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娇驼跷蝽 |
释义 | 昆虫名,为半翅目,跷蝽科。分布于河南、河北、山东、湖北、江西、广西、广东、陕西、云南、四川、西藏等省区。主要危害泡桐、苹果、桃等多种林木、果树,是泡桐苗木析重要害虫。以若虫群集嫩梢、嫩叶吸食汁液为害,受害嫩枝流出褐色粘液,逐渐萎缩,停止生长。嫩叶受害后,出现褐色小点,导致叶片萎缩不能正常展开,或展开后在斑点处破裂。 中文学名:娇驼跷蝽 拉丁学名:Gampsocoris pulchellus(Dallas) 界:动物界 门:节肢动物门 Arthropoda 纲:昆虫纲 目:半翅目 科:跷蝽科 分布区域:河南、山东、湖北、江西、广西、广东、陕西、云南、四川、西藏等 形态特征成虫体长3.5-4.2毫米,体狭长,黄褐色或灰褐色,形似大蚊。头顶圆鼓,向前伸。头部至胸部腹面呈黑色纵纹。触角褐色细长,第1节端部膨大,第4节纺锤形;末端为白色,各节具黑色环纹。黄色喙,伸达后胸足基节之间。前胸背板发达,向上隆起,具粗糙点刻,后缘中央及侧角上有3个显著的圆锥形突起。小盾片弯曲呈直立长刺。后胸两侧各具一个向后弯曲的长刺。足细长,其上具黑色环纹,各足腿节顶端膨大呈棒状。前翅黄白色,膜质透明,有紫色闪光。腹部纺锤形,黄绿色,背面具黑色斑块。 卵长椭圆形,长0.6mm,宽0.2mm。顶端具2个褐色突起。初产时乳白色,略透明。卵壳表面具较密的纵行刻纹。近孵化时呈黄白色。 若虫共5龄。老龄幼虫体黄绿色,细长,腹部中间膨大,端部尖细,稍向背上翘起,末端黑色。触角和足细长,各节上均具黑色轮纹。翅芽泡状,末端灰黑色。 生活习性娇驼跷蝽1年发生3代,以成虫在地被物、枯枝落叶内、杂草丛中、越冬作物田里及墙角缝等背风向阳处潜伏越冬。翌年4月初开始活动。此时气温尚低,常飞往温室、住房及背风向阳的温暖地方活动,4月中旬飞往初萌发的泡桐幼芽上集聚、取食、交尾。 5月初开始产卵。卵经8天左右孵化,6月上旬为第一代若虫盛期。若虫共有5龄,1、2龄龄期各6天,3龄5天,4.5龄各4天。春季完成1代需33天左右。第二代若虫盛期在7月上旬,第3代若虫盛期在7月下旬,这代成虫活动至10月上旬,寻找越冬场所过冬。成虫性较迟钝,活动少,喜温暖,产卵于叶背面的腺毛丛中。卵多平卧,单粒散产,叶表面亦可产卵,但数量较少。 2龄若虫较活泼,多集中在苗木幼嫩梢的顶端或嫩叶上取食,3龄后稍有分散,可在叶子、叶柄上等处活动。4月上旬越冬代成虫飞到泡桐大树上危害,4月下旬又飞到大田泡桐幼苗上危害;5月至6月上旬为第1代成虫和若虫危害高峰期;7月中旬出现第2代若虫高峰;8月中、下旬出现第3代成虫高峰。9月份以后,成虫逐渐转移到苗圃、林地边缘的小树叶片上。 防治方法(1)保护和利用天敌。 (2)因地制宜的选择较虫品种栽培,加强栽培管理,增强树势,提高抵抗力。结合冬耕,清除地面落叶、杂草,消灭越冬成虫。 (3)在5月中旬即第1代若虫发生盛期之前,喷洒20%杀灭菊酯15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3000-5000倍液,或40%氧化乐果乳油或90%敌百虫晶体1000倍液。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