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结构能动主义 |
释义 | 构能动主义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流派。其核心概念是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关系。结构能动主义建立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它的名言是:“没有它不行,但是只有它还是不行”。 产生背景辨证唯物主义在马列毛之后发生了一定的变异。官僚的本能是促使一切革命的辩证法都窒息化,从而成为机械的、唯心的。 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被庸俗化以后,恰恰是唯心主义发展了哲学的能动一面。物质不积极,精神很颓废。因此,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迫切需要革新。 几个核心理念主导性马克思在面对法德党团的幼稚时说,我不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列宁在《论我国革命》中提到:“马克思理论中具有决定意义的革命辩证法”。 结构能动主义者的第一个观点认为,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组成一个客观的事物运动结构。这个结构存在着一个谁起主导作用的问题。 在物质和精神关系问题上,精神是活的,而物质是死的。但是物质不能主动、直接对精神起作用,它要通过实践活动。因此,结构能动主义者将物质性在实践中的作用理解为一种客观的制约性。比如人生而不能选择自己的出身和家庭,也不能选择自己时代的生产力。 在物质的一元性和物质形式的多元性问题上,物质的一元解决了并不意味着就万事大吉了。人类的智力恰恰需要关注于如何发挥物质形式多元性上。 在物质的质量关系问题上,在质的确定后,实际的问题恰恰是促使量的关系转化上。质在一定范围内是固定的,不存在没有时间持续性的事物的质,因此如何研究量的变化,并促使质量的转化,是问题的关键,研究中占据时间和精力较多的部分。 在矛盾的统一和斗争两种性质问题上,恰好是统一性拥有了更多的发言权。 在偶然和必然的关系问题上,必然已经确定了事物发展的必然结果,那么人们所面对的就恰恰是如何在生活中不停地面对着琐碎的偶然性上。 在螺旋式上升的否定之否定的关系问题上,问题已经不在于你是否相信被否定的事物会回到肯定,而是在于如何保证事物发展不至于倒退。 在英雄和人民的关系问题上,相信历史唯物论的历史观,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如何在这个基础上发挥英雄和领袖的作用,使自由电子围绕原子核的旋转更加地积极和达到运动的极致。 在个人和集体的关系上,将个人视为一种结构的充分条件,而将集体视为必然条件。 配置论社会的物质性最终要体现于人和人群才有意义,也才有考察的可能性。结构能动主义者在这里提出的结构能动主义是在肯定物质决定意识、意识能够有反作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上,强调侧重于意识反作用的问题。 这是一个结构性的问题,即关于“侧重”、“革命的辩证法”、“努力方向”的学说。这是革命性的。 在这个哲学命题里,核心的思想是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关系上。在辩证唯物主义的结构中,物质第一是必然、不可缺少的条件,但是如果要促使事物的完美、促使事物变革,没有辩证法这样充分的条件也无法达到。 结构能动主义建立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它的名言是: “没有它不行,但是只有它还是不行”。它绝对必要,但是只有它不能满足一个完整事物的需要。 因此,结构能动主义研究的实质是矛盾的双方如何配置的问题。同时,也意味着这里物质是死的,而精神却是活的。纯粹的唯物主义是呆滞的,而辩证法却是无限活力的。唯物主义在这里只负责底限,只发挥审查的作用。 更新无产阶级的概念结构能动主义者的无产论是这样的: 传统的无产阶级论,主要是指被雇佣的工人阶级,在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时期,工人的整个阶级地位符合无产阶级的各种条件。 但是,在局势的冲击下,无产阶级的含义本身也在发生着动摇。 无产阶级一般意义上是指的是没有生产资料、属于被雇佣地位的阶级。注意,没有生产资料只是意味着没有可用于产生的物质资料。 结构能动主义者的意思是说,工人可以拥有房屋、汽车,但是如果这些东西只是附属物质,而不能用于生产活动,即不能产生财富,也不能产生利润,那么即使一个地主占有了万亿亩的土地,那也只意味着法权意义上的所有。 因此,有意义的只是可增可塑、能长能消的部分。 不占有生产资料,只是提供了无产阶级的物质条件,但是无产者要成为一个阶级,首要的条件是通过社会生产联系在一起,并具有共同的利益诉求。 无产阶级意味着精神不受物质的制约,或者是因为缺少关键物质(生产资料)而自然地不受某种限制性法权的制约,或者是因为具有强烈的精神,能够超越他所处的物质占有条件。 工人、贫农并不天然意味着就是无产阶级,能够抛弃个人所处的阶级利益的某些官僚、地主、贵族、资本家、知识分子,也是无产阶级的组成部分。 对于敌对阵营的叛变分子来说,不是因为无产阶级而大公无私,而是因为大公无私而成为无产阶级的组成部分。 但是精神接受物质的制约,乃是常态。而精神能够超脱物质,却往往是稀少的变态。而这种变态恰恰是人类社会高于畜牲社会的地方。 如果人类能够突破制度的限制,而利用强大的精神文明成果突破物质的限制,能够自觉地接近无产阶级。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物质条件的充裕,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所处的时代生产力整体在提高,因而物质条件的基本存在基础也提升了门槛。 当人类随着物质的相对充裕而能够稍微脱离一点物质的狭隘性时,他们就越发自然地接近世界的本相。 物质是精神存在的基础,但是精神却高于物质,这是毛主义立足于马列却发展的部分。正是在这一部分中,体现了人类高于丛林法则的地方,也体现了人类文明的程度。 从这里,也可以看到古典中国老庄哲学中超越个人的精神传统。 以往的无产阶级的阶级概念只是强调物质决定意识的自然客观性,却忽视了在一部分狭小的领域内,意识能够决定物质的人类主动性,才是无产阶级高于资产阶级的地方。 革新国际关系理论结构能动主义者的战略实力学说认为: (1)、来源:战略实力派来源于毛泽东思想中的“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的辩证法以及“帝国主义是纸老虎”的论断。 (2)、对象:属于人民的战略实力学说,其目标是掌握人民创造历史和新生事物的力量不可战胜两大指标,正确使用韩德强教授发现并证明了的“正反馈学说”,从而力图掌握正反馈,避免负反馈。 (3)、目的:这一学说的根本目的是在中国崛起或民族复兴的过程中,将人民力量的勃兴和当家作主作为核心指标,自主、有尊严地迈向负责任的社会主义大国,从而复兴社会主义和对人类终极命运的关怀。 (4)、基本核心理念:“天下归公”与“天下为公”,将人民奉为世界的“天”,所有国家都在实质上是平等的,共同服从于一个主体:人民。一切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成果为“天下”的劳动群众所占有。“天下为公”,不简单地意味着战略道义责任,也意味着“只有拯救全人类才能拯救自己”。 (5)、学说组成 理论批判:实用主义外交使统治精英丧失进取力和活力;调和的外交政策只是意味着妥协投降;“经济第一”派别属于猪猡的低级趣味,小市民外交思维是人民公敌。 理论扬弃:战略实力派结合了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两大传统意义上的国际关系理论,将理想与现实在矛盾中对立统一。将被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颠倒了的世界本相以及信仰、理想重新恢复到人民的立场上来,而充分利用了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基本内核”。 历史观:历史和未来就在你我手中;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也重视敌人,不低估他们伪造历史,把持政治的强大能力。 政治观:一次战役的胜利不是真正的胜利,全局战略的胜利才是真正的胜利;民主应该建立在力量均衡的基础上,而不能建立在空洞的“制度”基础上;以实力配置一切经济资源和政治资源,导致了独裁和两极分化;在实力配置中间,隐藏着一些变动着的、活的因素,控制着事物发展的方向比掌握事物的多少更有历史的前景;以战略调整实力配置保障了体制的基本生存。 理论工具:对立统一的矛盾论,有理想,同时又有现实的可操作性,矛盾是动力;质量互变规律,新质的活体是一种不竭的变革之源,起源于实践中一种机动、可持续的力量;否定之否定论,强调能够将资源发挥到极致,从而调动一切鲜活的因素,发挥资源力量的组合能量;正反馈理论,事物处于正反馈积累阶段,且难以战胜;博弈论,战略胜利才是真正的胜利;历史主义。 领袖推崇:战略实力学说的推崇对象是毛泽东、俾斯麦这样有战略思想,同时又具有强大意志的人物。 (6)、基本概念的厘清 战略实力学说的“实力”,是指的是可运用的、可发展的、拥有绝对主权、掌握生产力顶端、处于正反馈序列且最佳为新生事物的资源力。实力的运用者必须是高度智慧和高度意志的统一体。 “战略实力”,是一种综合体,即“实力基础上的战略性”和“战略性的实力”。是战略和实力在对立面的统一。 “韬光养晦”本意是新生事物为了保存自己、积累实力,争取战胜对手的方式。正因为它的目标是最终战胜对手,所以它是不可言说的。它的第一大特征就是秘密进行。 结构能动主义的当代意义1、揭示了货币战争的哲学实质 《货币战争》等书籍向我们揭示了这样一个真理,在当今时代,某一个金融寡头控制世界的局面,恰好是世界在物质决定意识基础上充分发挥意识能动性的结果。 世界目前已经进入了一个意识高度能动于物质的时代。但是这不违反物质的决定作用。结构能动主义者认为,世界已经发展出一种重要的统治形式,即少数寡头通过控制庞大的物质资源来左右世界。这个物质不是死物质,是战斗的,活性的,是成千上万人劳动和血汗的结晶。但是这个庞大的人类文明成果,它的物质形式存在着,但是其灵魂却被少数寡头控制着。这些寡头通过这些物质控制别人,从而随心所欲地左右世界的发展以及改造社会的面貌。物质和意识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庞大的社会统治力量。结构能动主义者叫它“物质和意识的结合体”,即Combination of material and awareness,“帝国”,葛兰西说的那种“对立面的统一性”出现了。他说:“‘一元’此词的意思是什么?它肯定不是唯心主义的一元论,也不是唯物主义的一元论,而倒是具体历史行动中对立面的统一性,那就是与某种被组织起来(历史化)的‘物质’,以及与被改造过的人的本性具体地、不可分割地联结起来的人的活动(历史—精神)中的对立的同一性。” 2、揭示了唯GDP主义的荒谬性 追求物质第一或经济建设为中心,只是在追求一种作为生存的必要条件,但它绝对不是作为人的充分条件。 也就是说,拥有一定的物质或物质的特殊体现形式——货币在一定范围内是必要的,但是在这个生存基础已经解决的根基上却单纯追求钱并不是作为人的表现,也不是人类和动物的区别。 人类和动物的区别之一在于人类有精神追求,而不单纯被物质所限定。如果无限地崇拜唯物主义的客观性,那么最好的结局就是坏的宿命论。 结构能动主义恰恰是对毛主义哲学思想的总结和发展,同时也奠定了制度毛主义的基础。 代表人物徐亮,历史与政治学者,国际关系研究者,乌有之乡特邀主持人,国际共运网编辑,北京外国语大学教师。2006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获得历史学硕士学位。曾经是自由主义的鼓吹者。2003年思想转入拥护马列毛和共产主义,主张21世纪新社会主义和新型计划经济学说,被称为“徐论”。他提出的“红色祖国”理论,影响很大,被称为“有创造思想、有良心的左派”;后创立“制度毛主义”学说,对中国、尼泊尔等地的理论家均有影响。其中较为重要的观点有“一切历史都是新闻史”、“紧密的哲学观”、“朴素马克思主义”、“两个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劳动论”、“经济国家奴隶制”、“以马克思解释马克思”等。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著作5部,各类社会评论200余篇,在国内外思想理论界均有较大影响。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