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降乩
释义

民间游戏降乩

民间的一种游戏,或者谓扶乩时神灵降下旨意,对某些事物的结果作出反映。所谓降乩也叫扶乩,它是中国民间信仰的一种求问神灵的方式。乩由乩盘和乩笔组成,乩盘是一个约半平米大小的木盘,里面盛放着细沙,乩笔则是一根分叉的树枝,枝分两杈,在分杈的地方凿一个孔,在垂直的方向再插一根小木棍,做为乩笔。降乩时,两个主持降乩的人一手拿着树枝的一个分杈,乩笔就在沙盘上写出字来。同时也是一种古老的文化艺术。

涉及降乩的部分文献

紫姑神信仰同扶乩结合

宋代资料说明,紫姑神的信仰同扶乩结合

北宋沈括《梦溪笔谈》卷二一说:“世传:正月望夜迎厕神,谓之紫姑。亦不必正月,常时皆可召。予少时见小儿辈等闲则召之以为嬉笑……近岁迎紫姑仙者极多,大率多能文章歌诗,有极工者,予屡见之。”紫姑成为小儿嬉笑、成人著文写诗之具,丧失了神圣性,变成一种游戏,神性发生了很大变化。南宋《夷坚三志》壬卷三《沈承务紫姑》具体讲了召迎紫姑的方法:“以箕插笔,使两人扶之,或书字于沙中。”宋代紫姑成为扶乩所召之神。南宋范成大《上元纪吴中节物俳谐体三十二韵》有“箕诗落笔惊”句,自注:“即古紫姑,今谓之大仙,俗名筲箕姑。”还说:“俗谓正月百草灵,故帚、苇、针、箕之属皆卜焉,多婢子辈为之。”用于箕卜的紫姑。成为等同于扫帚姑、针姑、苇姑一类的卜神。其中箕、帚、针是妇女日常所用之物,与人们生活关系密切,用来占卜似乎容易发挥效力。这种帚苇针箕卜一直流行于明清江浙一带。

明清时代的上元紫姑卜信仰仍普遍.紫姑卜主要用于吉凶、祸福、丰歉。紫姑与蚕桑的关系,在桑蚕产地仍可看到,如杭州地区上元节,“乡间则有祈蚕之祭”(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卷一五)。紫姑卜的方法,据明末《帝京景物略》卷二记载:“望前后夜,妇女束草人,纸粉面,首帕衫裙,号称姑娘。两童女掖之,祀以马粪,打鼓,歌马粪乡歌。三祝,神则跃跃,拜不已者,休;倒不起,乃咎也。男子冲而仆。”0这种紫姑卜,应当是承继传统的方法。

淮阴侯韩信降乩诗

清·高士其《天禄识馀》

相逢何必更知名,九里山前杀气横。

不及淇泉数竽竹,风波静处过平生。

明陆西星《三藏真诠》

明陆西星《三藏真诠》记载有仙师降乩,与陆西星等对谈,云修道之法,只—个“反”字,便可概括无余。“令愚昧小人,只将日用道理,一切反来。如阳施阴受,阳上阴下之类,一切反之。性宗则如六根六尘,一切反之。人为的我不为,人欲的我不欲,如是反来,自然合道。此字彻上彻下,可以立教”。世人皆用强,而道家独用弱,也是“反”字之义。足见“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是意义深远的。

降乩仪式选自台湾宗教

扶乩 (音基) 又称扶箕、扶鸾 (音联) ,是道教一种通达神明的方法。各种宗教,创教之始,均留下经典教义,教化后人。然而后来教徒,碍于文字,囿于己见,往往曲解教义,致教主之原意,越到后来,越谬之千里。

扶乩乃一种由仙佛与众生沟通、修正之机制,及时劝勉提示,避免教义经典,受到歪曲;让修行之士,步步得到提点,免走冤枉路;让有缘之士,警觉震醒,知悉天意,迷途知返。

扶乩时,神人相通,仙真通过乩手以文字向信众传达讯息。历代扶乩,有金、木、水、火、土等各种类型之乩,但多已失传。现今尚有之扶乩多属木乩,唯亦有单人乩、双人乩,以至多人乩之分。本观则为现今少有之双人乩,扶乩时须有正副乩手二人,报字、录文、平沙各一人或以上,共同合作进行。乩手要求严格,必须为入道多年、心诚而静定的道长,且需经过上天有关考核,方能担任。

扶乩进行时,正副乩手分站左右,闭目存神,轻扶一个系有柳枝笔的筲箕,在沙盘上逐字写出,字之朝向向外,经报字员读出,再由录文抄录。扶乩所出之字,参观者亦可看出,惟不及乩部人员熟练而已。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1 3:1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