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金刚顶经 |
释义 | 《金刚顶经》是佛教经典、密宗两大根本经典之一,受人广泛传承。 简介概况《金刚顶经》 Vajra?ekharasūtra 佛教经典。密宗两大根本经典之一。全称《金刚顶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大教王经 》 ,又称《 摄大乘现证经》、《金刚顶瑜伽真实大教王经 》。中国唐代不空译,3 卷。该经汉译本另有二 :唐金刚智译《 金刚顶瑜伽中略出念诵经》4 卷 ;北宋施护译《 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三昧教王经》30卷。金刚智所译为十万诵的一部分,故称略出,即《初会金刚顶经》,为金刚界入坛灌顶的依据。首卷讲受法者资格,坛场选定等;第二卷说五相成身观及灌顶;第三卷叙作曼荼罗(坛场)法及37本尊和总供养;第4卷为赞颂、念诵、别供养及入坛受法程序。此经之注疏甚多,重要者有不空的《金刚顶经义诀》1卷、《十八会指归》1卷、《金刚顶经中略出五章 》1 卷。另外日本真言宗大师空海、圆仁等皆有疏释记钞等著作。 金刚顶经与《大日经》并称为二部经。收于《大正藏》第十八册。有广、略两种,现仅存略本。译本有三种:(一)唐代不空所译之《金刚顶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大教王经》,凡三卷。为一般所用最广泛者。(二)唐代金刚智所译之《金刚顶瑜伽中略出念诵经》,又称略出经,凡四卷。开元十一年(723)译出,故可推定原本或成书于七世纪末之南印度。(三)北宋施护所译之《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三昧教王经》,凡三十卷。所谓金刚顶,即诸经中最高之意。所谓略出,系自十万颂之广本略出其精要。为求加快证入佛、菩萨之境地,故于该经详述密教独特之秘密修行仪轨。梵本今已不存。 《金刚顶经》由十四处十八会之说法而成,后龙树菩萨于南天竺之铁塔内,自金刚萨埵受持该经十万颂,再传至龙智、金刚智。然于金刚智搭船东来我国之途中遇到风暴,经典大部流失,传译弘布者仅为其中极少部分。相传《金刚顶经》有四种:一为法尔恒说本,二为塔内安置本,三为十万颂广本,四为四千颂略本,即十八会中初会四大品。 金刚界所结集的经文《金刚顶经》,为密宗金刚界的根本大经。依据不空所译的《金刚顶经瑜伽十八会指归》载,金刚界所结集的经文,总计十万颂,乃毘卢遮那佛以自受用身普于天上、人间十二处所说。 第一会:一切如来真实摄教王 说法处未明。内容又分:金刚界品、降三世品、遍调伏品、一切义成就品等四大品。 第二会:一切如来秘密主瑜伽 于色究竟天说。 第三会:一切教集瑜伽 于法界宫殿中说。 第四会:降三世金刚瑜伽 于须弥山顶说。 第五会:世间出世间金刚瑜伽 于波罗奈斯国空界中说。 第六会:大安乐不空三昧耶真实瑜伽 于他化自在天宫中说。 第七会:普贤瑜伽 于普贤菩萨宫殿中说。 第八会:胜初瑜伽 于普贤菩萨宫殿中说。 第九会:一切佛集会拏吉尼戒纲瑜伽 于真言宫殿中说。 第十会:大三昧耶瑜伽 于法界宫殿中说。 第十一会:大乘现证瑜伽 于阿迦尼咤天说。 第十二会:三昧耶真实瑜伽 于空界菩提场说。 第十三会:大三昧耶真实瑜伽 于金刚界曼荼罗道场说。 第十四会:如来三昧耶真实瑜伽 说法处未明。 第十五会:秘密集会瑜伽 于秘密处说。 第十六会:无二平等瑜伽 于法界宫中说。 第十七会:如虚空瑜伽 住实际宫殿中说。 第十八会:金刚宝冠瑜伽 于第四静虑天说。 《金刚顶瑜伽经十八会指归》《金刚顶瑜伽经十八会指归》,乃不空取十万颂大本之意,略述而成。传说此十万颂本是龙树于南天竺的铁塔内,自金刚萨埵处受持,再传至龙智、金刚智;但因金刚智由海路来到中国的途中遇到风暴,经典大部份流失,因此传译弘布者仅为其中少部份。 目前所译出的三种版本《金刚顶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大教王经》直至目前所译出者,主要有三种版本:唐代不空译《金刚顶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大教王经》,三卷。流传最广。横竖智杵,摧坏四魔,恒常不坏,故名"金刚";最胜无上,故名"顶";五智佛名"一切如来",聚一切诸法共成五佛身,故此五佛为诸佛的本性,诸法的根源,故名"一切如来";离一切虚伪,故名"真实";含无边显密教义,故名"摄大乘";现证佛菩提,故名"现证";能出一切教法,为诸教之王,故名"大教王"。 此经主要包含第一会在色究竟天宫所说的初品”金刚界品”,"金刚界曼荼罗"乃依本经的图标而作。三卷经文中,初品序分,次品正宗分。于正宗分中,一说毘卢遮那佛受用身,以五相现成等正觉;二说毘卢遮那成佛后,以金刚三摩地出生三十七种智;三说如来以一百八名赞礼婆伽梵大持金刚;四说金刚界大曼荼罗;五说入金刚界大曼荼罗仪轨;六杂说。 《金刚顶瑜伽中略出念诵经》唐代金刚智译《金刚顶瑜伽中略出念诵经》,又称《略出经》四卷。自十万颂的广本略出其精要,故称《略出经》。从卧起时印咒,乃至观五佛出生一切金刚菩萨及入坛灌顶法。 《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三昧教王经》北宋天竺三藏施护等译《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三昧教王经》,三十卷,二十六分。《金刚顶经》,旨在以修证"鍐"字一切法自性(言说不可得)实相之理,即胎藏曼荼罗所说"本有不生"之德,开示始觉所转"智差别"曼荼罗为宗,经由修证而显"本有不生"之理,即是金刚界曼荼罗,也是如来内证的智德。 其他相关内容“胎藏界”胎藏界所示"理平等",又称本有、本觉,具时圆满。证得此理之智,是差别、是果、是始觉、是自证。以月为喻,则自朔至望,逐渐圆明。能证之智有五:中央为法界体性智、东方为大圆镜智、南方为平等性智、西方为妙观察智、北方为成所作智。又"智"自具四方,故成五智。五智又各具五智,所具五智之智,又各具五智,智智无边,形成无量之智。由是所证之理,亦广遍无量一切法故。如是明示智智无边、解脱烦恼结缚、圆明无碍者,即是金刚界曼荼罗。 "胎藏界"与"金刚界""胎藏界"与"金刚界",于一心中,立"理平等"、"智差别"二门,互为契证冥合,教示"理即智、智即理"的境界,如《华严经》的"理事无碍圆融法”;一切万法自性不可言说。金刚界的"鍐"字,诠表证契真理的究竟位;胎藏界的"阿"字,诠表诸法本觉本有的理性。故此"鍐"和"阿"字,即是金胎曼荼罗的大宝。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