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蒙牛诽谤门
释义

2010年10月19日晚,网络若干论坛突然传出消息,称曾引起轩然大波的“圣元奶粉致儿童性早熟事件”,是奶业巨头蒙牛及其公关公司策划出来,以打击竞争对手。同时另一奶业巨头伊利公司也指控蒙牛对伊利旗下产品QQ星儿童奶、婴儿奶粉,进行有计划的舆论攻击。截至10月24日,蒙牛诽谤门案件侦破后,涉及蒙牛诽谤门的蒙牛未来星品牌经理安勇、北京博思智奇公关顾问公司郝历平、赵宁和马野4人被批捕。蒙牛诽谤门案的批捕机关是呼和浩特市检察院,4嫌疑人所涉均为“损害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罪”,目前正在接受蒙牛诽谤门案件调查。

企业介绍

公开资料显示,1978年牛根生参加工作。在伊利集团从一名洗瓶工干起,担任过车间主任、厂长等职,在伊利做到了生产经营副总裁的位置。1998年,牛根生从伊利辞职。谈至辞职的原因,牛根生2001年接受一家媒体采访时说,主要是缘于高层的权力斗争。”当国企老总感觉到你威胁到他的地位,或者被人挑唆到觉得你威胁到他的地位时,他会请你走人的。

此后,牛根生于1999年创立蒙牛集团。作为乳业的后起之秀,”蒙牛“以出色的营销手段实现了快速增长。对于蒙牛的成立,社会上有人称,牛根生的离开使伊利不少元老级管理人员均跟随而去,原先的伊利一分而二,成为现在的蒙牛和伊利两个乳业巨头。

2002年,蒙牛销售额突破21亿元,在全国乳制品企业中的排名由第1116位一举跃升至第4位。此后,蒙牛成长为中国最大的乳制品企业。与伊利这个中国第二大乳制品企业的较量逐渐升温。

事件回顾

报警

蒙牛斥消息不实称已报警

 蒙牛昨天下午紧急发布书面声明喊冤:“蒙牛集团从未策划、组织、实施任何与‘圣元奶粉性早熟事件’有关的活动。”并表示已就此事向公安机关报案,追究制造这一虚假信息的个人、组织的法律责任。

据微博消息,目前蒙牛总裁助理杨再飞、蒙牛儿童奶项目负责人安勇等及北京博斯智奇公关公司、北京戴斯普瑞网络营销公司数人涉案。安勇被正式批捕;北京博斯智奇公关顾问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赵士勇(曾任蒙牛集团首席顾问)、副总经理兼项目部负责人肖雪梅等7人接受审讯,网络部负责人赵宁、马野、郝历平等3人被拘留。

记者昨天就上述涉案人员情况向蒙牛集团和北京博思智奇公关顾问有限公司求证。安勇被捕的说法未获得蒙牛人员的正面回应,声明则特别强调“所有高管均在正常工作”;杨再飞的手机一直处于关机状态,其同事告诉记者杨已于2010年10月1日起休假至今,仅在MSN上偶尔联系;赵士勇等人昨天都在公司正常上班,博思智奇员工的说法是:“网上的传闻莫名其妙,明明没事呀,公司目前人员齐备、业务正常。”

声明还称:“蒙牛集团近年来曾不止一次遭遇类似的诽谤、中伤,对此,我们始终保持高度克制,但我们仍将保留将之前的诽谤、中伤事件真相公诸于众的权利。”

牵连

伊利表示受到恶毒攻击

有趣的是,蒙牛在微博被人爆料当晚,另一种截然不同的为蒙牛叫屈的帖子又迅速在网络传开。该帖称:“‘网络传闻圣元是蒙牛策划’事件,是伊利部署。伊利向员工发送电子邮件,全文如网络传播的一样。该邮件已经被伊利人员传给蒙牛,蒙牛已向公安机关报案,国资委已经介入。”

蒙牛相关人员向记者透露,这次报案的对象是诬陷蒙牛的消息源头即微博博主,而非其他间接消息源。他强调:“我们其实还同情圣元,本来事情都过去了,现在又给翻出来,诬陷蒙牛的帖子明显也不肯放过圣元。”

伊利方面则表示,伊利7月份已向警方报案,根据警方查明的证据,蒙牛为了达到打击伊利儿童奶产品和婴幼儿奶粉产品,使蒙牛相关产品能够赢得更多市场份额的目的,而做了对伊利进行恶意攻击的系列策划。

著名乳业专家王丁棉直言不讳地将乳业巨头互指诬陷的口水战定义为“狗咬狗”,并且指出这一不正常现象“不是今天才有”。

互斗

爆料炒作对手负面消息

据了解,爆料炒作对手的负面消息的手段,在国内乳业早就有人使用,几年前就有过北京某公关公司涉案被调查的先例。

在圣元深陷激素风波时,亦曾疑有来自贝因美方面的神秘群发邮件火上浇油。一封题为“揭露贝因美在商业竞争中的卑劣手段”的邮件又来到全国乳业线记者的邮箱,斥责“贝因美为了提高自己的品牌知名度,占据市场份额,不止一次采用群发短信、打印同行负面材料并在卖场派发给消费者等等恶劣行为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近几年对多家企业进行暗地的攻击。”而不久前雅士利“回溶粉换包再销售”的假新闻,同样怀疑是有人策划炒作。

前年,记者接到神秘知情人短信爆料称,蒙牛因产品质量投诉在石家庄被下架,电话回拨机主一直拒接甚至关机,后发现应为“一次性”号码。

随着企业背后使坏的恶斗升级,难觅出处的秘密邮件、短信、电话爆料逐渐变得稀松平常,上网发帖是一种立竿见影的新形式。

恶果

打拼出的江山拱手让人

王丁棉分析:“这些年中国乳业祸事不断,与企业‘背后给一刀’互扯后腿难脱干系。片面追求业绩快速增长的经营思想,导致企业一边在上游拼抢奶源,带来哄抬收购价、放松质量要求等问题,一边又在下游抢夺市场份额,不惜使用不正当手段恶意伤害竞争者。‘双抢’行为反映出企业很浮躁。”他举例说,蒙牛早在2007年就制定了今年要做到300多亿的目标,竞争品牌为了不落人后,拼急了也就有可能使出非常手段。

面对企业恶斗,王丁棉痛心地表示,本来消费者信心还比较脆弱,产品质量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品牌间却互相抹黑,让人觉得整个中国乳业都失去了诚信,最后谁都要倒霉。“窝里斗的另一个结果,就是把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拱手让人,被外资品牌坐收渔利。”王丁棉说。

诽谤门事件

回顾

随着事件的迅速升温,北京博思智奇公关顾问有限公司成为焦点,昨天下午,有记者来到朝阳双井桥某写字楼,该公司公司大门紧闭。前台工作人员称,没有预约不能进入公司。得知是前来采访蒙牛和伊利的“诽谤门”一事,工作人员称目前公司运转非常正常。问及总经理杨再飞和副总经理赵士勇是否在公司时,其称“杨总和赵总有事外出。 ”

该公司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工作人员称,网上的报道他们都知道。杨再飞和赵士勇等高层的去向不明。他表示,昨日下午所有员工均接到公司通知,称网上的一切传言都是谣言,要大家安心工作。关于博思公关与蒙牛之间的合作关系,该人表示,“这已是众人皆知的事情,合作了很多年。 ”

据工商注册资料,北京戴斯普瑞网络营销顾问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2009年8月18日,负责人为此次被内蒙古警方网上追逃的李友平,登记机关在北京市工商局石景山分局,地址为北京市石景山区八大处高科技园区西井路3号3号楼2939房间。

在注册资料的“经营范围”一栏,这家公司也未填写,而是一段这样的话:“法律、行政法规、国务院决定禁止的,不得经营;法律、行政法规、国务院决定规定应经许可的,经审批机关批准并经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登记注册后方可经营;法律、行政法规、国务院决定未规定许可的,自主选择经营项目开展经营活动”。

戴斯普瑞在自我介绍中说,其“以网络新闻发稿、网络整合营销、网络危机公关为核心业务”,长期为蒙牛等众多企业提供网络营销服务。

致歉

2010年10月22日,蒙牛集团发布《蒙牛集团关于“安勇事件”及诽谤与被诽谤的声明》。蒙牛表示:“安勇对伊利及消费者造成的不良影响,我们深表歉意”。

声明中称,安勇是蒙牛集团液态奶事业部的一个产品经理。在蒙牛,每个产品都有一个产品经理。例如当年酸酸乳超级女生就是由产品经理做的,在做之前,公司高层都不知道。

声明称,“2010年7月,安勇发现伊利集团的儿童成长牛奶产品在其包装上标明含有鱼油(DHA)后,在未向任何上级请示的情况下,擅自与合作公司联系,发表了鱼油中含有的EPA成分对婴幼儿健康不利的言论。安勇这种行为,造成什么后果,就承担什么责任。公司负有教育不周、管理不力的责任。安勇对伊利及消费者造成的不良影响,我们深表歉意!”

蒙牛声明还表示,“安勇原是伊利集团的员工,2005年才来到蒙牛,他在做损害兄弟企业的事时,没有向任何人请示,擅自而为,其中缘由,我们也正在了解。目前,安勇已被呼和浩特市公安机关批捕,并已被蒙牛集团除名。下一步,我们将痛定思痛,认真反思,对员工加强教育,严格管理,坚决杜绝此类事情的发生。”

相关评论

无论是乳品行业不堪的过去,抑或企业间互相倾轧的现在,都不能不归“功”于行业监管的缺失。倘若任何产品质量事件都被一查到底,缺德企业一一受到严厉惩罚,这些企业目前大概会更关注如何做好产品,挽回消费者信心,而不太可能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在打压对手上。

发生在国内乳业巨头伊利、蒙牛之间的那点事儿,近来成为备受关注的话题富矿。在相关人员被拘这一铁的事实面前,蒙牛暂时低下头颅,发布致歉声明——与此同时,却又抛出了针对伊利的所谓“未晚事件”,试图开辟新的舆论战场。

无论是公开致歉、除名解套,还是重提“未晚事件”,都无法否认身为蒙牛集团产品经理的安勇以及公关公司相关人员被拘的事实。在这个前提下,任何抹黑与互相抹黑的行为,都只会让消费者更加感觉国内乳品行业之混乱、乳品公司之无良。

针对事件本身,包括蒙牛那一份蹩脚的声明,已被许多人批驳得体无完肤。任何有思考能力的人,都难以相信,这桩动用巨资抹黑竞争对手的事件,会是一个产品经理“擅自而为”。如果真是这么回事,蒙牛如今把这位无私奉献的员工除名,是否太不厚道了?一正一反,衬托出这家乳品巨头的企业境界。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在市场竞争中,类似这种抹黑产品、挤压对手的事情可能每分钟都在发生。前些年,国内矿泉水行业也发生过竞争对手间互相抹黑的事情。值得追问的是,乳品公司之间的混战为何如此激烈,所运用的手段何以如此露骨,事件曝光后又为何显得如此无耻?我想,这一方面大概是因为这些企业对消费者全无敬畏之心。只有不敬畏消费者的企业,才会把心思更多地放在如何诋毁对手的歪门邪道上。另一方面,我认为这是国内乳品行业不堪入目的过往造成的一个恶果。

三聚氰胺事件是国内乳品行业无序竞争、业态混乱的一个典型和集中体现。遗憾的是,在这桩重大事件上,除三鹿及相关原料供应商外,几乎再无企业受到认真追究和惩罚,而这些企业大多名列含三聚氰胺的企业名录上。更有甚者,保护民族企业、挽救乳品行业等似是而非的口号居然流行一时,甚至成为监管部门处理这一事件的决策指南。受这种管理思维驱使,相关责任人被“法不责众”了,相关企业被保护起来了,各种乳制品继续摆上货架,而消费者的知情权和安全感则统统被漠视了。

正因如此,一些背负罪孽的乳品企业完全可能这么想:出了这么大的事都不要紧,那么只要不择手段击垮对手就能成为行业老大了。一旦这么想,公牛也会挤出“纯天然”的牛奶,而原本应当携手重建行业信任的乳品公司,转眼又化身为不置对方于死地不罢休的饿狼。你来我往的暗战,不择手段的竞争,最终让乳品市场变成你死我活、硝烟四起的战场。

从这个角度看,无论是乳品行业不堪的过去,抑或企业间互相倾轧的现在,都不能不归“功”于行业监管的缺失。倘若三聚氰胺事件或任何产品质量事件都被一查到底,如果那些缺德企业一一受到严厉惩罚,这些企业(假如还存在的话)目前大概会更关注如何做好产品,挽回消费者信心,而不太可能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在打压对手上。这一点,实在值得引起监管部门的深刻反思。

这样名为保护、实则放纵的行业监管现状不能再继续下去了。从蒙牛声明“诽谤门”乃安勇“擅自而为”,到当地警方声称“此案无更深层次背景”,不难嗅出其中有一股“到此为止”的味道。倘若如此,这桩事件幕后可能存在的黑手或将就此逍遥法外,而另一场行业混战也许此刻正在酝酿——徒留不明真相的消费者,面对牛奶货架,继续困惑。

十年暗战

1998年 伊利副总裁牛根生突然被总裁郑俊怀扫地出门,在此之前,牛根生主管全国生产经营,业绩一直特别出色。

1999年 牛根生白手起家,突破重围,成立蒙牛。6年之后,蒙牛的销售额和市场占有率超过伊利成为全国第一。

2005年 据非权威数据,从销售额上看,2004年,伊利是87.3亿元,蒙牛是72.1亿元。两者实力越来越近,竞争趋向白热化。有一天,蒙牛、伊利约定2005年3月15日一起提价,不打价格战了。但这一天,伊利和蒙牛谁也没有调价,“他怕我不守信用,我也怕他不守信用”。

2005年11月 伊利独家成为北京奥运会乳业赞助商,违背了共同退出的承诺,蒙牛表示不满。

2007年3月蒙牛发布的荣获乳业“三冠王”的消息,再次引发行业口水大战。根据蒙牛提供的资料显示,“三冠王”的依据出自“国家统计局中国行业企业信息中心”。而伊利集团发布声明表示,已与国家统计局进行了联系,且国家统计局已明确告知伊利集团,从未发布过此类调查结果,并开始着手调查此事。

2010年伊利、蒙牛两大乳业巨头联袂上演“罗生门”事件,一个网帖说“蒙牛炮制了圣元奶粉性早熟事件”,另一个网帖说“是伊利炮制了此次的蒙牛事件”,如此跌宕起伏的剧情,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桥段,让民众再一次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了奶粉界。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3:1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