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景才瑞 |
释义 | 景才瑞1924年生于山西省临晋县(建国后与猗氏县合并为临猗县)。曾在西安力行中学、陕西省立西安第二中学、陕西省立蒲城中学〈尧山中学〉、陕西省立兴国中学、中正中学、兰州国立西北师范学院、重庆国立中央大学求学。 主要著作简介(论环境保护与环境教育的关系 青藏高原东缘地貌发展及其地学意义 论李四光学术思想中辩证思维的特色 论中国西部开发 论如何构建人地和谐的和谐社会 论城市化与人口集散流动 论海洋性冰川地貌特色及其地学意义 论大陆性冰川地貌特色及其地学意义) 简介男,1924年6月出生,山西临猗人。 个人履历1924年生于山西省临晋县(建国后与猗氏县合并为临猗县)。曾在西安力行中学、陕西省立西安第二中学、陕西省立蒲城中学〈尧山中学〉、陕西省立兴国中学、中正中学、兰州国立西北师范学院、重庆国立中央大学求学。 1948年毕业于毕业于前中央大学理学院地理系,获理学学士学位,同年在北平考入华北大学二部史地系,被选为班委会主席,参加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结业后分配到天津南开中学任地理教员、政治教员、副教导主任,兼任团总支副书记、教工团支部书记、工会主席、天津市第28工人业余中学校长、11区教育工会主任、天津市教育工会常委、财务部副部长、天津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后调任天津市人民政府教育局视导员、天津教师学院教研员、天津师范学院史地系地理教研室副主任、业余部副主任、地理专修科副主任、地理系教研室主任。1955-1956年选派到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研究部进修班进修,跟苏联专家学习自然地理。 1958年调华中师范学院地理系,先后任地质地貌教研室主任、讲师、副教授、教授、研究室主任,华中师范大学李四光研究中心主任。 1965-1966年曾借调任地质部西南第四纪冰川专业考察队技术负责人,撰写的考察报告受到攀枝花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的书面肯定,认为“当时考察队来攀枝花考察后所提出的学术性报告其理论对攀枝花建设曾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为节省人力、物力、财力创造过很大的经济效益。更为主要的是,当时西南三线建设是在‘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形势下进行的,要争取时间早日建成攀枝花钢铁基地。景才瑞同志参加的考察队为此作出了重大贡献。” 20世纪80年代初,又选派到兰州大学,跟英国专家学习,面向世界,大开眼界。一生在5所中学与5所大学里学习过,选择名校,广求名师,受益匪浅,对他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大有裨益。 近年来,景才瑞是全国科研项目《长江 中下游第四纪冰川及第四纪地质》编辑组主要负责人之一。 学术著作自1958年开始在国内外各地各级报刊发表各类文章300余篇(首),其学术论文在《地质论评》、《地质学报》等学术刊物上发表,另两篇英文文章在国际刊物《Geojournal》上发表。出版的书籍有《人类和自然》(商务印书馆1958年出版)、《自然地理研究些什么》(商务印书馆1959年出版)、《黄山》(科学出版社1984年出版)、《第四纪地质学概论》(地质出版社1990年出版)等。主编《李四光全集》(湖北人民出版社1996年出版)、湖北省志·地理》(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出版)、《李四光学术研究》(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年出版)、《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地理·华中地区》(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出版)。主要论文:《论环境保护与环境教育的关系》发表于《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第4期,《环境教育是搞好环境保护的关键措施》发表于《长江流域源与环境》1996年第1期,《论资源利用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发表于《地学与发展》(地震出版社1996年出版),《论环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发表于《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地学哲学思考》发表于《地学哲学与可持续发展》(中国文史出版社1998年出版),《论地学哲学与天地生人研究关系》发表于《地学与社会》(地震出版社1994年出版)等。 成就及荣誉曾先后担任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学术委员会委员、职称评定委员会委员、湖北省职称评定组副组长、湖北省政协委员、科协委员、湖北省地理学会理事长、湖北省地质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旅游学会顾问、湖北省李四光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国地理学会理事兼长江分会副主任、中国地质学会第四纪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地质大学兼职教授、信阳师院兼职教授。曾应邀去英国、加拿大、美国、香港、澳门、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出席国际学术会议访问讲学。招收20名研究生,应邀在全国各地大、中学作科学报告百来次,反应热烈。获湖北省科学大会奖、湖北省高校先进科研个人奖、国家教育委员会荣誉奖、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荣誉奖、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二等奖、湖北省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其它信息从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共培养20名研究生,均晋升高级职称,6人获博士学位,他经常在教学研究中强调“为学贵自得”,掌握自学方法,终身享用不尽;强调“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精耕细作,收获自来不用强求;强调“百家争鸣”,广求良师,扩大眼界,取长补短,更上一层楼;强调做学问要耐得住清苦度日,克勤克俭,为人表率;强调理论联系实际,为社会主义建设无私奉献;强调“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必须时时努力,永不懈怠;强调“学无止境”,要终身求索,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所以被研究生们誉为“治学的良师,人生的楷模”。 1985年,应邀去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出席第一届国际地貌学大会;1987年应邀去加拿大哈里法克斯市达荷因大学出席“晚新生界海平面变化国际学术讨论会”,同年又应邀去渥太华大学出席“第12届国际第四纪联合会学术研讨会”;1989年应邀去美国首都华盛顿特区出席第28届国际地质学大会;1991年应邀去香港大学交流、访问和讲学;1992年应香港地理学会之邀去香港浸会大学出席“长江流域水患与三峡工程研讨会”,发表“长江会不会成为黄河第二”学术论文,后被香港中华书局出版的《长江水患与三峡工程》一书全文发表;1993年应澳门环境委员会委员黄就顺先生之邀去澳门交流访问;1997年应邀去台湾出席“21世纪科技发展与人才培育国际学术讨论会”,发表“琢玉成器千秋业——论人才培育之道”学术论文后被台湾《中外杂志》(1998年3月号,第63卷第3期)全文发表;提交国际学术会议上的两篇英文文章:“The Glacial Topography in the Area of the Middle-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和 “Water·logging Disaster and Reduction Measures in the Lake Area in Jianghan Plain,Central China”被德国国际学术杂志《GeoJournal》全文发表;1998年应邀去香港中文大学出席“21世纪的中国与世界国际学术研讨会”,发表“环境与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保护”学术论文,后被《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杂志全文发表;2001年应邀去四川省成都市出席“青藏高原东缘环境演化与森林生态学术研讨会”,并实地考察了川西贡嘎山现代冰川地貌,发表“论海洋性冰川地貌特色及其地学意义”;2002年应邀去四川省都江堰市出席“第八届全国第四纪学术大会”,并实地考察了松潘草原的山地地貌、卧龙熊猫保护区自然环境的特点。与此同时,先后被聘为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学术委员与顾问,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咸宁学院、襄樊学院、南阳师范学院、信阳师范学院等高等院校的兼职教授,襄樊市人民政府顾问等职。陆续在全国上百所大专院校报告李四光爱国主义思想、献身科学的精神和为社会主义建设作出很大贡献的光辉事迹,被《湖北日报》等报导为“用李四光爱国主义精神启迪学生心灵”。《华中师院》报也报道说:“思想性知识性针对性融为一体——景才瑞教授给全院学生上德育课。” 在申报自然地理专业博士点过程中,有全国著名的十多位同行院士书面推荐,奖誉良多,在向领导汇报情况后,已经得到当时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主任、国家教委主任朱开轩同志首肯。后来只因年龄超限,在学科组中未获通过,失去再作培养高级建设人才的机会,极为可惜。他表示终身遗憾,愧对所在单位,愧对今生。 主要著作简介论新构造运动与地壳稳定性 本文对新构造运动与地壳稳定性进行了研究。文章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处在发展变化的运动之中,地壳当然也不例外。文章围绕新构造运动、地壳稳定性、新构造运动与地壳稳定性进行了论述。 论环境保护与环境教育的关系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大环境,对它的认识、利用、改造与保护逐步深化.要保护周围环境,必须事先进行环境教育,增强环境意识,环境教育应成为义务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 青藏高原东缘地貌发展及其地学意义本文对青藏高原东缘地貌发展及其地学意义进行了论述。文章指出,在青藏高原东南部和东部与第三级阶梯的接触部分,发育了许多高大的山脉。这一峡谷地带,堆积地貌不发育,而山崩、滑坡、泥石流频繁;植被垂直分带明显,山下为茂密的森林,而山上为雪山、冰川,共同构成瑰丽的图景.在这一高山峡谷地区数千米高原上,分布有不少由古冰碛物发育形成的红色风化壳.红色风化壳是湿热气候的产物,这表明古冰碛物堆积时的高原并不高,同时也证明青藏高原第四纪冰期序列所反映的气候波动周期长、幅度大,并与高原隆升同步发生的道理. 论李四光学术思想中辩证思维的特色李四光教授冲破机械唯物主义的障碍,在不断地批判学习与创新过程中,树立了坚定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其学术思想中辩证思维的特色有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批判与学习的辩证统一、继承与创新的辩证统一以及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辩证统一.从发展的观点看待一切事物,从学以致用的观点处理一切事物,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敢于创新,独树一帜. 论中国西部开发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东部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为了求得相对的平衡,共同富裕,因此中国西部必须紧迫地开发;但因西部的自然生态环境比较脆弱,所以,只能实事求是地适度开发,依靠科学技术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使知识化与工业化互相促进,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同步进行. 论如何构建人地和谐的和谐社会构建人地和谐的和谐社会,首先在于认识人地关系,以及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阐述了人地关系的概念及其内涵,分析了人地矛盾及其表现,论述了构建人地和谐的和谐社会应注重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系统发展观、树立生态伦理和环境道德观念、加强立法工作以保护生态环境和加强国民生态文明教育等几个方面的对策和措施.依照人地和谐的规律行事,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 论城市化与人口集散流动城市化随着人类社会的向前发展而发展.先是"有市无城"、"日中为市",人口早集晚散;到了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有市也有城墙的城市才逐渐形成,但规模都不太大,城中虽有一定数量的定居人口,但人口仍然是早集晚散;一直到了资本主义大机器生产时代,大量农业人口涌入城市,城市化才大发展起来,出现"城市膨胀",城墙的保卫作用丧失以及后资本主义社会的"逆城市化"发展过程.随着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发展,人类社会将向更高级阶段发展,城市乡村化,乡村城市化,城乡差别逐步消灭,城市化将完成它的历史使命,人口自由流动,集散自如. 论海洋性冰川地貌特色及其地学意义包括龙门山、贡嘎山、峨眉山、螺髻山、玉龙山等在内的青藏高原东缘,峡谷深切,山势险峻,极高山雪峰林立,海洋性冰川活跃.不少河流的干支流多发源于古冰川U形槽谷中,往下则急转为深切的V形谷,后因高原隆起而成"谷中谷"形态,或是支流以跌水或瀑布形式汇入主流.在有些基座阶地河流相沉积物的底部,保留着一层受过湿热风化带红色的冰川堆碛物,已被抬高至数千m的不同高度;这在青藏高原东缘环境演化过程中,说明青藏高原第四纪冰期序列所反映的气候波动周期长、幅度大,并与高原隆升同步发生.否则就不可能在高原南缘于喀里山口东面札个纳沟东岸海拔5 000~5 200 m的阿兹秋山岭顶部,残留厚约20~180 m的褐红色风化冰碛物. 论大陆性冰川地貌特色及其地学意义中国西北部的现代高山冰川属于极大陆性冰川.温度极低,活动性很小,比较稳定,以位于极高的海拔高度及极低的温度得以保存,降雪量比较少,积累与消融均比较缓慢,其地质地貌作用不强,所形成的冰川地貌不如海洋性冰川显著,称为高位山地冰川,祁连山等中国西北部大陆性冰川的地质地貌作用较弱,所形成的冰川U形谷与冰斗等等均比较浅平,侧碛堤与终碛垄也不那么高大,呈现具体而微平缓的地貌特色.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