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季羡林说国学 |
释义 | 《季羡林说国学》反映了季羡林对国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观点。主要内容包括:国学漫谈、国学细述、佛教与中国文化。 作品简介季羡林说国学 作者:季羡林 著 出版社:中国书店 出版日期:2007-4-1 ISBN:9787806634233 字数:240000印次:1 版次:1 纸张:胶版纸 内容提要文化交流有两种形式,一个是输出的,一个是进来的。敦煌是进来的代表,很多文明程度很高的国家文化。都到过敦煌。佛教从国外进来,经过很长时间的演变,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中国佛教。敦煌里边有很多内容是佛教的,也有其他文化的,是古代中国吸收外来文化的最后一站。再往下就没了。 吐火罗语的《弥勒会见记》剧本,是不是也算国学?当然算。因为吐火罗文最早是在中国新疆发现的。吐火罗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语言,是别的地方没有的。另外,很多人以为国学就是汉族文化。我说中国文化,中国所有的民族都有一份。中国文化是中国五十六个民族共同创造的,这五十六个民族创造的文化都属于国学的范围。而且后来融入到中国文化的外来文化,也都属于国学的范围。 我们现在的国学研究还很粗糙,很多应该包括的内容还没有挖掘出来。 历史不断发展,不断地融入,这是没有时间界限的。儒家、道家是传统文化,佛家也是啊,把佛家排除在外,是不对的。 作者简介人物经历季羡林生于1911年8月6日,山东临清市人。1930年入于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专修德言语,1935年入德国哥廷根大学主修印度学,先后掌握了梵文、巴利文、佛教混合梵文、吐火罗文等古代语言和德文、法文、英文、俄文、拉丁文、阿拉伯文等现代语文。在哥廷根科学院院报上发表论文多篇。1946年回国,受胡适、傅斯年、汤用彤三位先生之聘,为北大教授,并创办东语系,进行东方学研究。1956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78年后任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等职。 学术研究学术研究领域主要有印度古代语言、中印佛教史、吐火罗文译释、中印文化交流史、比较文学、文艺理论、东方文化、敦煌学、糖史等。主持编纂《四库全书存目丛书》、《传世藏书》、《福州文化集成》、《东方文化集成》等大型丛书。近年担任《儒藏》和中国人民大学国学研究院的首席顾问。其著作已汇编成24卷《季羡林文集》。此外,他还创作了大量优秀散文、杂文作品。 目录资料第一章 国学漫谈21世纪国学研究瞻望 对国学研究的几点看法 略说中国传统文化及其特点 中国文化的内涵 从宏观上看中国文化 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 “天人合一”新解 关于“天人合一”思想的再思考国外中国学研究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精华与糟粕 饶宗颐先生的为人与为学 第二章 国学细述漫谈伦理道德 谈孝 老子在欧洲 思想家与哲学家 关于神韵(节选) 中国知识分子的爱国传统 中国古史应当重写 建议重写《中国通史》 历史研究断想 对我影响最大的几本书 我最喜爱的书 漫谈古书今译 中国姓氏文化 漫谈中国散文 漫谈竹枝词 成语和典故 论书院 从太学到北大 《文韬武略宝典——<论语>与<孙子兵法>》序 含英咀华古为今用——就编纂《四库全书存目丛书》 答记者问 《儒林外史》取材的来源 第三章 佛教与中国文化研究中国文化应该把宗教考虑进来 佛教的传人中国——两种文化的撞击和吸收 佛教教义的发展与宗派的形成 佛教与儒家和道教的关系 唐初统治者对宗教的态度 禅宗是佛教中国化的产物 佛教对于宋代理学影响之例 关于中国弥勒信仰的几点感想 《列子》与佛典——对于《列子》成书时代和著者的一个推测 《西游记》与《罗摩衍那》——读书札记 精彩书摘《国学,在燕园又悄然兴起》一文(见《人民日报》1993年8月16日第三版),在国内外一部分人中引起了轰动。据我个人看到的国内一些报纸和香港的报纸,据我收到的一些读者来信看,读者们是热诚赞成文章的精神的。想要具体的例证,那可以说是俯拾即是。前不久,我曾就东方文化和国学作过一次报告。一位青年同志写了一篇“侧记”,叙述这一次报告的情况(王之昉:《高屋建瓴启迪后人》,《人民日报》1993年12月1日第三版)。读者如有兴趣,可以参阅。我因为是当事人,有独特的感触,所以不避啰嗦之嫌,在这里对那天的情况再讲上几句。 那是一个阴雨连绵的晚间,天气已颇有寒意。报告定在晚上7时。我毫无自信,事先劝同学们找一个不太大的教室,能容下100人就行了。我是有私心的,害怕人少,讲者孑然坐在讲台上,面子不好看。然而他们坚持找电教大楼的报告大厅,能容下400人。完全出我意料,不但座无虚席,而且还有不少人站在那里,或坐在台阶上,都在静静地谛听,整个大厅里鸦雀无声。我这个年届耄耋的世故老人,内心里十分激动,眼泪在眼睛里打转。据说,有人5点半就去占了座位。而对这样一群英姿勃发的青年,我心里一阵阵热浪翻滚,笔墨语言都是形容不出来的。 海外不是有一些人纷纷扬扬,说北大学生不念,很难对付吗?上面这现象又怎样解释呢? 人世间有果必有因。上面说的这种情况也必有其原因。我经过思考,想用两句话来回答:顺乎人心,应乎潮流。 我们中华民族拥有5000年的光辉灿烂的文化,对人类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很难想象,世界上如果缺少了中华文化会是一个什么样子。前几年,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号召一经提出,立即受到了目内外炎黄子孙的热烈拥护。原因何在呢?这个号召说到了人们的心坎上。弘扬什么呢?怎样来弘扬呢?这就需要认真地研究。我们的文化五色杂陈,头绪万端。我们要像韩愈说的那样:“沉浸酿郁,含英咀华”,经过这样细细品味、认真分析的工作,把其中的精华寻找出来,然后结合具体情况,从而发扬光大之,期有利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前进与发展。“国学”就是专门做这件工作的一门学问”旧版《辞源》上说:同学,一国所固有之学术也。话虽简短朴实,然而却说到了点子上。七八十年以来,这个名词已为大家所接受。除了“脑袋里有一只鸟”的人(借用德国现成的话),大概不会再就这个名词吹毛求疵。如果有人有兴趣有工夫去探讨这个词儿的来源,那是他自己的事,我无权反对。 国学决不是“发思古之幽情”。表面上它是研究过去的文化的,因此过去有一些学者使用“国故”这样一个词儿。但是,实际上,它既与过去有密切联系,又与现在甚至将来有密切联系。现在我们不是都谈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吗?什么叫“特色”?特色表现在什么地方?我曾反复思考过这个问题。我觉得,科技对我们国家建设来说,对发展生产力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万万不能缺少的。但是,科技却很难表现出什么特色。你就是在原子能、电脑、宇宙飞船等等尖端科技方面,有突出的成就,超过了世界先进目家,同其他国家比较起来,也只能是程度的差别,是水平的差别,谈不到什么特色。我姑且称这些东西为“硬件”。硬件的本质都是一样的,没有什么特色可言。 特色最容易表现在精神文化方面,我姑且称之为“软件”,哲学、宗教、文学、艺术、伦理、道德、经营、管理等等都属于这个范畴。这些东西也是能够交流的,所谓“固有”并不排除交流,这个道理属于常识范围。以上这些学问基本上都保留在我们所说的“国学”中。其中有不少的东西可以说是中华文化、中华智慧的结晶,直至今日,不但对中国人发挥影响,它的光辉也照到了国外去。最近听一位国家教委的领导说,他在新德里时亲耳听到印度总统引用中国《管子》关于“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话。在巴基斯坦他也听到巴基斯坦总理引用中国古书中的话。足征中华智慧已深入世界人民之心。这是我们中国人应该感到骄傲的。所有这一些中国智慧都明白无误地表露了中国的特色。它产生于中国的过去,却影响了中国和世界的今天,连将来也会受到影响。事实已经证明,连外国入都会承认这一点的。 提倡国学心系国学发展季老倡言“大国学”,并非始于今日。五年多来,他虽然一直在病房休养治疗,却始终关注着社会上“重振国学”的热潮。2005年,中国人民大学成立国学院,首任院长冯其庸先生曾专门到医院与季老交流看法,一致认为我们的“国学”应该是长期以来由多民族共同创造的涵盖广博、内容丰富的文化学术,而绝非乾嘉时期学者心目中以“汉学”、“宋学”为中心的“儒学”的代名词。为此,人大国学院专门创办了“西域历史语言研究所”。2007年3月6日,中国书店出版社的于华刚总经理去拜访季老,谈及“国学热”,季老又说了几段发人深省的话,明确提出了“大国学”的观点,他强调:“‘国学’就是中国的学问,传统文化就是国学”,“现在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歧义很大。按我的观点,国学应该是‘大国学’的范围,不是狭义的国学”,“国内各地域文化和五十六个民族的文化,就都包括在‘国学’的范围之内……敦煌学也包括在国学里边……而且后来融入到中国文化的外来文化,也都属于国学的范围。” 振兴国学方法季老认为,今天我们所要振兴的“国学”,绝非昔日“尊孔读经”的代名词或翻版,而是还中华民族历史的全貌,真正继承和发扬由生活在神州大地上的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传统学术文化。我们有绚丽多彩的地域文化,如齐鲁、荆楚、三晋、吴越、巴蜀、燕赵、河陇、青藏、两淮、新疆、草原等等;也有多民族文化交融风格鲜明的学问,如敦煌学、西夏学、藏学、龟兹学、回鹘学等等。因此,季老特别关注在我国境内新出土的古代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材料,关注敦煌、黑水城和新疆出土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文献的整理与研究,指出应该重视这方面研究人才的培养。有一次,在谈及目前我们缺乏满文研究人才时,季老感慨地说:“满文也是我们中华民族自己的一种语文,如果失传,那实在说不过去。现在要编《清史》,不会满文,怎么查考满文档案?怎么能编得好?”又说:“藏文也一样,藏族历史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因此整理研究古藏文资料也非常重要。”最近一次是在2008年7月中旬,季老列举历史上众多著名佛典翻译家的事例,专门跟我谈到中国的佛教文化也是多民族共同创造的,指出少数民族高僧和少数民族区域佛教文化传承在“佛教中国化”进程中的巨大功绩,因此中国佛教文化也是多民族文化融汇而成的,当然也是国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许多前辈学者都认为,国学是中国学术的简称,亦即中国本土的、传统的学术体系。既然如此,当然就应该包括我国各少数民族文化。其实,众所周知的王国维、陈寅恪等国学大师,他们都曾将自己的目光投射到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的研究领域,做出了令世界瞩目的成绩。现在,季老进而提出了“融入到中国文化里的外来文化也应属于国学范围”,进一步拓展了“国学视野”。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