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吉林省教育科学院 |
释义 | 吉林省教育科学院正式组建于1989年2月。在省教育厅的正确领导下,省教育科学院坚持大力推行“科研兴教”战略,以其高质量的教育科研工作为各级党委、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的教育决策服务,为全省各级各类教育改革和发展服务,为繁荣教育科学服务,逐渐发展成为全省教育科学研究的领导、规划和管理中心,教育科学研究信息交流中心及教育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中心,在省内外教育科研领域赢得了重要的地位和良好的影响。 一、吉林省教育科学院的建立与变迁(一)设立吉林省教育科学院的背景 吉林省教育科学院成立于1989年,是在我国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大潮推动下应运而生的。1985年,中共中央发布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了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目标和任务;同年9月,中共吉林省委、省人民政府撤销省教育厅和省高教局,决定设立吉林省教育委员会。 省教育委员会是省人民政府主管教育工作的综合部门。随着原省教育厅和省高教局的撤并,原分属于省教育厅的吉林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和省高教局的吉林省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所转归的新组建的省教委领导。尽管这一时期全省教育科研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但体制分割、力量分散导致了我省教育科研工作的继续发展。为加强和统一对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领导,省教育委员会决定成立吉林省教育科学院,推动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1988年3月9日上午,中共吉林省委常委会议听取了省教委的工作汇报,原则同意成立吉林省教育科学院,并要求将具体问题提交有关部门按审批程序办理。根据省委常委的决定,省教委于1988年3月12日以吉教委干字〔1988〕8号文件,向省政府上报《关于成立吉林省教育科学院的请示》。同年4月9日,吉林省政府召开省长办公会,批准成立吉林省教育科学院。省编委根据省委、省政府的决定,于6月19日印发吉编事字〔1988〕112号文件《关于设立省教育科学院等问题的批复》。1989年2月12日,吉林省教育科学院正式宣告成立。 (二)吉林省教育科学院领导班子的变更 第一届领导班子(1989—1991)。1989年1月26日,根据吉教委党组字[1989]4号文件,省教育委员会任命岳怀玉(主持工作)、聂海清为省教育科学院副院长,刘自强为党委副书记,张绍文为副厅级调研员。 第二届领导班子(1991—1993)。1991年5月19日,根据吉教委党组字[1991]10号文件,省教育委员会任命聂海清为省教育科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陆惠祺任党委副书记,陆仁林任副院长。 第三届领导班子(1993—1995)。1993年6月3日,根据吉教委党组[1993]10号文件,省教育委员会任命聂海清为省教育科学院院长兼党委书记,栾传大为副院长兼普教研究所所长,第三届领导班子由聂海清、陆惠祺、陆仁林、栾传大组成。 第四届领导班子(1995—2000)。1995年3月24日,根据吉教委党组字(1995)4号文件,省教育委员会任命聂海清为省教育科学院院长兼党委书记;袁韶莹为副院长。1997年5月23日,根据吉教委党组字[1997]5号文件,任命刘锦泉为省教育科学院副院长。第四届领导班子由聂海清、栾传大、袁韶莹、刘锦泉组成。 第五届领导班子(2000—2004)。2000年12月26日,根据吉教党发[2000]25号文件,省教育厅任命赵志军为省教育科学院院长兼党委书记,任命刘黎莉为副院长。2002年8月,根据吉教党发[2002]8号文件,省教育厅任命迟长伍为省教育科学院副院长。省教科院第五届领导班子由赵志军、栾传大、刘锦泉、迟长伍、刘黎莉组成。 (三)吉林省教育科学院内设机构及其变迁 1.吉林省教育科学院的体制及机构设置 省教育科学院是在成立于1979年的原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成立于1983年的原省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所、原省教委内设机构成人教育研究室及《吉林教育》编辑部合并组建而成的。根据有关文件精神,省教育科学院成立之初,人员编制为74人,是专门从事教育科学研究的事业单位,在体制上隶属于省教育委员会。2000年省教育厅组建后,省教育科学院接受其直接领导。 省教育科学院成立之后,对其内部机构进行了重新设置。具体包括8个部门,即:办公室、高等教育研究所、普通教育研究所、职业教育研究所、成人教育研究所、教育经济研究所、教育史志办公室和《吉林教育》杂志社。其中,院办公室设秘书科、总务科、财务科和资料室;高教所设第一研究室、第二研究室;普教所设幼儿教研室、德育教研室、理论研究室、实验研究室。后根据实际需要成立了编辑部,编辑部设《高教研究》编辑室、《普教研究》编辑室、《勤工俭学研究》编辑室和发行科。 吉林省教育科研领导小组办公室挂靠在省教育科学院,与科研处合署办公;全国勤工俭学研究会、吉林省教育学会、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挂靠在省教育科学院,并分别设立了秘书处。 按照工会组织的有关要求,成立了吉林省教育科学院教育工会,设立院工会委员会。 在干部管理权限方面,所、室、部及学会秘书处副处级以上干部,由省教委管理;正科级以下干部由省教科院党委管理。1989年4月15日,吉林省教育委员会分别以吉教委党组[1989]25号、26号、57号文件,做出了以下任命决定:王明泽为省教育学会专职副会长兼秘书长(正处级);刘宝书为省教育学会副秘书长(副处级);王曼哲为省高教学会副秘书长(正处级);王绍海为高教所所长;佟勖功为普教所所长;宋兆林为普教所副所长;刘锦泉为办公室副主任;袁韶莹为省教育科学院编辑部主任;吴小林为省教育科学院编辑部副主任。 2.吉林省教育科学院内设机构的变更 1992年4月,根据吉就字(1992)12号文件精神,吉林省就业服务局批准省教育科学院成立劳动服务公司。 2001年,省教科院职教研究室更名为职成教研究室,并新增设学前教育研究所、社会教育研究所。同年4月,经省教育厅批准,成立了“吉林省教育科学院教育科研服务中心”,专门从事科研咨询和科研人员培训工作。“中心”成立后立即开展工作,举办了三期科研培训班,有近900名科研人员受到了培训。“中心”还与东北师范大学合作开办了教育学原理、英语等专业的研究生课程班,招生500多人。 2002年5月,经省教育厅、省人事厅批准,省教育科学院加挂“吉林省少儿素质研究开发中心”牌子。该中心的宗旨是依托科研优势,着眼于民族未来,开发少儿智能,促进民族复兴。其业务包括课题研究、成果转化、开发训练、心理咨询、交流培训等。 2002年,经国家出版属批准,《吉林教育科学》更名为《现代教育科学》。2003年,其刊期由月刊改为半月刊,具体包括《高教研究》、《普教研究》、《考试专参》等4个刊种。成立了《教育决策参考》编辑部,不定期编选国内教育科研文章,辑合成集提供给有关部门领导作为决策时的参考。 (四)吉林省教育科学院职能的形成与扩展 根据有关文件精神,吉林省教育科学院的办院宗旨是开展教育科学研究,促进教育事业发展。通过几年的努力,逐渐形成了为各级党委、政府的教育决策服务,为各级各类教育改革和发展服务,为繁荣教育科学服务的办院方向。 随着形势的发展与服务功能的加强,进入新世纪之后,省教育科学院的业务范围逐步扩大。2002年,在经过严格的论证与分析,省教育科学院向有关部门提出了重新确定业务范围的申请。经审核,省教育厅、人事厅正式确认,吉林省教育科学院的业务范围为9大项,即:(1) 组织、规划、管理全省教育科学研究;(2) 组织全省教育科学研究课题立项评审、检查指导、评估结题、科研评奖;(3)研究教育领域中的理论与实践问题;(4)推动教育成果转化;(5)开展教育评估、教学评价工作;(6)组织承担国际、国内教育科学学术交流活动;(7)主办《现代教育科学》杂志;(8)组织指导全省少儿智力开发训练;(9)开展相关业务培训和咨询服务。这些业务已由有关事业单位登记管理部门写入《法人证书》,并在有关媒体上予以公布。 二、深入开展教育理论的研究与探索(一)基础教育科研工作的发展 1989年省教科院组建之后,基础教育的研究工作是以普教所为主体进行的。在“七五”至“十五”期间,承担了多项国家级、省级教育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七五”期间,承担了全国教育科学重点规划课题“农村初中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相结合的实验研究”;“八五”期间,承担了全国教育科学教育部级规划课题“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实验研究”、省教育科学重点规划课题“中小学无神论教育研究”、“赵润教育观研究”、“普通教育评价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小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研究”;“九五”期间,承担了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系统实验研究”、“中小幼现代科技教育研究”,吉林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课题“中小学无神论教育研究”、“幼儿创造性教育研究”,吉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教育科研兴校(教)发展战略理论与实践系统研究”、“儿童社会化教育研究”、“普通教育评价研究”、“中小学生生存教育研究”;“十五”期间,承担了国家及省级立项课题8项,除对原有的“传统美德教育”、“科技教育”、“德育体系构建”等课题进行深化研究以外,还向基础学科扩展,确立了语文、数学、英语三个学科研究课题,参加课题研究的实验学校近千所。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研究”课题是这一时期基础教育研究中具有代表性的课题。它由原省教科院副院长栾传大研究员首先提出并主持研究。 “八五”期间,“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实验研究”获得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省教育科学重点规划课题立项;“九五”期间,“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系统试验研究”获得全国教育科学国家教育部级重点课题、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课题立项;“十五”期间,“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理论与实践深化研究”获得全国教育科学国家教育部重点课题、省教育科学重点规划课题立项。 经过三个“五年计划”的深入研究,这项课题的研究取得重要进展,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央电视台等一些重要媒体都曾报道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研究的情况,在省内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课题研究取得了丰硕研究成果,主要包括: ——提出并构建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体系。这一体系以孝敬父母、诚实守信、爱国爱民、见义勇为、团结友爱等18个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德目为横向系列,以中华民族古代文明史、近代史、现代史为纵向系列,运用故事法对中学、小学、幼儿园在内的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 ——建立试验基地。课题立项以来,在全国20余省(市、区)开展试验研究,参与学校3000余所,上千万学生接受了此项教育。在这些试验基地,逐步形成了以5项原则、10种德育方法、4条教育途径、8种运行方式、7种保障机制为基本形式的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模式。 ——出版了一批重要的研究成果。课题组先后出版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故事》丛书、《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概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研究文集》(1-8卷)、《美德鼓师新编》(4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故事文库》(古代卷、现代卷)等,共计40余部。 —— 创办了《中华美德网》,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研究成果展示、交流、普及的平台。 ——成立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研究会,加入中国伦理学会并成为其团体会员,栾传大担任研究会理事长,秘书处挂靠在吉林省教育科学院。 (二)高等教育科研工作的进展 省教科院成立以来,高等教育科研工作以高教所为依托,联合省内外科研机构和科研工作者,主持或协助省教委领导承担多项国家级及省级科研课题。经过长期的培育和持续研究,在高等教育理论、高等教育管理、高教史、比较高等教育等学科都有所开拓和创新,并在若干领域形成了特色和优势。如“农民高等教育研究”、“东北解放区教育史和伪满教育史研究”、“吉林省高等教育史研究”、“高等教育评价研究”、“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研究”、“高教横向联合研究”、“教育激励研究”、“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理论研究”、“教育发展战略研究”等等。研究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全省及国内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中,《东北沦陷十四年教育史》、《教育发展战略学》、《教育激励的理论与实践》、《当代日本高等教育》、《建设中国有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理论论纲》、《21世纪初叶的中国高等教育》、《高等学校教育评价概述》等著作,《我国高等教育横向联合的特点与趋势》、《外国高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经验对我们的启迪》等论文在出版和发表之后,先后多次在获得国家或省级奖励,取得了重要的社会影响。 “高等教育与科学研究、生产劳动相结合”(简称“教科产三结合”)研究,是吉林省高等教育科学的传统研究课题。从“八五”计划开始,在原省教委主任陈谟开教授的带领下,以吉林省教育科学院高教所为核心,通过三个“五年规划”共计15年的立项研究,取得了很大收获。 ——“八五”期间,以高教所为核心,协助省教委主任陈谟开教授主持了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课题“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研究与实验(高教部分)”的研究工作;省教科院高教所王绍海研究员主持了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高等教育与科研、生产(实践)相结合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工作。 ——“九五”期间,协助省教委主任陈谟开教授主持了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课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与科学研究、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研究与实验”的研究工作;省教科院高教所王庆玲副研究员主持了吉林省教育科学规划青年专项课题“产学合作的调查与研究”的研究工作。 ——“十五”期间,省教育科学院副院长刘黎莉编审主持了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国高等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和吉林省科技发展项目“高等学校教育、科研、生产相结合办学模式研究”的研究工作;王庆玲研究员承担了国家教育部留学基金课题“中日产学研比较研究”的研究任务。 这一期间,经过艰苦努力与认真探索,课题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并在吉林省及辽宁、北京、天津等省部分高校建立了实验研究基地。课题组共出版著作9部,发表论文多篇,比较重要的有:《高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新论》(陈谟开主编,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出版),出版后获得中国高教学会第三届优秀科研成果评选二等奖、吉林省第四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选一等奖、全国第二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评选二等奖;《高等教育与科研、生产(社会实践)相结合的理论与实践》(王绍海主编,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出版),出版后先后获得吉林省高教学会优秀科研成果评选一等奖、吉林省第二届教育科研优秀成果评选一等奖、吉林省第四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选三等奖;《迎接知识经济:高等教育与科学研究、生产劳动相结合新探》(陈谟开主编,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出版后获得吉林省第五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选二等奖、吉林省第三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评选一等奖;《高教横向联合的坐标——高等学校教育、科研、生产相结合办学模式研究报告》(刘黎莉主编,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出版),出版后获得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优秀成果评选一等奖。论文《外国高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经验对我们的启迪》(袁韶莹,《教育研究》1996年6期),发表后获得吉林省第四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选论文类一等奖。 (三)教育情报及教育科研信息管理研究的进展 1.教育情报研究工作的开展 教育情报的研究,是省教科院的传统特色课题。“八五”期间,刘锦泉承担的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省级高教情报网络系统工程建设研究”,组织全省17所高校开展研究,在国内首次推出“省级高等教育情报网络建设方案”,提出了“省—片—校”三级网络模式,推动了全省高校的信息情报网络建设。“九五”期间,刘锦泉主持了省教育科学重点规划课题“吉林省教育科研信息网络建设研究”,课题组成员共建成校园网6个,远程教育网1个,制作课件500多个。“十五”期间,省教育科学规划重大课题“吉林省教育信息战略目标及发展对策研究”获得立项,该课题组织了省内38个实验学校共同开展研究,针对教育信息化与教学改革关系与作用,提出了10方面的发展对策。教育情报研究获得了丰硕成果。1989年12月,刘锦泉主持编写的《实用教育情报学》由吉林大学出版社出版,出版后先后获得全国教育信息优秀成果评选一等奖、吉林省第二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选二等奖、吉林省高教学会第二届优秀科研成果评选二等奖。 这项课题不仅重视理论研究,也重视教育情报网络建设,同时在推动全省教育情报研究的学术繁荣方面做出了贡献。其中,挂靠在省教育科学院的学术团体有: ——吉林省高等学会教育情报专业委员会。该专业委员会成立于1986年,刘锦泉为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吉林省教育科学院成立之后,该专委员会创办出版了国内第一份定期的教育情报资料《高教情报》,面向全省发行,同时上送国家教委、中央教科书所、省教委等教育行政部门,出版发行历时7年,达300多期,为深化教育改革提供了强有力的信息支持。 ——吉林省教育学会教育情报专业委员会。该委员会成立于1991年,秘书处设在教育情报研究所,刘锦泉为理事长,李华东为秘书长。该专业委员会拥有团体会员单位100多个,重点开展省内外教育情报研究项目的协作工作,促进全省基础教育情报工作网络建设与发展。 ——东北地区教育情报工作委员会。该会成立于1991年,内设教育情报学术委员会,刘锦泉为主任委员,秘书处设在吉林省教育科学院情报研究所。该会每两年举办一次学术活动,三省轮流承办,负责组织协调、学术交流等工作。 2.教育科研管理信息化的研究工作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育科研信息化的研究提上了日程。迟长伍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省级教育科研管理信息化模式研究”,针对传统教育科研管理和信息化终端应用中效率低下的问题开展了深入研究,提出了信息化教育科, 研管理终端应用模式和省级教育科研管理信息化实施模式。其课题成果包括学术著作《信息化教育科研管理理论构建与实施》及《教育科研管理的特点及发展趋势》等多篇论文,还包括《省级教育科研管理信息系统》管理软件和《现代教育科学网》网站等。 (四)学前教育及职业、成人教育研究工作的开展 1.学前教育研究工作的进展 省教育科学院建立后,普通教育研究所设立幼儿教育研究室,韩秀英任主任。2001年,学前教育分立,增设学前教育研究所,万磊俊出任所长。多年来,承担了一批高层次的研究课题,主要包括:吉林省哲学社会科学“八五”规划重点课题“0—3岁婴幼儿教育研究”、省教育科学“八五”规划重点课题“婴幼儿家庭教育研究”、省哲学社会科学“九五”规划重点课题“幼儿创造性教育研究”、省教育科学规划“九五”重点课题“儿童社会化问题研究”、“中小幼生存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等。参与课题研究的幼儿园和中小学达200多所,推动了全省幼儿教育的发展。 幼儿教育研究工作的开展,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主要有:著作《婴幼儿家庭教育》(韩秀英主编)、《儿童创造性思维训练》(韩秀英主编)、《幼儿创造教育理论与实践》(韩秀英主编)、生存能力培养(中小学)(韩秀英、万磊俊等主编)、《生存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万磊俊主编)、《小学数学教学艺术》(万磊俊等主编)等;论文《幼教改革与人才素质的早期培养》( 韩秀英)、《农村幼儿科学教育的探索》(韩秀英)、《谈儿童社会化的重要意义》(韩秀英)、《关于家庭中有尔德与环境的优化》(韩秀英)、《,幼儿创造力的培养》(韩秀英)、《浅谈幼儿责任感的培养》(万磊俊)、《从皮亚杰的儿童发展理论看幼小衔接问题》(万磊俊、武淑秋)、《将法律机制引入家庭教育之中》(万磊俊)、《谈当前家庭教育面临的几个新问题》(万磊俊)、《cort思维教程及其在中学教学中的应用》(黄冬梅、万磊俊)、《开展生存教育,迎接21世纪的挑战》(万磊俊)等。 2.职业教育研究工作的开展 围绕着全省职业、成人教育的发展,这一时期省教科院努力开展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部分科研人员承担了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重点课题“制定区域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规划的个案研究”的研究工作,发表了《中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状况分析》等研究论文;参与了厉以宁教授主编的《教育经济研究》(获全国首届教育科研优秀成果评选一等奖、首届全国普通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评选一等奖),梁忠义教授主编的《职业教育手册》(获吉林省首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选一等奖),顾明远、梁忠义主编的世界教育大全《教育财政》等著作的编写工作。 三、 业务培训与咨询服务工作的开展(一)积极开展教育科研培训工作 1.普及教育科学知识 教育科学知识普及工作是开展群众性教育科学研究的前提和基础。教科院成立以后,科研人员深入基层等多种形式进行科学知识普及活动。普教所科研人员编写出版了《教育科研的地位与管理》、《中小学教育科研培训教程》、《知识经济与创新教育》、《WTO与教育》等科普读物,为全省各地的教育科研培训提供了教材和资料。会同省教育学会秘书处,普教所科研人员深入各市(州)、县(市、区)及基层学校进行讲学,内容包括素质教育、教育科研、创新教育、中小学德育、幼儿教育、教育评价、新课程改革、学科课题研究等。一些科研人员还被中小学和幼儿园聘为教育科研顾问,同他们建立了长期联系,定期进行指导。 根据各个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热点问题,省教科院适时举办大型学术报告会,比较重要的有:1993年在延吉市举办的“普通教育评价学术报告会”;1994年在长春举办的“幼儿教育学术报告会;1997年在长春举办的“素质教育学术报告会”;1999年在长春举办的“创新教育学术报告会”;2003年在长春举办“WTO与教育学术报告会”等。每次报告会人数都近500人左右,受到了中小学领导和教师的欢迎2003年,省高教学会组织的厦门大学教授潘懋元学术报告会,听众达千余人之多。高水平学术报告会的举办,对于引导和促进阶段性热点问题研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开展教育科研培训工作 提高教育科研素养,是大面积提高全省教育科研水平的重要途径。为此,2001年4月,根据我省教育科学研究事业发展的需要,经省教育厅批准,成立了“吉林省教育科学院教育科研服务中心”,专门从事科研咨询和科研人员培训工作。“中心”成立后立即开展工作,结合“十五”规划课题的申报立项工作,省教科院还分别在长春、吉林、辽源三片分别举办了科研培训班,为学员做专题讲座,近900名科研工作者和科研爱好者参加了培训。“中心”还与东北师范大学合作开办了教育学原理、英语等专业的研究生课程班,招生500多人。 (二)主动开展教育科研咨询服务工作 1.组织召开全省教育科研工作会议 领导和推动教育科研工作,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要职责。为加强对教育科研工作的领导,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与省教育科学院一起,协助省教委(省教育厅)召开了历次全省教育科研工作会议。1995年3月,吉林省首届教育科研工作会议在长春。这次会议是在省教育科学院、省教育学会秘书处和省教育科学规划办筹办,以省教委的名义召开的。1997年3月,省教育科学研究领导小组办公室与省教育科学院一起协助省教委在吉林市召开了全省第二次教育科研工作会议。上述两届会议是面向基础教育科研工作召开的。 2001年6月,省教育科学研究领导小组办公室与省教育科学院一起协助省教育厅召开了全省第三次教育科研工作会议。这是全省第一次包括大中小学在内的、全口径的教育科研工作会议。2005年12月,省教育科学研究领导小组办公室与吉林省教育科学院协助省教育厅召开了全省第四次教育科研工作会议。通过举办全省教育科研工作会议,落实了教育科研的先导地位,对明确领导责任、加大经费投入、强化组织建设、规范科研管理、表彰奖励先进等,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2.组织实施对基础教育科研的联合检查活动 为促进全省基础教育战线教育科研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推动各市(州)、县(市、区)及学校教育科研机构的自身建设,这一时期省教委组织开展了五次基础教育科研联合检查,省教育科学研究领导小组办公室具体承担了这项工作。1994年,根据省教委[1994]7号文件,省教委成立了以副主任徐毅鹏为组长,聂海清、栾传大为副组长在省教育科学院普教所、省教育学会秘书处和省教育科学研究领导小组办公室抽调8位科研人员组成联合检查小组,分两路对全省9个市(州)、23个县(市、区)的教育科研所、会、办及其实验学校进行评估检查。检查结果表明,全省各级教科所的组织建设、队伍建设和科研条件有了长足发展,初步形成了省、市、县、校4级科研网络。 1995年3月,省教委召开主任(扩大)办公会议,正式将教育科研工作检查项目纳入“教委系列”双向目标责任书,标志着教育科研工作成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要职责之一。为使教育科研工作联检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1996年1月,由省教科院主持起草,并以省教委[1996]10号文件的形式下发了关于做好1996年全省教育科研工作联检的通知。在这个文件中,明确了做好教育科研工作的6项一级指标和14项二级指标。根据10号文件精神,省教委分别于1996年3月、1998年11月、2003年11月分别进行了第二、第三、第四次联检。通过联检,了解了情况,密切了联系,推动了工作,促进了全省教育科研工作的持续发展。 3.开展调查研究,为教育行政部门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1989年建院以后,普教所科研人员多次参加省教委(教育厅)组织的全省“普九”工作检查、年终目标责任书检查、教育工作专项督导检查、全省幼儿教育工作检查、扫盲工作检查、县(市、区)基础教育工作检查等工作。在检查中,所内同志认真负责、兢兢业业、吃苦耐劳,受到上级领导和受检单位的一致好评,一些同志还担任了检查组的组长。在1999年全省“两基”工作总结表彰会上,普教所孙建为被省委、省政府授予“两基”工作三等功。 为深入了解全省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情况,普教所研究人员先后进行了“赵润教育观调查”、“吉林省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调查”、“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调查”、“吉林省特困生调查”、“全省幼儿园管理体制改革调查”、“长春市中小学办学体制改革调查”、“全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调查”、“吉林省农村教育调查”、“全省素质教育整体情况调研”、“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调查”等多项调研工作,并且形成了有价值的调研报告,为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科学决策提供了依据。 在高教科研工作中,省教科院科研人员承担了一系列重要的调研任务,提供了一批有分量的调研报告。比较重要的有: ——1990年9月,高教所与省教委高教处、科研处组成联合调查组,对吉林农业大学、吉林工学院开展教育、科研、生产相结合的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1993年5月,调查组再次分赴吉林农业大学、吉林工学院对这一专题就行了调研,并完成了调研报告《吉林省高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现状调查》。 ——1995年7月,高教所组成调查组,就“吉林省高级专家现状、需求预测及培养后备人才对策”进行调研。其调研报告在《吉林教育科学·高教研究》1995年第5期发表后被人大复印资料《高等教育》1995年第12期全文转载。 ——1997年4月,根据原国家教委有关文件要求,省教委抽调高教所有关人员组成两个调研组,分赴省内14所高校开展调查研究,并提交了两份高质量的调研报告并上报国家教委。 ——1999年7月—9月,高教所科研人员参与了省委宣传部组织的有关“科教兴省”调研活动。调研组深入省内11所高校并召开23个座谈会,走访了省委组织部、省科委、省人事厅等7个部门,拜访了9名院士和大学校长。调研报告《关于我省高校为地方经济服务的调查》发表在1999年16期省委办公厅《参阅件》和2000年第1期《新长征》上。这项成果还获得了吉林省庆祝建国5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二等奖。 4.参加原省教委(省教育厅)有关文件的研制工作 教科院成立之后,普教所科研人员先后参加了原省教委(省教育厅)关于《“八五”吉林省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计划》、《吉林省教育十年发展规划》、《吉林省中小学办学水平督导评估指标体系及标准》、《吉林省实施素质教育的意见》、《全省高校外国留学生教育评估报告》、《吉林省教师队伍建设“十五”计划》的制定和起草工作。 在高教所,相关科研人员多次参与了省委、省政府及省教育厅组织召开会议的筹备及文件的调研和起草工作。比较重要的有: ——1999年11月,高教所科研人员参与了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的筹备工作,前后历时1个多月,承担了省委主要领导讲话初稿的起草任务,并参加了其他会议文件的讨论、修改及各地区单行材料的审定工作。 ——1999—2001年,高教所多名科研人员参加了全省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领导小组的工作。在此期间,参与了《吉林省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方案》的研制,负责工作组《工作简报》的撰写与编辑发行工作;参与了领导小组组织的大型调研活动,分赴长春、吉林、延吉、四平等地高校开展调研,撰写了3篇调研报告;参与筹备了2000年召开的全省第三次高校后勤社会化工作会议,承担了省政府分管副省长工作报告的起草工作;协助省教育厅王青逯副厅长申报并承担了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研究”的科研工作,出版了课题成果《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2月出版)。 ——2002年,高教所科研人员参加了《吉林省教育事业第十个五年发展纲要》的研究与制定工作;2005年,高教所科研人员参与了《吉林省教育事业第十一个五年发展纲要》的研究与起草工作。 ——2003年,高教所科研人员参与了《吉林省科教省建设总体规划纲要(2003年—2020年)》(教育部分)的起草工作。 ——2004年,为筹备全省人才工作会议,高教所科研人员参加了省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工作,承担了省委主要领导的会议讲话等重要文件的起草工作;2005年,按照省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文件要求,参与全省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状况的调查,撰写了两篇调研报告《吉林省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情况的调查》、《关于我省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情况的调查报告》。 ——2004年,为召开全省高校为振兴吉林老工业基地服务工作会议,高教所科研人员参与了会议的筹备工作,承担了省委主要领导和省政府分管副省长讲话稿的起草工作。 四、全省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领导与管理(一)吉林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的组建 省教育科学院成立之后,原省教委加强了对教育科研工作的领导。1990年7月,省教委下发〔1990〕9号文件,决定成立“吉林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对全省教育科学研究的规划工作。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组长由省教委主任组长,下设办公室负责领导小组日常工作。办公室设在吉林省教育科学院,主任由院长兼任。1996年4月,省教委做出决定,将“吉林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更名为“吉林省教育科学研究领导小组”,并赋予它对全省教育科研工作的领导职能。省教育科学研究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的具体职责是:负责制定吉林省教育科学研究发展规划,编制吉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指南;组织全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评审、立项、过程管理、成果鉴定验收和宣传推广工作;组织全省教育科学优秀成果评选和奖励工作;组织全省教育科研名校长、名教师和教育科研示范基地的评选及表彰工作;组织全省教育科研工作的检查和先进单位、先进个人的评审和表彰工作;协助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做好本省除部属院校外的单位在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立项课题的日常管理工作。 (二)全省教育科学研究课题的规划与管理 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成立之后,着手开展全省“八五”教育科学研究课题的立项与管理工作。为促进管理规范化,规划办起草并下发了《吉林省教育科学“八五”规划课题指南》、《吉林省教育科学“八五”重点课题申请办法》、《吉林省教育科学重点研究课题管理办法》、《吉林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工作条例》等文件,并阻碍了省教育科学“八五”规划课题的立项和审批工作。经严格评审,全省共确立教育科学规划课题115项,其中,重点课题84项(含青年课题),一般课题31项。“九五”期间,共确定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199项,其中重点课题75项,一般课题124项。“十五”期间全省共确立教育科学规划课题728项,其中重大5项、重点课题172项,一般课题551项。 为提高课题研究质量,推动全省的教育科学研究工作,1992年6月,省教育科学规划办发出《关于开展省级重点课题阶段检查的通知》,并于同年11月在辽源市召开了省教育科学规划“八五”重点课题(普教)汇报检查会。1994年,省教育科学规划办又组织进行了一次全省“八五”规划课题的检查。“九五”期间,为加强对规划课题的管理,省教育科学研究领导小组办公室在抓好早期开题工作的基础上,坚持课题年度和中期检查制度,请课题负责人年末书面报告课题研究情况及阶段性成果情况,同时还分别到立项课题数量较多的市(州)或高等学校召开课题研究情况交流会,并请专家进行咨询指导。“十五”期间,强化了省、市(校)和课题负责人所在单位的三级管理制度,加强了对课题负责人立项后的培训工作。 在课题成果鉴定和履行结题手续方面,省教育科学研究领导小组办公室除了采取会议鉴定、通讯鉴定等常规形式外,实行了集中鉴定、结题的方式,发挥了学校和市(州)、县(市、区)的积极性,方便了课题负责人,提高了课题鉴定、结题的质量。 (三)开展全省教育科研成果评选及先进典型推广工作 1.开展全省教育科学优秀成果评奖活动 省教科院成立以来,省教科办坚持每两三年举行一次评奖活动,并使它不断规范化和制度化。1995年4月,举行了全省第一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评奖活动,共评选出一、二等奖103项;1998年3月,开展了全省第二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评奖活动,共评出一、二、三等奖529项;2000年,开展了吉林省第三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评奖活动,共评出一、二、三等奖328项;2003年,开展了吉林省第四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评奖活动,共评选出获奖成果497项。 2.开展省教育科研基地校建设活动 为了发挥教育科研先进学校和先进县(区)的示范作用,省教科办会同省教科院联合在全省中小学校中开展两次“吉林省教育科研示范基地”评选活动。2001年7月至2002年3月,在全省中小学校中开展了首届吉林省教育科研示范基地评选命名活动,共命名了15所学校和1个区为吉林省教育科研示范基地,并授予牌匾。2005年3月,经吉林省教育科学研究领导小组审批,又新命名了15所学校为吉林省教育科研示范基地。 3. 开展科研型名校长和教育科研型名教师的评选活动 2002年3月,经省教育厅批准,在全省中小学中组织开展了“教育科研型名校长”和“教育科研型名教师”的评选活动。经严格评审,共有64名校长(副校长)和233名教师被命名为“吉林省教育科研型名校长”和“吉林省教育科研型名教师”。2005年3月,组织开展了第二批吉林省教育科研型名校长和教育科研型名教师的评选活动,连同第一批命人员在内,命名了108名校长(副校长)为“吉林省教育科研型名校长”,351名教师为“吉林省教育科研型名教师”。 五、 吉林省教育科学院的建设与发展(一)教育科研信息化的建设 1.实现教育科研与办公自动化 为促进吉林省教育科学院教育科研的信息化,改善科研和办公条件,2002年省教育科学院专门组建了信息网络中心。中心成立后,购置了打印机、传真机、复印机等办公设备,购置了录象机、照相机等会议摄录设备,装备了有音响设备、投影设备、联网设备的多功能会议室。同时,为每位员工配置了计算机等电子办公设备,建设了院计算机局域网,接通了宽带互联网,使每位员工可实现计算机办公、共享资源及宽带上网。陆续为各部门配置了传真机、打印机、移动硬盘、光盘刻录机等桌面电子办公设备,添置建立了电子资源库、电子图书库等电子数据库和常用软件库,不断对陈旧电子设备、网络等进行升级换代,基本满足了办公自动化的需要。 2.开发教育科研专业网站 2002年6月,成立了网站开发领导小组。经过一年多的规划、设计,研发制作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现代教育科学网》。网站于2005年4月试运行,于2005年12月正式开通。它集信息平台、资源平台、研究平台、办公平台于一体,建有科研申报管理子系统、地区科研管理子系统、科研单位管理子系统、人才库子系统、专家评审子系统、校长管理子系统、课题管理子系统、资源子系统、交流子系统、教学子系统、学生测评子系统等多个子系统,建有一级栏目二十多,子栏目一百多,并建立了一整套维护管理、团队建设、资源建设、工作部署等相关制度,基本实现了全省教育科研信息传递、资源共享、科研互动、网络办公的一站式服务。 2003年5月,林省教育科学院信息中心开发设计了《中华美德网》。网站于2003年6月试运行,于2003年8月正式运行,经过数次改版与数十次程序修改调整,建立了一整套维护管理、团队激励、宣传推广、资源建设等机制,设有首页、讯息、理论、研究、发展、资源、评价、记事、主管等10几个总栏目,100多个子栏目,其资源的优势使其在各大门户网站同类站点中搜索排行均名列前茅。于2005年起,先后创办了《中小学外语科研网》、《中小学校长网》、《多媒体作文网》、《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网》等教育科研的专业化网站。 (二)吉林省教育科学院院刊的建设 1989年建院后,对原来由省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所、省教育科学研究所等六个单位主办的期刊《高教研究》、《吉林教育科学通讯》、《教育信息》、《勤工俭学》进行了整合,创办了《吉林教育科学》月刊。该刊分设《高教研究》、《普教研究》两个刊种。成立了院直属的编辑部,总编辑由聂海清副院长担任,袁韶莹担任副总编辑兼编辑部主任。《高教研究》主编聂海清,《普教研究》主编佟勖功。创办《教育信息》,王明泽任主编;《勤工俭学》主编由岳怀玉担任。 为了扩大院刊的发行工作,加强了全省通讯发行网络建设,在院编辑部设发行总站(发行科),市(州)设通讯发行中心站,县(市、区)设通讯发行站。通过各级发行站,组织动员全省教育战线订阅院刊,增加了发行量。 2001年3月,为了淡化地域性,扩大院刊的影响力和发行范围,省教科院报请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并获批准,自2002年1月起《吉林教育科学》更名为《现代教育科学》,与相关单位联合创办了《考试专参》(后因故停刊),刊期由月刊变更为半月刊,全年24期。创刊20余年来,始终是我国教育科学研究领域有价值的出版媒介,为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科学研究和实践的发展,提供了一块宝贵园地和教育理论学习与学术交流的平台。 《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是吉林省教育厅主管、吉林省教育科学院和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主办,立足吉林、面向全国的教育科学研究学术期刊。曾连续三次被评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并被选为全国高教期刊研究会副理事长单位。在同行中享有良好声誉。其前身是1984年11月创办的学术季刊《吉林高等教育研究》,由省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所和省高教学会主办,内部发行。1988年该刊公开出版发行,更名为《高教研究》。1989年,利用《高教研究》的公开刊号创办了《吉林教育科学》,并成为该刊的一个刊种。2002年,《吉林教育科学·高教研究》更名为《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 《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是国内外公开出版发行的教育理论学术期刊。1989年创刊,原名《吉林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02年更改为现刊名。吉林省教育厅主管,吉林省教育科学院主办。开设的栏目有:课改研究、德育探索、学术综述、热门话题、创新教育、教学研究、教育心理、科研兴教、名校专栏等等。主要面向普通教育领域里的教育管理工作者、中小学教师,以及专、兼职教育科学研究人员。 (三)群众性教育科研社团的建设 1.担任各级学会的领导职务 教育科研学术团体既是凝聚教育科研工作者的重要阵地,也是教育科研人员学术地位和身份的象征。省教育科学院成立以来,随着影响的不断扩大,一些科研人员加入了国家及全省的教育科研学术团体,有些还参与或主持创办了专业性教育科研学术团体,有些在全国及省内学术团体中承担了重要的领导职务。据不完全统计,这一时期担任各级学术团体职务的人员有: ——聂海清,曾任中国高教学会理事、全国高等教育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全国高等教育评估研究会理事兼副秘书长、吉林省教育学会副会长、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 ——栾传大,曾任吉林省教育学会副会长、省教育学会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省社科联第五届委员会委员、中国创造学会常务理事; ——袁韶莹,曾任全国高教期刊研究会副会长、吉林省高教学会副会长、吉林省外语学会副会长、吉林省社科联委员; ——王绍海,曾任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常务理事兼秘书长、中国未来研究会教育分会执行委员; ——韩秀英,曾任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理事、中国创造学会理事、吉林省教育学会理事、吉林省家庭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吉林省教育学会幼儿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刘黎莉,任全国高教期刊研究会副会长、吉林省社科联委员、中国高教学会理事、吉林省高教学会秘书长; ——王明泽,曾任省教育学会副会长、省教育学会企业教育专业委员会及农村教育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特殊教育及幼儿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教育学会理事; ——岳怀玉,曾任中国教育学会勤工俭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兼秘书长、吉林省教育学会常务理事、吉林省成人教育协会理事、吉林省教育经济学会副理事长、吉林省教育会计学会常务理事; ——陆惠祺,曾任吉林省教育学会理事、吉林省师范教育研究会副会长、吉林省陶行知研究会理事; ——陆仁林,曾任吉林省教育学会理事、吉林省教育学会普教评价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全国普教评价专业委员会理事兼学术委员会常委; ——孙延珉,曾任吉林省教育学会理事、吉林省比较教育研究会理事、吉林省学术管理研究会理事兼秘书长; ——颜振华,曾任吉林省教育史研究会理事、吉林省中学历史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吉林省高教发展战略研究会秘书长、吉林省高教学会理事; ——崔天升,曾任吉林省教育情报研究会秘书长、全国教育情报研究会理事、吉林省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研究会理事; ——刘锦泉,曾任中国教育信息研究会常务理事、东北地区教育信息协作组组长、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副秘书长、吉林省高教情报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吉林省教育情报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孙建为,曾任全国学校管理专业委员会理事兼副秘书长、全国普教评价研究会理事、吉林省教育学会副秘书长; ——赵志军,曾任吉林省教育学会副会长、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国伦理学会中华传统美德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教育管理学学会副会长、吉林省教育经济学会副会长。 2.教育科研学术团体的建设与发展 省教育科学院成立之后,全国勤工俭学研究会、吉林省教育学会、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挂靠在省教育科学院,并分别设立了秘书处。另外,这一时期省教育科学院参与创办与管理的学术团体,其秘书处设在省教育科学院的还有省教育学会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专业委员会、吉林省教育学会幼儿教育专业委员会、吉林省高教学会高教发展战略研究会、吉林省教育学会教育情报研究会、吉林省高教学会高教情报专业委员会、东北地区教育情报工作委员会等。 ——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是吉林省高等教育工作者和高教研究工作者的群众性学术团体,建立于1983年12月,是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的团体会员、吉林省社会联合会的团体会员,其业务主管部门是吉林省教育厅。吉林省高教学会设有常务理事会、理事会和秘书处,秘书处开始挂靠在吉林省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所,1989年后挂靠在吉林省教育科学院。这一时期发展的团体会员达80多个,包括全省的普通高校、在长军事院校、独立学院,以及部分成人院校和直属专业委员会。 ——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是由我省高教科研工作者组成的群众性学术团体。它成立于1983年,由省教育厅主管,并接受省民间组织管理局的指导,是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吉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的团体会员,2002年以前,秘书处挂靠在省教育科学院。这一时期,省教育学会拥有团体会员120多个,在全省各市(州)、县(市、区)、乡(镇)、校(中心校以上)普遍建立了教育学会组织,形成了完整的教育学会网络。1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