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胶东大鼓
释义

胶东大鼓,起源于“盲人调”,流行于山东胶东半岛沿海一线。过去多以艺人所在县命名,如蓬莱大鼓、栖霞大鼓等。梁前光在抗日战争胜利前后,曾在胶东一带及济南旅大、蚌埠以及河南邵县等地随军演唱新编的曲词,深受战士和群众欢迎,被称为梁派大鼓,1949年定名为胶东大鼓。

简介

山东曲种。流行于山东胶东半岛沿海诸县。过去多以艺人所在的县命名,如蓬莱大鼓、栖霞大鼓、荣城大鼓等。由于艺人都是盲人,又有盲人调之称。1942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胶东半岛抗日根据地组织盲艺人成立了胶东盲人抗日救国会,与胶东文艺协会共同举办训练班,帮助盲艺人学习政治,改革说唱内容。当时,北海剧团文艺工作者梁前光曾在蓬莱、福山、栖霞三县交界处的一些村庄负责盲艺人的业务学习,并向艺人学习说唱艺术,不断地汲取各县大鼓唱腔的精华,加以融会贯通,逐渐形成一种新的风格。梁前光在抗日战争胜利前后,曾在胶东一带及济南、旅大、蚌埠以及河南邵县、永城等地随军演唱新编的曲词,深受战士和群众欢迎,被称为梁派大鼓。1949年,定名为胶东大鼓。

文化遗产名称:胶东大鼓

所属地区: 山东 · 青岛

遗产编号:Ⅴ-38

遗产类别:曲艺

申报日期:2006

申报人/申报单位:青岛市曲艺团

遗产级别: 市

历史溯源

胶东大鼓初名"盲人调",系产生并流行于胶东半岛的一种鼓曲艺术形式。创始人为清嘉庆年间邹县石元朗,创立"石门"后已传十代,有近200年历史。主要流行地区为鲁南邹、滕、峄诸县农村及枣庄市部分地区。早期因流行地域而称作"蓬莱大鼓"、"福山大鼓"、"荣成大鼓"等。20世纪20年代,流行胶东半岛各地的盲人,吸收东路大鼓、莱阳弹词、茂腔等唱腔曲调,得到新的发展。1949年,梁前光进入青岛演出,始定名"胶东大鼓"。

其流派按胶东半岛三个海区分为北、东、南三路。"北路"流行于蓬莱、烟台等地,早期名家有丁戊辰、周洁美、杨大田等,后期有周德香、任福庭、吴先达等。唱腔高亢明快,旋律性强,并富有乡土风味。"东路"流行于半岛东部沿海的文登、荣成、乳山等地,曲调质朴富于说唱性,以号称"彭调"的彭润芝为代表。"南路"流行于半岛南部沿海的莱阳、即墨、海阳、掖县等地,早期名艺人为莱阳徐尚厚,尔后,栖霞张振宝、冯德香皆有名声。其唱腔大量吸收茂腔、莱阳弹词、东路大鼓音乐滋养,独具特色。

民国二十六年(1937)抗日战争爆发,胶东各地盲艺人基于爱国热情,将盲人组织"三皇会"改建为"盲人抗日救国会",以演唱大鼓进行抗日宣传。1943年,北海剧团梁前光奉命与周德香、任福庭编新词创新腔为抗日战争服务,编创了《打大黄家》、《上营战斗》等优秀作品,在蓬莱燕子夼举办盲艺人训练班进行传习,遂使胶东大鼓活跃了整个胶东抗日根据地,梁前光所创新腔被誉为"梁调"。后他去旅大、青岛、济南演出,进一步扩大了胶东大鼓影响。

主要特征

“胶东大鼓是有大鼓套、起声、甩腔、平板、花腔、悲调、快板、反调快板、数板、落板、散板、烧纸调等一整套唱腔鼓板结构的。开始的大鼓套,也就是现在说的序曲,难度很大,非常吃劲。父亲打的那可是潇洒,他打起来,不是那种文人绅士式的‘怀中抱月’的轻柔打法,相反是那种由慢到快,由快到急,铿锵有力,满场生风的打法,尤其煞尾时的紧张调很有气氛。我们行话讲求包袱,在父亲那儿,他的故事新,形式也新,很生活化,包袱都能被打开,全场观众那个乐啊,没法形容。每次演出结束在后台,鸡蛋——那时可是稀罕东西,不少观众却不断往父亲的兜里塞……”说这话时,梁金华仿然坐于观众,随着父亲的高亢唱腔或喜或悲——她现在手执的“日月板”是父亲留下的,钢板制成(胶东大鼓艺人崇信“天地人”三皇,天皇在上为日板,地皇在下为月板,人在当中,‘日月板’由此得名),溜边已摩擦得光可鉴人,而父亲当年使用的大鼓现已留在中国军事博物馆对外展出。

列入非遗

为了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和传承,鼓励和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省文化厅组织开展了山东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申报评选工作。山东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揭晓,我市曾金凤(茂腔)、吴英民(秧歌)、胡志蕴(秧歌)、梁金华(胶东大鼓)等4人担此大任,成为山东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不同于物质文化遗产的以物为载体,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是人,很多项目是通过口传、身授的方法传递下来的,因此,保护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措施。这也是山东省评选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主旨所在。

2006年,胶东大鼓入选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山东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梁金华被评为山东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它作为胶东一种鼓曲形式,初始于盲人演唱,至今已有250多年历史;

2004年,央视举办“中国魅力城市”评选,老艺人刘岩峰表演的胶东大鼓向全国观众展示了烟台魅力;

在“全国第二个非物质文化遗产日”期间,作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胶东大鼓再次走向全国人民的视野——胶东大鼓:走向全国的“一人戏”

胶东大鼓是产生于胶东半岛的一种民间曲艺形式,它广泛流传于胶东半岛,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淳朴的乡土气息,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去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今年“全国第二个非物质文化遗产日”期间,由国家文化部组织的包括“胶东大鼓”在内的国家首批518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与展示活动,再次走向全国人民的视野。

著名艺人

早期名艺人为莱阳徐尚厚,而后,栖霞张振宝、冯德香皆有名声。建国以后,在胶东文协领导下,青岛市成立了大众游艺社,这是有解放区曲艺艺人参加的大联合的曲艺组织,属下成立了先生大鼓组。大鼓演员梁前光、彭润之都参加了该组织。在游艺社成立开幕式上,彭润之演出了自编的胶东大鼓《落网》,内容描写青岛当时的一件抢劫案,故事生动,唱腔流利,深博好评。他演唱的《生死朋友》味浓高昂,有较高的水平。在大众游艺社,梁前光除了在场地演出外,还主动要求到青岛四方等工业区演出。

刘岩峰,致力于曲艺研究30多年,胶东大鼓传人。曾在2004年中国最佳魅力城市竞选中,表演胶东大鼓《拉洋片-八仙过海》;2004年,获文化部“群星奖”;2007年,获烟台市“十大优秀文化人才”称号。现为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烟台市曲艺家协会副主席。 他演唱的《偷年糕》、《小猫钓鱼》、《忙年》等十几首胶东大鼓曲目,在中央电视台先后多次播放,让全国观众感受了这一百年艺术的韵味。另外,2004年8月他同烟台魅力城市大使范冰冰、魅力城市推荐人龙永图等代表烟台登上央视舞台,利用胶东大鼓演唱《八仙过海》,展示了烟台的瑰宝魅力,为烟台夺得“中国魅力城市”增添了光彩。

传承艺人

在民间传统曲艺的“背影”里,在父亲满场生风的鼓韵里,作为唯一传人,梁金华用自己的心力独自苦撑胶东大鼓。舞台上,梁金华一袭红色旗袍在身,精神一抖,左手抡起“日月板”,右手击响书鼓板,只听得板声清冽,鼓声骤起,而其炯炯眼神的余光里却闪着那么一丝儿温软的俏皮:

唱的是那个十东腊月雪花飘,眼看着大年三十来到了。人人都忙着那个把年过,家家户户全都蒸年糕。老公公和面,那个婆婆蒸。儿媳妇坐在灶下就把那个火来烧。蒸的蒸,烧的烧,不大会儿的功夫,年糕可就蒸熟了。

老婆婆出去她就把门串(那),老公公拿起扁担把水挑。儿媳妇一看高了兴,哎!她一心想要偷吃热年糕。慌忙打开那个锅上的盖(扑……),拿起筷子她就插年糕。

她插了一块年糕刚要咬,哎呀!可不好了,老婆婆串门回来了。儿媳妇一看害了臊(白:哎呀!这可怎么办?)哎——慌忙把棉袄大襟往上撩。她把年糕放在这个肚皮上。哎吆呵!把肚皮烫了一个大燎泡。顺着窗户她就扔出去。

呀!怎么那么巧。老公公挑水他就回来了。啪!这块年糕正糊在老头他那嘴巴子上,把那老头的胡子都给烫掉了。老头一看心好恼,骂了一声老天爷让你听着,下雨下雪我全都不怕,你不该从天上下年糕,把我胡子全都烫掉了……

一曲下来,听者自然感受到,梁金华的表演“功”在女子唱鼓的妙趣。而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其师傅,也即她的父亲——成就胶东大鼓的梁前光是以飒爽见长的。据说,胶东大鼓的源头是有两百多年历史的“盲人调”,梁前光去掉了调子里的“哼哼咳咳”,提炼出故事精华,唱腔也变得紧凑,有感染力。

艺术特色

胶东大鼓主要伴奏乐器为三弦、书鼓、钢板(上为月牙形,下为长方形)。属板腔结构体,七声宫调式,主要板式有起腔、二板、平腔、落板等。另外有时还穿插[满洲迷]、[茉莉花]、[娃娃调]等曲牌演唱,穿插京剧唱腔演唱者亦不少,所以也叫"二黄大鼓"。传统书目丰富,有段儿书《田秀英圆梦》、《刘伶醉酒》等近70段,中长篇书《紫金镯》、《双兰记》等20余部。

鼓儿词又名"小鼓"、"木皮子"。曲调原为读书人吟诵调与当地流行的李翠莲小调结合演化而成。演唱者多为不第的读书人,故书目皆系自编,效曲阜贾凫西故事。击矮脚小皮鼓,敲木制手板,揭抄本演唱,俗称"揭叶子"。因系无弦索伴奏的吟诵唱法,曲调因人而异,极不固定,多受花鼓、渔鼓影响,因此可说是山东产木板大鼓。

演唱书目多铁马金戈的历史战争故事,有《吴越春秋》、《锋剑春秋》、《东汉》、《西汉》、《隋唐》、《平东莱》、《月唐》、《残唐》、《天门阵》、《明英烈》等30余部。

胶东大鼓的艺术手段,主要是说和唱,通过说唱来交代故事,描绘人物,介绍环境,渲染气氛。说得亲切,唱得动听。其特点是简便易行,一两个人,一两件乐器,甚至一个人带着击节鼓板,不需化妆,不需行头,走到哪里就说唱到哪里。

胶东大鼓还是产生过世界影响的一种曲种。人们可以从胶东大鼓“申遗书”上看到,由于胶东大鼓所具有的韵味比较独特,1923年,世界音乐大师克莱斯勒来到烟台,耳濡目染了胶东大鼓的神韵,同时也激发了他创作的灵感,随后,他创作的世界经典名曲《中国大鼓》,成为近百年来世界乐坛反映中国乃至亚洲的经典之作,让世人感受到了“最具民族性才最具世界性”的真正含义。

胶东大鼓在胶东民间民俗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丰富多彩的胶东民间民俗文化的一个缩影。所以发掘、抢救和保护胶东大鼓势在必行。

传承价值

胶东大鼓在胶东民间民俗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丰富多彩的胶东民间民俗文化的一个缩影,在各个历史时期,特别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影响巨大。

发掘、抢救和保护胶东大鼓,对烟台地区乃至全国的精神文明建设,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群众的素质,促进人们全面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将产生重要的促进作用。

胶东大鼓初为盲人所创,早年的演唱者都是说书兼算卦。到了清嘉庆之后,才结合“靠山调”慢慢发展成早期大鼓的曲调。20世纪20年代,流行胶东半岛各地的盲人,吸收东路大鼓、莱阳弹词、茂腔等唱腔曲调,得到新的发展。

胶东大鼓是流行于胶东半岛上的一种鼓曲形式,大致可分为三路。按乾隆初年荣成、刘学义出现时推算,该曲种产生已有250年左右的历史。

胶东大鼓的伴奏乐器有鼓、板和三弦。

民国二十六年(1937)抗日战争爆发,胶东各地盲艺人基于爱国热情,将盲人组织“三皇会”改建为“盲人抗日救国会”,以演唱大鼓进行抗日宣传。

流传地区

胶东大鼓分北、东、南三路。北路影响最大,流行于蓬莱、黄县、牟平、福山、烟台等地。最有代表性的是“梁派”,唱腔高亢挺拔,迂回婉转,善于运用唱腔的变化来表现各种人物。东路流行于文登、荣城、威海、乳山等县,有以荣城盲艺人彭润之为代表的彭派。彭派重声韵,曲调质朴。南路流行于海阳、莱阳、即墨、掖县、栖霞等县,有代表性的艺人是莱阳县的盲艺人徐尚厚。南路唱腔流畅优美,富有地方戏曲风味。胶东大鼓属于板式变化体唱腔结构。唱腔有起板、甩腔、平板、花腔、悲调、快板、反调快板、数板、落板、散板和烧纸调等。板腔的组织多种多样,往往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和需要而改变结构。其中起板只用在全篇的开始,平板是适于叙述的基本调,其他各种板腔都可通过落板来自由衔接。

传统曲目

胶东大鼓的传统曲目,《湘子上寿》、《诸葛亮打狗》、《紫金镯》、《蜜蜂记》、《呼杨合兵》、《天门阵》、《儿童英雄李大鹏》、《上营战斗》、《刘伶醉酒》、《三渡林英》、《大螃蟹》、《馋老婆》、《吕蒙正教学》、《谭香女哭瓜》、《曹秀英卖文》、 《红灯记》 、 《紫金镯》 、《进宝传》等较有特色。新作品中以《打青石岭》、《半壁店战斗》、《刘四翻身》、《儿童英雄李大鹏》等较有影响。

谋生手段

入选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胶东大鼓,是产生并流行于胶东半岛沿海各县的一种曲艺形式。最初是盲人走街串巷、求生糊口唱的小调,被称为瞎子唱、盲人调,所演唱的曲本包括《姜太公卖面》、《韩湘子讨封》等民间传说,他们将节子板绑在左腿上,靠腿的颤动打板击节,自弹三弦演唱。后因袭用鼓书、三弦等与其它鼓书相同乐器伴奏,故称“大鼓”,流传何地就以何地命名,如福山大鼓、蓬莱大鼓等。由于在当时并没有其它的娱乐方式,于是盲人们的演唱便成为当地百姓一天劳作之余的最大消遣。最早演唱盲人调的盲艺人有乾隆年间荣成的刘学义、莱阳的徐尚厚,道光年间福山的刘行有,同治年间黄县的丁戊辰,光绪年间蓬莱的杨大田等。如果按刘学义出现时推算,胶东大鼓产生已有250多年的历史。它的传统曲目较为丰富,

由于胶东大鼓所具有的韵味比较独特,1923年,世界音乐大师克莱斯勒来到烟台,耳濡目染了胶东大鼓的神韵,同时也激发了他创作的灵感,随后,他创作的世界经典名曲《中国大鼓》,成为近百年来世界乐坛反映中国乃至亚洲的经典之作,让世人感受到了“最具民族性才最具世界性”的真正含义。

进行创新

据史料记载,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胶东各地盲艺人基于爱国热情,组建了“盲人抗日救国会”,他们以演唱大鼓进行抗日宣传。同年,中共北海地委宣传部决定,在蓬莱磁石山区燕子夼举办“盲人训练班”,创编新词,改进大鼓曲调,以战争和根据地的群众工作及大生产为题材,对真人真事进行艺术加工,再进行宣传。1943年,北海剧团梁前光奉命为抗日战争服务,编创了《打大黄家》、《上营战斗》等优秀作品,梁前光所创新腔被誉为“梁调”。在“盲人抗日救国会”和梁前光的带动下,胶东各地纷纷效行,遂使胶东大鼓活跃了整个胶东抗日根据地。

后来,“梁派大鼓”不但学习了蓬莱龙山店盲艺人任福庭的钢板功,还吸收了多种民间锣鼓和秧歌鼓点,形成了一整套唱腔鼓板结构,铿锵有力的钢板由慢到快、由快到急,很快将观众带进战斗气氛中,具有极大的感染力。1949年,胶东文化协会根据这一曲种流行地域,语言特色,及由胶东各地大鼓合成诸因素,正式将梁前光的“梁派大鼓”定名为“胶东大鼓”。

独特神韵

一个最初由盲人演唱的民间曲艺形式,从事胶东大鼓研究多年的莱州市文化馆副研究馆员刘岩峰介绍,胶东大鼓大致分为南、北、东三路流派:南路主要流行在莱阳、莱西、海阳、即墨、平度、掖县及半岛中部栖霞等地,北路主要流行在蓬莱、黄县(今龙口)、烟台、福山、牟平等地,东路主要流行在文登、荣成、威海、乳山等地,各路派系唱腔不同,构成了胶东大鼓独特的音乐特色。胶东大鼓的形成既有对当地民歌、小调的广泛吸收和传承,又有从戏曲、曲艺乐曲的引进。伴奏乐器主要有小圆鼓、日月板、三弦组成,随着戏曲乐队的出现,逐步出现了坠琴、洋琴、二胡、京胡、四胡、三弦等多种乐器,具有高亢、起伏、婉转、热烈急促等特点。日月板为胶东大鼓所独有,其形状设置与胶东大鼓艺人崇信“天地人”三皇有关,称为天皇在上(日板),地皇在下(月板),人在当中。他一边说一边拿起早已准备好的演唱胶东大鼓家什,右手执槌,左手打板,叮叮咚咚地演唱起来,只听得那鼓板声音清脆响亮,错落有致,鼓套子丰富、花样繁多。

就是这样一种曲艺形式,在感染世界音乐大师后被逐步推上了演出舞台,它的神韵传遍中国。刘岩峰说,近几年他演唱的《偷年糕》、《小猫钓鱼》、《忙年》等十几首胶东大鼓曲目,在中央电视台先后多次播放,让全国观众感受了这一百年艺术的韵味。另外,让他永远不能忘记的是,2004年8月他同烟台魅力城市大使范冰冰、魅力城市推荐人龙永图等代表烟台登上央视舞台,利用胶东大鼓演唱《八仙过海》,展示了烟台的瑰宝魅力,为烟台夺得“中国魅力城市”增添了光彩。

传承发展

胶东大鼓在逐步走上舞台的同时,如今胶东大鼓面临着后继乏人的问题。作为国家首批518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胶东大鼓,目前已处于濒危状况,演唱胶东大鼓的艺人青黄不接,面临后继乏人问题。

虽然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市文化部门作了许多发掘、抢救、继承、弘扬工作,但胶东大鼓仍然存在着不少难以解决的问题。一是胶东大鼓赖以生存、发展的社会基础发生了变革,胶东大鼓在广大农村中的展示平台日益减少。二是一些颇有造诣的演员因年事已高逐步退出舞台,有的相继谢世,目前活跃在文艺舞台上的胶东大鼓演员屈指可数。三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审美需求提高,胶东大鼓的发展举步维艰,濒危状况难以改变。正因如此,如果不抓紧培养新人,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就要成为看不见、抓不着的遗产了。

保护计划

为保护胶东大鼓的传承与发展,文化部门专门成立保护胶东大鼓领导小组,制定了五年保护计划,重点建立五大保护机制,提高干部、群众的保护意识,逐步健全动态的持续发展保护体系。这五大保护机制是:以文化战略上定向,发展蓝图中定位,工作决策时定项,领导班子内定人,干部职责上定责,资金投入上定额为主要内容的领导制度建设机制;现有演员、新生演员、专家学者步调一致,互动互补的人才队伍建设机制;原汁原味的原生态保护与不断提高技艺,发展创新,协调发展的动态持续保护机制;品牌效应与日常演出相结合,以打造品牌带动一般演出活动开展机制;发展胶东大鼓艺术与开发胶东大鼓产业相结合,以产业实体为依托、以发展胶东大鼓为目的的艺术市场营运机制。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5 3:4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