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价值起源
释义

本书由世界上最杰出的专家撰写,并配以100多幅重要金融文件的彩色图片加以说明,研究了人类4000年的金融发展史。通过本书,我们可以了解到贷款、利率、股票、债券、共同基金、公司和纽约证券交易所等许多重要的金融工具和金融制度是如何产生的,以及为什么会产生。在书中,我们会看到,古罗马如何发展了与现代公司非常相似的早期股份融资形式;第一家现代公司荷兰东印度公司及其融资工具,我们还会接触到一些非凡的金融发明家,还能看到,从17世纪中叶开始一直到今天仍在支付着利息的、荷兰理性时代发行的“永久年金”。

书名:价值起源

作者:威廉·N·戈兹曼

原版名称:The Orgins Of Value

译者:王宇 王文玉

ISBN:978-7-5470-1054-9

页数:448

定价:88.00元

出版社:万卷出版公司

出版时间:2010年8月

装帧:软精装(四色印刷)

一、《价值起源》基本信息

书 名:价值起源

原 名:The Orgins Of Value

作 者:威廉·N·戈兹曼

K·哥特·罗文霍斯特

译 者:王宇 王文玉

出版单位:万卷出版公司

幅面尺寸:185*260

字 数:520千

页 数:448

印 张:28.25

装 帧:软精装(四色印刷)

出版时间:2010年8月

ISBN:978-7-5470-1054-9

定 价:88.00元

附赠光盘:威廉·N·戈兹曼、K·哥特·罗文霍斯特首次来华,“金融创新的道路与前景高端论坛”现场演讲!

二、《价值起源》内容简介?

从美索不达米亚利息的发明、中国纸币的使用,到共同基金、通货膨胀数债券及全球金融证券的创立……《价值起源》将带你纵览世界金融史上一系列重要的金融创新活动,正是这些金融创新改变了世界。

由罗伯特?希勒、尼尔?弗格森、瓦莱丽?汉森等世界上最杰出的专家撰写,并配以100多幅重要金融文件的彩色图片加以说明(包括世界上第一张纸币),《价值起源》研究了人类4000年的金融发展史。通过本书,我们可以了解到贷款、利率、股票、债券、共同基金、公司和纽约证券交易所等许多重要的金融工具和金融制度是如何产生的,以及为什么会产生。在书中,我们会看到,古罗马如何发展了与现代公司非常相似的早期股份融资形式;我们可以知道,第一家现代公司——荷兰东印度公司及其融资工具,正是这些工具推动了欧洲人的全球探险和殖民扩张。我们还会接触到一些非凡的金融发明家,比如13世纪的意大利人斐波纳契,他在金融数学上的杰出贡献,成为西欧金融市场发展的基础,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何在后期西方的金融发展超过了东方。我们甚至还能看到,从17世纪中叶开始一直到今天仍在支付着利息的、荷兰理性时代发行的“永久年金”。

《价值起源》向我们讲述了一个非同寻常的金融创新的故事,剖析了人类金融史上一些富有启发意义的片段,这将有助于我们从历史的角度来观察现代金融革命。

三、名家推荐《价值起源》

古代巴比伦贷款陶片、美索不达米亚利息的发明、古罗马的早期股份融资、中国纸币的使用、第一家现代公司——荷兰东印度公司的产生、纽约证券交易所的建立……金融创新的脉落隐藏于历史长河之中。《价值起源》透过四千年金融创新史,抽丝剥茧,为我们揭示金融创新的背景与规律。这是一部能启发人独立、冷静、深入思考的书,能使人在波澜壮阔的历史中发现当今金融世界的奥妙,理解现在各种金融工具和现象存在的合理性和演变规律。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易纲

人类自从有了经济活动,也就有了金融创新。任何资源配置机制的改善,都属于金融创新的范畴。真正的金融创新都会带来已有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从而创造出新的价值。由戈兹曼和罗文霍斯特两位教授所编辑的《价值起源》一书,以前所未见的国际和历史视野,描述和探究了人类经济发展史上诸多重要而又多姿多彩的金融创新。从巴比伦时期的借贷合约和利率、罗马时期的股份,中国唐朝的飞钱、宋元的纸钞,到荷兰十六世纪的期货和期权、十七世纪的公共基金,以及十九世纪美国资本市场的兴起,本书在我们眼前展现了一幅横跨欧、亚、美各大陆,纵贯四千年的长卷,让我们看到了我们目前所享受的金融世界的深厚历史渊源。本书不求面面俱到,但对所涉及的每个部分,描述翔实、分析精到。每个对金融创新和金融发展的历史有兴趣的人都会从中获益。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金融学讲席教授、美国国家经济研究院研究员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院长 王江

对今天的中国,《价值起源》的价值显而易见,因为粗放式增长之后的发展离不开金融。货币、债券、保险、股票、基金,这些习以为常的东西,到底如何成为人类的价值度量,并进而成为公认的价值载体?虽然人类数千年排斥价值的金融化,但金融创新还是层出不穷,为什么?金融就像自然阳光,不仅今天需要,而且明天更加需要。

——美国耶鲁大学管理学院金融学终身教授 陈志武

《价值起源》从历史的视角出发,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向我们揭示了看似复杂的金融创新背后所包含简单而深刻的金融原理,也使得我们能够更好的理解这些金融创新的价值所在。另一方面,从金融的视角出发,《价值起源》也启发我们从一个新的角度来审视一些历史事件,对很多国家乃至文明的演进做出更加深刻的思考。

——美国康奈尔大学金融学终身教授,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金融学教授黄明

刚刚过去的金融危机又一次将金融创新推到了风口浪尖。正当我们重新审视金融创新之时,《价值起源》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特殊的视角,通过一个个独特历史事件的描述以及大量原始文献的运用,本书带我们全面而客观地认识了金融创新。从苏美尔利息的发明到中国古代纸币的诞生,从古罗马股票市场的起源到国家债务合约的设计,从纽约证券交易所的建立到现代期货期权工具的普及,透过对当时社会历史背景的还原和再现,不仅可以让我们清楚的看到进行这些金融创新的初衷及其不可估量的影响,而且可以促使我们进一步思索和把握未来金融创新的方向。

——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贝多广

《价值起源》一书以4000年来的金融工具为线索,生动展现了历史上一系列伟大的金融创新。这些精彩纷呈的历史画面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当代金融创新,更清晰地洞察未来金融发展。

——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黄海洲

《价值起源》一书对金融创新的起源做了深层次的挖掘。金融创新源自于社会发展的需要,如古巴比伦出现的最早贷款合约,中国纸币的发明,法人资本主义的诞生。早期欧洲年金的发展突出了数学在金融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这本书对我们今天如何积极开展金融创新,同时又不偏离社会发展的需要给出了异常清晰的思路。

——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首席风险官和董事总经理李祥林

《价值起源》对我们理解人类的金融历史做出了重要贡献。它使我们联想到跨越欧亚大陆的纽带,比如,中世纪早期欧洲人使用的符木可能起源于中国,意大利商人使用的数学公式源于古印度数学。它回答了一些重要的历史学问题,比如13世纪的东西方文化的分岔,包括中国与西欧国家的金融政策向着不同方向的发展。复制的文件和图片使读者有机会看到来自遥远过去的记录,它像今天的金融创新一样,也需要创造力。

——《战争主办者:皇帝查理五世》的作者詹姆斯?特雷西

一部精彩而深刻的著作,有助于理解当代金融体系演化过程。它的广阔历史背景使读者可以看到一幅金融史的全景图。

——《经济学家》主编马修?毕晓普

这或许是第一本专为坐在华尔街咖啡桌旁阅读的人而写的书。

——《经济学家》

一本令每一个投资者感到愉快的、可以在咖啡桌旁阅读的好书,包含大量珍贵的插图,收录了当今学界泰斗关于金融创新史的精彩散文,从古代撒马利亚王国利息的发明,到美国早期债券,内容丰富翔实,面面俱到。

——《巴伦周刊》

一部辉煌的、栩栩如生的金融历史。您可以看到威尼斯政府在1262年公布的印有深红色插图的贷款法令,浏览到印刷质量上乘的荷属西印度公司早期的期货合约。每一章节都是一段历史的缩影,由尼尔·弗格森和罗伯特·希勒等一批出色的作家撰写的内容极为丰富的散文,向人们解释了中国典当行、希腊货币贷款人和最终落入你口袋里的现金之间的联系。

——《时代周刊》乔蒂·托塔姆

四、《价值起源》作者简介

威廉·N·戈兹曼(William N.Goetzmann)耶鲁大学金融和管理学的Edwin J.Beinecke教授,兼国际金融中心主任。他的写作涉及资本市场和投资史等广泛领域。

五、《价值起源》目录

《价值起源》序

导论 金融创新史导论

第一章 利息的发明

第二章 罗马股票

第三章 中国唐朝丝绸之路上的商业活动

第四章 中国纸币的起源

第五章 用纸币支付

第六章 从符木、债券设计到富兰克林的印刷机

第七章 斐波纳契与金融革命

第八章 意大利城邦的政府债券和政府债务

第九章 荷兰东印度公司的风险股份

第十章 历史上的永续年金

第十一章 现代期货和期权交易的摇篮:阿姆斯特丹

第十二章 早期现代欧洲年金

第十三章 富有创新精神的理论家和实践者约翰·劳

第十四章 美国通货膨胀指数债券的发明

第十五章 共同基金的起源

第十六章 大西洋票据和美国资本市场的诞生

第十七章 纽约证券交易所的起源

第十八章 第一只欧洲债券

第十九章 二十世纪的德国债务

第二十章 利奥波德国王的债券

Notes

索引

六、价值起源的问题提出

价值现象是一种特殊的人类现象,它伴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并伴随着人类的发展而发展。大家都知道,人类起源于低等动物,而低等动物又起源于有机物,有机物又起源于无机物,那么价值又如何起源什么呢?价值的原始形式是什么呢?要全面而深刻地了解价值,消除价值理论界存在的诸多争议,就必须首先了解价值的起源。

七、关于价值起源的争论?

关于价值的起源存在许多理论观点,归纳如下:

1、价值是人性的规定,没有起源。这种观点认为,价值是人为进行定义的,规定的,不说自明的东西,是天生的。例如,马斯洛坚持,像包括真、善、美在内的人类的古老价值,以及后来的愉快、正义和欢乐等价值,都是人类本性固有的,是人的生物性质的一部分,是本能的而非后天获得的。

2、价值是虚无的,没有起源。有人认为,价值本身是一种虚拟的东西,主观感觉的东西,现实世界根本不存在,它包含想法(thinking)、情感(feeling)和意愿(willing)等。还有人认为,价值是抽象的信念、理想、规范、标准、关系、倾向、爱好、选择等等,它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却时时、处处起作用,指导人的思想,支配人的行动。洛伦斯说,评价(to value)某一事物——对它抱有兴趣(或对轻视它有兴趣、或对避免它有兴趣)、赞成它、需求它、倾向于它、宁愿选择它——被认为是来源于并反映了抽象的理想价值。也有人认为,价值是一个深奥的、微妙的概念,包容量大且含义模糊,其内涵和外延难以把握,其精神实质难以领悟。价值决不是实在,既不是物理的实在,也不是心理的实在,价值的实质在于它的有效性,而不在于它的实际的事实性。

3、价值起源于情感。菲舍尔认为,价值的源泉在于情感:当合理性遭遇它的限度,对开明的理性的求助不再帮助我们时,那么思维的对位型式即情感可以帮助。情感是通过我们的感觉释放的,它帮助我们感知世界和辨认价值。这里提及的价值是不能测量或计算的价值,只能通过感觉经验或感知领会,例如美的价值。一位日本学人就持有这样的观点:“价值是客体与人之间的感情关系,它意味着在客体和评价它的主体之间产生的量的合宜。”“价值是权衡主客体关系的结果,是根据客体影响主体的作用范围和程度进行判断的结果。”。然而,情感又起源于什么?价值是一种客观事物,而情感是一种主观事物,任何客观的事物不可能起源于某种主观事物,相反,任何主观事物都是对某一种客观事物的反映,即任何主观事物都是起源于客观事物。

4、价值起源于劳动。普罗克特指出价值源于劳动。他说,对于现代人来说,我们也发现新的自然概念和价值的源泉——什么是事物中的善。上帝之善在人的劳动果实中被复制。自然中或上帝眼中的价值变成人眼中的价值——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正是通过人的劳动,羊毛变成衣服,或草皮变成房子。 在当今,社会生物学家则宣称,价值根植于为生存而进行的长期进化的斗争之中。然而,劳动是人类的特殊行为,人类是从低等动物进化而来,那么,劳动又是如何进化而来的呢,即人类劳动的起源又是什么呢?

八、“能量”的哲学本质?

世界万物是不断运动着的,在物质的一切属性中,运动是最基本的属性,其他属性都是运动属性的具体表现。例如:空间属性是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体现;时间属性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体现;引力属性是物质在运动过程由于质量分布不均所引起的相互作用的体现;电磁属性是带电粒子在运动和变化过程中的外部表现;等等。物质的运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对于每一个具体的物质运动形式存在相应的能量形式,例如:与宏观物体的机械运动对应的能量形式是动能;与分子运动对应的能量形式是热能;与原子运动对应的能量形式是化学能;与带电粒子的定向运动对应的能量形式是电能;与光子运动对应的能量形式是光能;等等。当运动形式相同时,两个物体的运动特性可以采用某些物理量或化学量来描述和比较。例如,两个作机械运动的物体可以用速度、加速度、动量等物理量来描述和比较;两股作定向运动的电流可以用电流强度、电压、功率等物理量来描述和比较。但是,当运动形式不相同时,两个物质的运动特性唯一可以相互描述和比较的物理量就是能量,即能量特性是一切运动着的物质的共同特性,能量尺度是衡量一切运动形式的通用尺度。因此,可以对能量做出全新的哲学定义。

能量:是用以衡量所有物质运动规模的统一的客观尺度。

九、“价值”起源于能量?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的大脑及机体也是物质进化的结果,也是物质的特殊的、复杂的表现形式,人类社会的一切经济的、政治的与文化的运动是一般物质运动特殊的、复杂的表现形式,因此用以衡量人类一切社会运动的运动规模的统一客观尺度也必然是能量。进一步的分析可以发现,人类社会中的一切作用力(如管理能力、科研开发能力、综合国力、战争能力、权力等)最终都是自然力量特殊的、复杂的表现形式;维持和推动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动力源——价值,必然也是能量特殊的、复杂的表现形式。

人类现象是一种特殊的自然现象,人类运动是一种特殊的物质运动,价值运动必然是一种特殊的能量运动。价值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动力源,价值对于人类的作用就像阳光对于植物的作用,食物对于动物的作用,汽油对于汽车的作用。不难发现,阳光的根本作用在于它所包含的光能,食物的根本作用在于它所含的化学能,汽油的根本作用在于它所含的化学能。

由此可见,价值必然起源于能量。

十、人类机体是一种“耗散结构”?

19世纪存在着两种对立的发展观。一种是以热力学第二定律为依据推演出的退化观念体系,它认为,由于能量的耗散,世界万物趋于衰弱,宇宙趋于“热寂”,结构趋于消亡,无序度趋于极大值,整个世界随着时间的进程而走向死亡;另一种是以达尔文的进化论为基础的进化观念体系,它指出,社会进化的结果是种类不断分化、演变而增多,结构不断复杂而有序,功能不断进化而强化,整个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向着更为高级、更为有序的组织结构发展。显然,物理学与生物学、社会学中的这两种观点至少表面上在发展观上是根本对立的。难道生命系统与非生命系统之间真的有着完全不同的运动规律吗?为此,物理学家普利高津创立了“耗散结构论”,他认为,无论是生命物质还是非生命物质,应该遵循同样的自然规律,生命的过程必然遵循某种复杂的物理定律。

“耗散结构论”可概括为:一个远离平衡态的非线性的开放系统(不管是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乃至社会的、经济的系统)通过不断地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在系统内部某个参量的变化达到一定的阈值时,通过涨落,系统可能发生突变即非平衡相变,由原来的混沌无序状态转变为一种在时间上、空间上或功能上的有序状态。这种在远离平衡的非线性区形成的新的稳定的宏观有序结构,由于需要不断与外界交换物质或能量才能维持,因此称之为“耗散结构”。

“耗散结构论”认为,耗散结构的有序化过程往往需要以环境更大的无序化为代价,因此从整体上讲,由耗散结构本身与周围环境所组成的更大范围的物质系统,仍然是不断朝无序化的方向发展,仍然服从热力第二定律。生命机体是一种远离平衡态的有序结构,它只有不断地进行新陈代谢才能生存和发展下去,因而是一种典型的耗散结构。人类是一种高度发达的耗散结构,具有最为复杂而精密的有序化结构和严谨协调的有序化功能。

十一、耗散结构的动力源是有序化能量?

热力学第一定律就是能量守恒与转换定律,但是它并未涉及能量转换的过程能否自发地进行以及可进行到何种程度。热力学第二定律就是判断自发过程进行的方向和限度的定律,它有不同的表述方法:热量不可能自发地从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热力学第二定律是人类经验的总结,它不能从其他更普遍的定律推导出来,但是迄今为止没有一个实验事实与之相违背,它是基本的自然法则之一。

由于一切热力学变化(包括相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方向和限度都可归结为热和功之间的相互转化及其转化限度的问题,那么就一定能找到一个普遍的热力学函数来判别自发过程的方向和限度。可以设想,这种函数是一种状态函数,又是一个判别性函数(有符号差异),它能定量说明自发过程的趋势大小,这种状态函数就是“熵函数”。

1、“熵函数”及“熵判据”的来历

如果把任意的可逆循环分割成许多小的卡诺循环,可得出

∑(δQi/Ti)r=0 (1-1)

即任意的可逆循环过程的热温商之和为零。其中,δQi为任意无限小可逆循环中系统与环境的热交换量;Ti为任意无限小可逆循环中系统的温度。上式也可写成?

?∮(δQr/T)=0 (1-2)

克劳修斯总结了这一规律,称这个状态函数为“熵”,用S来表示,即

dS=δQr/T (1-3)

对于不可逆过程,则可得?

dS>δQr/T (1-4)

或 dS-δQr/T>0 (1-5)

这就是克劳修斯不等式,表明了一个隔离系统在经历了一个微小不可逆变化后,系统的熵变大于过程中的热温商。对于任一过程(包括可逆与不可逆过程),则有?

dS-δQ/T≥0 (1-6)

式中:不等号适用于不可逆过程,等号适用于可逆过程。由于不可逆过程是所有自发过程之共同特征,而可逆过程的每一步微小变化,都无限接近于平衡状态,因此这一平衡状态正是不可逆过程所能达到的限度。因此,上式也可作为判断这一过程自发与否的判据,称为“熵判据”。它是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另一表述方式。

2、一般物质系统的自发趋势:熵函数递增。

对于绝热过程,δQ=0,代入上式,则?

dSj≥0 (1-7)

由此可见,在绝热过程中,系统的熵值永不减少。其中,对于可逆的绝热过程,dSj=0,即系统的熵值不变;对于不可逆的绝热过程,dSj>0,即系统的熵值增加。这就是“熵增原理”,是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述,即在隔离或绝热条件下,系统进行自发过程的方向总是熵值增大的方向,直到熵值达到最大值,此时系统达到平衡状态。由于一般的物质系统都是非开放的孤立系统和封闭系统,因此其熵函数都是自发递增的,即不断地出现“正熵”。

3、“耗散结构”的自发趋势:熵函数递减。

一般物质系统在近平衡态的涨落总是尽可能地趋近于平衡状态,因此其熵函数是必然递增的。然而,处于远离平衡态的耗散结构,其线性关系不再适用,熵产生率不再随时间单调减少,而是可增、可减,也可随时间振荡变化。当耗散结构形成非线性的正反馈效应时,它将会自发地与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并产生自我复制、自我放大的宏观有序化行为,其结果是系统的熵函数逐渐降低。因此,可以断定,当耗散结构同时满足以上四个基本条件时,其自发趋势就是熵函数递减,即不断地出现“负熵”。反过来,可以这么认为,只要系统从外界不断地输入“负熵”,耗散结构就可以持续地进行生存和发展。

由此可见,推动“耗散结构”生存与发展的动力源就是“负熵”。

十二、“负熵”的动力源是有序化能量??

1、熵函数的统计学意义:系统的均匀程度。玻尔兹曼在研究分子运动统计现象的基础上提出来了公式:

S=k×LnΩ (1-8)

其中,Ω为系统分子的状态数,k为玻尔兹曼常数。

这个公式反映了熵函数的统计学意义,它将系统的宏观物理量S与微观物理量Ω联系起来,成为联系宏观与微观的重要桥梁之一。

2、“熵增”(即熵函数递增)就是无序化增加。基于上述熵与热力学几率之间的关系,可以得出结论:系统的熵值直接反映了它所处状态的均匀程度,系统的熵值越小,它所处的状态越是有序,越不均匀;系统的熵值越大,它所处的状态越是无序,越均匀。系统总是力图自发地从熵值较小的状态向熵值较大的状态转变,这就是隔离系统熵值增大原理的微观物理意义。

3、“熵减”(即熵函数递减)就是有序化增加。与无序化相反的趋势是有序,与均匀化相反的趋势是不均匀化,与熵函数递增相反的趋势是熵函数递减,因此系统越不均匀,就越有序,其熵函数就越小,即熵函数递减的本质就是有序化增加。

4、“有序化”是指“功能有序化”,而不是指“结构有序化”。有序化可分为“死”的结构有序化与“活”的功能有序化。显然,耗散结构的有序化是指功能上的“活”有序化,而不是指结构上的“死”有序化,是指能量上的“活”有序化,而不是指物质上的“死”有序化。耗散结构论所提出的“序参量”只能反映系统的结构有序化,而不能反映系统的功能有序化。

5、“有序化能量”推动“熵减”或增加“负熵”。

虽然熵函数是判断系统有序化发展方向的基本判据,但“熵”本身不能直接输入或输出,即“熵流”或“负熵流”是不可能单独存在的,它只能依附于一定的能量之上,或者说,熵或负熵只能以一定的能量为载体,才能进行输入或输出,即推动系统的熵函数发生变化的动力源只能是能量,而不是“负熵流”。

熵是能量与温度的比值,显然,温度是不能进行传递和输送的,而能量是可以进行传递和输送的。任何一个系统熵值的改变,不能通过输入正熵或输入负熵来实现,只能通过输入一种特殊的能量来实现,这种特殊的能量就是有序化能量。温度不存在有序化与无序化的问题,只有能量可以区分为有序化与无序化,因此有序化能量与温度的比值就是“负熵”,无序化能量与温度的比值就是“正熵”。即,有序化能量推动系统的有序化增加,使系统的熵值下降;无序化能量推动系统的无序化增加,使系统的熵值上升。

十三、食物能量是所有动物最基本的有序化能量? 动物生存的基本条件是食物、阳光、温度、空气和水等,而在这些基本条件之中,食物又是最基本的。具体而言,食物中所含的生物化学能量是一切动物生存的最基本条件,是推动低等动物有序化增加的动力源。

1、“食物能量”可以替代和补偿其它基本条件。虽然,阳光、空气和水分等生命要素都可以对动物的生存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在一定的短时期内和局部的生存情况下可能会对某个动物个体或群体产生致命的影响,但从长远的角度和动物整体的角度来看,它们都不是最关键性的生命要素,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范围内,被食物能量所替代、所补偿。例如,当水分相对不足时,动物可以通过一定的生理机制和行为机制来进行调节,以减少体内水分的散发,增大水分的获取机会,骆驼的胃里有许多瓶子形状的小泡泡,那是骆驼贮存水的地方,这些“瓶子”里的水使骆驼即使几天不喝水,也不会有生命危险,骆驼的血液有很强的储水能力,同时以体温变化、肾小管再吸收、粪中含水少等多种途经节水,骆驼的鼻子能闻到两公里以外的水味,如果在沙漠中断水了,只要放开骆驼,它一定向有水的方向走,它停下来,用嘴啃地,附近一定有水源。又例如,当温度相对较低时,动物可以通过调节行为方式(挖掘洞穴、拥挤而居),改变生理机制(冬眠机制、生长出具有较强抗寒冷的皮毛),等等来逐步地适应环境。又例如,当空气相对稀少(氧气相对不足)时,动物可以改变体内的能量释放方式来逐渐适应环境。总之,食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替代、补偿其它生命要素的变化。

2、任何生命要素都不能替代和补偿“食物能量”。食物一旦缺乏,动物的生存就会受到致命的影响,任何动物无论怎样调节自己的生理机制还是行为机制,都无法生存。

3、“食物能量”是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核心内容。只要那里有食物能量,那里就会出现相应的消费者,自然界里任何食物能量都不会浪费。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如鹰吃蛇、蛇吃蛙、蛙吃蝗虫、蝗虫吃植物,这就是一条包含5个环节的食物链。一个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存在着一环扣一环的食物营养联系,形成了食物链或食物网。我国民间的谚语:“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烂泥”形象地说明了这种食物联系。食物链从烂泥中的硅藻等有机物质开始,虾米通过取食这些有机物转化为自身物质和能量,虾米被小鱼所食,小鱼又被大鱼所食,最后,其它动物或人吃了大鱼,又把物质和能量转化到自己身上。每个环节都可作为一个营养级,物质和能量即沿着食物链,一级高一级地向上传递和流动,在这个过程中,热量不断消散,因而能量不断地减少。各个食物链并不是简单的直线关系,而是彼此交织在一起,形成错综复杂的食物网。

4、“食物能量”的相对性。不过,“食物能量”对于其它生命要素的替代和补偿作用并不是绝对意义的,而是相对意义的,具体表现在:一是这种替代作用和补偿作用是有限度,当温度高到一定程度,任何生物都无法生存,任何食物都无法进行替代和补偿;同样,当空气稀少到一定程度,任何生物都无法生存,任何食物都无法进行替代和补偿;当水分缺乏到一定程度,任何生物都无法生存,任何食物都无法进行替代和补偿。二是这种替代作用和补偿作用是从长远角度来看的,不是从眼前角度来看的,食物能量的替代和补偿也是需要相应的过渡时期,对于具体的个体,水分的缺乏,个体的调节往往是来不及,从而导致死亡。三是这种替代作用和补偿作用是从整体角度来看的,不是从具体的个体角度或局部角度来看的。

十四、有序化能量的扩展形式:广义有序化能量? 对于一般的低等生物来说,只有很少的几种能量是其有序化的能量形式。例如,对于植物来说,只有能够得到有效利用的太阳能是其有序化的能量形式;对于动物来说,只有食物(而且是主食)中所含有效的生物化学能是其有序化的能量形式。对于人类来说,有序化的能量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并且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扩展:人类最早的有序化能量主要是食物,由于火的应用,人类扩展了食物的范围;由于人类可以按照不同的需要建造各种各样的扩展耗散结构,从而间接地把许多形式的无序化能量转化为有序化能量;人类还可以通过发电设备将各种水力、煤炭、石油、核能、风能、太阳能等无序化能量转化为电能;由于电能可以方便地流动和有效地转化,因而逐渐取代食物成为人类主要的有序化能量。

耗散结构论认为,“负熵”是维持和发展耗散结构有序化过程的“动力源”,只有不断地向系统内输入负熵流,才能抵消其内部所产生的熵增,阻止系统向无序化方向的变化,以维持和发展系统的有序化运动。显然,这种观点只是从纯“能量交换”的角度来考察耗散结构的有序化过程。然而,自然界的物质除了具有能量这个最基本的特性以外,还具有许多其他的特性,如物理特性、化学特性、生物特性、社会特性、信息特性等,这些非能量的物质特性只要组织和配合得好,都可以用来促进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用来维持和发展人类的有序化,在客观上起到了与有序化能量相同的作用,并可按主体的客观需要折算成相当数量的标准有序化能量,即耗散结构的有序化进程不光是由能量交换的情况来决定,还必须由“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换”的情况来决定。由此可见,一些非能量形式的、广义的有序化能量可以依附于有序化能量之上,间接地对耗散结构的有序化程度产生影响。例如,洞穴虽然并不为动物直接提供食物能量,但它能在冬季为动物御寒,使动物减少体热的散失,还降低动物的疾病发生率和死亡率,这在客观效应上减少了食物能量的流失,提高了动物机体对食物能量的利用效率。显然,这些非能量形式的“有序化能量”从客观效应上确实起到了与有序化能量完全相同的作用,同样可以促进着耗散结构有序化发展,在功能特性上起着替代、补偿、加强、催化、扩展有序化能量的作用,是一种间接的有序化能量。为了区别这些特殊的有序化能量,现提出如下概念。

有序化虚能:物质的某些非能量特性对于主体起着替代、补偿、加强、催化、扩展有序化能量的作用,从而可折算成一定数量的有序化能量,称为有序化虚能,用Qx来表示。

广义有序化能量:有序化实能Qs与有序化虚能Qx之代数和,称为广义有序化能量,用Qg来表示,即

Qg=Qs+Qx (1-9)

一般来说,物质的所有非能量特性都可以通过能量的物理变换或化学变换来间接地获取,或者说,只要有了足够的能量,任何形式的物质特性都可以通过物理方式或化学方式来得到,因此有序化虚能实际上就是一种间接的有序化实能。由此可见,“广义有序化能量”又可以认为是由直接有序化能量和间接有序化能量所组成。

十五、从物理学角度重新定义“价值”?

不难发现,广义有序化能量的概念完全建立在自然科学基础之上,其内涵已经与建立在社会科学基础上的价值的内涵基本相同,由此从物理学角度对“价值”进行如下定义。

价值:对于确定的主体,事物所具有、所释放的广义有序化能量就是价值,用Qg来表示(为了简便起见,可用Q来表示)。

根据价值的物理学定义,不难得出如下结论:

1、价值的度量单位与能量单位完全相同,即“焦耳”或“大卡”是价值的标准度量单位。

2、有序化能量有一个最基本的特征,那就是目标性。不同的主体有着不同的目标性,同一事物对于不同主体将表现出不同的价值,因此要确定事物的价值,必须首先确定主体。

3、由于主体的目标性不仅随着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变化,而且随着主体内部状态的变化而变化,因此要确定事物的价值,还必须确定环境条件和主体的内部状态。

4、由于有序化能量的计算是以“标准有序化能量”为基本尺度,同一事物的价值会因选取的标准有序化能量不同而得出不同的数值,因此要确定事物的价值,还必须确定“标准有序化能量”。

十六、结论?

综上所述,“价值”起源于能量,价值的原始形式是“食物能量”,价值的扩展形式是“广义有序化能量”。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3/29 23: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