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金陵怀古 |
释义 | 1 司空曙诗《金陵怀古》《金陵怀古》是唐宋诗人常作的题目,唐诗中著名的有司空曙、刘禹锡和许浑的作品,宋诗中著名的有释保暹、王珪、王安石的作品。 ◎ 作品信息【名称】《金陵怀古》 【年代】中唐 【作者】司空曙 【体裁】五言绝句 ◎ 作品原文金 陵 怀 古 辇路江枫暗,宫庭野草春。 伤心庾开府,老作北朝臣。 ◎ 作品鉴赏金陵(今江苏南京)从三国吴起,先后为六朝国都,是历代诗人咏史的重要题材。司空曙的这首《金陵怀古》,选材典型,用事精工,别具匠心。 前两句写实。作者就眼前所见,选择两件典型的景物加以描绘,着墨不多,而能把古都金陵衰败荒凉的景象,表现得很具体,很鲜明。辇路即皇帝乘车经过的道路。想当年,皇帝出游,旌旗如林,鼓乐喧天,前呼后拥,应是无比威风。此时这景象已不复存在,只有道旁那饱览人世沧桑的江枫,长得又高又大,遮天蔽日,投下浓密的阴影,使荒芜的辇路更显得幽暗阴森。“江枫暗”的“暗”字,既是写实,又透露出此刻作者心情的沉重。沿着这条路走去,就可看到残存的一些六朝宫苑建筑了。“台城六代竞豪华”,昔日的宫庭,珠光宝气,金碧辉煌,一派显赫繁华,更不用说到了飞红点翠、莺歌燕舞的春天。现在这里却一片凄清冷落,只有那野草到处滋生,长得蓬蓬勃勃,好像整个宫庭都成了它们的世界。“野草春”,这“春”字既点时令,又着意表示,点缀春光的唯有这萋萋野草而已。这两句对偶整齐,辇路、宫庭与江枫、野草形成强烈对照,启发读者将它的现状与历史作比较,其盛衰兴亡之感自然寄寓于其中。 接下去,笔锋一转,运实入虚,别出心裁地用典故抒发情怀。典故用得自然、恰当,蕴含丰富,耐人寻味。 先说自然。庾开府即庾信,因曾官开府仪同三司,故称。庾信是梁朝著名诗人,早年在金陵做官,和父亲庾肩吾一起,深受梁武帝赏识,所谓“父子东宫,出入禁闼,恩礼莫与比隆”。诗人从辇路、宫庭着笔来怀古,当然很容易联想到庾信,它与作者的眼前情景相接相合,所以是自然的。 再说恰当。庾信出使北朝西魏期间,梁为西魏所亡,遂被强留长安。北周代魏后,他又被迫仕于周,一直留在北朝,最后死于隋文帝开皇元年。他经历了北朝几次政权的交替,又目睹南朝最后两个王朝的覆灭,其身世是最能反映那个时代的动乱变化的。再说他长期羁旅北地,常常想念故国和家乡,其诗赋多有“乡关之思”,著名的《哀江南赋》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诗人的身世和庾信有某些相似之处。他经历过“安史之乱”,亲眼看到大唐帝国从繁荣的顶峰上跌落下来。安史乱时,他曾远离家乡,避难南方,乱平后一时还未能回到长安,思乡之情甚切。所以,诗人用庾信的典故,既感伤历史上六朝的兴亡变化,又借以寄寓对唐朝衰微的感叹,更包含有他自己的故园之思、身世之感在内,确是贴切工稳,含蕴丰富。“伤心”二字,下得沉重,值得玩味。庾信曾作《伤心赋》一篇,伤子死,悼国亡,哀婉动人,自云:“既伤即事,追悼前亡,惟觉伤心……”以“伤心”冠其名上,自然贴切,而这不仅概括了庾信的生平遭际,也寄托了作者对这位前辈诗人的深厚同情,更是他此时此地悲凉心情的自白。 这首诗寥寥二十字,包蕴丰富,感慨深沉,情与景、古与今、物与我浑然一体,不失为咏史诗的佳作。 ◎ 作者简介司空曙 (720?~790?),唐代诗人。字文明,广平(今河北省永年县)人,进士。曾随韦皋在剑南节度使幕中任职,历任洛阳主簿、水部郎中、虞部郎中等职,为“大历十才子”之一。其诗多写身世羁旅之思、悲欢离合之叹、常寄兴山水,内容较单调、贫乏,但语言质朴,情深意婉。现存诗七十余首,《全唐诗》录其诗二卷。 2 刘禹锡诗《金陵怀古》◎ 作品信息【名称】《金陵怀古》 【年代】中唐 【作者】刘禹锡 【体裁】五言律诗 ◎ 作品原文金 陵 怀 古 潮满冶城渚,日斜征虏亭。 蔡洲新草绿,幕府旧烟青。 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 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 ◎ 作品鉴赏公元826年(宝历二年)冬,刘禹锡由和州返回洛阳,途经金陵。从诗中的写景看来,这诗可能写于次年初春。 “潮满冶城渚,日斜征虏亭。”首联写的是晨景和晚景。诗人为寻访东吴当年冶铸之地——冶城的遗迹来到江边,正逢早潮上涨,水天空阔,满川风涛。冶城这一以冶制吴刀、吴钩著名的古迹在何处,诗人徘徊寻觅,却四顾茫然。只有那江涛的拍岸声和江边一片荒凉的景象。它仿佛告诉人们:冶城和吴国的雄图霸业一样,早已在时间的长河中消逝得无影无踪了。傍晚时分,征虏亭寂寞地矗立在斜晖之中,伴随着它的不过是投在地上的长长的黑影而已,那东晋王谢贵族之家曾在这里饯行送别的热闹排场,也早已销声匿迹。尽管亭子与夕阳依旧,但人事却已全非。诗在开头两句巧妙地把盛衰对比从景语中道出,使诗歌一落笔就紧扣题意,自然流露出吊古伤今之情。 “蔡洲新草绿,幕府旧烟青。”颔联两句虽然仍是写景,但此处写的景,则不仅是对历史陈迹的凭吊,而且以雄伟美丽的山川为见证以抒怀,借以形象地表达出诗人对某一历史问题的识见。看哪,时序虽在春寒料峭之中,那江心不沉的战船——蔡洲却已长出一片嫩绿的新草;那向称金陵门户的幕府山正雄视大江,山顶上升起袅袅青烟,光景依然如旧。面对着滔滔江流,诗人想起了东晋军阀苏峻曾一度袭破金陵,企图凭借险阻,建立霸业。不久陶侃、温峤起兵在此伐叛,舟师四万次于蔡洲。一时舳舻相望,旌旗蔽空,激战累日,终于击败苏峻,使晋室转危为安。他还想起幕府山正是由于丞相王导曾在此建立幕府屯兵驻守而得名。但曾几何时,东晋仍然被刘宋所代替,衡阳王刘义季出任南兖州刺史,此山从此又成为刘宋新贵们祖饯之处。山川风物在变幻的历史长河中并没有变异,诗人看到的仍是:春草年年绿,旧烟岁岁青。这一联熔古今事与眼前景为一体,“新草绿”、“旧烟青”六字下得醒豁鲜明,情景交融,并为下文的感慨作铺垫。 “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颈联承上两联转入议论。诗人以极其精炼的语言揭示了六朝兴亡的秘密,并示警当世:六朝的繁华哪里去了?当时的权贵而今安在?险要的山川形势并没有为他们的长治久安提供保障;国家兴亡,原当取决于人事!在这一联里,诗人思接千里,自铸伟词,提出了社稷之存“在德不在险”的卓越见解。后来王安石《金陵怀古》四首其二:“天兵南下此桥江,敌国当时指顾降。山水雄豪空复在,君王神武自无双。”即由此化出。足见议论之高,识见之卓。 尾联“《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六朝帝王凭恃天险、纵情享乐而国亡,历史的教训却没有被后世记取。诗人以《玉树后庭花》尚在流行暗示当今唐代的统治者依托关中百二山河之险,沉溺在声色享乐之中,正步着六朝的后尘,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 作者简介刘禹锡 (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县),为匈奴族后裔。因避安史之乱,举族东迁,刘禹锡出生于嘉兴(今属浙江)。公元793年(贞元九年)与柳宗元同榜登进士第,一同参与永贞(805~806)革新,结果一同贬谪远郡,历尽坎坷。晚年回到洛阳,任太子宾客、秘书监分司东都的闲职,后加检校礼部尚书衔。世称刘宾客、刘尚书。其诗精炼含蓄,生前与白居易齐名,世称“刘白”,白居易则称他为“诗豪”。曾自编其著述为“四十通”,又删取四分之一为“集略”,今都不传。《新唐书·艺文志》载《刘禹锡集》40卷。宋初亡佚10卷。宋敏求搜集遗佚,辑为《外集》10卷。 3 许浑诗《金陵怀古》◎ 作品信息【名称】《金陵怀古》 【年代】晚唐 【作者】许浑 【体裁】七言律诗 ◎ 作品原文金 陵怀 古 玉树歌残王气终,景阳兵台戍楼空。 松楸远近千官冢,禾黍①高低六代宫。 石燕②拂云晴亦雨,江豚③吹浪夜还风。 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④。 ◎ 作品注释①禾黍:语本《诗经·王风·黍离》小序:周大夫行役过故宗庙宫室之地,看见到处长着禾黍,感伤王都颠覆,因而作了《黍离》一诗。 ②石燕:《浙中记》载:“零陵有石燕,得风雨则飞翔,风雨止还为石。” ③江豚:《南越志》载:“江豚如猪,居水中,每于浪尖跳跃,风辄起。” ④青山似洛中:洛中,即洛阳,洛阳多山。李白《金陵三首》:“山似洛阳多。” ◎ 作品鉴赏金陵是孙吴、东晋和南朝的宋、齐、梁、陈的古都,隋唐以来,由于政治中心的转移,无复六朝的金粉繁华。金陵的盛衰沧桑,成为许多后代诗人寄慨言志的话题。一般咏怀金陵的诗,多指一景一事而言,许浑这首七律则“浑写大意”,“涵概一切”(俞陛云《诗境浅说》),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 诗以追述隋兵灭陈的史事发端,写南朝最后一个小朝廷,在陈后主所制乐曲《玉树后庭花》的靡靡之音中覆灭。公元五八九年,隋军攻陷金陵,《玉树后庭花》曲犹未尽,金陵却已末日来临,隋朝大军直逼景阳宫外,城防形同虚设,陈后主束手就擒,陈朝灭亡。这是金陵由盛转衰的开始,全诗以此发端,可谓善抓关键。 颔联描写金陵的衰败景象。“松楸”,坟墓上的树木。诗人登高而望,远近高低尽是松楸荒冢,残宫禾黍。南朝的繁荣盛况,已成为历史的陈迹。 前两联在内容安排上采用了逆挽的手法:首先追述对前朝历史的遥想,然后补写引起这种遥想的眼前景物。这就突出了陈朝灭亡这一金陵盛衰的转捩点及其蕴含的历史教训。 颈联用比兴手法概括世间的风云变幻。这里,“拂”字、“吹”字写得传神,“亦”字、“还”字写得含蓄。“拂云”描写石燕掠雨穿云的形象,“吹浪”表现江豚兴风鼓浪的气势。“晴亦雨”意味着“阴固雨”,“夜还风”显见得“日已风”。“江豚”和“石燕”,象征历史上叱咤风雨的人物,如尾联所说的英雄。这两句通过江上风云晴雨的变化,表现人类社会的干戈起伏和历代王朝的兴亡交替。 尾联照应开头,抒发了诗人对于繁华易逝的感慨。英雄,指曾占据金陵的历代帝王。金陵和洛阳都有群山环绕,地形相似,所以李白《金陵三首》有“山似洛阳多”的诗句。“惟有青山似洛中”,就是说今日的金陵除去山川地势与六朝时依然相似,其余的一切都大不一样了。江山不改,世事多变,令人感慨万千。 这首怀古七律,在选取形象、锤炼字句方面很见功力。例如中间两联,都以自然景象反映社会的变化,手法和景物却大不相同:颔联采取赋的写法进行直观的描述,颈联借助比兴取得暗示的效果;松楸、禾黍都是现实中司空见惯的植物,石燕和江豚则是传说里面神奇怪诞的动物。这样,既写出各式各样丰富多彩的形象,又烘托了一种神秘莫测的浪漫主义气氛。至于炼字,以首联为例:“残”和“空”,从文化生活和军事设施两方面反映陈朝的腐败,一文一武,点染出陈亡之前金陵城一片没落不堪的景象:“合”字又以泰山压顶之势,表现隋朝大军兵临城下的威力:“王气终”则与尾联的“豪华尽”前后相应,抒写金陵繁华一去不返、人间权势终归于尽的慨叹,读来令人不禁怅然。 ◎ 作者简介许浑 唐代诗人。字用晦,一作仲晦,生卒年不详。祖籍安陆(今湖北安陆县),后迁居润州丹阳(今江苏丹阳县)。武则天时宰相许圉师后裔。公元832年(大和六年)举进士。曾就任涂、太平二县县令 。公元849年(大中三年),迁监察御史,因病去官,东归京口。后起任润州司马,历虞部员外郎,官终睦、郢二州刺史。一生酷爱林泉,淡于名利。其诗长于律体和绝句,格调豪爽清丽,句法圆稳工整。其登高怀古、羁旅游宦之作尤为时人称道。曾自编诗歌“新旧五百篇”,名之《丁卯集》,原集已佚,今存《丁卯集》二卷,《续集》二卷,《续补》一卷,《集外遗诗》一卷。 4 释保暹诗《金陵怀古》◎ 作品信息【名称】《金陵怀古》 【年代】宋初 【作者】释保暹 【体裁】五言律诗 ◎ 作品原文金 陵 怀 古 石城秋月满,烟水冷萧萧①。 战气悲千古,歌声散六朝②。 萤飞宫草暗,霜白井桐凋③。 竟日秦淮上,思贤莫可招④。 ◎ 作品注释①石城:即石头城,又称石首城,位于今江苏省南京市西北,因其地有石头山,东晋时累石依山建城,故名。向为金陵外围屏障,唐初即废。后则以之代指金陵。萧萧:象声词,本指风声,此处谓风过水上,水波动荡摇撼而作萧萧声。 ②战气:战争或战火遗留下的景象。歌声:歌舞之声。六朝:三国吴、东晋、南朝宋、齐、梁、陈相继建都于金陵,故金陵得名为六朝古都。 ③宫草:指故都旧宫苑的草。井桐:旧宫苑水井旁的梧桐树。 ④秦淮:水名。有二源。东源出句容县华山,南流;南源出溧水县东庐山,北流。二源会合于方山,西经金陵城中,北入长江。相传秦始皇于方山掘流,西入江,亦曰淮,因称秦淮。历代为著名的游览之地。杜牧《泊秦淮》诗:“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即指此水。南宋以来已大部淤塞。思贤句:意谓古都业已衰败荒落,凋蔽不堪,再也没有名人雅士来此聚集了。此处所谓贤指社会名流贤达。 ◎ 作品简析金陵为古地名。战国楚威王置金陵邑,秦称秣陵,三国吴称建业,晋改建康,五代梁置金陵府,南唐为江宁府,宋改建康府,公元1368年(明洪武元年)改称南京。其地为今江苏省南京市与江宁县。谢捽《鼓吹曲》:“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李白《金陵歌送别范宣》:“金陵昔时何壮哉!席卷英豪天下来。”皆指此。金陵为六朝古都,城内外古迹甚多。暹公游金陵,访名胜,作此怀古诗,确是触目生情,感慨万千。诗写得雄健挺拔,满怀激情。 ◎ 作者简介释保暹 北宋初年江南诗僧。生卒年、俗姓及生平事迹均已失考,金华(今属浙江省)人,大约公元975年前后在世。为北宋九诗僧之一。除与希昼等八僧唱和外,与同代名士徐任、蒋白、徐希、张康等亦交往唱酬。有《处囊诀》,宋本《九僧诗》中存其诗二十五首,绝大部分为五言律诗,其诗节奏明快,诗味隽永。 5 王珪诗《金陵怀古》◎ 作品信息【名称】《金陵怀古》 【年代】北宋 【作者】王珪 【体裁】七言律诗 ◎ 作品原文金 陵 怀 古 怀乡访古事悠悠,独上江城满月秋。 一鸟带烟来别渚,数帆和雨下归舟。 萧萧暮吹惊红叶,惨惨寒云压旧楼。 故国凄凉谁与问,人心无复更风流。 ◎ 作品鉴赏王珪时任北宋左相,写作此诗北宋在与西夏的两次战争中均遭失败。 首句破题,兼点时、地。为排解乡思而怀古,但往事如烟,相隔久远,难以追寻。独自踟蹰江边古城,扑入眼帘的只有萧索的秋景。“悠悠”、“独上”、“满目秋”,开篇即为全诗笼罩了一层孤寂、萧索的气氛,并与尾联的“故国凄凉’‘谁与问”形成呼应。 中间二联,即承接“独上江城满目秋”,着力描写诗人眼中的秋光。晚烟凄迷中,一只水鸟孤零零地落在僻静无人的沙洲上。秋雨淅淅沥沥,江面上稀落地飘零着几片帆影,驶向归途。萧瑟的晚风,把山麓层林的红叶吹得七零八落。暗淡的寒云密布低空,阴沉沉地似乎要把古城压垮。一句一景,犹如四幅画屏,物象虽不同,却同是淡墨素彩,集中反应了秋光的萧瑟,创造了一个寥落清冷的意境。 中间二联,融情于景,锻字炼句,显出作者艺术匠心。用“萧萧”“惨惨”修饰“暮吹”与“寒云”,摹声绘色,写出了晚风凄紧,寒云惨淡,也写出了作者的心绪; “惊”运用拟人手法,既写出了秋风中“红叶”飘零的情状,也写出了诗人心头之“惊”;“压”既形象地写出了寒云之重,也表现出诗人心情之沉重。 尾联归结全诗,为金陵秋景图点睛。这历史上虎踞龙盘、人杰地灵的雄都,如今竟一派凄凉,无人过问;登临此地,谁也没有往日那种激扬分发、踌躇满志的风情气韵。“故国凄凉”应“江城满目秋”,“谁与问”应“独上”。“人心无复更风流”,由以上种种风物,水到渠成地诱发出了不吐不快的感慨,体现了诗人深深的忧思。 这首诗歌的寥落沉郁,与奋发进取的盛唐气象迥别。北宋立国不久,逐渐形成积弱集贫的局面。时任左相的作者,对国势日益衰微,感触必深。“故国凄凉”未必只是吊古之思,很可能是感慨国势的时代悲愁的曲折反映。 ◎ 作者简介王珪 (1019~1085)字禹玉,舒州(今安徽潜山)人,祖籍华阳(今四川成都)。宋神宗时(1068—1085)宰相,诗词家、文学家。弱岁奇警,出语惊人。公元1042年(仁宗庆历二年)举进士甲科,为翰林学士。神宗时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封岐国公,卒年六十七,谥曰文。作品有撰著的《宋两朝国史》120卷、《在京诸司库条式》130卷、《王珪集》100卷,续著的《宋六朝会要》。 6 王安石诗《金陵怀古》◎ 作品信息【名称】《金陵怀古》 【年代】北宋 【作者】王安石 【体裁】七言律诗 ◎ 作品原文金 陵 怀 古 忆昨天兵下蜀江,将军谈笑士争降。 黄旗已尽年三百①,紫气空收剑一双。 破堞自生新草木②,废宫谁识旧轩窗。 不须搔首寻遗事,且倒花前白玉缸。 ◎ 作品注释①黄旗:古代军中用旗。 ②堞:也叫女墙,城上如齿状的矮墙。 ◎ 作品简析王安石的《金陵怀古》共四首,这是第四首。这首怀古诗基本上是模仿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两相比较,高下立见。刘诗前半追叙史实,洗炼紧凑,表现出王浚摧枯拉朽之势,气势何等豪迈,笔墨非常淋漓酣畅。而王诗叙事欠洗炼紧凑,“忆昨”两字纯属多余,下句繁杂,缺乏一气流转的顺畅感。颔联无论在气势上,还是在深沉感上都明显弱于刘诗。刘诗后半抒情,犀利的笔锋直指割据一方的藩镇势力,向他们发出严正的警告,义正辞严,力透纸背,极富现实意义。王诗则发古之幽思,虽然也有感慨和惆怅,但还是以开怀畅饮收场,其意义有限。且“破堞自生新草木”完全是效颦“故垒萧萧芦荻秋”,而原作的灵气则被扫荡无余了。倒是王安石那首《桂枝香·金陵怀古》词填得妙:“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这首词不但立意高远,体气刚健浑厚,化用前人诗句不着痕迹,且笔力遒劲,而神采飞扬,足与刘诗匹敌,堪称金陵怀古之杰作。 ◎ 作者简介王安石 (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西)人。字介甫,晚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临川先生。唐宋八大家之一,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改革家”。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公元1042年(庆历二年)登杨镇榜进士第四名,先后任淮南判官、鄞县知县、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点江东刑狱等地方的官吏。公元1067年(治平四年)神宗初即位,诏安石知江宁府,旋召为翰林学士。公元1069年(熙宁二年)提为参知政事,从次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推行新法。公元1076年(熙宁九年)罢相后,隐居,病死于江宁(今江苏南京)钟山,谥“文”。文学上的主要成就在诗方面,词作不多,但其词能够“一洗五代旧习”,境界醒豁。今传《临川先生文集》、《王文公文集》。 7 古筝曲金陵怀古古筝曲《金陵怀古》是我国著名古筝演奏家、作曲家、教育家涂永梅先生创作的。 为了响应全国古筝教材会议提出的“全国各地应该有乡土教材”的号召,作者于1973年创作了此曲。《金陵怀古》原名为《天京抒怀》,主旨是描写太平天国的一段历史。 全曲分为六个部分,分别描写了太平天国六个不同时期的场景。 第一个部分为引子,此段用低音长摇模仿军号,以表现太平天国的军威。 第二部分是“迎天王”,表现群众齐声欢呼天王进京的场景,其中运用了三种音乐素材:一,曾流行于南京的江南丝竹(可以用江南丝竹代表江苏);二,模仿打击乐器;三,参考了太平天国的锣鼓点。作者将这三方面的素材溶于这一段的旋律。 第三个部分是“祭先烈”,天王带领部下,去祭奠一路上牺牲的烈士,此段音乐庄严肃穆节奏缓慢。 第四个部分是“控诉”,太平天国的战士回忆过去受清兵压迫的情景,采用的音乐特点是戏曲中的“哭腔”。 第五个部分“忆风云”,是描写雄军百万、铁骑纵横、惊天动地的战斗场面。此段有涂咏梅老师自己发明的一种表现手法,即在古筝最高的五个音用尼龙布或手帕缠扎起来,用轮指模仿各种马蹄声;第六个部分是尾声,这段是表现太平天国到最后分裂,天王感觉无力再回到原先的军威,所以他把重振旗鼓的希望寄托给神。最后以教堂的钟声结束此曲。 8 陈勃豪《虞美人·金陵怀古》◎ 作品信息【名称】《虞美人·金陵怀古》 【年代】当代 【作者】陈勃豪 【体裁】词 ◎ 作品原文《虞美人·金陵怀古》 东风怀怨新燕老,酒家青旗①少。金陵王气随江流,等闲九鼎问尽万古愁。 吴宫晋殿帝缘浅,冷澹降幡②现。六朝风雨血池中,欲诉如烟往事楼已空。 ◎ 作品注释①青旗:古代酒店门前用来招客人的布帘。 ②降幡:降旗。 ◎ 作品鉴赏作者以游览古迹的角度入手,未加修饰,开篇以一“怨”字奠定全词感情基调。东风年年吹过,几百年后,却是怀着怨吹过,它见证了世事的变迁,以东风之眼反映了对统治者的悲哀。“新燕”加一“老”字,暗示了金陵繁华落尽,再无千百年前的繁荣。紧接着写了酒店无人的情景,以酒店的落寞衬托古都的落寞。 随后作者笔锋一转,直接抒情。通过一句比喻写出金陵的王气像长江之水一样东流,一去不返。“九鼎”是权力的象征,而“问鼎”是觊觎权力的典故,作者以九鼎的问尽象征王朝的更迭。 三国时的吴国、东晋都曾在金陵定都,作者以“帝缘浅”表达了对两朝破灭的惋惜之情。而“冷澹降幡现”是国破家亡时期的真实写照。 最后两句作者借助总写对六朝兴衰的感慨。作者以楼台的口吻,想要诉说六朝兴衰往事,但昔人早已远去,人去楼空的伤感之情跃然纸上。 全词着重在抒发时过境迁的感伤,上片景色描写部分着墨太少,以致全词描写与抒情不匀称,显得头轻脚重。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