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交通大学 |
释义 | 交通大学,成立于1896年,是一所历史悠久,以工科,管理科见长的综合性高等学府。前身是上海工业专门学校,唐山工业专门学校、北京交通管理传习所。“交通”一词,来源于1921年学校划归“交通部”主管,改名为“交通部专门工业学校”这一历史事件。作为沿用名称,存在于1921年至1959年。此后演变成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台湾新竹交通大学等高校。 校名简介交通大学(旧译Chiao Tung University ,现多译作Jiao Tong University 或Jiaotong University) 交通大学成立,三泓清泉合流。1921年,上海工业专门学校、唐山工业专门学校、北京铁路管理学校和北京邮电学校合并,定名为交通大学,下设京、沪、唐三校。1928年6月15日,国民政府在南京成立,宣布全国南北统一。交大沪、唐、平三校依次改称为第一交通大学、第二交通大学、第三交通大学。国民政府为了加强交通建设和教育,9月重组国立交通大学,归交通部管辖。本部设在上海,上海设电机工程、机械工程、交通管理学院,唐山设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北平设北平交通管理分院。 从1921年至今,或者说从1896 年南洋公学的成立开始,交通大学一直是处于中国高等教育,特别是高等工科教育的最前沿,一直是国家重点建设的全国重点大学。迄今,交通大学一共培养(暂不计教师中的校友)了:“两弹一星”元勋 4 位(钱学森、杨嘉墀为上海交大、西安交大校友,陈能宽、姚桐斌 为西南交大校友);美国科学院院士 2 位 (田炳耕 为上海交大、西安交大校友,叶军为上海交大校友);美国工程院院士 15 位(周文德、谢承德、王安、赵佩之、吴耀祖、郑显基、李天和、葛守仁为西安交大、上海交大校友;王荣玉为上海交大校友;姚熹、锁志刚、高华健为西安交大校友;茅以升、林同炎、林同骅为西南交大校友);中国科学院院士 72 位(其中西安交大校友 41 位,上海交大校友 38 位,西南交大校友 27 位,北京交大校友 1 位);中国工程院院士 83 位(其中,上海交大校友 58位,西安交大校友 57 位,西南交大校友 20 位) ;中央研究院院士共 20 位(其中 13 位为上海交大、西安交大校友;7 位为西南交大校友 )。 现在,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国立交通大学(新竹)、西南交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共同成立了交通大学校友总会。交通之意取自于《易经。泰卦》。其曰:“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天地之交是最大的“交”,是万物大“通“之时。这正是交通大学之所以命名“交通”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和办学理念。同时,它也十分契合论坛“分享全球视野,传播中国经验”的主旨,在金融危机影响尚未见底、全球政治军事局势时有震荡、经济贸易摩擦不断的今天,还兼具更为深远的现实意义。 关于校名值得一提的是,不少人会对交通大学校名中的交通一词产生误解,疑惑交通大学为什么不是专注交通而全为综合性大学,这里其义取自古汉语,不同于现代汉语中常代指出行形式的交通(Traffic)运输,须加以区分。与后期以铁道院校更名的所谓交通大学并无干系。 交大本源交通大学前身之一南洋公学(今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诞生于1896年。津海关道、太常寺少卿盛宣怀筹款在上海徐家汇创办了南洋公学,隶属招商、电报两局。与同为一人创办的北洋大学堂(今天津大学)同为近代历史上中国人最早创办的大学。从此南洋北洋交相辉映,开创了中国高等教育史的新篇章。客观公正地讲,中国第一所具有高等学府意义的大学是北洋大学堂。但北洋大学堂由于战乱等原因,发展并不如南洋公学,特别是抗日迁到西安联合北平其它院校成立北洋工学院后,备受抗日战争战火摧残。南洋公学虽几经易名,由于地处租界,早期免受战火侵袭,成立后发展很快,在本世纪二十年代中期之前一直是中国第一高等学府。南洋公学学生也灿若星辰,较为出名的有江泽民、蔡锷、钱学森、傅雷、邹韬奋、黄炎培(后为共和国第一任政务院副总理)、李叔同、王安等。其中李叔同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独树一帜的人物,文词歌赋,样样精通。 交通大学前身之二山海关北洋铁路官学堂(今西南交通大学)1896年创建于山海关,也是我国创办最早的高等学府之一,为中国土木、矿冶工程和交通工程高等教育的策源地。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铁路学堂曾被迫停学。1905年,在唐山复校为唐山路矿学堂。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孙中山先生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7月,学校奉命更名为唐山工业专门学校,由孙中山先生的挚友,中华民国参议院第一任院长赵仕北任校长。1912年9月22日,孙先生亲到学校视察并发表讲话。他说:“国民革命需要两路大军。一路进行武装斗争,建立平等自由之中国;一路学习世界科学技术,改变祖国贫穷落后之面貌。在座诸君不投身于锋镝之间,学习采矿、筑路、建桥,也是为了革命。”当时在座的就有后来成为著名桥梁专家的茅以升,他回忆说正是孙先生的演讲让他坚信实业、铁路也是救中国,从而坚定了他毕生从事桥梁实业的决心。茅以升的同班同学杨杏佛则在孙先生的讲话的鼓舞下,走上了社会革命的道路,成为著名的社会活动家、革命先驱。除茅以升、杨杏佛外,著名教育家、气象学家竺可桢、公路泰斗赵祖康、中国近代植物学奠基人钱崇澍、新加坡华人领袖李光前、中国地质工程先驱何杰、中国数学史第一人李俨、中国矿冶工程先驱胡博渊等都是唐山工业专门学校时期的校友。在合并为交通大学唐山学校后,学校还培养出了第一位华裔美国工程院院士林同炎,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姚桐斌、陈能宽,加州大学第一位华裔教授、美国工程院院士林同骅,中国科学家的楷模黄万里,唯一入传《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的华人经济学家刘大中,以及张维、严恺、刘恢先、周惠久、沈志云等四十余位两院院士。 交通大学前身之三北京铁路管理传习所(今北京交通大学)清宣统元年由邮传部尚书徐世昌,为提倡路政,培育铁路管理人才,上书清廷,在北京中心位置府右街创办了铁路管理传习所。是中国铁路管理及铁路工程最高学府,是中国电信工程的发源地,也是中国第一所管理工程高等学府。1910年,为加强邮电事业,学校增设邮电班,并更名为交通传习所。北京铁路管理传习所是中国第一所专门培养管理人才的高等学校,是中国近代铁路管理、电信教育的发祥地。1917年改组为北京铁路管理学校和北方邮电学校。1921年与上海工业专门学校、唐山工业专门学校合并组建交通大学。1923年交通大学改组后,北京分校先后更名为北京交通大学、交通部第三交通大学。1950年学校定名北方交通大学,由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任校长。2000年与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由铁道部划转教育部直属管理。2003年恢复使用“北京交通大学”校名。学校曾培养出中国第一个无线电台创建人刘瀚、中国第一台大马力蒸汽机设计者应尚才,以及中国现代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郑振铎、中国第一本铁路运输专著作者金士宣、我国铁路运输经济学科的开创者许靖、我国最早的四大会计师之一杨汝梅、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光纤科学家简水生等一大批人才。 南洋大学南洋公学创立后,如同当时的政府变迁一样几经易名,甚至曾一度叫上海工业专门学校,直到上世纪十年代后期才有了个比较亮响的名字——南洋大学。 可是好景不长,二十年代后,国民党政府为了加强交通建设和教育,把当时南洋大学和唐山路矿学校(即现西南交通大学的前身)和北平邮政学校(即现北京交通大学的前身)联合起来成立了国立交通大学,归交通部管辖。本部设在上海,依次称第一、第二、第三交通大学,后两所后来又称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和北平工学院。 最早在南洋公学时期,交大是具有很好的人文教育基础的。学校设立了一个南洋公学特班,班主任是时任教育总长的中华民国元勋蔡元培。该班培养了不少人很有名气的人文艺术方面的人才,撼动中国近代书画艺术文化的李叔同(弘一法师)就是其中之一。 当时中国大多文艺名流都来交大进修,如同今天的上海交大的中欧国际工商管理学院一样。当初在上海失意落魄的蔡锷将军在红颜知己小凤仙的劝说下也来到南洋公学修读并得到了学位证书。 而在南洋大学时期,学校的人文气氛在中国大学界可谓是空前强盛。因为时任校长的唐文治是前清翰林进士,当时国内鼎鼎有名的国学大师。并且,唐文治校长在任期间,为日后交大的飞跃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唐文治校长的“发展工科和管理科”的治校理念,直接影响到后来交大的发展趋势。唐校长还提出了一直被交大人秉为“真理”的“第一等人才观”,成为历代交大人的最高追求目标。 到了交通大学时期,因为对于理工管理科的强化教育,文科基本消失殆尽。有名的校友邹韬奋,在交大读土木时由于交大理工科要求严格,读得半夜吐血,读不下去,只好转学到圣约翰大学去攻读新闻学了。交大当时教学用的全是麻省理工学院的原版教材,被世人敬称为“东方的MIT”。交大校友,中国最伟大的科学家钱学森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博士时,在与母校交通大学的教授通信时,激动地说道,这里的教材都是我原来在交通大学的上课讲义,原来交通大学把MIT搬到了中国。 交大除了理工科外,三四十年代逐渐兴办了管理学院,成为中国第一个开办财会、管理等专业的大学,解放后被院系调整,为加强复旦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的实力而调离合并。当时交大在人文方面的大师级人物、中国近代传记文学始祖的朱东润教授也被分配复旦大学。 因为叫交通大学,唐文治校长确定校庆的时候,就定于4月8日,取自交通是为了“四通八达”的意思。自从归交通部更名为交通大学后,就把交大定位于理工科大学了,交大发展的方向基本确定了。 一个大学的发展与学校的领导紧密相关,一个好校长往往标志着学校发展的里程牌。北大有蔡元培、蒋梦麟、傅斯年;清华有梅贻崎、蒋南翔;浙大有竺可桢,路甬祥,潘云鹤;在交大历史众多校长中,对交大发展起过重要作用的有盛宣怀、唐文治、叶恭绰、黎照寰、凌鸿勋、彭康、邓旭初。 交大一直以来的办学思路是建成东方的MIT,当时的交大的老师大部分是留美博士,水平非常高,如机械系朱物华,冶金系周志宏是哈佛大学博士,数学系张钟俊是麻省理工学院博士,还有凌鸿勋,钟兆琳,王之卓等,不胜枚举。 当年的国立交通大学用的大都是(麻省理工学院)MIT的原版教材,要求非常严格,有硬性的不及格率,能进交大都是千里挑一。钱学森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时,发现许多东西跟在交大学的一模一样,要求免修得到批准;茅以升从交大唐山工学院毕业去美国康奈尔大学时,由于学习特别优秀,名列第一,校方决定从此对中国交通大学的留学生免试入学;王安去哈佛时,由于抗战没有带交大毕业证书和成绩单,哈佛大学知道是交大毕业的,决定破格录取。因为之前去哈佛的交大学生都非常优秀,交大当时不仅在美国而且在全世界都是极具知名度的。 由于二三十年代交大名校长治校有方,交大在国内享有盛誉,成为有志于工程的学子的最高学府。在抗战前交大达到了历史上最辉煌的顶点。交大则是专注工程、管理类,是工程方面的最高学府。当时交大南有交通大学上海本部,擅长机电类;北有交大唐山工学院,执全国土木之牛耳,交相辉映。但当时的唐山交大(即今西南交通大学),水平之高,名气之大,人才之多,当时基本和上海交大本部平分秋色。现在从校史博物馆列出的一百三十多名交大出的院士,至少有三分之一是出自唐山分部。 返回上海后交大逐渐恢复元气。在四年内战中交大基本没有受太大影响,但交大学生也不再耽于书本,开始积极参加政治运动,用血的代价铸就了当时上海的“红色堡垒”。当时交大学生具有较强的政治意识,不少当时学生后来也因此成为了政治活动家,比如江泽民、汪道涵、丁关根等。解放战争后期,国民党败局已定,开始把交大的一些名教授带去台湾,如凌鸿勋、李熙谋等,正是他们后来在台湾“恢复”了交通大学(即今新竹交通大学),现在已经是亚洲知名学府。 交通大学在迎来解放曙光的同时,也迎来了史无前例的高校调整。解放时的王之卓校长被调往武汉测绘学院。解放后的负责人开始是李培南,再后是彭康,前者是二野军队南下干部,后者是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学者,也是共产党干部。解放前后学校总体保持平稳过渡,实力依然很强,继续保持“北清华、南交大”的均衡局面。 到了一九五二年,由于中央实行对苏联一边倒的政策,在教育上也采用苏联单科分类别大学模式,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第一次校院大调整。在当时的几所顶尖大学中,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由于位于首都,得于重点加强,从全国各大学抽调精英壮大实力,成为院校调整的受益者。 中央大学和浙江大学被拆成南大、南工、南医、南农、杭大、浙农、浙医等几个学校,从此削弱。交通大学,则由具有相当规模的理、工、管理的多学科大学被拆成单一工科大学:理学院中的数学、物理、化学学科被调到复旦大学,化学系本部支援成立了华东化工学院;实力雄厚的土木建筑全部被调入同济大学,带走了俞调梅等一大批教授;独具特色的管理学院的管理、会计、财务等系并入复旦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部分支援成立了上海财经大学;纺织系分离出去成立了中国纺织大学(即今东华大学);水利系由严恺带去成立华东水利学院(即今河海大学);航空系分出成立了华东航空学院(1956年和国立西北工学院合并成立西北工业大学);机电中的电子部分支持了南工(即今东南大学),55年机电本部基本全部支持建立了电子科技大学,剩余部分还支持成立了哈尔滨工业大学,带走了一大批著名教授;此外还有部分院系分出去支援了上海海运学院等许多学校。 当然交大也从外面调入了一些工科力量,但除了造船得到同济大学支援得到加强外,其它都是被撤掉的上海二流大学的专业并入。后来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院长徐匡迪在上海交大211工程中预审中也指出“复旦是院校调整的最大受益者,而交大则是最大的受害者”, 唐山交大唐山交大建在唐山市郊外一角,环境清静优美,校舍古朴壮丽。师资、学生、图书、设备,均属上乘,有东方康奈尔之誉。其前身是1896年创建于山海关的山海关铁路官学堂,1902年8月,自八国联军从山海关撤军开始,清政府就开始积极筹划恢复山海关铁路官学堂之事,终因经费支绌,未能实现。 1905年8月,经长达半年的反复比较和选择,督办复校工作的关内外铁路总局以学堂课业必须考究机器为由,呈请在离唐山机器厂(即其后的唐山机车车辆工厂)较近的唐山建校,并拟定了工程计划,绘制了学堂图式,计划购地200亩,建造教学与生活用房110间的计划,经督办关内外铁路大臣批准,唐山建校由此开始。1921年,与同属交通部的上海工业专门学校、北京邮政传习所合并为交通大学,称交通大学唐山学校。此后随着交大的分分合合,该校也屡次改名,但习惯上被称为交大唐院或唐山交大。 唐山交大是中国近代土木工程、矿冶工程教育的发祥地,为中国的近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的人才。民国著名学者、政治家、教育家吴稚晖先生曾经评论过:中国“真正能注重科学工程的学校,寥寥可数”,而其中就有北洋,南洋和唐山,尤其是后者,“才可算得纯粹的一个科化的工校”,较前两者也“尤专精”。清华大学校史也载“清华工学院初创时,国内已有南洋、唐山及北洋诸校,工科教育已十分成功”。 唐山交大是民国时期的著名大学,在世界上也享有盛誉。在早期,校长多为具有世界视野的官员担任,如清外交大臣周寿臣、民国参议院首任院长赵仕北、外交总长章宗元、外交次长刘式训等都曾先后出任唐山交大校长。此后,教育家罗忠忱、李书田、孙鸿哲、顾宜孙、胡博渊、唐振绪等都曾执掌唐山交大,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唐山交大1916届)曾四次出任交大校长。在这些校长的治理下,唐山交大有着先进的管理,是中国最早采用四年本科制的大学之一,最早设置毕业设计环节的大学之一。同时逐步形成了以罗忠忱、顾宜孙、伍镜湖、黄寿恒、李斐英为核心的教授团队(被称之为“五老”),他们都在唐山交大四五十年以上以致终身,真正为学校奉献了一生。以“五老”为核心,辅之以林炳贤、范治纶、王钧豪、何杰、罗河、李汶、许元启、朱泰信等教授形成了长期稳定的教授团队,此外,吴稚晖、侯家源、刘仙洲、朱物华、徐中、胡刚复等著名教授也都曾在唐山交大执教。 唐山交大在社会上享有盛誉,正如唐山交大校歌所云“相期同造最高峰”。与清华、北洋及上海交大相比,唐山交大始终是小而精干,长期以来只有土木、矿冶两系,每年招生人数不足百人。学校亦一直奉行严谨的教学风格,故而淘汰率极高,每年毕业人数平均不足五十人,因此培养出了一代又一代的英才。如1916年,教育部举行教学质量评比,唐山交大获评为全国第一,并被授予“竢实扬华”匾。1916届毕业生茅以升在康奈尔大学参加毕业及研究生入学考试成绩均是最优,从此唐山交大毕业生可以免试就读康奈尔大学。又如1937年庚子赔款留学考试,除清华大学考取1人外,其他7个名额全部为唐山交大毕业生考取。教育家竺可桢,社会活动家杨杏佛,实业家李光前,经济学家刘大中,工程先驱杜镇远、赵祖康、胡博渊、李温平、侯家源、庆承道,著名科学家黄万里、林同炎、林同骅、周惠久、张维、严恺、肖纪美、钱崇澍等四十余名两院院士都曾在西南交大就读。二十三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姚桐斌、陈能宽为西南交大毕业生,吴自良曾在交大任教。 唐山交大长期以来只有土木、矿冶两系,虽然学校也意识到要扩展学科范围,建设成完整的综合性工科大学,但由于各种原因始终未能如愿。如在交通大学创办时,新办的机械系就被令移往交大上海部分,又如抗战时期曾拥有的管理系也未坚持下去。至新中国成立时,唐山交大仍只有脱胎于土木、矿冶的土木、建筑、采矿、冶金四个系。新中国成立后,在唐振绪院长的主持下,迅速从国内外聘请了八十余位教授、副教授及二百余位讲师、助教,他们其中很多在当时和之后都成为知名的专家学者。形成了“群英聚唐山”的兴盛局面。基于此,唐院在原有四系基础上又创办了机械、电机、化工三个系,并大力加强数理化共同学科。此外还增设了铁道工程、号志工程、电讯工程、机车工程、客货车工程等五个专修科,还有预科一班。同时在唐院校内还成立了铁道部铁道技术研究所。 可以说在当时,唐山交大已经建成了完整学科体系的现代化的工科大学。唐山交大是我国著名大学(研究院)的渊薮,孕育了多所亲缘高校。1926年,唐山交大在辽宁锦县(今锦州市)建立分校,后成为国立东北交通大学前身;1948年部分教授、专家帮助组建了解放军铁道兵工程学院(现石家庄铁道大学);1950年3月,铁道部铁道技术研究所在该校成立,后迁至北京,现已成为铁道部科学研究院。1952年下半年,唐山交大部分教授、专家支援组建中国科学院;建筑系、化学工程系调整到天津大学;矿冶系调整到新组建的北京钢铁学院(北京科技大学的前身);采矿系调整到北京地质学院(中国地质大学的前身)和北京矿业学院(中国矿业大学的前身);材料工程系调入北京铁道学院(北京交通大学前身);电机系电讯组调整到原哈尔滨铁道学院;土木系水利组调整到清华大学,并部分支援了河海大学。1956年组建了唐山业余工学院(现唐山学院);1958年组建了兰州分校(现兰州交通大学),同年,又与煤炭部、天津大学一起组建了唐山矿冶学院(也称河北矿冶学院,现河北理工大学,河北省为在河北建立一所高水平的大学上报教育部同意该校与华北煤炭医学院合并,并在2010年5月经教育部同意合并更名为河北联合大学)。 1964年10月,根据中央工作会议精神,唐山铁道学院内迁四川峨眉。后因“文革”的冲击,迁校工作断断续续,直到1972年学校在峨眉改名为西南交通大学,招收第一批工农兵大学生为止,这个迁校工作才基本上完成。 交大一分为二1955年,鉴于国际形势危急暨支援建设大西北,国务院将交通大学主体西迁。1956年7、8两月,学生3906人、教师243人、职工572人、家属1200人登上上海铁路局开出的交大支援大西北的特殊专列,分趟离开上海,赶赴西安。 西迁工作启动后,中国国内和国际形势产生变化,交大师生对迁校问题的看法开始分化。这一问题被提交高教部和国务院讨论。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在研究形势并听取多方意见后,认为交通大学已经不必全部搬迁,也可以搬迁一部分。 1957年9月高教部、一机部批复同意交通大学分设上海、西安两地,西安部分设置21个专业,上海部分设置14个专业,两部分为一个系统,统一领导。上海造船学院和南洋工学院并入交通大学上海部分,扩展到6个系19个专业。西安动力学院、西北工学院和西北农学院的部分专业并入交通大学西安部分,扩展到11个系23个专业。 1959年7月31日,经国务院批准,交通大学开始独立建制。上海部分更名为上海交通大学,西安部分更名为西安交通大学。原交通大学校长彭康改任西安交通大学校长,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则另由中央委派。 交大现状现在,西安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国立交通大学(新竹)、西南交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五所交大已经联合成立“交通大学校友总会”(Jiaotong University Alumni Association)。其宗旨是:加强校友与母校、校友之间的联系、团结和合作,发扬交大的优良传统,共同为振兴中华,为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为母校的发展贡献力量。其任务是:沟通校友与母校、校友之间的联系、发挥海内外校友的智力优势和广泛影响,为母校的发展作贡献,为祖国的统一和现代化建设作贡献。 而交大海外校友因其“饮水思源,爱国荣校”的校训,虽身居海外,却仍然魂系母校,积极关心母校,从学术上,财力上,社交等方面鼎力支持母校发展教育。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交大海外校友超过5000人,遍布世界各地,其中主要集中在美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巴西,以及香港,台湾地区,并且都成立了当地校友会,定期举行校友活动。 在美国,交大校友最多,校友活动也最活跃,在纽约,华盛顿,南加州,北加州,休斯顿,中西部,纽芬兰等地均建立了校友分会,每5年举行交大校友大团聚活动。2000年第7次全球交大校友年会已经圆满结束。据当时《世界日报》报导,来自台湾的老校友蒋光照,在会议结束前,宣布"全球交大校友联谊会"成立。首任会长为汪道涵;首任副会长8位包括五校前任校长谢绳武、谈振辉、周本宽、张俊彦、王文生及美洲校友会总会会长李天和、台湾交大校友会会长郭南宏、香港交大校友会会长陈明敏;首任秘书长为蒋光照。 香港校友会也十分活跃,同母校联系密切,支持甚大。每年4月8日校庆,海外校友不远万里,纷纷返校,参加毕业周年大联欢并捐款捐物,讲学指导,以表达海外赤子的心意和期望。留学日本的校友均是80年代以后出国深造的,大都已获得硕士、博士学位,并在大学任教或在大公司任职,于1998年汇集100多位校友成立了留日校友会。 相关信息据说正因为叫交通大学,后来唐文治校长确定校庆的时候,就定于4月8日,取自交通是为了"四通八达"的意思;另外有种迷信说法,是"四分五裂",后来交大确实是四分五裂的命,分成了五个交大,院系调整的还不算数。话说回来,自从归交通部更名为交通大学后,就把交大定位于理工科大学了,交大发展的方向基本确定了。 南洋公学时期交大是具有很好的人文基础的,原来有个南洋公学特班,班主任曾是大名鼎鼎的蔡元培,该班培养了不少人很有名气的人文艺术方面的人才(如李叔同)。当时上海大多文艺名流都来进修,如同今天的交大中欧国际工商管理学院一样。据说连当初在上海失意落魄的蔡锷将军在红颜知己小凤仙的劝说下也来弄了个研究生文凭(野史),由此可见很有名气。后来,南洋大学时期人文气氛也不错,因为唐文治校长是前清进士翰林,是著名国学大师,本专业当然要有些活。到了交通大学时期,文科消失殆尽。有名的校友邹韬奋,在交大读土木时由于交大理工科要求严格,读得半夜吐血,读不下去,只好转学到圣约翰大学去学新闻了。要是没有趁早跑,恐怕中国近代史上又少了位名人,这只能说是交大的悲哀。后来交大除了理工科外,三四十年代逐渐兴办了管理学院,成为中国较早开办财会、管理等专业的大学之一,可惜解放后又被院系调整,调到复旦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去了,当时交大在人文方面一个比较有名气、可称大师级人物的教授朱东润也跑到复旦去了。现在世界一流大学大都是综合性大学。交大由于先天不足,很吃亏的。 一个大学的发展与学校的领导紧密相关,一个好校长往往标志着学校发展的里程牌。北大有蔡元培、蒋梦麟、傅斯年;清华有梅贻崎、蒋南翔;浙大有竺可桢,路甬祥;在交大历史众多校长中,对交大发展起过重要作用的有盛宣怀、唐文治、叶恭绰、凌鸿勋、彭康,邓旭初(党委书记)。在二三十年交大名校长辈出,叶恭绰、凌鸿勋,还有黎照寰,交大也因此蒸蒸日上。当时交大的办学思路是建成"东方的MIT",当时的交大的老师大部分是留美博士,水平非常高,如朱物华是哈佛博士,张钟俊是MIT博士,还有凌鸿勋,钟兆琳,王之卓等,不胜枚举。当时大学教授社会地位非常高,全社会对大学教授非常崇敬,工资几百个大元是当时普通公务员平均工资的十几倍。 当年的交通大学用的大都是MIT的原版教材,要求非常严格,有硬性的不及格率,能进交大都是千里挑一,能拿到交大文凭意味拿到了金饭碗。钱学森去美国加州理工时,发现许多东西跟在交大学的一模一样,要求免修得到批准;茅以升从交大唐山工学院毕业去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时,由于学习特别优秀,名列第一,校方决定从此对中国交大的留学生免试入学;王安去哈佛时,由于抗战没有带交大毕业证书和成绩单,哈佛知道是交大毕业的,决定破格录取。因为之前去哈佛的交大学生都非常优秀,交大当时不仅在美国而且在全世界都是具有相当知名度的。 由于二三十年代交大名校长治校有方,交大在国内享有盛誉,成为有志于工程的学子的最高学府。在抗战前交大达到了历史上最辉煌的顶点。交大则是专注工程、管理类,是工程方面的最高学府。当时交大南有交通大学上海本部,擅长机电类;北有交大唐山工学院,执全国土木之牛耳,交相辉映。这里特别要提一下唐山交大(即今西南交通大学),水平之高,名气之大,人才之多,当时绝对可以和上海交大本部平分秋色。现在从校史博物馆列出的一百三十多名交大出的院士,至少有三分之一是出自唐山分部。 抗战后交大上海本部内迁到陪都重庆,也说明了国民党对交大的重视,唐山、北平分部也内迁至贵州遵义,虽受一定的影响,交大依旧实力雄厚。但此时西南联大和中央大学实力已经强于交大。浙大由竺可桢治校后也奋起直追,到了抗战后也逐步赶上了交大。离开了大上海,交大发展也进入停滞不前阶段,抗战后,西南联解体后,失去了龙头老大的位置。 返回上海后交大逐渐恢复元气。在四年内战中交大基本没有受太大影响,但交大学生也不再耽于书本,开始积极参加政治运动,用血的代价铸就了当时上海的" 红色堡垒"。当时交大学生具有较强的政治意识,不少当时学生后来也因此成为了政治活动家,像江泽民、丁关根等。解放战争后期,国民党败局已定,开始把交大的一些名教授带去台湾,如凌鸿勋、李熙谋等,正是他们后来在台湾"恢复"了国立交通大学(今新竹交通大学)。 交通大学在迎来解放曙光的同时,也迎来了史无前例的高校调整。解放时的王之卓校长被调往武汉测绘学院。解放后的负责人开始是李培南,再后是彭康,前者是二野军队南下干部,后者是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学者,也是共产党干部。解放前后学校总体保持平稳过渡,实力依然很强,继续保持"北清华、南交大"均衡局面。到了一九五二年,由于中央实行对苏联一边倒的政策,在教育上也采用苏联单科分类别大学模式,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第一次校院大调整。在当时的几所顶尖大学中,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由于位于首都,得于重点加强,从全国各大学抽调精英壮大实力,成为院校调整的受益者。中央大学浙江大学由于是国民党的中央学府,自然没有好果子吃,而被强行拆成南大、南工、南医、南农、杭大、浙农、浙医等几个学校,从此削弱。交大则成了下蛋的老母鸡,由具有相当规模的理、工、管理的多学科大学被拆成单一工科大学:理学院中的数学物理化学学科被调到复旦大学,化学还支援成立了华东化工学院;实力雄厚的土木建筑全部被调入同济大学,带走了俞调梅等一大批教授;独具特色的管理学院的管理、会计、财务等系并入复旦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部分支援成立了上海财经学院;纺织系分离出去成立了中国纺织大学(即今东华大学);水利系由严恺带去成立华东水利学院(即今河海大学);航空系分出成立了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电中的电子部分支持了南工(即今东南大学),55年又支持了电子科技大学,机电中还支持成立了哈尔滨工业大学,带走了一大批著名教授;此外还有部分院系分出去支援了西北工业大学、上海海运学院等许多学校。当然交大也从外面调入了一些工科力量,但除了造船得到同济支援得到加强外,其它都是被撤掉的上海二流大学的专业并入。一出一进,实力大损,但比起中央大学来血脉还得以保存,已是庆幸。当此时复旦从交大、浙大的调整过程占了大便宜,从解放前的二流的私立大学一举成立实力雄厚的综合性大学。后来上海市委副书记徐匡迪在上海交大211工程中预审中也指出"复旦是院校调整的最大受益者,而交大则是最大的受害者",这当然也包括后来的1956年交大的分割。其它几个交大下场也很惨,著名的唐山交大被迁到四川更名西南交通大学而后声誉日下,北方交大则变成了北京铁道学院。 就在交通大学六十周年的1956年前后的二次院校调整中,交大上海本部再次被拆分。今日五个交大局面最终形成。当时中央考虑到东西部院校不均衡,决定在贫穷落后的大西北建立一所高水平大学。挑来挑去,北京的高校加强还来不及自然不在考虑范围;中央大学已经消亡并且政治上也不太"可靠";上海高校最多,交大实力最强,交大解放前后又是红色大学,无论学术和政治都最合适,于是当时国务院和高教部就选上了交大。然后彭康校长就到西安去选校址,直到1956年西安校舍盖好后要搬家时问题发生了。 当时交大的教师中大部分都是上海人或在上海住了很长时期,对上海和交大感情都很深,绝大部分教师觉得西迁是削弱交大,迫于内部少数政治分裂分子和外部政治因素而不好提出来,只好妥协部分开始西迁。到了1957年,西迁问题在交大师生引起了强烈的讨论。当时分成两派:支持派主要是政治上支持加强大西北建设的年轻教师和学生;反对派主要是知名教授和认为这样会削弱交大的师生。结果越吵越大,才搬了一小部分就停下来了。高教部长杨秀清部长向周总理汇报了这个情况。周总理亲自召集交大校领导和老教授进行研究。周总理说,西迁就是要交大自己支持大西北,并提出三个方案:要么继续全部迁到西安;要么已迁去的全部迁回;要么维持现状,迁不迁由你们决定。其实当时绝大数教师都反对西迁,但这在政治上是什么后果大家也都明白。经过艰难地讨论,已经迁到西北的部分和原上海部分各自维持现状。据西安交大统计,此时50%多设备物资师生迁到西安,此时,机电系、能源系等院系因为较早过去,而留在西安;造船系、起重机械系等则留在上海;同时允许已经去西安感到不适应的教师妻子和子女可回上海,此时陆陆续续有大量教师返回上海交大,具体数字上海交大没有进行统计。于是上海的交通大学,由于政治利益的操纵而被分割。最后,两地较远,不便统一管理,1959年交大终于分裂成上海交大和西安交大。彭康校长去了西安交大,程孝刚、朱物华副校长留在上海交大。 上海交大方面完整保存了老交大的建筑,老辈交大校友都是在上海本部念的书,自然对上海交大更有认同感。同时,当时部分反对西迁的校友,对上海交大感情独深,所以各知名校友的简历大都写毕业于上海交大。校友们为母校捐钱绝也绝大部分都是给上海交大,因此,上海交大校内各种建筑大多都是校友们捐资建造的。 上海交大认为上海交大一直都在南洋公学和老交大校园上延续办学,无论是师生还是校园上,上海交大自然的继承了老交大的家产。但西安交大认为交大主体迁移至西安,西安拥有老交大70%左右的物资,其中包括绝大部分交通大学的档案,因此是西安交大是正宗。 现在,西安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新竹交通大学五所交大已经联合成立"交通大学校友总会" (JiaoTongUniversityAlumniAssociation)。其宗旨是:加强校友与母校、校友之间的联系、团结和合作,发扬交大的优良传统,共同为振兴中华,为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为母校的发展贡献力量。其任务是:沟通校友与母校、校友之间的联系、发挥海内外校友的智力优势和广泛影响,为母校的发展作贡献,为祖国的统一和现代化建设作贡献。 而交大海外校友因其饮水思源,爱国荣校的光荣传统,虽身居海外,却仍然魂系母校,积极关心母校,从学术上,财力上,社交等方面鼎力支持母校发展教育。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交大海外校友超过5000人,遍布世界各地,其中主要集中在美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巴西,以及香港,台湾地区,并且都成立了当地校友会,定期举行校友活动。由于历史上作为一个完整的交通大学1959年事实上已经"亡校",上海和西安两校理论和严格法律上都为1959年新建的大学(也可以包括新竹交大),目前并不存在一所名字为“交通大学”的学校,原交通大学校友只能自己选择其中的一所返校归宗和奉献(选择上海交通大学占大多数),改革开放以来,考虑到上海交通大学仍在原地办学,不断有校友希望上海交通大学能够恢复“交通大学”校名传承交通大学的光辉历史。 在美国,交大校友最多,校友活动也最活跃,在纽约,华盛顿,南加州,北加州,休斯顿,中西部,纽芬兰等地均建立了校友分会,每5年举行交大校友大团聚活动。2000年第7次全球交大校友年会已经圆满结束。据当时《世界日报》报导,来自台湾的老校友蒋光照,在会议结束前,宣布"全球交大校友联谊会"成立。首任会长为汪道涵;副会长8位包括五校现任校长郑南宁、谈振辉、周本宽、张俊彦、张杰及美洲校友会总会会长李天和、台湾交大校友会长郭南宏、香港交大校友会长陈明敏;秘书长蒋光照。 香港校友会也十分活跃,同母校联系密切,支持甚大。每年4月8日校庆,海外校友不远万里,纷纷返校,参加毕业周年大联欢并捐款捐物,讲学指导,以表达海外赤子的心意和期望。留学日本的校友均是80年代以后出国深造的,大都已获得硕士、博士学位,并在大学任教或在大公司任职,于1998年汇集100多位校友成立了留日校友会。 现交通大学简介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高等学府之一,是教育部直属、教育部与上海市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 “七五”、“八五”重点建设和“211工程”、“985工程”的首批建设高校。经过115年的不懈努力,上海交通大学已经成为一所“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的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大学,并正在向世界一流大学稳步迈进。 十九世纪末,甲午战败,民族危难。中国近代著名实业家、教育家盛宣怀和一批有识之士秉持“自强首在储才,储才必先兴学”的信念,于1896年在上海创办了交通大学的前身——南洋公学。建校伊始,学校即坚持“求实学,务实业”的宗旨,以培养“第一等人才”为教育目标,精勤进取,笃行不倦,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已成为国内著名的高等学府,被誉为“东方MIT”。抗战时期,广大师生历尽艰难,移转租界,内迁重庆,坚持办学,不少学生投笔从戎,浴血沙场。解放前夕,广大师生积极投身民主革命,学校被誉为“民主堡垒”。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配合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学校调整出相当一部分优势专业、师资设备,支持国内兄弟院校的发展。五十年代中期,学校又响应国家建设大西北的号召,根据国务院决定,部分迁往西安,分为交通大学上海部分和西安部分。1959年3月两部分同时被列为全国重点大学,7月经国务院批准分别独立建制,交通大学上海部分启用“上海交通大学”校名。历经西迁、两地办学、独立办学等变迁,为构建新中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促进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六七十年代,学校先后归属国防科工委和六机部领导,积极投身国防人才培养和国防科研,为“两弹一星”和国防现代化做出了巨大贡献。 西安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为我国最早兴办的高等学府之一。其前身是1896年创建于上海的南洋公学,1921年改称交通大学,1956年国务院决定交通大学内迁西安,1959年定名为西安交通大学,并被列为全国重点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是“七五 ”、“八五”首批重点建设项目学校,是首批进入国家“211”和 “985”工程建设,被国家确定为以建设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为目标的学校。2000年4月,国务院决定,将原西安医科大学、原陕西财经学院并入原西安交通大学组建新的西安交通大学。 今日的西安交通大学是一所具有理工特色,涵盖理、工、医、经济、管理、文、法、哲、教育和艺术等10个学科门类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学校设有20个学院(部)、8个本科生书院和8所附属教学医院。现有在职教职工5616人,专任教师2214人,教授、副教授1500余人。学校教师队伍中有两院院士21名,其中11名为双聘院士。国家教学名师6名,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和讲座教授38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9名,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及中青年专家16名,“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带头人15人,“千人计划”26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入选者”188名,对国家做出突出贡献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547名。 校训:精勤求学、敦笃励志、果毅力行、忠恕任事。 使命:致力于培养崇尚科学、求实创新、勤奋踏实、富有社会责任感和高尚品质的杰出人才,保存、创造和传播知识,为中国乃至世界科技进步、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做出重要贡献。 西南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肇建于1896年,曾先后定名为"山海关北洋铁路官学堂"、"唐山交通大学"、"唐山铁道学院"等,是中国近代建校最早的高等学府之一,素有“中国铁路工程师的摇篮”和“东方康奈尔”之称。早在民国初年,孙中山先生曾莅校视察,发表了"革命需要武装、建设两路大军"的著名演说;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亲笔题写校名;周恩来、刘少奇、朱德、李岚清、贾庆林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来校视察;胡锦涛、江泽民同志亲自接见学校领导和专家教授,给全校师生以极大鼓舞和鞭策。 北京交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全国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高校,是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高校和“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重点建设高校,是全国具有研究生院的56所高校之一,1997年、2006年被评为全国本科教学工作优秀学校,2005年被确定为教育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示范点项目学校之一。 北京交通大学作为交通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渊源追溯到1896年,她的前身是清政府创办的北京铁路管理传习所,是中国第一所专门培养管理人才的高等学校,是中国近代铁路管理、电信教育的发祥地。1917年改组为北京铁路管理学校和北京邮电学校,1921年与上海工业专门学校、唐山工业专门学校合并组建交通大学。1923年交通大学改组后,北京分校更名为北京交通大学。1950年学校定名北方交通大学,由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任校长。2000年与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由铁道部划转教育部直属管理。2003年恢复使用“北京交通大学”校名。学校曾培养出中国第一个无线电台创建人刘瀚、中国第一台大马力蒸汽机设计者应尚才,以及中国现代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郑振铎、中国第一本铁路运输专著作者金士宣、我国铁路运输经济学科的开创者许靖、我国最早的四大会计师之一杨汝梅等一大批蜚声中外的杰出人才,“东京审判”担任首席检察官的向哲浚、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人口学家马寅初等都曾在我校任教。 国立交通大学(新竹)创建于民前十六年,清光绪二十二年,西元一八九六年。初名南洋公学,今称交通大学,始于民国十年(一九二一)。缘民国九年(一九二○)十二月,北洋政府交通总长叶恭绰(誉虎),以交通部所属上海工业专门学校、唐山工业专门学校、北平铁路管理学校及北平邮电学校等四校散居各地,「组织无统系」、「学科不联络」,管理困难,无法因应人才培育实际需要,于民国十年,统一学制,总其名曰「交通大学」,而分称各校为交通大学上海学校(沪校)、唐山学校(唐校)、北京学校(平校,由北平铁路管理学校与北平邮电学校合并而成),以宏造就。其后诸校虽屡有分合,惟「交通大学」之名,则终为通称也。民国三十八年(一九四九),神州易帜,国府迁台,国立交通大学校务无形中断。迨民国四十七年(一九五八),始经旅美校友之倡议而奉准于新竹复校,成立国立交通大学电子研究所,是为竹校。追本溯源,竹校盖亦前述交大血脉之嫡裔也。国之不可无史也,犹家之不可忘祖,唯校亦然,述国立交通大学校史。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