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精神现象学 |
释义 | 精神现象学就是关于精神实象的科学,是由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家 G.W.F.黑格尔提出。精神现象学把生活和历史的全部多样性都归结为"意识"对"对象"的关系,并把这种关系头足倒置起来。 基本介绍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家 G.W.F.黑格尔阐述自己哲学观点和方法论原则的第一部纲领性巨著。黑格尔称此书是他哲学体系的导言。 写于 1805年冬至 1806年 10月, 1807年出版,1841年重新排印,其中"序言"的前半部分是黑格尔逝世前亲自修改过的。1907年G.拉松编印了本书发表 100周年的纪念版。最新校正本由J.荷夫麦斯特于1952年出版。中文本由贺麟、王玖兴合译,分两卷先后于1962年和1979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精神现象学》总结了黑格尔前此的哲学研究,宣告了未来哲学的大纲,它的出版标志着黑格尔和F.W.J.谢林在哲学上的彻底决裂。黑格尔在"序言"中承认谢林关于主体和客体的绝对同一性的唯心主义原则是哲学应有的出发点,但批判了谢林对于"绝对"的理解。他宣称:"绝对"不应理解为无差别的、僵死的实体,而应理解为产生差别、克服差别、重建自身的同一性的活的实体,即自我实现、自我认识和自我发展着的主体,整个现实世界是"绝对"发展过程的外部表现;把握"绝对"的方式不是直观,而是概念,是科学的系统;认识"绝对"不能一蹴即就,要经历一条漫长曲折的道路。他指出,《精神现象学》是关于意识到达"绝对知识"或"科学"(即哲学)的道路的科学,它为个体提供了一把攀登绝对知识的"梯子";逻辑学、自然哲学、精神哲学是绝对知识的内容,是关于"绝对"自身的科学。 基本内容《精神现象学》的出发点是描述个人意识到达绝对知识的历程,即个人意识为了到达绝对知识,就必须走人类意识几千年来走过的一切基本阶段。《精神现象学》的主题就是描述人类意识自身从最初的感性知识向科学发展的历程,即哲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意识有两个方面:认识本身即主体方面和认识对象即客体方面。这两个方面的对立发展到一定阶段就显现为一个特定的意识形态。意识在从它与对象的最初的直接的对立起到主客绝对同一的绝对知识止的运动过程中,经历了意识与对象关系的一切形式, 产生了一系列的意识形态。 《精神现象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就是意识形态、意识形态系统,或意识发展的诸环节、诸阶段。《精神现象学》把个人意识发展史、人类意识发展史和意识形态三学者统一为一门学问。针对这个特点,恩格斯说:精神现象学"也可以叫做同精神胚胎学和精神古生物学类似的学问,是对个人意识各个发展阶段的阐述,这些阶段可以看做人的意识在历史上所经过的各个阶段的缩影"(《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15页)。 《精神现象学》分为3部分:①意识、自我意识、理性:考察个人意识发展的历程,相当于精神哲学中的主观精神。"意识"是个人意识发展的最初阶段,它又分为感性确定性、知觉和知性3个小阶段,讲意识对它的外物的认识。从"自我意识"直到"理性",个人意识的发展明显地重演人类意识的发展阶段,出现了一系列社会意识形态。②精神:考察社会历史的发展阶段和与之紧密相连的社会意识形态,相当于客观精神。③宗教和绝对知识:考察对无限本身的认识,相当于绝对精神。在这个阶段,意识回顾已经走过的阶段,扬弃它们,使之成为自己的构成环节,经过艺术、宗教而在哲学中达到绝对知识。 内涵解析《精神现象学》中意识向绝对知识的全部发展都建立在自我意识"异化"为对象和"扬弃"对象,即扬弃"异化"的辩证运动上。黑格尔企图用这样一种否定性的唯心辩证法来论证唯心主义体系的根本原则──主体和客体的绝对同一性,构造起包罗万象的哲学体系。《精神现象学》以纲领和萌芽的形式表达了黑格尔哲学体系及其组成部分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概念。 《精神现象学》把生活和历史的全部多样性都归结为"意识"对"对象"的关系,并把这种关系头足倒置起来。马克思详尽地揭露和批判了它的这些错误,同时高度评价了它的理论贡献,认为《精神现象学》的最后成果是作为推动原则和创造原则的否定性的辩证法;由于它,黑格尔抓住了劳动的本质,把对象性的人、现实的因而是真正的人理解为他自己的劳动的结果;也由于它,《精神现象学》中隐藏着批判的一切要素。但马克思也指出,黑格尔了解的劳动是抽象的精神的劳动,《精神现象学》是一种被神秘化的批判,其中已经潜伏着非批判的实证主义和同样非批判的唯心主义。 相关评论精神现象学就是关于精神实象的科学。那么,为什么说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是关于精神实象的科学呢?有两个方面的原因:(1)西方哲学对精神现象研究的初始动机;(2)黑格尔关于精神现象的研究成果。 (1)西方哲学对精神现象研究的初始动机。在“译者导言:关于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二)《现象学》的来源和意义中,译者介绍说:“《精神现象学》不仅是黑格尔本人全部著作最有独创性的著作,而且是在整个西方哲学历史上最富于新颖独创的著作之一。但是它不是从天而降,它也有其来源和继承、发展过程。”那么,现象学的来源是什么呢?译者说:“最早代表德国启蒙思想、受过培根影响的一位哲学家朗贝尔特(J.H.Lambert1728—1777)在1764年出版的著作《新工具》一书的第四部分,他叫做《现象学或关于假象的学说》。“现象学”的目的据他说在于“系统化假象的种类[注意培根在《新工具》一书中将假象或偶象分为四种]借以避免错误,认识真理。”朗贝尔特认为假象还不是错误,假象中混杂着真理和错误,因此假象也不纯全是主观的。朗贝尔特虽首先提出“现象学”这个名词,但他的现象学只是“假象学”,还不是显现真理、显现本质的现象学。” (2)黑格尔关于精神现象的研究成果。如果说,精神现象学在朗贝尔特那里还处于对精神现象的认识阶段,那么,黑格尔就试图要用哲学的语言来描述这个精神现象。正是因为如此,精神现象在黑格尔这里就成了一个抽象的哲学体系,并且,成了精神现象的一个“缩影”。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之所以成了精神现象的一个缩影,就是因为黑格尔用哲学的语言尽其所能地描述了精神变化的全过程。 正是基于这两个方面的原因,我才觉得,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就是关于精神实象的科学。但是,科学就是科学,还不是实象本身。因此,不能一说,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是精神的科学,就以为他透彻地掌握了精神本身。真实本身和对真实的认识是不同的。认识以虚假的分别为基础,表现为对真实的反映,其正确性表现为一种如实的科学性;而真实本身则以泯灭了分别心为前提,是认识活动的最终结果,是绝对精神的真实的实现。清楚这一点是很重要的。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