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寄孙问梅兼示泥清仲宣 |
释义 | 《寄孙问梅兼示泥清仲宣》是革命诗人肖楚女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这首诗思想内容深广,感情波澜起伏。全诗反映了在辛亥革命失败后中国社会的大背景下,革命知识分子的复杂心境,该诗运用多种表现手法传达情意。用较多的篇幅描写寒冷的天气和衰落的环境,象征辛亥革命失败后的社会环境,含蓄地表现出作者的思想和感情。 作品名称:寄孙问梅兼示泥清仲宣 创作年代:近代 文学体裁:五言古诗 作者:肖楚女 作品原文寄孙问梅兼示泥清仲宣⑴ 北风吹寒雨,夹势如飞镝⑵。 飘然天涯来,萧飒满园湿。 广陌叶声繁⑶,穷巷泥涂积。 卷帘望秋色,洒扫无遗迹。 幽人悲岁暮,念此百感集。 初与君别时,何言日月疾。 天时不我与,人事犹如昔。 历历西窗下⑷,熠熠秋灯侧。 檐花落细雨⑸,秋声绕虚室。 载饮我浊酒,载豁我胸膈⑹。 赋诗准曹刘⑺,谈话拟卫霍。 少年俊迈气,壮志未肯息。 及今蓬发改⑻,三十不能立。 酒醒中夜起⑼,抚剑涕横臆。 相知遍海内,此怀何由说。 病叶先衰殒⑽,枯鱼过河泣。 凄悯箜篌引⑾,饱蠹不忍读。 落落肝胆交,维君崇令德⑿。 相视何所赠,炯然此莫逆⒀。 秋花含红泪⒁,淋漓频首滴。 狼藉庭阶前⒂,慰君他乡忆。 注释译文词语注释 ⑴1918年作者和好友刘泥清、秦仲宣等同志在武汉参加新文化运动。后来泥清、仲宣先后离开武汉,作者便作了此诗,并发表在1918年12月9日的《汉口新闻报》上。 ⑵飞镝:飞箭。镐,箭头,指箭。 ⑶广陌:宽阔的路。穷巷,穷困的里弄。 ⑷历历:状分明。熠熠,状光亮。 ⑸檐花:屋檐下种的花。杜甫《醉时歌》“灯前细雨檐花落”。 ⑹载:助词,犹“乃”。 ⑺曹刘:三国时魏国的曹植、刘桢,都是著名的诗人。卫霍,汉武帝时的卫青、霍去病,都是著名的大将,屡立大功。 ⑻蓬发:像蓬草那样乱的头发。“三十而立”,见《论语·为政》,这里指到30岁还不能建立功业。 ⑼中夜起:本于祖逖闻鸡起舞。涕横臆,涕泪满胸。横,横流,指眼泪多。 ⑽病叶:比喻有病的人经不起革命艰苦的考验先倒下了。枯鱼过河泣,古乐府《枯鱼过河泣》:“作者与鲂,相教慎出人。”被捕的鱼成了干鱼,它写信给别的鱼,告诫它们小心被捕。 ⑾箜篌引:乐府《相和六引》之一,写一个人徒步渡河被淹死,其妻援箜篌(古乐器)而歌《公元渡河》,声甚凄惨。饱蠧句,书稿给蛀虫蛀坏,不忍卒读。这两句反映作者的悲愤心情。 ⑿令德:美德。 ⒀莫逆:志同道合。 ⒁红泪:比喻革命者的泪,为悼念牺牲的同志而落泪。 ⒂狼藉:状落花的散乱。 创作背景无内容作品鉴赏这是首咏怀诗。全诗可分四段。从开头到“念此有感集”是第一段。这五联描绘在深秋岁末、风雨交加、满目衰落的日子里,身在偏僻地方的作者,心情复杂、百感交集。作者早年参加过辛亥革命,这一段实际上是写辛亥革命失败后革命知识分子所处的恶劣环境。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朝政府和中国两千年封建君主专制,但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力下,代表地主买办阶级利益的袁世凯窃据了政权。政治上的挫折,使作者感叹不已。 从“初与君别时”到“秋声绕虚室”是第二段。在这一段里,作者写了与好友分别后的心情和感受。“天时不我与,人事犹如昔”,作者感伤时势不遂,人间的事情仍然如旧,常常感到孤独、苦闷。 从“载饮我浊酒”到“抚剑涕横臆”是第三段,这联写自己尽管痛苦得借酒浇愁,但是深埋在心里的革命壮志仍然不改,救国救民、建功立业的豪情毅然不减。“赋诗准曹刘、谈话似卫霍”,“酒醒中夜起,抚剑涕横臆”,作者写诗要像三国时著名的诗人曹植和刘帧,说话则学汉武帝时著名的大将卫青和霍去病,还经常半夜哭醒想起东晋名将祖逖,感慨自己到了30岁还不能建立功业。 “相知遍海内”起至结尾是第四段,这七联写得有悲有愤,有清有义。“病叶先衰殒,枯鱼过河泣”,作者把“病叶’喻为有病的人,他们经不起革命艰苦的考验先倒下了;“枯鱼”喻为被捕,告诫远方的朋友们要提高警惕,为的是那些“落落肝胆交”的革命同志免除危险。“相视何所赠,炯然此莫逆”,面对志同道合的朋友,作者愿意掏出自己一颗光明的心来相送。“秋花含红泪,淋漓频首滴”,作者还想起了为革命牺牲的同志,难过地落下了许多眼泪,望着庭前散乱的落花,只有在他乡通过回忆来告慰英灵了。这一段写得感情极为丰富。 这首诗思想内容深广,感情波澜起伏。全诗反映了在辛亥革命失败后中国社会的大背景下,革命知识分子的复杂心境,这里既有对社会环境的描写,又有对个人错综复杂的思想感情的描绘,既有对同志的思念,又有对同志的关切,既有革命失败后的苦闷,又有矢志革命为国建功的壮志,真情实感,激起读者的共鸣。另一个特点是善于运用多种表现手法传达情意。如把“病叶”、“枯鱼”分别比喻为有病的人、被捕的同志等。又如全诗用较多的篇幅描写寒冷的天气和衰落的环境,象征辛亥革命失败后的社会环境,含蓄地表现出作者的思想和感情。 作者简介肖楚女(1893-1927),湖北汉阳人。早年参加辛亥革命。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去四川省从事革命活动,主编《新蜀报》。1924年初回湖北省开展学生爱国运动。同年再去四川省开展革命工作。1925年去上海,与恽代英共同主编《中国青年》。1926年在广州协助毛泽东编辑《政治周报》,并担任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教员,后任黄埔军校政治教官。1927年在广州“四·一二”反革命大屠杀中,不幸被捕,壮烈牺牲。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