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加味黄芪粥 |
释义 | 基本信息【来源】 《岳美中医案集》 【原料】 生黄芪、生薏苡仁、糯米各30克,赤小豆15克,鸡内金末9克。【制作】 先将黄芪放入砂锅内,煎煮取汁去渣,再加入生薏苡仁、赤小豆,煮30分钟,最后加入鸡内金末和糯米,煮至米开粥稠为止。 【用法】 每日2次,温热食。 【疗效】 健脾,益气。适用于慢性肝炎,慢性肾炎。 【注意事项】 急性肝炎忌用。 简介黄芪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古代写作黄耆。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释其名曰:“耆,长也。黄耆色黄,为补药之长,故名。”它来源于豆科植物黄芪或内蒙黄芪的干燥根。黄芪性味甘、微温,归脾、肺经,为补气要药。 黄芪味甘甜,略带豆腥气,但并不令人难受,故常用来制药粥。黄芪也是一种补气药,它擅长补肺气,助脾气,有较好的滋补强壮作用。它含有蔗糖、葡萄糖醛酸、氨基酸、胆碱、甜菜碱、叶酸等多种有效成分,有增强心脏收缩力,保护肝脏、防止肝糖元减少及利尿等作用。经常用于体质虚弱,容易感冒的老人。还可用于老人的肺原性和风湿性心脏病、慢性肝炎等病的调治。它的利尿消肿(可消蛋白尿)作用甚佳,故对老年性浮肿或肾阳虚的慢性肾炎患者,常服有效。黄芪的性质比人参要缓和得多,因而副作用不大。老人长服久服黄芪粥可以提高机体的抵抗能力。 慢性肾炎食疗方慢性肾炎是一种原发性肾小球肾病,其发病机制目前认为与体内免疫反应异常有关。患者以男性为多,发病年龄大多在青壮年期。本病绝大多数系由急性肾炎转变而来,也有少数患者一发现即为慢性经过。其临床主要表现有浮肿、蛋白尿、高血压以及不同程度的肾功能损害。如果防治不善,则可使肾脏组织遭到破坏,最后导致尿毒症。 慢性肾炎属中医“水肿”、“腰痛”、“血尿”、“虚劳”等病证范畴。中医认为本病多因脾肾亏损加之感受外邪,以致机体气化失司,水湿停聚,泛溢肌肤,日久或湿郁化热,或湿瘀互结。根据临床常见症状一般可分为脾虚水泛、脾肾阳虚、气阴两虚、肝肾阴亏、肺肾两虚等证型。 脾虚水泛临床表现 面色眺白,疲倦乏力,浮肿较轻,但持续较久,并可见纳呆,恶心,便溏,舌质淡,苔薄腻,脉濡细。 加味黄芪粥配方: 生黄芪、薏米各30克,赤小豆15克,鸡内金末9克,金橘饼2个,糯米30克。 制法: 黄芪加水适量,煮20分钟去渣,再加入薏米、赤小豆煮30分钟,最后加入鸡内金末和糯米,煮粥。 功效: 补气健脾,利水消肿。 用法: 每日1剂,分2次服食,每次服后食金橘饼1个。连服2~3个月。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