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荆芥
释义

荆芥——桑一又荆芥原名“假苏”,土名“姜芥”,是唇形科植物,入药用其干燥茎叶和花穗。鲜嫩芽小儿镇静最佳,荆芥叶黄绿色,茎方形微带紫色,横切面黄白色,穗子稍黑紫黄绿色。味平,性温,无毒,清香气浓。荆芥为发汗,解热药,是中华常用草药之一。能镇痰、怯风、凉血。治流行感冒,头疼寒热发汗,呕吐。

中文学名:荆芥

拉丁学名:FineleafSchizonepetaHerb

别称:香荆荠、线荠、四棱杆蒿、假苏

门:被子植物门

纲:双子叶植物纲

目:唇形目

科:唇形科

属:荆芥属

分布区域:安徽、江苏、浙江、江西、湖北、河北

植物属性

植物名称

植物学名:Schizonepeta tenuifolia (Benth.) Briq.

药材学名:Herba Schizonepetae。

汉语拼音:Jingjie

中文别名:香荆荠、线荠、四棱杆蒿、假苏、猫薄荷假苏、鼠蓂(《本经》)、鼠实、姜芥(《吴普本草》)、稳齿菜(《滇南本草》)、四棱杆篙(《中药志》)。

处方名:荆芥 荆芥穗炒荆芥 荆芥穗。

荆芥是唇形科植物中的一个种,多年生草本,株高约30-40cm,主要生长于亚热带如台湾地区之海拔800m以下的开阔地及荒废地。作为一种中草药,其药用部分为荆芥干燥地上部分,具有解表散风、透疹功效,对过敏性炎症有较好的疗效。

主要品种

“荆芥”包括唇形科几种不同的植物。

1、 荆芥Nepeta cataria

2、 裂叶荆芥Schizonepeta tenuifolia

3、 罗勒 Ocimum basilicum ,在河南亦称“荆芥”。

中药属性

药材概述

本药品为唇形科植物荆芥 (Nepeta cataria Linn Sp.) 的干燥地上部分。

性味与归经:辛,微温。归肺、肝经。

功能与主治:解表散风,透疹,消疮,止血。用于感冒,麻疹透发不畅,便血、崩漏、鼻衄。

产地:全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主产安徽、江苏、浙江、江西、湖北、河北等地。

成分:含挥发油。

用法、用量:煎服,4.5~9克,不宜久煎。发表透疹消疮宜生用;止血宜炒用。荆芥穗更长于祛风。注意:本品宜晴天加工,必须抢水洗净,不宜久润,随切随晒,当天晒干,不用火烘烤,否则香味走失,影响药效。

性状:本品茎呈方柱形,上部有分枝,长50~80cm,直径0.2~0.4cm;表面淡黄绿色或淡紫红色,被短柔毛;体轻,质脆,断面类白色。叶对生,多已脱落,叶片3~5羽状分裂,裂片细长。穗状轮伞花序顶生,长2~9cm,直径约7mm。花冠多脱落,宿萼钟状,先端5齿裂,淡棕色或黄绿色,被短柔毛;小坚果棕黑色。气芳香,味微涩而辛凉。

药材形状

茎方形,四面有纵沟,上部多分枝,淡紫色或淡绿色,被短柔毛,体轻质硬而脆,断面纤维状类白色,中心有白色髓,叶对生,叶片分裂,裂片细长,呈黄色、皱缩卷曲,破碎不全,顶端5齿裂,淡棕色或黄绿色,被短柔毛,内藏棕黑色小坚果,气芳香,味微涩而辛凉。以身干,色黄绿、茎细、穗多,无泥杂者为佳。

采制贮藏

夏秋二季花开到顶,穗绿时,割取地上部分,晒干。亦有先单独摘取花穗,再割取茎枝,分别晒干,前者称‘荆芥穗’,后者称‘荆芥’。放箱内或其他容器内盖紧,置干燥处,宜在30℃以下保存,防霉,蛀,结串。

炮制加工

原药去泥屑杂草,切除残根,抢水洗净,取出将穗头朝上竖放,待水沥干,切0.3-0.5cm段片,晒干。荆芥穗 单用花穗加工入药,本品芳香气烈,作用较强,尤擅于疏散头面之风。

炒荆芥 荆芥片用文火微炒,取出放凉,炒制后发散之力缓和。

荆芥炭荆芥片武火炒至黑色存性入药者,亦称黑荆芥,善入血分,有理血止血之功。

主治病证

解表散风,透疹。用于感冒,头痛,麻疹,风疹,疮疡初起。炒炭治便血,崩漏,产后血晕。

1.外感表证。本品辛散气香,长于发表散风,且微温不烈,药性缓和,为发散风寒药中药性最为平和。对于外感表证,无论风寒、风热或寒热不明显者,均可广泛使用。

2.麻疹不透、风疹瘙痒。

3.疮疡初起兼有表证。

4.吐血、衄血、便血、崩漏等多种出血证。

药物配伍

1)荆芥配防风,加强祛风解表作用。

2)荆芥配薄荷,一气一血,可加强解表发汗之效。

3)荆芥配僵蚕,祛风解表,治湿胜带下等症。

4)荆芥配白矾,祛风化痰之效增强,用治风痰壅盛,小儿惊风。

5)荆芥配石膏,治风热头痛。

6)荆芥配槐花炭,祛风止血,用治肠风下血。

7)荆芥配升麻炭,升清阳,止出血。

8)荆芥配大黄,清热通便。

生药鉴定

干燥的全草,茎方形,四面有纵海,上部多分技;长45—90厘米,直径3—5 毫米;表面淡紫红色,被有短柔毛;质轻脆,易折断,断面纤维状,黄白色,中心有白色疏松的髓。叶对生,叶片分裂,裂片细长,呈黄色,皱缩卷曲,破碎不全;质脆易脱落。枝顶着生穗状轮伞花序,呈绿色圆柱形,长7—10厘米;花冠多已脱落,只留绿色的萼筒,内有4个棕黑色的小坚果。气芳香,味微涩而辛凉。以浅紫色、茎细、穗多而密者为佳。全国大部分地区有产。同属植物裂叶荆芥 Schizoncpeta multifda(L.) Briq.,东北等地亦作荆芥使用。裂叶荆芥的形态与上种相似,唯叶的最终裂片较宽,呈卵形或卵状披针形;花穗较大而疏;苞片卵圆形,带蓝紫色;花冠蓝紫色,比萼片长1/2。显微鉴定:粉末:黄棕色。①腺鳞头部类圆形,8-13细胞,直径22-108μm,柄单细胞,极短,内含鲜黄色或棕色物。②小腺毛头部1-2细胞,直径16-27μm,柄短,单细胞。③非腺毛1-6细胞,长67-810μm,中部稍窄,基部直径22-45μm,壁稍厚,上部细胞具细小疣状突起,下部1-2细胞有角质纵条纹。④茎表皮细胞垂周壁薄,平直;气孔直轴式。⑤叶表皮细胞表面观垂周壁波状弯曲,有气孔及毛茸。⑥花粉粒近环形,直径27-31μm,具6沟,外壁具网状雕纹。⑦果皮表皮(粘液层)细胞断面观类方形或类长方形,壁粘液化,胞腔小,不规则分枝,内含淡棕色物,其下色素层细胞有的向上嵌于表皮细胞间;表面观类多角形或圆多角形,壁粘液质化,留下含棕色物的胞腔,小形色素细胞群散列于表皮组织间。⑧果皮石细胞断面观1列,类长方形或类方形,界限不甚清楚,壁厚,有裂纹,胞腔星状,解离后细胞有多数参差不齐的分枝;表面观类多角形,垂周壁深波状弯曲,纹孔稀疏。此外,有果皮色素细胞,种皮细胞,导管,纤维。

现代研究

主要成分

荆芥含挥发油1.8%,油中主要成分为右旋薄荷酮(d-Menthone),消旋薄荷酮,少量成分为右旋柠檬烯(d-Limonene).挥发油中尚含有α-蒎烯(α-Pinene)、莰烯(Camphene)、β-蒎烯(β-Pinene)、3-辛酮(3-Octanone)、对聚伞花烯(p-Cymene)、3-辛醇(3-Octanol)、1-辛烯-3-醇(1-Octen-3-ol)、异薄荷酮(Isomenthone)、l-异薄荷酮(l-Isomenthone) 、3-甲基环己酮(3-Me- thylcyclohexanone)、β-榄香烯(β-Elemene)、石竹烯(Caryophyllene)、β-葎草烯(β-Humulene)、胡薄荷酮(Pulegone)、异胡薄荷酮(Isopulegone)、l-胡薄荷酮(l-Pulegone)、胡椒酮(Piperitone)、胡椒碱烯酮(Piperitenone)等. 荆芥穗中分离出荆芥甙(Schizonepeto- side)A、B、C、D、E以及荆芥醇(Schizonol)、荆芥二醇(Schizonodiol)等单萜类化合物.亦分离出芹黄素-7-O-葡萄糖甙(Apigenin-7-O-gluco- side)、黄色黄素-7-O-葡萄糖甙(Luteolin-7-O- glucoside)、橙皮甙(Hesperidin)、香叶木素(Diosmetin)、橙皮素(Hesperetin)和黄色黄素(Luteolin)等黄酮类成分.

荆芥的花梗中分离出三个新的苯并呋喃类化合物,均有抗感染活性.

化学鉴定

取荆芥全草挥发油2滴,置小试管中,加乙醇2ml溶解后加1%香草醛硫酸试剂2滴,振摇混匀,溶液显淡红色(检查胡薄荷酮)。

含量测定

照挥发油测定法(附录Ⅹ D)测定。

本品含挥发油不得少于0.60%(ml/g)。

成品鉴别

(1) 本品粉末黄棕色。宿萼表皮细胞垂周壁深波状弯曲。腺鳞头部8 细胞,直径96~112μm;柄单细胞,棕黄色。小腺毛头部1~2细胞,柄单细胞。非腺毛1 ~ 6细胞,大多具壁疣。外果皮细胞表面观多角形,壁黏液化,胞腔含棕色物。内果皮石细胞淡棕色,垂周壁深波状弯曲,密具纹孔。纤维直径14~43μm,壁平直或微波状。

(2) 取本品粗粉0.8g,加石油醚(60 ~90℃)20ml ,密塞,时时振摇,放置过夜,滤过,滤液挥散至1ml ,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荆芥对照药材0.8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10μl ,分别点于同一硅胶H薄层板上,以正己烷-醋酸乙酯(17:3)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 5%香草醛的 5%硫酸乙醇溶液,在 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药理作用

1. 抗菌和抗炎作用 体外实验证明: 荆芥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白喉杆菌有较强的抗菌作用.此外,对炭疽杆菌、乙型链球菌、伤寒杆菌、痢疾杆菌、绿脓杆菌和人型结核杆菌等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荆芥煎剂及荆芥与防风混合煎剂均有明显抑制小鼠耳郭肿胀作用,混合煎剂比单煎效果好.荆芥对醋酸引起的炎症有明显的抗炎作用.

2. 解热镇痛作用 荆芥煎剂具有解热镇痛作用,用伤寒混合菌苗使家兔发热,给予裂叶荆芥煎剂或乙醇浸剂 2g/kg 灌胃,发现有微弱的解热作用.荆芥的镇痛作用以d-薄荷酮为代表,用d-薄荷酮100mg/kg给小鼠灌胃,能抑制因腹腔注射醋酸引起的扭体反应.其强度与氨基比林相当.

3. 止血作用 生品荆芥不能明显缩短出血时间,而荆芥炭则使出血时间缩短72.6%;生品荆芥使凝血时间缩短30%,而荆芥炭缩短77.7%,即荆芥经炒炭后有止血作用.有报告指出,荆芥炭混悬液和荆芥炭挥发油乳剂均有明显的止血作用,且与剂量相关.但荆芥炭水煎剂及提出挥发油后的荆芥炭水煎剂,均未见明显的止血作用.报告者认为,临床上使用荆芥炭治疗各种出血疾病时,应以散剂内服为佳.亦有报告指出,荆芥炭脂溶性提取物的止血作用是通过体内促凝血、抗纤溶和激活外源性凝血系统而实现的.

4. 其他作用 实验表明: 荆芥油能降低正常大鼠体温;亦有镇静作用,荆芥油(0.5ml/kg)给兔灌胃,可见其活动减少,四肢肌肉略有松弛.

荆芥油能明显延长乙酰胆碱和组胺混合液对豚鼠致喘的潜伏期,减少发生抽搐的动物数;亦能对抗乙酰胆碱或组胺引起的豚鼠气管平滑肌收缩;尚有祛痰作用.

荆芥水煎剂对兔离体十二指肠平滑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药用价值

(1)荆芥有发汗解表作用,且有祛风功效。主要治疗感冒风寒,发热恶寒、无汗、头痛、身痛等症,常与防风相需为用。但也可配辛凉解表药或清热解毒药治疗感冒风热、发热恶寒、目赤咽痛等症,如薄荷、菊花、桑叶、银花等。荆芥有辛散作用能助麻疹透发,常与薄荷、蝉衣、牛蒡子等配合应用。荆芥又常用于疮疡初起有表症者,可配伍防风、银花、连翘、赤芍等同用,既退寒热,又消痈肿。荆芥炒炭应用,有入血分而止血的作用,可用于便血、崩漏等症,在临床上常配合其它止血药同用。

(2)荆芥一药,生用有祛风解表的功效,炒炭则用于止血。配防风、羌活,治风寒表症;配银花、连翘、薄荷,治风热表症;配生石膏,治风热头痛;配牛蒡子、桔梗、生甘草,治咽喉肿痛;配槐花炭,治便血;配白茅根,治鼻衄。荆芥与紫苏均能发汗解表,但紫苏散寒力强,偏入气分,又能理气宽中;而荆芥祛风力胜,偏入血分,炒炭又能止血。故在理气方中常用紫苏,而在理血剂当中多用荆芥。

【摘录】《中国药典》

中医传承

各家论述

1.《本经》:主寒热,鼠疫,瘰疬生疮,破结聚气,下瘀血,除湿痹。

2.《药性论》:治恶风贼风,口面喎邪,遍身顽痹,心虚忘事,益力添精。主辟邪毒气,除劳,治丁肿;取一握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冷分二服,主通利血脉,传送五脏不足气,能发汗,除冷风;又捣末和醋封毒肿。

3. 孟诜:产后中风身强直,研末酒服。

4.《食疗本草》:助脾胃。

5.《食性本草》:主血劳风气壅满,背脊疼痛,虚汗,理丈夫脚气,筋骨烦痛及阴阳毒,伤寒头痛,头旋目眩,手足筋急。

6.《日华子本草》:利五脏,消食下气,醒酒。作菜生熟食并煎茶,治头风并汗出;豉汁煎治暴伤寒。

7.《本草图经》:治头风,虚劳,疮疥,妇人血风。

8.《滇南本草》:治跌打损伤,并敷毒疮。治吐血。荆芥穗,上清头目诸风,止头痛,明目,解肺、肝、咽喉热痛,消肿,除诸毒,发散疮痈。治便血,止女子暴崩,消风热,通肺气鼻窍塞闭。

9.《纲目》:散风热,清头目,利咽喉,消疮肿。治项强,目中黑花,及生疮,阴TUI,吐血,衄血,下血,血痢,崩中,痔漏。

用药禁忌

表虚自汗、阴虚头痛忌服。

1.《药性论》:荆芥久服动渴疾。

2.《苇航纪谈》:凡服荆芥风药,忌食鱼。

3.《纲目》反驴肉、无鳞鱼。

4.《本草经疏》:病人表虚有汗者忌之;血虚寒热而不因于风湿风寒者勿用;阴虚火炎面赤,因而头痛者,慎匆误入。

当归荆芥治中风

[配 方] 当归、荆芥各等份。

[制用法] 炒黑,共研细末,每用9克,水1杯,酒少许,煎服。

[功 效] 用治中风不省人事、口吐白沫、产后风瘫。

荆芥妙用止清涕,以其辛温可祛风散寒,而其气味轻扬,不致助其热邪,起到药达病所,分剔寒热之功。

【猫薄荷】

Nepeta属的荆芥又名猫薄荷。因为它对2/3的猫咪有兴奋,幻觉作用。但对人类无影响,对猫咪身体无碍,也不会上瘾,大型宠物店有严格制作的猫薄荷玩具,可作猫咪的宠物玩具。参见猫薄荷词条。

药方选录

1.治疗风热头痛:荆芥穗、石膏等份.为末.每服二钱 茶调下.(《永类钤方》) 2.治疗风热肺壅 咽喉肿痛 语声不出 或如有物哽:荆芥穗半两 桔梗二两 甘草(炙)一两.上为粗末.每服四钱 水一盏 姜三片 煎六分 去渣 食后温服.(《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荆芥汤)

3.治疗尿血:荆芥、缩砂等份 为末 糯米饮下三钱 日三服.(《濒湖集简方》)

4.治疗大便下血:荆芥二两 槐花一两.炒紫为末.每服三钱 清茶送下.(《简便单方》)

5.治疗痔漏肿痛:荆芥煮汤 日日洗之.(《简便单方》)

6.治疗一切疮疥:荆芥、金银花、土茯苓 等份.为末 熟地黄熬膏为丸 梧子大 每旦、夕各服百丸 茶酒任下.(《本草汇言》)

膳食营养

营养知识

荆芥知识介绍:

荆芥为唇形科植物荆芥和多裂叶荆芥的地上部分或全草。荆芥为一年生草本,生于海拔540至2700米的山谷、林缘或山坡、路旁,多有栽培;多裂叶荆芥为多年生草本,生于海拔1300至2000米的松林边缘、山坡草丛或湿润的草原上。

秋播者次年5月下旬至6朋上镜收获;春番者当年8至9月收获;夏番者当年10月收获。当果穗上部种子变褐色,顶端的花尚未落尽时,于晴天露水干后,割下全株,摊晒,晒至7至8成干时,放通风处,茎基着地,相互搭架,阴干;如遇阴雨可烘干,温度控制在40℃以下。

荆芥茎呈方柱形,长50至80厘米,直径0.2至0.4厘米。表面淡黄绿色或淡紫红色,被短柔毛。体轻,质脆,断面纤维状,类白色,中心有白色疏松的髓。叶对生,多脱落,叶片3至5羽状分裂,裂片细长。穗状轮伞花序顶生,长3至13厘米,直径约7毫米。花冠多脱落,宿萼钟状,黄绿色;小坚果棕黑色。气芳香,味微涩而辛凉。以色淡黄绿,穗密而长,香气浓者为佳。

荆芥补充信息:

根据炮制方法的不同分为荆芥、荆芥穗、炒荆芥、荆芥炭、醋荆芥、蜜荆芥,炮制后贮干燥容器内,醋荆芥、蜜荆芥密闭,置阴凉干燥处,防潮。

荆芥适合人群:

表虚自汗、阴虚火旺者禁服。

荆芥食疗作用:

荆芥味辛微苦、性微温,归肺、肝经;

轻宣升散;具有祛风解表,宣毒透疹,理血止痉的功效;

主治感冒寒热,头痛,目痒,咽痛,咳嗽,麻疹,风疹,痈疮,准将,吐血,血块血,便血,崩漏 ,产后中风、血晕。

荆芥食物相克:

荆芥反驴肉、无鳞鱼。

荆芥做法指导:

1. 祛风解表宜生用;止血宜炒炭用。

2. 治疗感冒风寒,发热恶寒、无汗、头痛、身痛等症,常与防风相需为用;但也可配辛凉解表药或清热解毒药治疗感冒风热、发热恶寒、目赤咽痛等症,如薄荷、菊花、桑叶、银花等。

3. 配防风、羌活,治风寒表症;配银花、连翘、薄荷,治风热表症;配生石膏,治风热头痛。

蔬菜上的“荆芥”

河南一带所说的蔬菜“荆芥”,并非植物学上的荆芥,而是罗勒。可直接凉拌食用。

菜肴制作

罗勒 Ocimum basilicum 在我国河南称为“荆芥”,作为配菜、作料,用于制作菜肴或与蒜等一起捣烂作为面条浇汁或者饺子蘸料。

我国部分地区把蔬菜“荆芥”嫩芽作为蔬菜或作料食用,俗语中也称为西方芥、荆菜。每逢夏季,蔬菜“荆芥”嫩芽都作为清热的佳品被人们端上餐桌!采摘下来的蔬菜“荆芥”嫩芽、嫩叶,清洗过后或直接拿来凉拌,或与黄瓜丝一同凉拌,味道鲜美可口。有时也把蔬菜“荆芥”叶和姜蒜和调味料一同捣烂,做成饺子的蘸料或面条的浇汁,有时也用作朝鲜冷面的配菜!蔬菜“荆芥”清热去火,味道清香宜人,是很好的食材!

荆芥拌黄瓜

原料:荆芥嫩叶一把,黄瓜两根切丝,调味料若干做法:荆芥嫩叶洗净和黄瓜丝一同放入盆中,加入少许盐、味精、鸡精、醋、生抽拌匀。装盘,再淋上芝麻酱和香油,一盘清凉利口的荆芥拌黄瓜就做好了!也可不加黄瓜直接凉拌荆芥叶,也是一道好吃的佳肴!

荆芥浇汁、蘸料

原料:荆芥嫩叶、姜、蒜、酱油、食盐、醋、味精或鸡精。

做法:将荆芥嫩叶和姜蒜一同放入蒜臼内,加入少许食盐捣碎,捣碎后加入少许酱油、醋、味精或鸡精,一份好吃的荆芥浇汁蘸料就做好了。浇汁可以用来浇在捞面条上调味,可使面条更有味!也可作为吃饺子的蘸料,可以去腻,增鲜!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0 15:4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