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接龙镇 |
释义 | 接龙镇位于重庆市巴南区东南部,距重庆市中心55公里,原驻地接龙场,1994年4月迁塘边村,辖区东邻石龙镇,南与石龙镇、綦江县相连,西与跳石镇和南彭镇接壤,北与天星寺镇和姜家镇毗邻。境内丘陵起伏,地势东南西偏高,北部稍低,西有石岭岗。交通方便。镇域自然植被保护完好,平均海拔550米,最高海拔950米,有耕地7.7万亩,林地10万亩。镇内矿产资源丰富,铁矿、石灰石、石英沙等储藏量大,具有较好的开采价值。系重庆市命名的“优秀绿化小城镇”,“民间吹打乐之乡”。 历史沿革接龙场在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知县孔毓忠改编时属节里十甲。民国初设为乡级政区,1929年称接龙里,1930年6月建接龙乡,1935年改称接龙联保,1940年与双新联保合并为双龙乡,1941年接龙、双新乡分设。解放后,1952年12月划接龙、南沱乡部分辖区建柏杨乡,又划接龙、太平乡部分辖区建大矿乡。同年11月撤柏杨、大矿乡,其辖区各回原属。1956年1月南沱乡并入,同年11月复置南沱乡。1958年9月接龙、南沱乡并建接龙公社。次年2月改称接龙管理区,8月分设南沱管理区。1960年4月南沱管理区并入。是年12月管理区改为公社,1961年7月分置南沱公社。1982年改公社为乡。1993年12月撤接龙、南沱乡并建接龙镇。2001年7月撤小观镇、和平桥乡、凉水乡(除双寨村外)、双新乡并入接龙镇。 乡镇概述接龙镇位于东经105°13'—110°18'、北纬28°06'—32°19'之间的青藏高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过渡地带。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年平均气候在18℃左右,冬季最低气温平均在6-8℃,夏季平均气温在27-29℃,日照总时数1000-1200小时,冬暖夏热,无霜期长、雨量充沛、温润多阴、雨热同季,常年降雨量1000-1400毫米,春夏之交夜雨较多。 接龙镇幅员面积188。15平方公里,辖铁矿村、桂兴村、铁石村、柏杨村、柴坝村、桥边村、石坝村、塘边村、黄桷村、河嘴村、新湾村、太平村、水鸭村、四合村、马路村、幺滩村、关塘村17个行政村;接龙新正街、龙潭街、小观3个居委会,总人口6.3万人。接龙镇2002年城镇人口3115人,耕地面积78093亩,农业总产值12698万元(其中多经产值10 213万元),粮食总产量48316吨,农民人均纯收入2055元。 接龙镇精神文明建设蒸蒸日上,大力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和发展工程,编辑出版了100万字的《接龙吹打乐》和25万字的《乡乐新韵》两部理论著作,“接龙吹打乐”成功申报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大力实施“文化大院”建设工程,建成以乒乓台、篮球场、羽毛球场为主体的文化大院300个。切实抓好计划生育工作,深入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2001年至2005年,“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被评为中国先进集体。 交通方便快捷 接龙镇地处重庆“一小时经济圈”,是巴南区“一城五镇”发展战略的中心镇之一。省道渝道路从接龙腹地经过,渝湘高速公路横贯全镇并设出口,前往重庆主城核心仅30分钟车程,距重庆火车站、港口、机场分别为:57公里、60公里和95公里。全镇形成了以区镇公路为主干道,村级公路为次干道的320公里交通网络体系,并与渝道路、渝湘高速路编织成联系紧密辐射四方,方便快捷的公路网络,以渝湘高速路接龙互通为节点,可快速通达各区县和周边省市。 下设机构党政办公室 社会事务办公室 经济发展办公室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农业服务中心 文化服务中心 社会保障服务所 计划生育宣传技术服务站 城镇建设管理办公室 资源环境接龙镇平均海拔在300—1000米之间,属低山孤丘区,气候适中,境内铁矿储量较为丰富。据乾隆《巴县志》载:“大矿山,煤铁之饶著称远近,昔有冶户百余所,接壤诸县皆仰给焉。”据新编《巴县志》载,接龙铁矿为中型矿,以菱铁矿为主,占76.92%,混合矿占15.86%,赤铁矿占3.97%,地表及浅部尚有少量褐铁矿。矿石平均含铁35.89%,质量稳定,熔烧矿石品位47%左右,属中富矿,未开发。又据民国《巴县志》载:“接龙乡,产烟叶,并美金堂。”接龙镇已建城区面积1.25平方公里,镇内环境优美,已形成银杏一条街、桂花一条街、榕树一条街、黄桷树一条街,1999年被重庆市政府评为优秀绿化小城镇,社区、学校、医院、商场等生活配套设施齐全。 接龙镇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全镇形成了以区镇公路为主干道,村级公路为次干道,社级公路为支干道的公里的交通网络体系、渝道路、渝湘高速公路横贯全境。全面完成农村电网改造,接龙供电所用电容量达千伏安。投资300万元建成的接龙水厂和投资400万元建成的压缩天然气站能满足集镇30000人的生活需要。占地7.3亩的三级客运站和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的农贸市场,将有效地带动接龙经济发展。 农业资源众多 接龙镇土地肥沃,雨量充沛,全年平均气温18.6℃,最高28.9℃,最低7.9℃;全年平均降雨量1100毫米;全年日照1176小时,无霜期320—350天。盛产水稻、玉米、红薯、蔬菜、辣椒、密柚、茶叶等农副土特产品,已建成辣椒基地10000亩,花椒8000亩,小观密柚4000亩,蚕桑2000亩,2009年年产蔬菜10万吨,被确定为重庆市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生猪养殖业发展迅速,已有散养农户1.3万人,规模养殖户30户,年出栏商品猪近10万头,年产家禽120万只。“接龙”牌无公害农副产品已注册三个大类,368个品种,“接龙”牌土鸡蛋走入主城市场,供不应求。 工农业建设接龙镇辖区内有重庆神盾水泥实业有限公司、重庆市巴南区荣华页岩砖厂、重庆希林黄酒厂,另有3家花炮厂,3座小型水电站,10家采石场等骨干企业。2002年乡镇企业总产值20925万元。 接龙镇山区新型工业不断发展壮大。坚持大力招商引资,推进山区新型工业化进程。引进重庆水泥实业有限公司投资3000万元,对原接龙水泥厂进行了扩能技改,年产水泥由原来的10万吨增加到30万吨;接龙镇引进重庆白果树调味品有限公司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可实现年产值500万元;重庆钢铁集团矿业有限公司即将入场开发接龙铁矿。在2010年建成,建成后年产原矿40万吨、精矿20万吨。位于桥边村的天然气已由中石化江汉石油分公司进行钻探,目前已钻井3100米,在7月中旬探明储量,很快进入开发。我镇页岩储量巨大,目前全镇现有2家页岩砖厂,年产值1500余万元,预计在2012年将引进3家企业,全镇页岩加工年产值达1亿元。 接龙非公有制企业犹如雨后春笋,已发展到37家。 接龙镇物产丰富,盛产优质大米、玉米、辣椒、蚕茧、茶叶等。接龙镇实施了万千百十工程发展战略。万:即花椒、辣椒基地各1万亩,每年新增1万平方米城镇建筑面积;千:即干果、涫溪蜜柚基地各5000亩,花卉苗木基地3000亩,并建立每年养蚕发种6000张的蚕桑基地;百:即通过努力,每年农民人均增加纯收入100元;十:每年完成10件民心工程。逐步建立六大基地(辣椒、花椒、涫溪蜜柚、干果、花卉苗木和蚕桑基地),实现农村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同步增长。接龙镇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迈出新的步伐。按照“引业主、建基地”的方式,加快发展特色农业,推进农村产业结 构,结构建成了无公害接龙辣椒基地10000亩、小观蜜柚5000亩,被市农业局确定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接龙牌无公害农产品已成功申报商标注册。建立社会保障服务大厅,搭建劳务输出平台,常年有序输出农民工1.2万人,年挣回劳资1亿多元。 民间文化接龙镇民间文化传承久远,且有较深厚的底蕴。镇内常见的有民间吹打乐、梆鼓舞、仪式戏剧、民歌、民间故事等多种形式。全镇有民间吹打乐班300余个,乐手1000余人;仪式戏剧班子18个,人员50余人,其中曾由重庆市文化局命名的民间故事讲述家、民间吹打乐手20人。 吹打乐顾名思义就是吹管乐器与打击乐器合奏的音乐。在民间流行的吹打乐中,吹的部分除了吹管乐器以外,还常用拉弦和弹弦乐器,因此民间艺人把吹打乐细分为“粗吹锣鼓”和“细吹锣鼓”两种:粗吹锣鼓--又称粗十番。指用唢呐、管子等吹管乐器和"大锣大鼓"合奏的形式;细吹锣鼓--又称细十番或丝竹锣鼓。指由丝竹乐器和打 击乐器合奏的形式。1999年,民间吹打乐被重庆市文化局命名为十大民间艺术之一的“巴渝吹打”,成为享誉巴渝的“吹打之乡”。中国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民间吹打乐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