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剑麻象甲 |
释义 | 剑麻象甲(Scyphophorus acupunctatus Gyllenhal),鞘翅目,象甲科,隐颏象亚科,主要分布于美洲和南亚。是剑麻的重要害虫,成虫和幼虫均可造成危害。 基本信息学名:Scyphophorus acupunctatus Gyllenhal. 异名:Scyphophorus anthracinus Gyllenhal Scyphophorus interstitialis Gyllenhal Scyphophorus robastior Horn Rhycophorus asperulus (LeConte) 英文名:Sisal weevil;Mexican sisal weevil 分类地位:鞘翅目(Coleptera),象甲科(Curculionidae),隐颏象亚科(Rhynchophorinae)。 分布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爪哇)、肯尼亚、坦桑尼亚、美国(阿肯色、佛罗里达、佐治亚、亚利桑那、加利福尼亚、新墨西哥、得克萨斯、科罗拉多、堪萨斯、夏威夷)、墨西哥、危地马拉、萨尔瓦多、洪都拉斯、尼加拉瓜、哥斯达黎加、古巴、牙买加、海地、多米尼加、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巴西。 寄主剑麻或西沙尔麻(Agave sisalana)、毛里求斯麻(Furcraea gigantea)以及各种野生及观赏龙舌兰种植物。 鉴定特征成虫 体暗黑色,由于生态因素影响生长和变态,体长9~15mm。头部相对较小,两眼在腹面下方距离相对较宽,头部伸长成为向下弯曲的喙,喙端具小而粗壮呈钳状的上颚。触角在靠近喙的基部嵌入,触角棒的绒毛部分平截。前胸背板大,约等于腹部长的一半,前胸背板上的刻点细小。鞘翅行纹刻点大,刻点互相连接呈纵沟状,行间稍凸起,有成排的细小刻点。两鞘翅合并紧密。后胸前侧片端部1/3处明显窄于股节最宽处,后胸前侧片后端明显窄于中部。臀板裸露。跗节3呈宽三角形,腹面的绒毛只限于跗节前端边缘。雌雄两性在形态上非常相似,极难区别,不能单凭个体大小决定其性别。 卵 卵约1.5mm,长卵形,乳白色,卵壳光滑而薄。 幼虫 一龄幼虫比卵稍大,长1.3~1.8mm。刚孵化时,呈乳白色,不久头部变成褐色,身体其余部分稍变暗。幼虫共5龄。老熟幼虫体长18mm,头壳宽4mm。各龄幼虫的头壳坚硬而角质化,上颚深褐或黑色,身体柔软具皱,无足,第8节后的体节急剧缩小,最后一节向上弯曲,伸为2肉质突起。每一个突起上有3根毛,2根向后直着伸出,第3根(中间的)较短,向下伸出,这些特征有助于区别剑麻象甲的幼虫和在腐烂剑麻中找到的其他甲虫和金龟子幼虫。 蛹 蛹一般长约16mm,早期呈浅黄褐色,几天后头部和其他部分变暗,最后整个蛹体呈深褐色。鞘翅、足、喙紧贴在表皮上明显可见。 生活习性成虫为害剑麻最常见的症状是在近叶部一半的下表皮出现灰褐色斑痕,常为椭圆形或圆形,长约3~10厘米,这些斑痕是成虫用喙多次嵌进叶基部软组织取食时造成的。如果取食凶猛,斑点周围的纤维常常可能露出。受剑麻象甲为害所遭受的最大损失是由于幼虫在幼嫩剑麻上取食而造成的地下为害。雌虫在土地里腐烂潮湿组织或地面以下的叶片基部产卵,卵孵化后钻进小的茎干。幼虫口器粗壮,贪婪取食,以每天1cm多的速度钻蛀剑麻幼嫩组织,特别是分生组织以下的鲜嫩、白色、非纤维的多汁组织。生长点受危害,并且弯向幼虫在地下钻入的一边。完全发育的成虫迁移之前,每单株剑麻幼嫩部分可找到 12~15头幼虫。幼小茎干被糟踏成蜂窝状,或被完全吃掉,结果继之发生腐烂,植株死亡。 传播途径剑麻象甲首次记载是在中美洲,认为是该种的原产地。在非洲的最早记录是1914年在坦桑尼亚的坦蔼尼喀,在亚洲1916年在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发生,在夏威夷的最早记录是1927年,1976年在南非首次报导发生。虽然剑麻象甲迁移性不强,然而事实上它已经从美洲传到非洲、亚洲。据估计它可能是在植物进口规定实施之前随其寄主植物人为的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的。 龙舌兰科植物纤维气味对成虫有引诱作用,曾发现它在剑麻包装上爬动,亦曾经在装载过剑麻的远洋货轮上发现剑麻象甲,可见它可以寄主植物及纤维,随运载龙舌兰科植物的工具、剑麻包装等远距离传播。 检验方法对进口的龙舌兰科植物及包装材料进行严格检疫。 有关检疫规定 剑麻象甲是我国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植物检疫危险性病、虫、杂草名录》中规定的二类危险害虫,应严格施行检疫。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