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甲苯-2,4-二异氰酸酯 |
释义 | 甲苯-2,4-二异氰酸酯(toluene-2,4-diisocyanate)有强刺鼻气味的液体,对皮肤、眼睛有强刺激作用并可引起湿疹与支气管哮喘。比重1.2244。熔点19.5-21.5℃,沸点251℃、126℃(1,467帕)。遇光变黑色。与乙醚、丙酮、四氯化碳、苯、氯苯、煤油互溶。化学性质活泼,可与水、醇、胺反应,和乙二醇缩合成聚氨脂;遇碱性物质如氢氧化钠、三乙胺等能自身聚合。可由2,4-二氨基甲苯与光气在氯苯或甲苯中反应制得。工业上主要用以生产耐磨、耐油聚氨基甲酸杩脂与泡沫塑料。也是制造尼龙6的交联剂。 基本信息中文名称:甲苯-2,4-二异氰酸酯。 英文名称:Toluene-2,4-diisocyanate;2,4-tolylene diisocyanate。 别名:2,4-二异氰酸甲苯酯;2,4-TDI。 CAS No.:584-84-9。 分子式:C9H6N2O2;CH3C6H3 (NCO) 2。 分子量:174.16。 危险标记:14(有毒品)。 包装方法:螺纹口玻璃瓶、铁盖压口玻璃瓶、塑料瓶或金属桶(罐)外普通木箱。 理化性质主要成分:纯品。 外观与性状:无色到淡黄色透明液体。 熔点(℃):13.2。 沸点(℃):118(1.33kPa)。 相对密度(水=1):1.22。 相对蒸气密度(空气=1):6.0。 蒸气压(kPa): 1.33(118℃)。 闪点(℃):121。 燃烧热(kJ/mol): 稳定性和反应活性:稳定。 危险特性:遇明火、高热可燃。与氧化剂可发生反应。与胺类、醇、碱类和温水反应剧烈,能引起燃烧或爆炸。加热或燃烧时可分解生成有毒气体。其蒸气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火源会着火回燃。若遇高热,容器内压增大,有开裂和爆炸的危险。 溶解性:溶于丙酮、醚。 应急处置皮肤接触:脱去被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 min。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予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用水漱口,给饮牛奶或蛋清。就医。 呼吸系统防护:空气中浓度超标时,必须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应该佩戴空气呼吸器。 眼睛防护: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身体防护:穿防毒物渗透工作服。 手防护:戴橡胶耐油手套。 其他防护: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工作完毕,彻底清洗。单独存放被毒物污染的衣服,洗后备用。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泄漏应急处理: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毒服。尽可能切断泄漏源。防止流入下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小量泄漏:用砂土、蛭石或其他惰性材料吸收。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用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有害燃烧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氧化氮、氰化氢。 灭火方法:消防人员须佩戴防毒面具,穿全身消防服,在上风向灭火。尽可能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喷水保持火场容器冷却,直至灭火结束。处在火场中的容器若已变色或从安全泄压装置中产生声音,必须马上撤离。灭火剂:干粉、二氧化碳、砂土。禁止用水、泡沫和酸碱灭火剂灭火。 管理信息操作的管理:密闭操作,提供充分的局部排风。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建议操作人员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穿防毒物渗透工作服,戴橡胶耐油手套。远离火种、热源,工作场所严禁吸烟。使用防爆型的通风系统和设备。防止蒸气泄漏到工作场所空气中。避免与氧化剂、酸类、碱类、醇类接触。尤其要注意避免与水接触。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提供安全淋浴和洗眼设备。倒空的容器可能残留有害物。 储存的管理:储存于阴凉、干燥、通风良好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库温不超过25℃,相对湿度不超过75%。保持容器密封。应与氧化剂、酸类、碱类、醇类等分开存放,切忌混储。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和合适的收容材料。 运输的管理:运输前应先检查包装容器是否完整、密封,运输过程中要确保容器不泄漏、不倒塌、不坠落、不损坏。严禁与酸类、氧化剂、食品及食品添加剂混运。运输时运输车辆应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运输途中应防曝晒、雨淋,防高温。公路运输时要按规定路线行驶,勿在居民区和人口稠密区停留。 废弃的管理:用控制焚烧法处置。焚烧炉排出的氮氧化物通过洗涤器除去。 毒理学资料急性毒性:LD50:5800 mg/kg(大鼠经口)。LC50:95.76 mg/m3,4 h(大鼠吸入)。 亚急性和慢性毒性:反复接触本品,能引起过敏性哮喘。长期低浓度接触,呼吸功能可受到影响。人吸入16 mg/m3×3~4周,呼吸道炎症;人吸入0.5 mg/m3×1周,呼吸道刺激。 中毒机理:生产中主要经呼吸道吸入,刺激呼吸道黏膜,对眼和皮肤也有刺激作用。但本品不能经无损皮肤进入体内。 接触高浓度的二异氰酸甲苯酯后,主要有两种类型的病变:一种是哮喘性支气管炎。接触高浓度二异氰酸甲苯酯时,可发生眼和上呼吸道的刺激症状。严重者可出现肺水肿和昏迷。另一种是支气管哮喘。部分工人经上述发作一次或数次后,产生过敏,以后即使极其微量的接触,也能引起典型的哮喘发作。本品引起的支气管哮喘,目前认为可能是异氰基团与体内蛋白质的氨基结合后,生成异性蛋白,成为抗原物质,引起变态反应。病人血清免疫反应阳性。故致敏者即使吸入极低浓度的二异氰酸甲苯酯(TDI),也可引起哮喘样发作。 刺激性:家兔经皮开放性刺激试验: 500 mg/24 h,重度刺激。 100 mg,重度刺激。 致癌性:IARC:动物致癌物。 危害分级(GB 5044—85):Ⅱ级(高度危害)。 环境危害:加热至沸点以上时即分解释出有毒的亚硝酸蒸气。与酸类、胺类、醇、碱类和水发生强烈反应,有引起燃烧爆炸的危险。遇水或水蒸气分解放出有毒的气体。 应急医疗诊断要点: (1)眼与上呼吸道刺激症状,眼部刺激、流泪、视物模糊、有异物感、球结膜充血、咽部干燥疼痛、咳嗽、胸闷、呼吸困难。 (2)过敏性支气管炎。 (3)喘息性支气管炎。 (4)支气管哮喘,高浓度吸入TDI后,可能很快发生。 (5)肺泡性肺水肿。 (6)中毒性心肌炎,如出现窦性心动过速、心电图ST-T改变、早搏,并可出现步态不稳、抽搐等。 (7)接触性皮炎、过敏性皮炎。 (8)皮肤试验、变应原支气管激发试验,有助于过敏性皮炎和哮喘的鉴别诊断。 处理原则: (1)立即脱离接触,如皮肤污染应尽快脱去衣物,清洗皮肤;原液溅入眼内应立即用清水冲洗,不少于10 min。 (2)支气管哮喘:轻者适当给予抗过敏药物,重症者应给予吸氧、平喘药及糖皮质激素。 (3)积极防治肺水肿。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早期、足量、短程应用,适当投用氢溴酸东莨菪碱。 (4)对症与支持治疗,防治肺部感染;保护心、肾功能。 预防措施: 二异氰酸甲苯挥发性大,使用中必须注意密闭与通风,或用挥发性较小的MDI或NDI替代。注意防止皮肤接触及原液溅入眼内。有慢性气管炎、肺部疾患及过敏史者不宜接触本品。接触TDI后发生过敏性哮喘或过敏性皮炎并进行性加剧者应调离岗位。 监测方法1.现场应急监测方法 (1)气体检测管法。 (2)气体速测管(德国德尔格公司产品)。 2.实验室监测方法 监测方法 类 别 来 源 盐酸萘乙二胺比色法 空气 杭士平主编:《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测定方法》(第二版) 高压液相色谱法 空气 杭士平主编:《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测定方法》(第二版) 国家标准1.中国职业接触限值(GBZ 2—2002) 高容许浓度(MAC) 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TWA) 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STEL) — 0.1 mg/m3 0.2 mg/m3 2.环境标准 中国(TJ 36—79) 车间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 0.2mg/m3 前苏联(1978) 环境空气中最高容许浓度 0.05mg/m3(一次值)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