源流长,自宋代始就已成为广泛的群众性活动,多数村庄都有一两处习武场,习武强身已成为广大群众农闲时的娱乐选择。

书画研习传统

巨野县书画研习传统可追溯到秦汉时期,历代流派纷呈。卜子夏,王禹偁、晁补之、晁公武、刘藻等历代名家无不诗文书画兼工。近年来,巨野县书画艺术更有长足进步,挥毫泼墨蔚成风气。诸多画家及作品被录入《中国书画大辞典》、《中国书画作品精选》等大型典籍。作品流布于日本、新加坡、韩国、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部分精品被人民大会堂、天安门城楼、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为庆祝建党八十周年,由巨野县80位农民画师创作的《中华大富贵图》被天安门城楼管理局收藏。巨野当家画种工笔牡丹,以雅俗共赏、工整典雅、雍容大方、色彩绚丽等特点享誉海内外,为北京荣宝斋、广州友谊商店、西安古楼书画市场等全国90家知名书画市场和画店的当家品种,他们悬挂或出售的工笔牡丹画80%出自巨野,被誉为“中国工笔牡丹画之乡”。

地方特产:园铃大枣、巨野彩蛋、工笔牡丹花、谢集罐子汤、柳林羊肉汤、观集羊羔子肉、红三刀、马蹄烧饼、米豆糊粥

历史沿革

西周春秋时期

西周春秋时期,巨野为武城地,鲁国西境。公元前475年,巨野属宋国,至公元前286年,改属齐国。公元前220年,置昌邑县(今昌邑集一带),属砀郡。

西汉初期

西汉初期,巨野县境内有昌邑县,西汉中期增置巨野县和乘氏县。昌邑县:始建于秦,前汉为昌邑王国、山阳郡,后汉兖州刺史皆治此,治所在今巨野县昌邑集,所辖包括金乡、巨野、成武、单县4个县的边界地区。乘氏县:汉置侯邑。汉景帝中元6年封梁孝王少子买,汉和帝封梁商为乘氏侯。治所在今龙固镇西南甘泉寺一带,其辖区包括巨野东南、菏泽东南、定陶东北部。公元前144年(汉景帝中元6年),昌邑、巨野属山阳国。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建元元年),改山阳国为山阳郡。昌邑、巨野两县属山阳郡,乘氏县属济阴郡。公元前97年(汉武帝天汉4年),改山阳郡为昌邑国,昌邑、巨野为其属县。公元前73年(汉宣帝本始元年),撤销昌邑国,复为山阳郡,昌邑、巨野仍为其属。公元9年(新莽始建国元年),撤销山阳郡,改为巨野郡,以巨野县城为治所。公元25年(汉光武帝刘秀建武元年),撤销巨野郡,恢复山阳郡,治所在昌邑,巨野、昌邑两县兼属山阳郡和兖州。乘氏县仍属济阴郡。公元192年(东汉初平3年),曹操任兖州牧,以昌邑为治所。

三国时期

三国时期,巨野和昌邑两县属山阳郡,乘氏县属济阴郡。公元265年(晋武帝秦始元年),改山阳郡为高平国,治所在昌邑,巨野、昌邑为属县,乘氏县仍属济阴郡。南北朝时期,巨野县后为多方割据势力统辖。南朝刘宋改高平国为高平郡。公元518年(北魏孝明帝神龟元年),分高平郡,置任城郡。在此期间,巨野县先属南朝高平郡,后属北魏任城郡。公元420年(南朝刘宋永初年间),撤销昌邑县,并入金乡县。公元488年(北魏太和12年),乘氏县移置今菏泽市。北齐撤销巨野县。

隋文帝开皇年间

隋文帝开皇年间,巨野东北部属郓州东平郡,巨野西南部属曹州济阴郡,巨野东南部昌邑一带属金乡县。开皇16年,恢复巨野县和昌邑县。公元606年(隋炀帝大业2年)撤销乘氏县,并入巨野县;撤销昌邑县,并入金乡县。

唐朝

公元619年(唐高祖武德2年),巨野县属郓州东平郡。公元621年(唐高祖武德4年),在巨野县城置麟州,复置乘氏县为属县。公元622年(唐高祖武德5年),撤销麟州,复置昌邑县,巨野、昌邑两县属戴州(治所金乡)。公元625年(唐高祖武德8年),撤销昌邑县,并入金乡县。公元643年(贞观17年),巨野县改属河南道郓州。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四代,巨野县仍属郓州。公元952年(后周太祖广顺2年),移济州于巨野县城,并辖郓城、任城、金乡为属县。

宋朝

宋朝,巨野县属济州。公元997年(太祖至道3年),属京东路。公元1074年(神宗熙宁7年),改属京东西路。

金徙济州治任城县,属山东西路。公元1147年(南宋绍兴17年,金皇统7年),析任城县以西、巨野县以东地区置县,治所设在山口镇。借春秋时鲁哀公14年春“西狩获麟”的故事,取其祥瑞之意,定名为嘉祥县,时属山东西路济州。公元1150年,黄河大决,淹没巨野,撤销巨野县。

元朝

公元1269年(蒙古至元6年),恢复巨野县,迁往任城的济州,还治巨野县。公元1271年(元至元8年),升州为济宁府。公元1273年(元至元9年),移府治于任城,移州治于巨野,是年末仍以府治于巨野,复以州治于任城。公元1279年(元至元16年),升府为济宁路,辖兖、济、单三州。公元1348年(元至正8年),黄河大决,淹没巨野城,迁济宁路于济州(任城),迁县治于城北邢家务。

明朝

公元1368年(明洪武元年),设济宁府于任城,巨野为属县,隶属于山东布政使司。公元1374年,黄水淹没巨野,至洪武9年消退,县治由邢家务迁入巨野,重建县公署。公元1385年,兖州升为府,济宁降为州,巨野县属兖州府济宁州。

明洪武元年,因自然灾害原因,巨野等地人烟稀少,朱元璋把山西大批居民搬迁至巨野,至今巨野人多为山西那批搬迁而来的人的后代。据传,这些后代的一个特征就是小脚趾有两个脚趾盖。现在巨野新一中附近一村庄仍树立有记录搬迁的石碑。

清朝

清朝,巨野县属兖沂曹济道、兖州府、济宁州。公元1724年(清雍正2年),改济宁州为济宁直隶州,巨野为属县。公元1730年(清雍正8年),改属曹州直隶州。公元1735年(清雍正13年),改曹州直隶州为曹州府,巨野仍为属县。

近现代

公元1912年(民国元年),巨野县属山东省济宁道。1928年废除道制,巨野县直属山东省政府。1929年,巨野县属山东省第二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38年,巨野县属山东省第二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第十行署。1946年,巨野县属第二行署。

1938年12月9日,日军侵占巨野城。1939年春,建立日伪县政府。1939年5月,建立中共郓巨工委和抗日县政府,归中共运西专署领导。11月建立中共巨野工委和巨野县抗日政府,属运西专署。1940年11月,属鲁西二专署。1941年2月,属巨、菏、金、嘉、成5县联合办事处。1943年属晋鲁豫17专署。1944年6月,属冀鲁豫11专署,同时还有巨菏县,于1941年建立,1942年12月撤销。金巨县,于1943年9月建立,1945年3月撤销。郓巨县,1944年12月建立。巨南县,1945年3月建立。

1946年6月8日,冀鲁豫行署决定将抗日县政府改为民主县政府。解放战争期间,巨野境内有巨野、郓巨、巨南三个民主县政府,其隶属变革为:(1)巨野县1945年9月至1946年1月,属冀鲁豫11专署(湖西)。1946年1月至1946年3月,属冀鲁豫7专署(鲁西南)。1946年3月至1948年5月,属冀鲁豫2专署(运西)。1948年5月至1949年8月,属冀鲁豫7专署(运西)。(2)郓巨县1945年9月至1946年2月,属冀鲁豫8专署(运西)。1946年2月至1949年8月属冀鲁豫2专署(临河)。(3)巨南县1946年2月建立,至1949年8月,先后属冀鲁豫11专署(湖西)和3专署(湖西)。

1949年8月20日,平原省人民政府成立。巨野县隶属平原省湖西专区。1949年9月,巨南、郓巨两县撤销。1952年12月撤销平原省,巨野县隶属山东省湖西专区。1953年7月20日(县志一说1953年8月20日),撤销湖西专区,巨野县改属山东省菏泽专署。1958年10月,撤销菏泽专署,巨野县改属济宁专署。1959年6月,恢复菏泽专署,巨野县复属菏泽专署。1967年至1977年,巨野县属菏泽地区“革命委员会”所辖。1978年,撤销各级“革命委员会”,巨野县改属菏泽地区行政公署。2000年6月23日,设立地级菏泽市。巨野县属菏泽市管辖。

民国时期,国民党政府把巨野县划为9个区:城区、凤鸣区、新城区、顺应区、大义区、忠义区、龙堌区、柳林区、大康区。

抗日战争时期,巨野县主要由国民党和日伪政府管辖。按照巨野县公署建设科在1943年绘制的行政区划图,全县分为8个区、16个镇、41个乡。第一区:驻所在巨野城内,包括东隅镇、西隅镇、南隅镇、北隅镇、获麟乡、麟安乡、彭泽乡、盟台乡、新城乡、大兴乡。第二区:驻所在玉山(今独山),包括玉山镇、六营镇、刘楼乡、王桥乡、蒋寺乡、顺兴乡、金山乡、金安乡、截河乡。第三区:驻所在营里集,包括营里镇、昌邑镇、忠义镇、扬固镇、鼎新乡、金言乡、固边乡。第四区:驻所在大义集,包括大义镇、忠义乡、大成乡、等让乡、德化乡、合药乡、棠林乡。第五区:驻所在龙堌寺,包括张表乡、柳林乡、柳西乡、肖楼乡、丰乐乡。第六区:驻所在龙堌,包括龙堌镇、观音镇、李海乡、临河乡、同治乡、清泉乡。第七区:驻所在新兴集,包括安兴镇、太平镇、五界乡、太康乡、三和乡、新兴乡、三义乡。第八区:驻所在苏集,包括苏集镇、第一乡、第二乡、第三乡、第四乡、第五乡、第六乡。

1949年5月,调整行政区划,巨野县辖6个区,427个村。1949年9月,巨野县辖11个区。1952年12月24日,全县建立乡镇148个。1955年8月13日,全县1~12区分别改称城关区、沙土区、太平区、大义区、龙堌区、柳林区、章缝区、棠林区、营里区、谢集区、独山区、六营区。

1956年4月,县行政区划由148个乡调整为73个乡镇。

新中国成立后至1958年撤区并乡前,全县分11区(建国初期一度设立棠林店区,不久撤销),73乡。第一,城关区:包括曹庙乡、五里墩乡、新城乡、姚店乡、吕官屯乡、阎庄乡、三里庙乡。第二,沙土区:包括田庄乡、高庄乡、小宁庄乡、杨官屯乡、沙土集乡、姚庄乡、丁官屯乡。第三,太平区:包括太平乡、邬官屯乡、田桥乡、毕海乡、林屯乡、毕庄乡、白李庄乡。第四,大义区:包括大义乡、比干庙乡、人祖庙乡、庞庵乡、胡堌堆乡、东营乡、葛店乡、棠林乡、孔楼乡。第五,龙堌区:包括龙堌乡、三里庙乡、郝庄乡、李集乡、观集乡。第六,柳林区:包括柳林乡、王水坑乡、龙寺乡、陈集乡、后陈楼乡、蒋海乡、张表乡。第七,章缝区:包括章缝乡、高坊乡、曹海乡、董官屯乡、焦顺屯乡、肖楼乡、冯沙窝乡。第八,谢集区:包括谢集乡、赵庙乡、前昌邑乡、谢庄乡、陶庙乡、王胡同乡。第九,营里区:包括营里乡、前店子乡、大袁楼乡、毕堂乡、赵集乡、刘集乡。第十,独山区:包括独山乡、高海乡、金山屯乡、王楼乡、马河乡、华营乡、双庙乡。第十一,六营区:包括六营乡、大屯乡、夏官屯乡、刘楼乡、魏集乡。

1958年3月,公布撤区并乡方案,撤销11个区,将过去的76个乡镇合并为23个乡镇。1958年7月23日,进行并社工作,决定将全县原620处、平均每处180户的农业社,合并为每个1000户左右的大社。1958年9月,合并23个乡,成立11处人民公社:城关公社、田庄公社、夏官屯公社、龙堌公社、柳林公社、章缝公社、营里公社、大义公社、独山公社、谢集公社。780个大队,2625个生产队。

1958年11月撤销嘉祥县建制,西部仲山公社及酒庄、孟姑集一带90个自然村划归巨野县。1958年11月12日,国务院批准撤销菏泽专区建制,所属各县划归济宁专区(一说1959年1月)。次年6月(一说1959年7月30日),恢复菏泽专区,辖区如旧。1962年1月6日,因恢复嘉祥县建制,原嘉祥县的仲山公社及划归巨野县夏官屯、田庄两公社的部分村庄,复归嘉祥县,共69个生产大队,391个生产队、90个自然村。

1978年9月13日,中共董官屯工委建立。12月13日,中共吕官屯、太平、张表三工委建立。同月,新建上述4个人民公社。1978年12月,调整社队体制,划为21处公社,804个大队,3510个生产队,增加10处公社,即:丁官屯公社、吕官屯公社、太平公社、李集公社、张表公社、董官屯公社、葛店公社、薛扶集公社、万丰公社、陶庙公社。

1983年4月29日,山东省政府批准,巨野由原21处公社改为25个乡、1个镇(城关镇、大义乡、龙堌乡、大谢集乡、章缝乡,田庄乡、丁官屯乡、吕官屯乡、田桥乡、太平乡、大李集乡、张表乡、王平坊乡、柳林乡、陈集乡、万丰乡、营里乡、昌邑乡、葛店乡、独山乡、夏官屯乡、薛扶集乡、董官屯乡、新城乡、双庙乡、陶庙乡)。至9月底,原826个生产大队,改建为850个行政村。1984年1月20日,大义、龙堌、章缝、大谢集4个乡改为镇。至此,巨野辖21乡、5个镇。

1985年10月24日城关镇更名为巨野镇。1990年1月1日,嘉祥县的核桃园乡划归巨野县管辖。全县共27个乡镇。

1994年12月29日,撤销核桃园乡、独山乡,设立核桃园镇、独山镇。1995年10月23日,撤销柳林乡、夏官屯乡,设立柳林镇,夏官屯镇。1996年9月5日,将夏官屯镇更名为麒麟镇(鲁地名委[1996]9号)。2000年3月15日,撤销太平乡,设立太平镇(鲁政函民字[2000]27号)。2000年6月21日,撤销万丰乡、田庄乡,分别设立万丰镇、田庄镇,其行政区域和人民政府驻地不变(鲁政函民字[2000]50号)。

2000年,巨野县辖12个镇、15个乡。总人口839438人,各乡镇人口:巨野镇 72580 龙堌镇27045 柳林镇30466 章缝镇39544 大义镇37447 大谢集镇26445 独山镇31253 麒麟镇34155 核桃园镇27249 太平镇40569 田庄镇27214 万丰镇28869 丁官屯乡27122 吕官屯乡27910 田桥乡34291 大李集乡26482 张表乡25511 '王平坊乡14976 陈集乡29395 营里乡34308 董官屯乡41975 葛店乡29502 昌邑乡23392 陶庙乡33130 双庙乡24694 新城乡19363 薛扶集乡24551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单位:人)。

2001年2月6日,撤销新城乡、吕官屯乡,其行政区域并入巨野镇;撤销葛店乡,其行政区域并入大义镇;撤销大李集乡,其行政区域并入龙堌镇;撤销昌邑乡,其行政区域并入大谢集镇;撤销薛扶集乡,其行政区域并入麒麟镇;撤销双庙乡,其行政区域并入独山镇;撤销张表乡,其行政区域并入柳林镇;撤销丁官屯乡,其行政区域并入田庄镇;撤销陈集乡,其行政区域并入万丰镇;撤销董官屯乡、王平坊乡,设立董官屯镇;撤销田桥乡、营里乡、陶庙乡,分别设立田桥镇、营里镇、陶庙镇;撤乡设镇后,其行政区域和人民政府驻地不变。2001年,巨野县辖16镇:巨野镇、大义镇、章缝镇、龙堌镇、大谢集镇、麒麟镇、独山镇、核桃园镇、柳林镇、田庄镇、田桥镇、太平镇、万丰镇、董官屯镇、营里镇、陶庙镇。

2002年2月22日,省政府批复同意:巨野县撤销董官屯乡,设立董官屯镇,其行政区域和人民政府驻地不变。2002年8月16日,省政府批复同意:巨野县撤销营里乡,设立营里镇;撤销田桥乡,设立田桥镇;以上2乡撤乡设镇后,其行政区域和人民政府驻地不变。截至2002年12月31日,巨野县辖16个镇。现有开发区,作为和镇相同级别的行政区划。

2010年夏,省政府批复同意:巨野县撤销巨野镇,设立凤凰街道办事处、永丰街道办事处。止2010年8月,巨野县辖2个街道办事处、1个经济技术开发区、15个镇。

行政区划

至2010年,巨野县共下辖1个经济技术开发区、15个镇、2个街道办事处、经济技术开发区、大义镇、章缝镇、龙固镇、大谢集镇、麒麟镇、独山镇、核桃园镇、柳林镇、田庄镇、田桥镇、太平镇、万丰镇、董官屯镇、营里镇、陶庙镇。永丰办事处、凤凰办事处。

巨野名人

古代名人

彭越:(?--前197年),字仲,西汉初诸侯王.秦汉之际昌邑(今巨野县昌邑于人)人,为刘邦平定天下立下汗马功劳。

李典:(174--209):三国山阳钜野(今属山东),字曼成,曹操手下将领。迁捕虏将军.后与张辽,乐进屯合肥,击破孙权的进攻。

王禹偁:(954—1001)北宋白体诗人、散文家。字元之,汉族,济州巨野人,晚被贬于黄州,世称王黄州。

晁补之:(1053—1110年),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字无咎,号归来子,汉族,济州巨野人,为“苏门四学士”(另有北宋诗人黄庭坚、秦观、张耒)之一。

田在田:(1830-1912) 字象乾,山东巨野城北田庄人。清末武状元,官至都统。

张宗本:(1838-1911年)字修卿,清末将领,山东巨野人。

现代名人

张 茅:山东巨野人2006年6月任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现任卫生部党组书记。

鹿心社:男,汉族,1956年11月生,山东省巨野县人,曾任国土资源部副部长、党组成员,2005年11月任国土资源部副部长、党组成员,国家测绘局局长、党组书记,中共甘肃省委委员、副书记,2012年2月5日,当选为江西省人民政府省长。

谢经荣:男,汉族,1962年2月生,山东巨野人中国民主同盟盟员,1985年7月参加工作,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教授、博士生导师。

董开军:男,汉族,山东巨野人。青海省高级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中华人民共和国二级大法官。

张春桥(1917年-2005年4月21日):四人帮之一,1917年出生,山东省菏泽市巨野县西关人氏,政治家,理论家,文学家。

李雪健:(1954-)演员,山东巨野县人。曾主演众多影视作品。夺得过飞天奖,金鹰奖,百花奖,金鸡奖。现任中国电影家协会第八届主席团副主席。

张 鹏:80后,巨野信息网创始人。

刘天和:空军少将(1939—)山东巨野人。

傅华亭:(1898—1954)山东巨野人。

贾良兴:主任医师、现任中华医学会、山东省普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胃肠专业委员会委员、菏泽市普外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山东省普外科专家组成员、医学顾问,中国卫生部国际紧急救援队成员,中国《腹部外科》杂志青年编委。

高观凌:1954年生于山东巨野,“中国农民绘画之乡”水墨山水领军人物。

赵新建:山东巨野人,著名画家;刻瓷艺术家,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美术展览并获奖,被中国收藏学术委员会、世界文化艺术鉴定中心联合授予“当代中国书画收藏市场最具收藏价值艺术家”。

于际训;男,1947年生,山东省巨野县太平镇于官屯村人。现任第二炮兵副司令员,中将,是2009年国庆六十周年阅兵联合指挥部副总指挥。曾任第二炮兵某基地司令员、第二炮兵参谋长等职。

刘和刚:山东巨野人,著名青年歌唱家。2002年获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民族唱法专业组银奖,2006年获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民族唱法专业组金奖。

冯昌泰:男,1986年生于山东巨野 ;擅长雕塑。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雕塑系; 曾获诸多美术类展览大奖。

刘昌杰: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著名画家,尤其擅长巨幅山水画。

于玉军:先后毕业于菏泽师专和曲阜师范大学,擅长写意山水画。

旅游风景

金山旅游度假区

风景秀丽的金山位于县城东南23公里处,因凿石得金故名曰金山。金山南北长2华里,东西宽1.5华里,海拔高度133.2米。

古之金山,林木茂密,登道纡回,殿宇嵯峨,涌泉涓涓。丰富美丽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使金山闻名遐迩。金山原有古建筑20余处,据县志记载,康熙四十年重修金山,“悉仿岱制”,即按照泰山的建筑布局设计施工。自西路登山依次为小红门、中天门、小天街、南天门。南山麓建有神农祠、观稼亭,北有泰山祠、王母阁、依山傍崖,各抱地势;另有文昌阁、三圣殿、魁星楼、牛王庙、戏楼等点缀其间。此外,还有玉兔洞、金牛洞、蝙蝠洞、祈子洞、圣母泉、龙虎洞、神水泉、金水泉等20余处自然景观。一年一度的金山庙会,更是热闹非凡,每逢阳春三月,商贾云集,游人如织,香烟云雾,缭绕于苍松翠柏丛中;欢歌笑语,回荡在山谷沟壑之间。这便是巨野著名的古八景之一的“金山春晓”。

“巨野之胜在金山,金山之胜在秦王洞”。山南麓,有一人工开凿的大洞,俗称金山大洞,世传为秦始皇东巡泰山时建造的驻跸行宫,称之为秦始皇避暑宫。当地人又传隋末唐初,秦王李世民带兵征战,曾在此歇马,故又称秦王洞。经考证,实为西汉昌邑王刘贺营而未用的废冢。据《汉书·武王子传》载:刘贺在昌邑(巨野县昌邑镇一带)做了十三年昌邑王之后,被霍光迎立为帝,因淫乱不保社稷而被废,霍光亲自把他送回原封地做昌邑王,其后又被贬到江西永修县一带做海昏侯。在汉代,帝王即位之次年,即营作山陵,昌邑王刘贺事多僭越,自治寿域,乃入立被废,客死他乡,不得归葬,营而未用,遂成废冢。北洞共有明道、侧室、甬道、耳室、主室等九部分组成。总长89.80米,最宽28米,石壁最高处15米,如劈如削。洞室整体结构布局严谨,开凿工整,鬼斧神工,令人惊叹。洞内冬暖夏凉,气候宜人,涓涓清泉,自石罅中渗出,悬溜不断。“云开山上地,雨滴洞中天,径窄藤萝没,崖高日月悬……”,正是金山洞的真实写照。千古奇观,胜地佳境,吸引着历代众多的游客。有多少文人名士怀着几多感慨,几多赞叹,欣然命笔,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句和精僻的考证。明道两壁上现存宋以来的刻石44帧,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成为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宋、金、元时期,这里曾为佛寺,香火旺盛,经久不衰。洞门上方的“敕赐大明禅院”六个大字,为金大定三年所刻,洞内现存石佛像一尊,高约90厘米,为元泰定四年(1327年)所造。雕刻精细,造型美观。

永丰塔

又称梵塔、大佛寺塔。位于巨野县城东南隅,南临人民路,西毗永丰街,北接文庙,东为麟州大酒店。古“巨野八景”之一。《巨野县志》载:“永丰塔,传为唐人所建,未合尖而止,宋人续之”。经考证,此塔建造年代当为北宋嘉佑年间,距今约千年的历史。是巨野古老文明的象征。该塔为平面等边八角四门楼阁式砖塔。《据《巨野县志》记载,明初洪水泛滥,巨野沦湮,塔没二级。地面现存五级,通高30.3米,一至五级的高度分别为6.3、6.5、4.1、3.9、3米,塔刹6.5米(含宝顶),底部周长40米,上部周长36米。第一级为砖叠挑檐,即用砖叠涩挑出,继而递迭收分而成。古朴浑厚,端庄凝重。其他各级皆由华拱两挑组成上承托檐,交叉盘错,更显繁缛玲珑。每级的东、南、西、北四面各设有券门,明暗有别,或进之为天井,或直通塔内回廊。塔体各级高度自下而上逐层递减,收分得体。底层设有塔心室,由北门可入。室壁镶嵌6块宋代佛教石造像,原为大佛寺遗物,1961年维修时嵌入。室内有石台阶可至第二层南门,再沿塔檐绕转西门,继而逐层盘旋而上可达塔顶。扶栏四望,全城景色尽收眼底。塔下碧波粼粼,水色天光,交相辉映,朝晖夕霞,古塔倒影,甚为壮观。这便是著名胜景“梵塔朝晖”。塔是佛教的建筑物,是供奉“舍利”之所。梵文称为“浮屠”,音译作“塔婆”、“佛固”等,即“方坟”、“灵庙”之意。所以又称之为梵塔。塔的建筑形式早在东汉明帝时期便随着佛教的兴起而由印度传入中国,后又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和亭、台、楼、阁等古建筑的影响,而逐渐演变成具有独特艺术形式和风格的中国塔。塔和寺又是密不可分的,或塔为寺立,或寺因塔设。永丰塔“坐落于巨野县儒学前大佛寺内”(《巨野县志》),所以又称大佛寺塔。大佛寺因寺内有丈八大铜佛而得名,原占地20余亩,位于永丰塔以东。寺内建有佛殿和塔院,古柏参天,遮空蔽日;烟绕霞蔚,暮鼓晨钟;游客纷至沓来,香火旺盛,是当时巨野著名的游览胜地。惜寺院今已无存,唯巍峨壮观的古塔,跨越千年时空,铭记历史沧桑,留下一串串悲壮、神奇而动人的传说……

永丰塔之名源由史籍无考。相传古大野地势低洼,诸水集积。常有黑龙作乱于此,洪水肆虐,民不聊生。托塔李天王奉命降妖,将宝塔分为三截,底部降郓城,塔身掷巨野,塔尖落金乡,分别将黑龙之首、身、尾三处牢牢镇住。黑龙被降服,洪水退却,大野泽渐涸,露出良田沃野。因此后人将塔名冠以“永丰”,意谓镇邪恶,呈祥瑞,以祈年年岁岁五谷丰登。这虽是古老的神话传说,却反映出古代劳动人民战胜自然灾害的坚强信念和对幸福美好的向往祈盼。

巨野文庙

巨野文庙位于巨野县城东南隅,永丰塔北约一百米处.宋金时期巨野文庙原建于城北,屡经河患,废立不一.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县丞吕让移建于今址.历代多次增修扩建,至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县令章弘鼎新正殿,续成诸祠,规制乃备,占地三十余亩,前后五进院落及东西跨院,共建有殿,堂,楼阁,斋,庑,亭,坊近百间.自南而北以太和元气坊,棂星门,泮池,戟门,大成殿,明伦堂,尊经阁等形成文庙中轴线两侧建有进德斋,修业斋,东庑,西庑,名宦祠,乡贤祠,忠义祠,东华门,西华门等,东跨院为文昌祠,是儒学所在地西跨院为启圣祠,后改作训导宅.隆十八年1753年.巨野县知县朱容极在此建麟州书院,此后经道光,光绪以及民国年间多次建修葺,书院更具规模,志名远播.大成殿内祀有孔子,四配颜回,曾参,子思,孟轲,十二哲闵损,冉雍,端木赐,仲由,卜商,有若,冉耕,宰予,冉求,言偃,颛孙师,朱熹的塑像.两讨债列"七十二贤"牌位.整个建筑布局得当,错落有致,间以苍松翠柏,形成一处气势害宠传,郁罩葱茏的古建筑群.1947年,文庙被废,大部分建筑被毁,仅存大成殿,殿内塑像亦遭劫难。

大成殿是文庙的主体建筑,殿基为砖,石混砌,台基高1.4米,东西长22.3米,南北宽14.25米.大殿通高13.7米,面阔5间,进深3间,重檐九脊歇山式建筑.翼角飞翘,绿瓦朱甍,斗拱盘错,雕梁画栋.殿四周有24根大型石柱支擎,石柱高3.48米,径约0.55米.前檐下8根石柱以及后檐端柱为高浮雕二龙戏珠,上缀浮云,下着波涛,造型生动,雕琢精工.其它石柱为浅浮雕缠枝花卉,构图繁缛,技艺精湛.后廊中间两根石柱上分别刻有"大清康熙四十一年七月二十一日","宣议郎知巨野县事宛平章弘重建:铭文.殿内有朱红明柱八根,直径0.5米,下垫鼓形石础,上擎殿架,梁叠檩穿,勾心斗角,显示出高超的建筑艺术.此大成殿仿曲阜孔庙大成殿营建,是鲁西南现存最完整县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古建筑。

新中国成立后,文庙旧址为粮食部门占用,大成殿一度曾为粮仓.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对文物保护尤为重视.1982年,山东省文物局拨专款对濒临倒塌的大成殿进行了修缮.1995年,粮所搬迁,复建了大成门,大成殿内恢复了孔子及四配塑像,制作神龛,御匾,香案等附属设施,殿前筑建了月台.目前,文庙正逐步恢复原有建筑.成为人们祭仰先哲,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础地和展示巨野历史文明的窗口。

麒麟台

位于麒麟镇陈胡庄村东750米处,史称麒麟冢,是春秋“西狩获麟”之麟葬处。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麟麟台被夏官屯公社武装部挖掉边围而加高筑成打靶台。现存台高约4米,东西长48米,南北20米。据1979年普查勘探,测出原遗址东西长73米,南北52米,面积约3800平方米。并发现灰坑,出土许多夹砂红陶残片、汉代陶片以及蚌壳、动物牙齿等。《左传》记载:“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春,狩于大野,叔孙氏之车子鉏商获麟,以为不详,以赐虞人。”仲尼观之曰:“麟也”。《东周列国志》也载:“周敬王三十九年(公元前481年),鲁哀公狩于大野,叔孙氏家臣鉏商获麟,以为不详,以赐虞人。”仲尼观之曰:“麟也”。《东周列国志》也载:“周敬王三十九年(公元前481年),鲁哀公狩于大野,叔孙氏家臣鉏商获一兽,麕身、牛尾、马蹄,头上有一肉角,怪而杀之。孔子叹曰:‘麟也,孰为来哉?’使弟子埋之。是为麒麟冢。麒麟降世,无人识晓,却被“怪而杀之”。孔子痛惜不已,联想到自己一生怀才不遇,触景生悲,为麒麟写下了挽歌:“唐虞世兮麟凤游,今非其时来何求,麟兮麟兮我心忧”。自此绝笔,不再著书。麒麟冢也正因独特的文化内涵成为一方名胜,历代文人骚客临其境觅圣迹,或讴歌,或慨叹,发思古之幽情,咏不朽之佳句。唐代著名学者韦表微曾作“麟台碑铭”:李白、辛弃疾以及明代王穉登、孙宜等著名诗人均为麒麟台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句。唐武德四年,据西狩获麟之故,巨野一度改名麟州。明嘉靖十四年,进士张九叙作斗书“麒麟冢”三字,刻石立于台前。天启年间,县令方时化在此修建庙宇,名曰“瑞麟寺”。自此,麒麟台胜迹更加名震四方。

齐鲁会盟台

位于县城西郊大李庄村北,据《山东通志》和《兖州府志》记载,为春秋齐鲁会盟处。原台“崇数仞,广可蔽二亩”。元末明初,由于黄河多次决口淤积,再加上雨水冲刷,台面逐渐缩小。现存台高约2米,东西长34米,南北宽24米,面积约为816平方米,形如覆斗状。周王朝建立后,采用“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措施,分封王室贵胄。鲁国是周公旦长子伯禽的封地,当时虽以头等王国就封,但到了春秋时期,国力渐衰。大野地处鲁之西境,常常受到宋国的侵扰,为了加强防御,鲁国主动与齐国结盟。据《春秋》记载,鲁庄公三十年(前664年),在大野泽以西济水之南筑台,齐鲁两国会盟于此,从而使两国关系进一步巩固,军事防御能力得到加强,国势地位大大提高,使之赢得更大生存发展空间。会盟台,是齐鲁友好的象征,也是齐鲁文化交融汇通的标志,对于研究春秋时期齐鲁两国的社会、政治、文化背景与发展及古代邦交史,有着重要的意义。至秦汉时期,此处又成为重要祭祀场所和埋葬之地。1976年,菏泽地区文物工作队进行文物调查,采集到战国至汉代的陶片,有红陶绳纹鬲足,灰陶罐、灰陶豆等,并开探方试掘,发现夯土层,夯层时断时续,不坚实,说明不是居住遗址,从侧面证明了会盟之台的真实性。同时,在表土层下发现了一座墓葬,打破了夯土层,这说明是后之埋葬,出土器物为东汉时期。

荆树堂

乃田氏家祠,位于章缝镇东西大街中段。约建于明隆庆至万历年间,原占地5亩许,为典型的北方外跨式四合院建筑。岁月蹉跎,后院等附属建筑已倾,主体四合院尚保存相当完整。临街面阔九间仍为原来风貌,均青砖砌壁,布瓦覆顶。其中大门三间,阔10.35米,进深7.15米,七架列式梁柱结构硬山建筑,高台作基,青石筑成,屋顶采用大式瓦作,雕脊跑兽,飞檐起翘。廊枋上阳琢文字,左“木本”、右“水源”,中刻“派衍青齐”。门上方高悬:“荆树堂”匾额,金光灿灿,赫然醒目。院内正堂三间面阔11.13米,进深6.5米,亦七架列式硬山建筑,青砌撕缝,雕梁画栋,立吻增辉,更显庄重。两侧设有配房,皆五间,配房与正堂之间又各设月亮门可通跨院和后院。院中拜厦由四列16根木柱承擎,重梁起架,青瓦覆顶,前接卷棚,直至正堂。左右延及两庑。覆盖整个天井,夏日不曝,冬雪不侵。整个建筑群结构严谨,布局巧妙,细微处显现考究,古朴中透着灵秀,雅静深致,肃穆庄重。

荆树堂原称荆树山房,系田氏七世祖田峤、田峨兄弟二人的书斋。田峤,字云岳,号宗甫岁进士出身,长于文章;其弟田峨,字斗岳,号瞻甫,万历戊子科举人,工诗善书。二人皆为曹州名士,与当时的董其昌、米万钟、邢侗等文化名人往来唱和,交谊甚密。著有合集《荆树山房文集》传世,影响深远,享有“江南一董(其昌),江北二田(峤、峨)”的美誉。其子,孙亦多有成就者,“印累累,绶若若,文武闱掇巍者,连续不绝”;“家益饶,壤沃屋润,廓邑中称巨室者首推田氏”。成为显赫一时的名门大户。有了丰裕的经济基础和良好的人文条件,田氏“首创家祠,制祭器,聚众而时享”。遂辟书斋,加以增修扩建,更名荆树堂。荆树山房、荆树堂盖源于“田氏分财,忽瘁庭前之荆树”的历史故事。古有田真、田庆、田广兄弟三人同居,妇欲分异,共议将堂前粗大繁茂的紫荆树亦破而为三。一日清晨,忽见荆树叶垂憔悴,众皆惊诧。田真谓弟说;“木本同株,若分析则憔悴,况人?兄弟而可离,是人不如树也”。兄弟三人,深为感动,紫荆树旁,抱头痛哭,决定不再分家。从此,居家和睦,荆树复荣。田氏家祠取名“荆树堂”,意在使子孙后世不忘先祖史实,向心合力,礼让躬亲,“荆树堂上兄宜弟,绿服庭中子悦亲”。

荆树堂后院原有书馆,东北侧为王姥娘庙。王姥娘为本支田氏之祖田子成父子的救助恩人。田氏原籍青州。明初,青州指挥使田子成,因谏言被谤,挂印遁逃,肩挑幼子投奔先前定居于巨野县田家庄的长兄。及晚,子成隔帘听到嫂问兄长:“二弟此来,是暂避还是长住?”子成察嫂意,遂告知洗刻便走。“是夜,寒风呼啸,大雪纷飞,邑之大户王承辅之妻,忽梦两只猛虎卧于双碑泊(今田桥镇田桥村东北)桥下,猛然惊醒,恰值子夜时分,心中疑惑,即唤佣人同去探视。只见桥下,一副挑担,父子相拥,遂引领归家。王氏见子成父子气度非凡,又怜其落难之时,便好心收留于家,待子成如兄弟,视其子福顺若己生。王氏膝下唯有一女,福顺及长,便招赘为婿。田氏后世子孙不忘外祖母王氏恩泽,故于祖祠内别置一区建王姥娘庙。峤、峨兄弟诗文丹书,勒石镶壁,甚为壮观。

蚩尤墓

又称蚩尤肩髀冢,位于巨野县城东北郊,堌堆庙村前。

在氏族社会晚期,由于私有制的出现和阶级分化,氏族部落之间常常为了掠夺财富和出于自卫的目的,而不断发生战争。大约在四千五百年前,生活在黄河上游的黄帝部落与生活于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发生了激烈的战争。《通典》云:“三年九战而城不下”。《史记》中也载“黄帝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蚩尤死后,被分尸葬埋。《皇览·冢墓记》称:“蚩尤冢在东平郡寿张县阚乡(今河南省台前县)城中,高七丈……肩髀冢在山阳郡巨野县,大小与阚冢同。”《巨野县志》亦载:“蚩尤墓,在巨野县城东北八里”。此墓历经夏商周汉,岁月荒远,地貌变迁,墓冢面积不断缩小,元明时期丘上曾建有庙宇,清代以后冢丘屡遭破坏。至1982年全县文物普查时测量,堌堆东西38米,南北31米,总面积1200平方米。

蚩尤与黄帝、炎帝同是华夏民族的始祖,在当时,其部族就已率先进入了以农耕为主的定居生活,并且掌握了冶铜技术。《世本·作篇》中有:“蚩尤以金作兵器”之说。《管子》中亦有“葛卢之山,发而出水,金从之,蚩尤受而制之以为剑、销、矛……”红铜的出现也为后来青铜文化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基础。早在秦汉之前,蚩尤一直被尊奉为“兵主”、“战神”,受到人们的大礼祭祀。《史记》中就有刘邦“祠黄帝、祭蚩尤于沛庭”的记载。由于受“胜者王侯败者寇”的观念影响,蚩尤在一些史书中被描绘成“不用帝命”、“类鬼似妖”的暴虐之徒。

东岳天齐庙

东岳天齐庙,位于陶庙镇陶庙村,因历代护庙人及重修者中多为陶姓,故又俗称陶家庙。

东岳天齐庙为道教祭祀泰山神的庙宇。古代皇帝多祭祀泰山,传说泰山神掌管人间生死,“东岳泰山君领群神五千九百人,主治死生,百鬼之主帅也。血食庙祀所宗者也。”(《云笈七签·五岳真形图序》)。唐玄宗封泰山神为“天齐王”,元世祖时又尊泰山神为“东岳天齐大生仁皇帝”。简称“东岳天齐大帝”或“东岳大帝”。每年夏历三月二十八日为祭祀日。此庙始建年代无考,世人或传唐建,或曰宋时,众说纷纭。旧志中记载有元代至元年间的重修碑记,至今尚存残铭,可证其始建年代上限为唐中晚期,下限为金代。明万历年间,善士陶敬聚社集资重修,现有碑为记。入清后,又于康熙、道光、光绪等年间不断增修扩建,规模日臻完善。主要建筑有天齐殿、三皇殿、文王殿、关帝殿、三教堂、玉皇阁、九女阁、真武庙、土地庙、华佗庙以及山门、戏楼等,占地面积10余亩。旧时庙内古木参天,碑石林立,香火旺盛,游人如织。解放后,天齐庙为供销社所用,其中部分古建筑陆续被拆除,碑碣石刻亦多被毁。“文革”中又遭余劫,唯天齐殿、三皇殿、文王殿、三教堂幸存,均面阔三间,青砖砌壁,灰瓦覆顶,古朴肃穆,犹显庄重典雅之风。天齐殿东西两壁分别嵌有明隆庆和清光绪年间的重修刻石,三皇殿内壁画尚存,尤为难得。更引人注目的是庙内的一株古槐,传为唐代所栽,树围5米余,然岁月荏苒,朽枯中空,仅存外皮10厘米许,却虬枝繁叶,充满生机,令人叹为观止。

“巨野教案”遗址

“巨野教案”遗址位于巨野县城东北10公里的麒麟镇磨盘张庄村内,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巨野教案”亦称“曹州教案”。清光绪二十三年十月十七日(1897年11月1日),长期积怨饮恨,忍无可忍的劳苦人民在磨盘张庄教堂内杀死了两个德国洋教士,朝野上下,一片震惊,外国洋人闻之丧胆,这是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和封建官府压迫的具体体现。

战争以后,英、法、美、德、日等帝国主义国家相继侵入中国,他们用洋枪火炮打败了腐朽的清政府,迫使签订了一个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使中国迅速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家。特别是在1886年前后,外国列强在中国神圣国土上任意划分势力范围,对中国加紧进行军事、政治侵略和经济掠夺,并派入大批传教士对我中华民族进行精神腐蚀和文化渗透。清政府逆来顺受,屈膝求和。在巨野,传教士及其教徒肆无忌惮,横行乡里,敲诈勒索,作恶多端,清朝官吏畏之如虎,敬若上帝,是非混淆,百般袒护。百姓们饮恨吞声,积怨痛恨,遂至一发而不可制,终于爆发了震惊中外的“巨野教案”。1887年11月1日夜,天阴沉沉地,十多个手拿匕首、短刀的人闯进磨盘张庄教堂,杀死了德国神甫能方济和韩·理迦略。能、韩二人原本分别在阳谷和郓城一带传教,因去兖州天主教总堂参加“诸胜瞻礼”,路此天晚而宿,张庄教堂神甫薛田资,主让客先,让能、韩上房下榻,自己住进院门耳房。义民们本是来杀薛的,不料能、韩二人成了替死鬼。薛田资听到动静后发现情况不妙,仓惶逃往济宁,电告德国驻华大使并转德国政府。

1887年11月13日,即“教案”发生后的第12天,德政府派军舰多艘,强行占领胶州湾,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德胶澳租界条约”。惩办了山东巡抚李秉衡、兖沂曹济道锡良、曹州镇台万德力、巨野知县许廷瑞等近十名地方官。赔银20多万两,并在巨野、济宁、曹州等地建造教堂及传教士防护住所。从此,山东成了德国的势力范围。正如当时日本《外交时报》所称:“华政府于山东一举一动,皆受德人指使,似满州之实权归俄人掌握,彼山东之实权,亦将归诸德人矣。”

大周任史君屏盗碑

大周任史君屏盗碑,全称大周推诚奉义翊戴功臣特进检校太保使持节济州诸军事行济州刺史兼御史大夫上柱国西河郡开国公食邑二千三百户任公屏盗碑,简称屏盗碑。原位于巨野县城北关护城河外路西,五代后周显德二年(955)立。由于历代黄河水患淤积,该碑大部分被淹没于地下,暴露地面约80厘米。为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充分发挥历史人文资源的巨大作用,2002年,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屏盗碑被发掘出土,移立于永丰塔之阳,人民路旁,并修建了碑亭,以加强保护,壮其观瞻。该碑龟趺螭首,优质青石裁成。碑身下宽上窄呈梯形,通高516、宽158-142、侧宽62-55厘米,重约13.5吨;龟趺高100,长293、宽160厘米,重约9吨。朝议郎行左拾遗充集贤殿修撰李昉奉敕撰,翰林待诏朝议大夫行司农丞张先振奉敕书。

任史君名汉权,四川人,以武略事累朝,以战功登贵仕。初牧于丹州,有排乱折冲之绩;移治于赵州,有安边镇静之功,所至皆留能名。他任济州剌史后,“齐之以刑,导之以德”,屏盗息民,澄清四封。于是,百姓拥戴,为其请命树碑颂德。周世宗大悦,诏令述文,以示嘉宠。

屏盗碑为高浮雕螭首,首高116厘米,上雕8龙盘绕,龙首对称下垂于左右两侧,瞠目张牙,舞爪拱珠。额间篆书“大周任史君屏盗之碑”3行9字。字径约14厘米,为军事判官朝议郎试大理司直兼殿中侍御史张穆所篆。

碑阳刊文26行,行75字不等,共计1543字。其中正文22行计1408字。字径约4厘米,行书体。碑文记载,后周皇朝新建济州,治于巨野县。时“山幽薮深,亡命攸萃,灌莽悉伏戎之地,萑蒲为聚盗之资”,民风醨,古来多盗,治最为难。一些“游惰之夫释耒耜之用,钩锄弦木,窃弄于乡闾之间”,尚或“诱轻生之民,聚无赖之徒,巢枭穴狡,窃发于晦暝之中”。周世宗诏命政绩卓著的前赵州剌史任汉权移治济州,惩盗化民。任公“嫉盗之意切,诛盗之令严,去盗之术行,屏盗之誉显”。“介马负先驰之勇,阴门提夜出之兵,狼心尽革,民患皆除”。然后“缓之以约束,宽之以法令,养之以惠爱,劝之以礼让”,使民风好转,“里无惰农,乡无狡童”,农工商贾,康庄播颂。

撰文者李昉,字明远,深州饶阳(今属河北)人,五代后汉乾佑间进士。至后周,世宗赏爱其才,累官左拾遗、集贤殿修撰、屯田郎中、翰林学士等职。而后入宋,加中书舍人,知贡举,受诏同修《太祖实录》,后拜工部尚书、右仆射、中书侍郎平章事等职。有文集50卷,并主编《太平御览》、《太平广记》、《文苑英华》,是当时著名的文学家。此碑文是他30岁时奉敕而撰写的,其修辞法度谨严,层次分明,述论并茂,文字精炼,使人拍手称绝。

此碑书法艺术极高,通篇章法布局得当,明快流畅,笔法取二王神韵,虚实映照,动静相交。结体婉丽流美而筋骨分明,形态变化多姿而气势连贯,富有极强的节奏感,给人以隽秀飘逸、飞动通灵的艺术感受。书者张光振,其传略不见记载,但就其奉敕而书来看,应为当时著名书家,不知何故,未被列入史籍。

昌邑故城

昌邑故城位于县城南27公里的大谢集镇昌邑集,是西汉山阳国、昌邑国的都城。1992年,被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昌邑,春秋战国时期为邑,秦时设县,西汉时期为郡治,景帝中元六年(公元144年)分梁地,置山阳国,封梁孝王之子刘定为王,从此昌邑城就成为王国之都。汉武帝建元五年(公元前136年),改山阳国为山阳郡。天汉四年(公元前97年),改山阳郡为昌邑国,封其子刘髆为昌邑王。刘髆在位十一年,死后其子刘贺继位。公元前74年,汉昭帝驾崩,因无子嗣,刘贺被征为帝位,在位仅27天,昏庸淫乱,被大将军霍光废为海昏侯。汉宣帝本始元年(公元前73年)改昌邑国为山阳郡,至东汉,改为兖州刺史部。1980年、1982年,菏泽地区文物工作队对该城址进行了两次调查勘探,探清古城平面略呈方形,东城墙长1215米,西城墙长1377米,北城墙长1585米,南城墙长1720米。城墙分段板筑,土质为掺有石灰的粘性黑土,夯层9、10、11厘米不等。城址上现有前昌邑、后昌邑、侯花园、城角刘四个村庄,范围内发现大量汉代遗物和少量的战国遗物,有瓦、小鼻罐、浅盘细柄豆、壶、铜镞、铁柱、弩机、陶井圈等。还发现了石磨、石槽、房屋基址、酿造窑址。另有部分唐、宋、金、元时期的遗物如:铁釜、碗、盘等。大量的文化遗存,为我们研究古昌邑的历史与兴衰提供了可靠的实物资料。昌邑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秦二世二年的“楚汉之战”,汉景帝三年的“七国之乱”平叛之战等都发生在这里。昌邑又是走蛟卧虎之地,孕育出许多旷世枭雄。西汉初,梁王彭越从这里揭竿;东汉末,费亭候曹操任兖州牧于此。自战国至魏晋是昌邑的鼎盛时期,这一带是当时重要的交通要道和冶造贸易中心。西汉时,昌邑城内已有了自己的冶铁业和专门管理冶铁的铁官,是当时全国49处从事铁器生产的官办工业之一。据《汉书》记载,当时昌邑从事冶铁生产的工役就有280多人。隋唐时期,昌邑为县,宋代降为镇,昌邑的经济、文化亦从繁荣昌盛逐渐走向衰落。迨至元末,黄河几次决口,厚厚的泥沙把这座古城湮没在黄土之下,仅留下城廓残垣隐约可现。据《巨野县志》记载,明清时期,每当阴雨天,人们仍然隐隐约约看到城阙形,这就是著名的巨野古八景之一的“昌邑烟雨”。后人作忆秦娥“昌邑怀古”赞曰:烟雨歇,漠漠故城雄关堞。雄关堞,残阳晚照,汉家陵阙。楚汉交兵流碧血,郦商冲锋泣壮烈。泣壮烈,彭王略地,千古英杰。

西侯楼遗址

位于大谢集镇西侯楼村西100米处,原为台地遗址,现已削平。南北长350米,东西宽120米,面积4200平方米。该遗址距今约5000年,文化层堆积自新石器中晚期至汉代,是巨野县目前发现年代最久,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古遗址。1979年,菏泽地区文物工作队进行调查勘探,发掘出大量遗物,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有柄、鬲足、盆、鼎、花边罐、方格纹罐等,一些器物从形制、纹饰上看,具有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特征,属菏泽地区首次发现。还有与曹县莘冢集遗址出土器物相近的属山东龙山文化范畴的遗物。其中,夹砂灰陶花边罐在该地区其他遗址中从未发现过。对于研究典型龙山文化与河南龙山文化地域交错有着重要的意义。商、周文化层堆积有明显的连续性,以灰陶居多,胎体逐渐增厚,纹饰以绳纹为主,方格纹已不见。发现的商、周文化和汉代文化的器物有鬲、罐、平口瓮、壶、鼎等。该遗址出土的大批遗物,展现出一幅社会在不断前进的历史画卷,为研究和考证该县悠久历史提供了充分依据。在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在这片土地上,辛勤耕作,繁衍生息,创造着人类文明。

秦王避暑洞

巨野秦王避暑洞位于山东省菏泽市巨野县金山南坡。因洞内冬暖夏凉,又名清凉洞。有诗赞曰:"六月入得避暑洞, 清凉如水世间无"。据考为汉代昌邑王刘贺之废。另据史志记载,唐太宗李世民为帝前曾在此歇兵避暑,故名"秦王避暑洞"。它开凿于西汉中期,劈山凿成,宫道长100余米,东西宽5.33米,高5米,两壁平滑,上刻"清凉洞记"、"秦王洞璧记"、"大明禅院记"及历代官吏文人的题咏诗文,内有唐代石雕佛像。秦洞背风朝阳,晨雾暮雷常穿射而入,使洞内云雾缭绕, 犹如仙境一般,故称秦洞云霞。

山南麓红土山有禹梁山汉墓,乃西汉中期王侯墓葬,东西长70米,南北宽近5米,出土随葬品1051件,其中兵器、玉器、宝剑数量之多实为罕见,现均存于县文化馆中。

巨野战役

1946年9月,定陶战役后,国民党军继续向晋冀鲁豫解放区进犯,占山东菏泽城。接着,国民党军第5军和整编第11师分别进至巨野以西龙固集地区和巨野以南的张凤集地区。人民解放军晋冀鲁豫野战军于10月3日发起巨野战役,以1个纵队扼制第5军于龙固集以西地区,集中3个纵队歼灭突击于张凤集地区的第11师11旅。激战至7日上午,张凤集守军3000余人除200人逃脱外,全部被歼灭。与此同时,国民党军第5军被扼阻于龙固集以西地区,毙伤其2000余人。下午,第5军和整编第11师分别向西和西南方向退却,逐渐靠拢,晋冀鲁豫野战军遂结束战役。是役,毙伤俘国民党军5300余人。

引画家作品

图片集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18:2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