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渐顿之争 |
释义 | 吐蕃时期,顿门派僧人和渐门派僧人进行的争论。7世纪汉地佛教传入吐蕃后,逐渐得到发展。8世纪末,汉传佛教在吐蕃已具相当实力,其代表人物大乘和尚宣扬大乘佛教的顿悟说,认为成佛不仅依靠长期的修行,主要是依靠人的主观觉悟得到内在的顿悟。同时,他还主张人们应当排除任何思虑,以无思无得为修行最高感悟。大乘和尚一派在当时被称为顿门巴。以寂护、莲花戒为代表的印度僧人,认为修行成佛只有经过循序渐进的修持,才能取得成就。寂护、莲花戒一派被称为渐门巴。顿门巴和渐门巴在教义、修行方面的不同主张,导致两派之间发生了激烈的矛盾斗争。792年赤松德赞为解决这场佛教内部的争论,召集两派僧人在桑耶寺内进行公开辩论。这场辩论持续三年之久,最初顿门巴曾一度占据上风,但由于赤松德赞最终支持渐门巴的观点,以莲花戒为代表的渐门巴取得胜利。大乘和尚等汉僧被遣返内地,门徒有的宣布改宗,有的愤而自杀,教法被禁止流传。顿门巴虽然失败,但其提倡的顿悟说思想在西藏佛教中仍有影响。藏传佛教宁玛派、噶举派的某些教义和修行方法,都吸收了顿悟说的思想。渐门派的胜利对吐蕃佛教和藏传佛教产生了重大影响。学术界认为,渐顿之争不仅是派别的争论,其中深藏着复杂的矛盾,涉及吐蕃政治、思想、文化、宗门、现实利益等诸多方面。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