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精神助产术 |
释义 | 苏格拉底的“精神助产术”以独特的教导方式启迪人们对问题的思考,实则体现了人文精神,即一切都经自己思考。他要求他的对手给出关于这些问题的一个概括性说明和总体性定义。当他得到这类定义或说法时,他会进一步问更多的问题,以显示这个定义可能有的弱点。苏格拉底把这套方法比作“精神助产术”,即通过比喻、启发等手段,用发问与回答的形式,使问题的讨论从具体事例出发,逐步深入,层层驳倒错误意见,最后走向某种确定的知识。 概述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在同别人谈话、辩论、讨论问题的时候,往往采取一种特殊的形式。他不像别的智者那样,称自己知识丰富,而是说自己一无所知,对任何问题都不懂,只好把问题提出来向别人请教。但当别人回答他的问题时,苏格拉底却对别人的答案进行反驳,弄得对方矛盾百出。最后通过启发,诱导别人把苏格拉底的观点说出来,但苏格拉底却说这个观点不是自己的,而是对方心灵中本来就有的,只是由于肉体的阻碍,才未能明确显现出来。他的作用,不过是通过提问帮助对方把观点明确而已。苏格拉底把最后这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形象地称之为“精神助产术”。 苏格拉底是西方哲学和科学理性主义主流传统的开创者。他对每一事物都提出“什么是……?”的问题。这种提问题的方式意味着要探究事物的本性(自然)。探讨普遍定义是苏格拉底的一大贡献。希腊著名的德尔斐神殿匾额上的一句格言“认识你自己”,在苏格拉底手里变成了一个哲学命题,这意味着人的主体意识增强了。人们从研究自然转向研究人,反思人自己。与此同时,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社会组织和风俗习惯、伦理规范也成为人们认识的对象。 具体体现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 苏格拉底习惯到热闹的雅典市场上去发表演说和与人辩论问题。他同别人谈话、讨论问题时,往往采取一种与众不同的形式。 这一天,苏格拉底像往常一样,赤脚敞衫,来到市场上。突然,他一把拉住一个过路人说道:“我有一个问题弄不明白,向您请教。人人都说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但道德究竟是什么? 那人回答:“忠诚老实,不欺骗人。这就是公认的道德行为。”苏格拉底问:“你说道德就是不能欺骗别人,但和敌人交战的时候,我军将领却千方百计地去欺骗敌人,这能说不道德吗?” “欺骗敌人是符合道德的,但欺骗自己人就不道德了。”那人说。 “和敌人作战时,我军被包围了,处境困难,为了鼓舞士气,将领就欺骗士兵说,我们的援军到了,大家奋力突围出去。结果成功了。这种欺骗能说是不道德吗?”苏格拉底问道。 那人回答说:“那是战争中无奈才这样做的,我们日常生活中就不能这样。” “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苏格拉底停顿了一下问道:“儿子生病了,却又不肯吃药,父亲骗儿子说,这不是药,而是一种好吃的东西。请问这也不道德吗?” 那人只好承认:“这种欺骗是符合道德的。” 苏格拉底又问:“不骗人是道德的,骗人也可以说是道德的。那就是说道德不能用骗不骗人来说明。究竟用什么来说明呢?还是请你告诉我吧!” 那人被弄得无可奈何,只好说:“不知道道德就不能做到道德,知道了道德就是道德。”(层层设问,步步引导,找到答案) 苏格拉底听了十分高兴,拉住那人的手说:“您真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您告诉了我道德就是关于道德的知识,使我弄明白了一个长期困惑的问题,我衷心地感谢您!”(解决方案是客户想出来了,咨询顾问只是适当地提出问题进行正确的引导) 苏格拉底把这种通过不断发问,从辩论中弄清问题的方法称作“精神助产术”。这种方法可以启发人的思想,使人主动地去分析、思考问题、他用辩证的方法证明真理是具体的,具有相对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自己的反面转化。这一认识论在欧洲思想史上具有巨大的意义。 评论苏格拉底“精神助产术”教育思想在世界教育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人们把它视为启发式教育。苏格拉底终生倡导“精神助产术”,比他早约80年,孔子提出了启发式教学思想。之后,孟子、朱熹、王夫之都对此作了重要发挥。助产术与启发式教学思想历经数千年仍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原因在于它们符合教学规律,体现了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辩证法,即既注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注重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正确处理了“渔和鱼”的辩证关系,侧重了学生自学能力、创新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培养;恰到好处地把握“引与发”的辩证关系,主张教师应在“引”字上下功夫。有学者提出的“过程启发式教学模式”就是对苏格拉底、孔子教学思想的重要发展。 步骤“精神助产术”是苏格拉底在讲学和辩论时常采用的方法,他希望通过对话或提问来揭露对方在认识上的矛盾,从而引出每个人心目中的真理。助产术主要分成两个步骤:第一步是讽刺。他经常与各种人谈话,讨论人们所感兴趣的人生问题。他在与别人谈话中,装作什么也不懂,向别人请教,让人家发表意见。他这样做是为了引导人们发现自己认识中的矛盾,意识到自己思想的混乱,怀疑自己以前的知识,迫使自己积极思考,寻求问题的答案。第二步是产婆术。这一步的作用在于让对方发现自己认识的混乱并否定原有认识,从而引导他走上正确的道路,逐步得到真理性的认识,形成概念就整个过程而言,它是一种“提问—回答—反诘—修正—再提问……”循环反复的过程。丹麦哲学家克尔恺郭尔(1813——1855)把苏格拉底的助产术归纳为两条规则: 使自以为知者知其不知1:关于苏格拉底如何使他的对话者从自以为知者到知其不知,苏格拉底的弟子色诺芬(前430——约前354)在《回忆苏格拉底》所载苏格拉底同尤苏戴莫斯关于“正义”的对话中,“助产术”的运用最为典型。尤苏戴莫斯志在成为政治家,苏格拉底有意找他讨论“正义”问题:苏:能否区别正义与非正义?尤:能够。苏:虚伪属于正义还是非正义?欺骗、做坏事、奴役人属于正义还是非正义?尤:非正义。苏:奴役非正义的敌人、欺骗敌人、偷窃敌人的东西,也属于非正义么?尤:不是。苏:是不是可以这样归纳:虚伪、欺骗用在敌人身上,属于正义行为,用在朋友身上属于非正义行为。尤:对。苏:假如在士气低落时,谎称援军来了,儿子生病不肯服药,父亲骗他,把药当饭给他吃,这种行为是正义的还是非正义的?尤:是正义的。苏:你是说,就是对朋友也不是在无论什么情况下都应该坦率行事的吗?尤:的确不是,如果你允许的话,我宁愿收回我已经说过的话。这个例子说明,苏格拉底提出问题让谈话对象回答,提出与对方的结论相悖的例子,使其自己发现结论的谬误,这是一种“伪证”的办法。 使自以为不知者知其所知2.:苏格拉底从别人可能比自己聪明、比自己知道得多的假设出发,主动找人谈话。当谈话对象从自以为知到知其所不知时,他却没有失去对参与谈话者能够解决问题的信心,一步一步加以引导,从而最终推出答案,使从学生自以为不知到知其所知。拿他与学生讨论什么是“美德”为例,当学生通过与苏格拉底的讨论得知“美德”并不是他原以为的“美德”而感到非常沮丧时,他继续鼓励学生“如有可能,我将接近这个概念”。在对方不知道“美德”这个概念时,他把话题转入到比“美德”问题更简单的“图形”,使谈话对象触类旁通;当对方意识到美德是“对高贵事物的想望和获得这种事物的能力”时,他又把话题转入到“善”与“恶”。他就这样按照问题本身的逻辑,自然地转入“善”与“恶”的话题,达到“美德即知识”的结论。 优点“助产术”教育思想蕴涵着丰富的内涵,它具有的优点及局限。 优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 它被称为最早意义上的“发现法”。苏格拉底在谈话时常采用讨论的方式,通过问答、交谈、或争论法来表明自己的观点,不直接向学生传授具体的知识。他先向学生提出问题,回答错了,不直接指出错在哪里和为什么错,而只是提出暗示性的补充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共同寻找问题的答案。从这个意义上说,“助产术”是最早的“发现法”。“发现法”的提出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不再是被动地接受教育,同时也有利于老师与学生交流思想、探讨问题。 第二 “助产术”有利于调动老师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助产术”既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又要求老师在旁边对学生加以引导、鼓励和协助。就像在助产的过程中一样,如果只有产婆单方面的引导,或者只有产妇一方使力都不能顺利产下孩子。同样的道理,在教育过程中,缺少教师或学生任何一方的努力都不能产下“真理”,因为苏格拉底认为真理就像母胎里的孩子,藏在于每个人的心中,获得真理的过程就是真理生产的过程。 第三 “产婆术”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潜能。苏格拉底认为,哲学家和教师的任务并不是要臆造和传播真理,而是要做一个新生思想的“产婆”。真理存在于每个人的心灵中,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在自己身上发现真理。[4]40教师的任务是帮助人们去发现存在于人们内心的真理,帮助人们发现自身的潜在能力。他“产婆”式的教育方法,就是为了唤醒学生的潜能,促使学生从内部产生一种精神力量。 局限第一 “产婆术”具有一定的机械呆板性。在苏格拉底的实际教学当中,他不问对象,不问时间和地点,总是运用那一套问答法,一个程序地问下去,这样就完全忽视了学生的个别差异性。而且他不管这种方法对某人、某时、某地是否合适,只强调过程,不管其效果如何。所以,很难说这是一种灵活多变的好方法。 第二 它多少带有点灌输的倾向。虽然在苏格拉底与学生的谈话过程中都是通过提问,暗示的方法在进行,但我们不难发现,在整个过程中都是他主动问,谈话对象被动回答,好像是被苏格拉底事先设计好的问题和答案牵着鼻子走,直到学生回答出了苏格拉底心目中预设的答案。这也可以说,学生是在经受不住苏格拉底喋喋不休的发问与连珠带炮的提问的重压,只能一迭连声地称是。这样的提问并没有多少启发意义,与直接灌输并无两样。 第三 用罗素的话来讲,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只适合于提问某些问题,而不适合另一些问题。这要从苏格拉底对知识的理解谈起。苏格拉底认为知识不是由感性经验所得到的对事物的个别的和特殊的认识。他说“如果我们眼睛看着事物或者试想靠感觉的帮助来了解它们,我们的灵魂完全瞎了。还是求援于心灵世界,并且在那里去寻求存在的真理好些。”苏认为知识是与生俱来的,是上帝创造的,它藏于人的内心。很显然,苏格拉底只看到知识的一部分,而另一些经验性的知识苏格拉底不承认是知识。对于那些经验性知识显然是不能用问答的方式推倒出来的。罗素举例说,用显微镜看到的细菌传播疾病,很难认为,这种知识是可以用问答的方法就能从一个本来对此一无所知的人那儿推引出来的。苏格拉底的处理方法所适应的,乃是那些我们对之已有足够的知识,而可以达到正确结论的事物。进而言之,只要所争论的是逻辑的事情而不是事实的事情,那么讨论可能就是发现真理的一种好方法。也就是说,这种方法有利于增进逻辑的一贯性,当其目的是发现新事实时就行不通了。 误区启示苏格拉底(Socrates,公元前469—前399)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被称为“古希腊三贤”之首。他的“助产术”教育思想自建立至今已有两千余年,在教学实践得到了广泛的运用。特别是在强调启发教育的今天,甚至出现了一股“产婆热”风气,课堂提问被引入误区。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教师对“助产术”的理解不够全面和深刻,从而在运用时仅仅停留于表面的简单模仿。在课堂提问时常常不知不觉就走入如下误区。提问次数太多,问题质量低,没有思考价值,不具启发性。提问的时机与场合不对,常在学生不愿回答的时候提问,该提问的地方不提问,不该提问的地方提问。大多是老师问,学生答,很少有学生主动发问的情节,甚至有时教师直接带出答案,再反问学生“是不是”、“对不对”。这类误区的实质与前文分析苏格拉底“助产术”的局限如出一辙。给我们的启示是: 首先,提高问题的科学性,避免“满堂问”现象。提问不仅要讲究数量,还应讲究质量,而且质量更为关键。问题太多,或者太多牵引式的提问会把学生弄得团团转,变“填鸭式”为“牵羊式”。要提高问题的科学性,首先要讲究提问的有效性,做到有的放矢。针对学生关心的热点和思想上的难点提问,切不可“满堂问”。其次,提问应带有一定的启发性,能引起学生的思考,有一定的深度和价值,从而激活学生思维,引发求知欲望。苏格拉底在教育学生时只是一味地问学生问题,不管问题的质量,也不问效果,这一点相对于中国孔子的“善问”精神不可不说是一大缺陷(就“问”而言孔子就有发问、重问、设问、追问、反问,更多的是学生主动问、主动求知)。 其次,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设计问题的方式和内容。问什么、怎么问是由教什么决定的,而不是想怎么问就怎么问。盲目地问不但达不到教学的目的,而且容易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混乱,甚至有可能被引入歧途,这是非常危险的。究竟怎样根据教学的内容来决定问题的形式,要依具体情况而定。例如,对于教授“什么是红色”这类经验性的知识,运用苏格拉底法是推导不出结论来的,只有通过实践与观察才能获得。如果是教授数学、哲学等逻辑推理类知识则最好采用启发式提问,引导学生自己推理,这样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还可以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总之,对于那些需要引导学生去发现新事物、新真理,或需要观察实际和阅读掌握一定资料才能获得的知识时,苏格拉底式提问不适合,最好让学生在观察与实践中获得。当我们为了引导、激发学生内心已存在的知识时,苏格拉底提问法就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如果我们不对教学内容加以区分,完全照搬苏格拉底“助产术”进行辩论,学生的思想不会更清晰而是更加混乱。 最后,当学生在问题面前卡壳时,最好用旁敲侧击的办法引导学生,而不能像苏格拉底那样自己说出答案,然后问学生是不是,这样的提问与灌输并无两样。应对学生在问题面前卡壳的办法有很多种。例如,将问题变成浅显的小问题,使学生更容易理解,也可以引导学生或小组或班级进行深入讨论甚至争辩等等,这些都是解决学生被卡壳的好办法。在苏格拉底与学生谈话时,他要么直接给出学生答案,要么用反问的形式迫使学生不得不承认他的观点。这显然是在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束缚了学生思维,特别束缚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苏格拉底苏格拉底(Σωκράτης;英译:Socrates;公元前469—公元前399),著名的古希腊的思想家、哲学家,他和他的学生柏拉图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被并称为“古希腊三贤”。 苏格拉底名言认识你自己(know yourself) 我们的需要是越少,我们越近似上帝。 神灵为自己保留了那对于最为重要的东西的认识 想左右天下的人,须先能左右自己。 认识自己,方能认识人生。 美是难的 德性就是知识 或: 美德即知识,愚昧是罪恶之源 无知即罪恶 别人为食而生存,我为生存而食。 智慧意味着自知无知 我平生只知道一件事,我为什么是那么无知。 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快乐的猪,一种是痛苦的人。做痛苦的人,不做快乐的猪。 如果把世上每一个人的痛苦放在一起,再让你去选择,你可能还是愿意选择自己原来的那一份。 男人活着全靠建忘,女人活着全靠牢记。 唯有理智最为可贵 我非常清楚地知道,我并没有智慧,不论大的还是小的都没有。 教育是把我们的内心勾引出来的工具和方法 最有效的教育方法不是告诉人们答案,而是向他们提问。 要想向我学知识,你必须先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就像你有强烈的求生欲望一样。 思想应当诞生在学生的心里,教师仅仅应当像助产士那样办事。 每个人身上都有太阳,主要是如何让它发光。 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 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的诞生。 最优秀的人就是你自己 知道的越多,才知知道的越少。 我知道自己的无知,我知我无知。 未经审视的生活是毫无价值的 或:一种未经考察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 在多人之前,吾舌尤健。 暗恋是世界上最美丽的爱情 不要靠馈赠来获得一个朋友 告诉我你的朋友,我就知道你是什么样的人。 在这个世界上,除了阳光、空气、水和笑容,我们还需要什么呢! 我去死,你们去活,究竟谁过得更幸福,唯有神知道。 或我去死,你们去活,谁的去路好,唯有神知道。 我到处走动,没有做别的,只是要求你们,不分老少,不要只顾你们的肉体,而要保护你们的灵魂。 对哲学家来说,死是最后的自我实现。是求之不得的事,因为它打开了通向真正知识的门。灵魂从肉体的羁绊中解脱出来,终于实现了光明的天国的视觉境界。 我只知道一件事,那就是什么都不知道。 凡是原本可以做得更好的,也算是懒! 人可以犯错,但是不可犯同一个错。 在你发怒的时候,要紧闭你的嘴,免得增加你的怒气。 如果我能忍受了自己的老婆,也就能忍受任何人了! 好的婚姻仅给你带来幸福,不好的婚姻则可使你成为一位哲学家。 没有人因为知道了善而不向善的 任何确实的实验都说明,任何一种生理或心理的疾病都能靠吃素和喝纯水而减轻病情。 我不只是雅典的公民,我也是世界的公民。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