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蒋最敏 |
释义 | 蒋最敏,男,出生于1962年4月,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教授。1995年10月从复旦大学物理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出站,现工作单位为复旦大学物理系。蒋最敏博士 2001年度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二完成人);200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第二完成人)。 履历1978年10月-1982年7月 中国科大无线电电子学系 本科生 1982年9月-1985年7月 中国科大物理系 硕士生 1985年9月-1988年7月 中国科大基础物理中心 博士研究生 1988年9月-1989年3月 中国科大基础物理中心 讲师 1989年3月-1990年9月 意大利PARMA大学(国际理论物理中心资助) 访问学者 1990年9月-1993年6月 法国马赛三大,法国科研中心 邀请一级讲师,邀请研究人员 1993年9月-1995年10月 复旦大学物理系 博士后 1995年1月-1995年12月 复旦大学李政道物理实验室 特邀研究员 1996年5月-1998年4月 复旦大学物理系 副教授 1997年10月- 复旦大学应用表面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 实验室副主任 1998年5月- 复旦大学应用表面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 教授,博士生导师(1999年7月) 2000年8月-2001年2月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访问学者 2001年7月-2002年1月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访问学者 成果蒋最敏自1986年至1993年从事金属/半导体、金属/金属多层膜制备、结构及特性研究。自博士后进站(1994年)起从事GeSi低维半导体材料生长、结构、物性及其器件研制方面的工作。 自1994年起蒋最敏主持科研项目12项,经费累计409万元。已完成8项,其中3项为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攀登计划、1项教育部优秀年轻教师资助项目。目前正在进行的有4项,其中1项863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 至2005年6月,蒋最敏累计发表SCI论文70多篇,其中影响因子大于3的有18篇,作为第一作者的有11篇,他指导的博士生和硕士生为第一作者的有16篇。合作出版著作《硅锗超晶格及低维量子结构》。 至2005年6月,他发表的论文被SCI文献他引394次,其中最高单篇引用率47次。自博士后起发表的论文他引298次。 作为第二完成人他先后获2001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和200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获奖项目为“硅基低维结构材料的研制、物性研究及新型器件制备”。 蒋最敏自博士后出站后,积极承担本科生的基础课教学任务,近五年来几乎每年都承担大学物理或普通物理基础课教学,教学效果获得好评。作为培训组副组长,他还积极参加国际中学生物理奥林匹克竞赛国家队的培训工作,曾三次率队参加国际竞赛,分别取得5金、4金1银和4金1银的优异成绩,为国家争得了荣誉。 学术兼职蒋最敏目前学术兼职有,中国物理学会同步辐射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物理学会物理教学委员会委员、中国物理学会半导体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物理学会X射线衍射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物理学会理事、北京同步辐射用户委员会主任、《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编委、《真空电子技术》编委。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