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吉林黄苓
释义

吉林黄苓是吉林省特有的草本药用植物,主产于吉林省西部各县,以人工栽培为主。吉林黄芩,又名空心草、黄金茶。多年生草本,主根长大,略呈圆锥状,外皮褐色。主要用作泻实火,除湿热,止血,安胎。治壮热烦渴,肺热咳嗽,湿热泻痢,黄疸,热淋,吐、衄、崩、漏,目赤肿痛,胎动不安,痈肿疔疮。

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主根长大,略呈圆锥状,外皮褐色。茎方形,高25~60厘米,基部多分歧,光滑或被短毛。叶对生,卵状披针形、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长1.5~4.5厘米,宽3~12毫米,先端钝或急尖,基部圆形,全缘,具睫毛,上面光滑或被短毛,下面有腺点,光滑或仅在中肋有短毛;无柄或有短柄。总状花序脓生,花偏向一方;萼钟形,被白色长柔毛,先端5裂;花冠唇形,上唇比下唇长,筒状,上部膨大,基部甚细,紫色,长2~2.5厘米,表面被白色短柔毛;雄蕊4,2强;雌蕊1,子房4深裂,花柱基底着生。小坚果4,近圆形,黑色。花期7~8月。果期8~9月。

植物采集

春季至夏初采收(秋季亦可)。选生长3~4年的植株。将根挖出后除去茎苗、须根及泥土,晒至半干时撞去栓皮,再晒至全干。

主要成分

黄芩根含黄芩甙元、黄芩甙、汉黄芩素、汉黄芩甙和黄芩新素,还含苯甲酸、β-谷甾醇等。茎叶中含黄芩素甙。

种植技术

选地整地

黄芩喜光、怕涝,应选择地势高、排水良好、地下水位低、背风向阳、光照充足、无树木遮光、土层深厚、土质疏松、富含腐殖质的钙土或沙质壤土地块。地块确定后,要施足基肥,一般每亩施优质腐熟的农家肥5000公斤,加过磷酸钙30公斤和适量钾肥。深耕土地25厘米~30厘米,耙细耙平,然后做成宽1.2米的平畦备播。

种植方法

1.种子繁殖

①黄芩花期长达2~3个月,种子成熟期很不一致,而且极易脱落,需随熟随收,最后可连果枝剪下,晒干收获种子,去净杂质备用。种子的质量要求是:籽料饱满、大小均匀、色泽鲜明、具原品种优良特征,无病虫害、发芽率高、发芽势强。这样的种子播种后生长整齐,便于管理,并可减少田间杂草和病虫为害。

②种子直播,播种期根据当地条件适当掌握,以能达到苗全苗壮为目的。春播在3月~4月,北方夏播一般在雨季7月~8月,也可以冬播(即11月),以春播产量最高。无灌溉条件的地方,应在雨季播种。一般采用条播,播后轻轻镇压。每亩播种量0.5~0.75公斤。因种子细小,为避免播种不匀,播种时可掺5~10倍细沙混匀后播种。如土壤湿度适中,大约15天左右即可出苗,干旱地区雨季播种5~7天出苗。黄芩种子很小,播种时覆土又不能太厚,常因土壤干旱或表土不平而出苗不全,造成连片的缺苗断垅。因此,黄芩种植的关键环节是如何保全苗、保壮苗。各地药农总结为:整地要深耕细耙,地平土细;播种时如过于干旱,播后要及时浇水,苗出全前和苗后一段时间内都要经常保持土壤湿润,在没有灌溉条件的地方应选雨季播种。播种时最好进行催芽处理,以缩短出苗时间,但催芽的种子应播在墒情好的土壤。催芽时,一般用40℃~45℃的温水将种子浸泡5~6小时,捞出放在20℃~25℃的条件下保温,每天用清水淋洗2次,待大部分种子胚芽萌动后即可播种。干旱地区,春季播种可用塑料薄膜覆盖留湿保墒。有些特别干旱地山坡地,可采用园地育苗,大田移栽的方法。

③育苗移栽选背风向阳的地块作苗圃,于3月播种,亩用种1.5公斤,注意保温、保湿,出苗后及时间苗,株距保持5厘米左右。加强肥水管理,次年春季土壤解冻后马上移栽大田,行距18厘米,株距9厘米。育苗面积和大田移栽面积之比一般为1:5。

2.扦插繁殖

扦插繁殖成败的关键在于繁殖季节和取条部位。春、夏、秋季都可以进行扦插,以春季五六月份扦插成活率高。黄芩成活后雨季移栽,到冬前形成大苗,便可安全越冬。插条应选茎尖半木质化的幼嫩部位,不用任何处理,扦插成活率可达90%以上。不能用茎的中、下部。扦插基质可用砂、砂掺蛭石或砂抽壤土均可。扦插时,剪取茎端6~10厘米长嫩茎作插条,把下面2节的叶去掉,保留3~4片叶片,按行株距10厘米×5厘米插于准备好的苗床。时间以阴天为好,晴天宜选上午10点以前或下午4点以后扦插,要随剪随插,保持扦条新鲜,插后浇水,并搭阴棚(阴蔽度50%~80%)遮阴。每天早晚浇水,水量不宜过大,否则易引起插条腐烂,影响成活。插后40~50天即可移栽大田,株行距以15厘米×30厘米为宜。用扦插育苗法栽植的黄芩,不但产量高,品质也好。平均亩产达385公斤,最高亩产700多公斤,有效成分黄芩甙的含量高达13.4%,超过《中国药典》不低于4%的规定,也高于种子繁殖12.9%和野生种9.4%,是一项值得推广的繁殖技术。

3.分株繁殖

可在收获时进行。采收时选取高产优质植株,切取主根留作药用,根头部分供繁殖用。冬季采收的可将根头埋在窖内,第二年春天再分根栽种。若春季采挖,可随挖随栽。为了提高繁殖数量,可根据根头的自然形状,用刀劈成若干个单株,每个单株留3~4个芽眼,然后按株行距20厘米×30厘米栽于大田。分根繁殖成活率高,生长快,可缩短生产周期。

田间管理

1.间苗定苗

出苗后要间去过密的弱苗。当苗高6~7厘米时,按株距12~15厘米定苗,并对缺苗的地方进行补苗。补苗时一定要带土移栽,可把过密的苗移来补苗,栽后浇水。补栽时间要避开中午,宜在下午3点后进行。

2.中耕

春季需中耕2~3次,中耕宜浅,不能损伤药根。

3.追肥

定苗后,进行第一次追肥,每亩施有机肥500公斤,6~7月追磷酸二铵30公斤。第2年和第3年返青后以及6月下旬封垅前各追一次有机肥500~1000公斤。开花期进行叶面喷肥,亩用磷酸二氢钾0.6公斤,分3次于晴天喷雾。

4.排灌

黄芩一般不需浇水,但如遇持续干旱时要适当浇水。黄芩怕涝,雨季要及时排除田间积水,以免烂根死苗,降低产量和品质。

药物炮制

黄芩:拣去杂质,除去残茎,用凉水浸润或置开水中稍浸捞出,润透后切片晒干(注意避免曝晒过度发红)。

酒黄芩:取黄芩片喷淋黄酒,拌匀,用文火微炒,取出,晾干(每黄芩100斤,用黄酒10~15斤)。

炒黄芩:取黄芩片用文火炒至表面微焦为度,取出,放凉。

黄芩炭:取黄芩片用武火炒至表面焦褐色、边缘带黑色为度,但须存性,喷淋清水,取出,晒干。

药理作用

1.抗炎抗变态反应

黄芩甙、黄芩甙元对豚鼠寓体气管过敏性收缩及整体动物过敏性气喘,均有缓解作用,并与麻黄碱表现协同。甙元的磷酸钠盐较硫酸钠盐作用强,黄芩甙元能抑制离体气管及回肠之Sehultz-Dale反应,对豚鼠被动性皮肤过敏反应、组织胺皮肤反应亦表现抑制,在抗变态反应方面,甙元较甙作用强。黄芩此种抗变态反应,是由于伤害了肥大细胞的酶激活系统(SH-酶),抑制了过敏性介体的释放,因而不产生过敏反应,此外它对平滑肌本身,也有直接的松弛作用。黄芩甙元及黄芩甙均能抑制过敏性之浮肿及炎症,二者并能降低小鼠:耳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后者尚能防止低气压引起的小白鼠肺出血。

2.抗微生物作用

黄芩有较广的抗菌谱,在试管内对痢疾杆菌、白喉杆菌、绿脓杆菌、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双球菌以及脑膜炎球菌等均有抑制作用,煎剂作喉头喷雾,对脑膜炎带菌者亦有效,即使对青霉素等抗菌素已产生抗药性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黄芩仍属敏感。试管内对人型结核杆菌的抑制作用,报告不一致,煎剂对小白鼠实验性结核病有效,但对豚鼠则无效。试管内对流感病毒PR株有抑制作用,鼠痞染病毒后,能使之减轻肺部损伤和延长存活日期。对多种皮肤致病性真菌,体外亦有抑制效力,并能杀死钩端螺旋体。

3.解热作用

对疫苗引起发热的家兔静脉注射6%黄芩浸剂4~6毫升,有解热作用,以后有人用大剂量黄芩水煎剂(比上述报告静脉注射黄芩浸剂之量大4~30倍)口服或肌肉住射均未能证实有解热作用,如静脉注射则有轻微解热作用,此情况与静脉注射生理盐水一样,黄芩5克/公斤亦不能使热穿刺法致热的家兔退热。但腹腔或静脉注射黄芩甙,口服黄芩煎剂,对疫苗或酵母致热的家兔均能解热。上述研究结果不一致,可能由于植物来源多未作生药学检定,品种混乱,粗制剂静脉注射影响血压,亦能干扰解热作用。因此黄芩是否有解热性质,有待进一步研究。黄芩提取物对正常家兔无降温作用。

4.降压、利尿作用

黄芩酊剂、浸剂、煎剂、醇或水提取物、黄芩甙对麻醉犬、猫、兔静脉、肌肉注射或灌胃,均可引起降压作用。浸剂口服能降低正常及慢性肾性高血压犬的血压,酊剂可使神经性高血压犬血压回至正常。浸剂口服的降压作用,以云南产者为最佳,河北次之,西北的较差。黄芩的降压原理,一般认为系直接扩张血管,也可能作用于血管感受器,反射地引起降压。黄芩同属植物Scutellaria galericulata则无降压作用。在急性利尿实验中,黄芩甙元作用最强,汉黄芩素次之,黄芩甙更差。黄芩醇提取物及煎剂亦有利尿作用。

5.对血脂及血糖的作用

黄芩及三黄制剂(黄连:黄芩:大黄为1:1:1)对正常家兔血清中总胆甾醇/总磷脂之比值无影响,但能降低饲养胆甾醇7周后家兔的此种比值,对切除甲状腺家兔的此种比值,三黄制剂亦能降低之。黄芩能使血糖轻度上升。

6.和胆,解痉作用

黄芩煎剂和乙醇提取液可增加犬、兔胆汁排泄量,黄芩甙元较黄芩甙作用明显,汉黄芩素无影响;黄芩甙使结扎总输胆管的家兔在1~6小时内胆红素增高,但24~48小时后则使之降低。黄芩酊剂、煎剂对在位肠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酊剂可拮抗毛果芸香碱引起的肠管运动增强现象,切断迷走神经后并不影响其作用,用小白鼠小肠段进行解痉的效价测定,汉黄芩素只有弱的解痉作用,黄芩甙元则无解痉效力。

7.镇静作用

黄芩甙能抑制小白鼠的自发活动,作用强度与剂量有关,黄芩煎剂可抑制小鼠阳性条件反射,此作用可能是由于它加强了皮层抑制过程所致,可用于神经兴奋性增高及失眠的高血压患者。

8.其他作用

黄芩根茎的酊剂静脉注射,对士的宁中毒的蛙、猫、狗,可消除强直性痉挛的症状,并使动物免于死亡。黄芩甙、葡萄糖醛酸可降低小鼠士的宁中毒死亡率,前者10毫克就能提高其半数致死量约2.5倍。从测定四氯化碳中毒小鼠的肝糖元含量,以葡萄糖醛酸组含量较高,黄芩甙次之,黄芩甙元最低。

功用主治

1.《本经》:“主诸热黄疸,肠澼,泄利,逐水,下血闭,(治)恶疮,疽蚀,火疡”。

2.《别录》:“疗痰热,胃中热,小腹绞痛,消谷,利小肠,女子血闭,淋露下血,小儿腹痛”。3.陶弘景:“治奔豚,脐下热痛”。

4.《药性论》:“能治热毒,骨蒸,寒热往来,肠胃不利,破壅气,治五淋,令人宣畅,去关节烦闷,解热渴,治热腹中疞痛,心腹坚胀”。

5.《日华子本草》:“下气,主天行热疾,疔疮,排脓。治乳痈,发背”。

6.《珍珠囊》:“除阳有余,凉心去热,通寒格”。

7.李杲:“治发热口苦”。

8.《滇南本草》:“上行泻肺火,下行泻膀胱火,(治)男子五淋,女子暴崩,调经清热,胎有火热不安,清胎热,除六经实火实热”。

9.《纲目》:“治风热湿热头疼,奔豚热痛,火咳,肺痿喉腥,诸失血”。

10.《本草正》:“枯者清上焦之火,消痰利气,定喘嗽,止失血,退往来寒热,风热湿热,头痛,解瘟疫,清咽,疗肺痿肺痈,乳痈发背,尤祛肌表之热,故治斑疹、鼠瘘,疮疡、赤眼;实者凉下焦之热,能除赤痢,热蓄膀胱,五淋涩痛,大肠闭结,便血、漏血”。

11.《科学的民间药草》:“外洗创口,有防腐作用”。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3钱;或入丸、散。外用:煎水洗或研末撤。

宜忌

1.《药对》:“山茱萸、龙骨为之使。恶葱实。畏丹砂、牡丹、藜芦”。

2.《本草经疏》:“脾肺虚热者忌之。凡中寒作泄,中寒腹痛,肝肾虚而少腹痛,血虚腹痛,脾虚泄泻,肾虚溏泻,脾虚水肿,血枯经闭,气虚小水不利,肺受寒邪喘咳,及血虚胎不安,阴虚淋露,法并禁用”。

选方

1.治小儿心热惊啼:黄芩(去黑心)、人参各一分。捣罗为散。每服一字匕,竹叶汤调下,不拘时候服。(《圣济总录》黄芩散)

2.泻肺火,降膈上热痰:片子黄芩,炒,为末,糊丸,或蒸饼丸梧子大。服五十丸。(《丹溪心法》清金丸)

3.治慢性气管炎:黄芩、葶苈子各等分,共为细末,糖衣为片,每片含生药0.3克,每日三次,每次五片。(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4.治上呼吸道感染,肠炎:黄芩切碎,加四倍量水浸泡四小时,过滤残渣,再加二倍水浸泡两次,合并滤液,用20%明矾液倒入浸液中,调节pH为3.5(每100公斤黄芩,需明矾6~8公斤),产生黄色沉淀,静置四小时,弃去上层清液,将沉淀物装入布袋中加水过滤,烘干,粉碎,造粒打片。每次服二至三片。(辽宁《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5.治少阳头痛及太阳头痛,不拘偏正:片黄芩,酒浸透,晒干为末。每服一钱,茶、酒任下。(《兰室秘藏》小清空膏)

6.治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黄芩三两,芍药二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上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伤寒论》黄芩汤)

7.治淋,亦主下血:黄芩四两,细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三服。(《千金翼方》)

8.治吐血衄血,或发或止,皆心脏积热所致:黄芩一两(去心中黑腐),捣细罗为散。每服三钱,以水一中盏,煎至六分。不计时候,和滓温服。(《圣惠方》黄芩散)

9.治崩中下血:黄芩,为细末。每服一钱,烧秤锤淬酒调下。(《本事方》)

10.治妇人四十九岁已后,天癸却行,或过多不止:黄芩心枝条者二两(重用米醋,浸七日,炙干,又浸又炙,如此七次)。为细末,醋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温酒送下,日进二服。(《瑞竹堂经验方》芩心丸)

11.安胎:白术、黄芩、炒曲。上为末,粥丸,服。(《丹溪心法》)

12.治肝热生翳,不拘大Z'bJL:黄芩一两,淡豉三两,为末。每服三钱,以热猪肝襄吃,温扬送下,日二撮。忌酒,面。((卫生家宝方))

13.治眉眶痛,属风热与痰:黄芩(酒漫,炒)、白芷。上为末,茶清调二钱。((丹溪心法))

14.治灸疮血出:酒炒黄芩二钱。为末,酒服。((怪证奇方》)

15.治火丹:杵黄芩末,水调敷之。((G阴沸验方))

16.治产后血渴,饮水不止:黄芩(新瓦上焙干)、麦门冬(去心)各半两。上件,细切。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临床应用

治疗小儿急性呼吸道感染

用50%黄芩煎液,1岁以下每天6毫升,1岁以上8~10毫升,5岁以上酌加,皆分3次服。经治急性上呼吸道感染51例,急性支气管炎11例,急性扁桃体炎1例。治后体温降至正常、症状消失者51例,无效12例。体温多在3天内恢复正常,症状消失多为4天。

治疗慢性气管炎

取黄芩1斤,甘草0.5斤,加水煎煮2次,得煎液3斤;另取生石灰1斤,加冷开水10斤,搅拌浸泡静置24小时,取上清液8斤。将煎液缓缓加入石灰水中,边加边搅拌,至pH呈7~8为止。每次20~25毫升,日服3次。治疗35例,临床治愈2例,显效16例。对单纯型疗效较好。

治疗急性菌痢

取黄芩、诃子等量,以明矾沉淀法提制成粉。每次2克,日服4次,小儿酌减。对症治疗:失水者补液,高热者配合解热剂。治疗100例,平均2.5天症状消失,3.3天大便镜检正常,4.3天大便培养转阴,5.3天临床治愈。

治疗钩端螺旋体病

取黄芩、银花、连翘等量,分别制成黄芩素及银花、连翘浸膏,混合制成片剂,每片重0.5克,相当于生药3.7克。每次10~15片,6小时服1次,小儿酌减。共治65例,其中一个地区收治59例,治愈58例;另一地区收治6例,失败4例,疗效差异甚大,原因有待研究。有效病例服药后,开始降温时间平均为7.5小时,体温恢复正常时间平均为1.8天,临床症状和体征大多在2~5天内减轻或消失。以对中、轻度病人疗效较好,退热较快,对重度晚期病人退热较慢,疗效较差。服药期间未见严重毒性反应,仅少数病例有轻微恶心、呕吐及腹泻现象,停药后即可消失。

治疗传染性肝炎

将黄芩的提取物-黄芩素装胶囊,每粒0.25克。每次2粒,日服3次,儿童酌减。治疗急性传染性肝炎27例,自觉症状和体征均于1月内消失,肝功能恢复正常。其中治疗半月,谷丙转氨酶即降至正常者占74.1%。亦有用黄芩素针剂,每日肌注2毫升(含黄芩素40毫克),1个月为一疗程,治疗急性无黄疸型肝炎13例,基本治愈4例,显效1例,有效6例。另曾配合胎盘组织液每天肌注2毫升,有腹水者配合利尿剂,治疗迁延性肝炎7例,基本治愈4例,显效1例,有效2例;治疗慢性肝炎47例,基本治愈13例,显效6例,有效14例,无效14例。未见明显副作用。

治疗肾炎肾盂肾炎

用黄芩提取物制成5%黄芩素注射液,每次肌注100~200毫克(儿童减半),每日2次。共治20例,治疗期间除配合卧床休息、低盐饮食外,均未兼用其他药物。结果急性肾炎11例,治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复查尿液两次以上均正常)6例,好转(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复查尿液仅有少量红、白细胞)5例;肾盂肾炎9例,治愈、好转(标准同上)各4例,1例用药10天无变化。疗程最长17.5天,最短7天,平均12.5天。治愈病例临床症状的消失时间平均为9天,尿检恢复正常时间平均为15.6天。黄芩治疗肾病所以奏效,可能与其具有抗菌、降血压、利水等作用有关。

治疗高血压病

将黄芩制成20%的酊剂,每次5~10毫升,日服3次。治疗51例,服药前血压均在180/100毫米汞柱以上,服药1~12月后血压下降20/10毫米汞柱以上者占70%以上。一般临床症状也随之消失或减轻。据观察,本药虽经较长时期服用,仍能发挥继续降压作用。无明显副作用。

名家论述

1.《药对》:“黄芩,得厚朴、黄连止腹痛;得五味子、牡蒙、牡蛎令人有子;得黄芪、白蔹、赤小豆疗鼠瘘”。

2.《本草图经》:“张仲景治伤寒心下痞满,泻心汤四方皆用黄芩,以其主诸热,利小肠故也。又太阳病下之利不止,有葛根黄芩黄连汤,及主妊娠安胎散,亦多用黄芩”。

3.《医学启源》:“黄芩,治肺中湿热,疗上热目中肿赤,瘀血壅盛,必用之药。泄肺中火邪上逆于膈上,补膀胱之寒水不足,乃滋其化源。《主治秘诀》云,其用有九:泻肺经热,一也;夏月须用,二也;上焦及皮肤风热,三也;去诸热,四也;妇人产后,养阴退阳,五也;利胸中气,六也;消膈上痰,七也;除上焦热及脾湿,八也;安胎,九也。单制、二制、不制,分上中下也。酒炒上行,主上部积血,非此不能除,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正谓此也”。

4.张元素:“下痢脓血稠粘,腹痛后重,身热久不可者,黄芩与芍药、甘草同用。肌热及去痰用黄芩,上焦湿热亦用黄芩,泻肺火故也。疮痛不可忍者,用苦寒药,如黄芩、黄连,详上下,分梢根,及引经药用之”。

5.李杲:“黄芩,味苦而薄,故能泄肺火而解肌热,手太阴剂也。细实而中不空者,治下部妙”。

6.朱震亨:“黄芩降痰,假其降火也。凡去上焦湿热,须以酒洗过用。片芩泻肺火,须用桑白皮佐之。若肺虚者,多用则伤肺,必先以天门冬保定肺气,而后用之。黄芩、白术乃安胎圣药,俗以黄芩为寒而不敢用,盖不知胎孕宜清热凉血,血不妄行,乃能养胎,黄芩乃上、中二焦药,能降火下行,白术能补脾也”。

7.《纲目》:“洁古张氏言黄芩泻肺火,治脾湿;东垣李氏言片芩治肺火,条芩治大肠火;丹溪朱氏言黄芩治上中二焦火;而张仲景治少阳证小柴胡汤,太阳、少阳合病下利黄芩汤,少阳证下后心下满而不痛泻心汤并用之;成无己言黄芩苦而入心,泄痞热,是黄芩能入手少阴、阳明、手足大阴、少阳六经典。盖黄芩气寒味苦,苦人心,寒胜热,泻心火,治脾之湿热,一则金不受刑,一则胃火不流入肺,即所以救肺也;肺虚不宜者,苦寒伤脾胃,损其母也。……杨士瀛《直指方》云,柴胡退热,不及黄芩,盖亦不知柴胡之退热,乃苦以发之,散火之标也,黄芩之退热,乃寒能胜热,折火之本也。”“黄芩得酒上行,得猪胆汁除肝胆热,得柴胡退寒热,得芍药治下痢,得桑白皮泻肺火,得白术安胎”。

8.《本草经疏》:“黄芩,其性清肃,所以除邪;味苦所以燥湿;阴寒所以胜热,故主诸热。诸热者,邪热与湿热也,黄疸、肠澼、泄痢,皆温热胜之病也,折其本,则诸病自瘳矣。苦寒能除湿热,所以小肠利而水自逐,源清则流洁也。血闭者,实热在血分,即热入血室,令人经闭不通,湿热解,则荣气清而自行也。恶疮疽蚀者,血热则留结,而为痈肿溃烂也;火疡者,火气伤血也,凉血除热,则自愈也。《别录》消痰热者,热在胸中,则生痰火,在少腹则绞痛,小儿内热则腹痛,胃中湿热去,则胃安而消谷也。淋露下血,是热在阴分也;其治往来寒热者,邪在少阳也;五淋者,湿热胜所致也;苦寒清肃之气胜,则邪气自解,是伐其本也”。“黄芩为苦寒清肃之药,功在除热邪,而非补益之品,当与黄连并列,虽能清热利湿消痰,然苦寒能损胃气而伤脾阴,脾肺虚热者忌之”。

9.《本草汇言》:“清肌退热,柴胡最佳,然无黄芩不能凉肌达表。上焦之火,山栀可降,然舍黄芩不能上清头目。……所以方脉科以之清肌退热,疮疡科以之解毒生肌,光明科以之散热明目,妇女科以之安胎理经,此盖诸科半表半里之首剂也”。

10.《药品化义》:“黄芩中枯者名枯芩,条细者名条芩,一品宜分两用。盖枯芩体轻主浮,专泻肺胃上焦之火,主治胸中逆气,膈上热痰,咳嗽喘急,目赤齿痛,吐衄失血,发斑发黄,痘疹疮毒,以其大能凉膈也。其条芩体重主降,专泻大肠下焦之火,主治大便闭结,小便淋浊,小腹急胀,肠红痢疾,血热崩中,胎漏下血,挟热腹痛,谵语狂言,以其能清大肠也”。

11.《本经逢原》:“昔人以柴胡去热不及黄芩,盖柴胡专主少阳往来寒热,少阳为枢,非柴胡不能宣通中外;黄芩专主阳明蒸热,阳明居中,非黄芩不能开泄蕴著,一主风木客邪,一主湿土蕴著,讵可混论。芩虽苦寒,毕竟治标之药,惟躯壳热者宜之,若阴虚伏热,虚阳发霉,可轻试乎?其条实者兼行冲脉,治血热妄行,古方有一味子芩丸,治女人血热,经水暴下不止者,最效”。

12.《本经疏证》:“仲景用黄芩有三耦焉,气分热结者,与柴胡为耦(小柴胡汤、大柴胡汤、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桂枝汤);血分热结者,与芍药为耦(桂枝柴胡汤、黄芩汤、大柴胡汤、黄连阿胶汤、鳖甲煎丸、大黄蟅虫丸、奔豚汤、王不留行散、当归散);湿热阻中者,与黄连为耦(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生姜泻心汤、葛根黄芩黄连汤、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以柴胡能开气分之结,不能泄气分之热,芍药能开血分之结,不能清迫血之热,黄连能治湿生之热,不能治热生之湿。譬之解斗,但去其斗者,未平其致斗之怒,斗终未巳也。故黄芩协柴胡,能清气分之热,协芍药,能泄迫血之热,协黄连,能解热生之湿也”。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18:1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