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金匮预盟 |
释义 | 宋太祖赵匡胤与弟弟赵光义的生母杜太后病危前,把赵匡胤和丞相赵普叫到床前,留下一份赵匡胤死后由赵光义(庙号宋太宗)继承皇位的“遗嘱”,并将文件珍藏在黄金宝柜里,这就是“金匮预盟”。 简介《宋史》将这份神秘的“金匮预盟”描绘得有鼻子有眼,但有事实上,所谓“金匮预盟”的来历非常含糊。第一次编修的《太祖实录》,居然对这起重大事件未做点滴记载。《宋史》里的“金匮预盟”是后来才加进去的。 历史渊源赵匡胤比赵匡义大12岁,他们一块参与了“陈桥兵变”,是赵宋朝廷最重要的奠基人。《宋史》热情洋溢地赞颂这哥儿俩如何情深意长、肝胆相照。赵光义病了,赵匡胤亲自到床头去服侍,烧艾草热灸的时候,哥哥惟恐烫坏了弟弟,就先在自己身上烧几下——手足深情,令人感喟。赵匡胤常对身边的近臣说:我弟弟就和普通人不一样,龙行虎步、威风凛凛,将来必定是太平天子;甚至还谦虚地表示:“福德吾所不及。”宋朝皇帝怎么了?“一把手”居然给“二把手”拍马屁! 至于赵匡胤之死,官方的记录非常潦草:“癸丑夕,帝崩于万岁殿,年五十。殡于殿西阶……”至于死因,压根儿没提。 坊间的猜测五花八门:有的说,死于饮酒过度;还有的说,因腹下肿疮发作而病亡……其实,最大的嫌疑犯就是最大的受益人——赵匡胤的政治接班人赵光义。《湘山野录》中记载,赵匡胤死前一晚,天气极寒,他跟赵光义饮酒,兄弟俩一直喝到深夜,本不该留宿内廷的赵光义却厮守在皇帝身边。当夜,赵匡胤发出莫名其妙的呼喊声,然后就传出了他的死讯。在太祖驾崩之夜有着诸多疑点。赵光义即位后,亲自主持编修《太祖实录》,并三次修改了其中一些内容。 《太祖实录》中所谓“金匮预盟”,赵光义即位理由暧昧,难以服人。 杜太后认为,赵宋之所以能获取后周的江山,就是因为周世宗任用了一个小孩子当皇帝,如果是一位壮年英武的君主,绝不会出现“陈桥兵变”。为了不让这种惨痛的历史重演,太后令赵匡胤必须选择一位“长君”做接班人。赵匡胤痛痛快快地答应了,并命赵普记录下来,将文件珍藏在黄金宝柜里。 杜太后去世时,赵匡胤只有35岁,赵光义23岁。那时,赵匡胤的两个儿子——赵德昭11岁,赵德芳3岁。谁知道将来会怎么样呢?赵匡胤也许还能当十年、二十年的皇帝,到那时候,他的亲生儿子早已成年,显然符合“长君”的要求。杜太后是个明白人,绝不可能出此下策。 况且,“金匮预盟”是赵光义登基5年后,经赵普密奏才公布于世的。这种说法,也只能糊弄外星人。 “正名”改年号赵匡义即位后,迫不及待地更改年号,大有造成既成事实的嫌疑。按理说,先帝去世,新君一般继续沿用旧有年号,直到第二年才启用新纪元。可是,赵光义刚即位,就将仅剩两个月的“开宝九年”改为“太平兴国元年”。他的动机只有一个:抢先为自己“正名”。这种出乎常规的提前改元的做法,遭到了史官的公开批评。 剪除后患即便确实存在所谓“金匮预盟”,这份文件的核心无非是提供了“兄终弟及”的合法根据。那么,有朝一日赵光义撒手人寰,身后事怎么安排?为剪除后患,赵光义不惜对至亲骨肉大开杀戒,将亲弟弟赵廷美、亲侄子赵德昭、赵德芳一一逼上绝路——赵廷美被贬房州,38岁时抑郁而终;赵德昭被逼自杀,终年30岁;赵德芳暴病而死,年仅23岁。 后记一切都结束了。赵匡义端坐在血腥弥漫的皇位上,嘴角掠过一丝意味深长的笑容…… 后人赞诗:水调歌头 黄河近北望,烽火燃九州。万里山河飘絮,狼烟几时休? 兵戎剑指江南,血泪浸染震高唐,威名北域留。 朕之卧榻旁,安容他人眠! 假途虢,灭后蜀,平南唐。君臣计谋,壮志雄心复汉唐。 可叹时不我与,苍天后土戴孝,皑皑白雪皆苍茫。 千古英雄泪,直流后人裳。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