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吉林大学物理系 |
释义 | 吉林大学物理系是2001年4月原吉林大学、吉林工业大学、白求恩医科大学、长春科技大学和长春邮电学院等五所院校的物理系(室)合并而成的,下设4个系和5个中心,分别是凝聚态物理系、光信息科学与技术系、应用物理系、声学与微波物理系和物理实验中心、公共物理教学与研究中心、理论物理研究中心、物理实验中心、原子核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物理应用开发中心。 简介吉林大学(原东北人民大学)始建于1946年,是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后在东北地区诞生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当时中央教育部从全国部分高校抽调一批知名的专家学者来东北人民大学创建物理系。他们当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固体物理学家余瑞璜教授(已故);全国政协副主席、两院院士、原中国工程院院长、著名核物理学家朱光亚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理论物理学家吴式枢教授;著名金属物理学家郑建宣教授;著名金属物理学家霍秉权教授;著名固体物理学家苟清泉教授等都为物理系的创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吉林大学物理系经几代物理学家励精图治,呕心建设,不断发展壮大,相继从物理系分出的单位有中科院长春物理所、吉林大学电子工程系(原半导体系)、计算机科学系、吉林大学原子与分子物理研究所、超硬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材料科学系与材料科学研究所等。物理系为国家的教育事业和吉林大学的学科发展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历史沿革吉林大学物理系是由东北人民大学物理系发展而来的,已经度过了她的五十华诞。回顾当年的创建历史,令人敬仰神往。 1949年在一片废墟上建立起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财力困难,人才奇缺。东北地区背靠苏联,是全国的工业基地,苏联援建的工程有许多建在东北地。当时一个突出的问题是缺乏经济建设人才,而东北地区高等院校却很少。1952中央决定在东北地区建立一所能与国际交流的综合性大学。东北人民大学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创建的。 共产党亲手建立的东北人民大学有着优良的革命传统。1950年6月美国发动了侵朝战争,9月东北人民大学奉命由沈阳迁往长春,从东北人民政府下疏散命令到最后一批学生抵达长春仅仅用了12天时间。1952年就是以这样的革命精神使东北人民大学物理系横空出世,拔地而起。余瑞璜、朱光亚、吴式枢、勾清泉、霍秉权、郑建宣、高墀恩、黄振邦、解俊民等一批优秀的物理学家主动放弃原有的优越生活、工作条件,以高昂的热情奔赴长春,投入到东北人民大学物理系的创建工作。这里不仅天气寒冷,而且是白手起家。当时,国家急需建设人才,客观上不容许物理系在招收学生,只能是“说干就干”,立即招生开办,边建边教。一、二年级有其他院校调入48名学生,1952年招收150名学生,1953年招收150名学生,1954年招收210名。7名教授 、2名副教授、4名讲师、11名助教和2名党政干部,这就是当时物理系的全部师资队伍。为了学习苏联,24名教师首先突击学习俄语,在建立实验室、编写讲义的同时,承担着五百多名学生的教学任务,困难可想而知。第一流的物理学家融入了东北人大的传统作风,夜以继日的工作着。教授 、副教授人人都同时主讲两门课程,还要带学生毕业论文;实验室是边建设边上实验课,订购的仪器设备没到货,就带领学生到长春地质学院去上课,或者从师范大学借用实验仪器;经费不足,有的教师就用自己的薪水购买实验室用的工具和零配件。这种忘我无私的拼搏精神,对东北人大物理系的创建和迅速崛起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它使东北人大物理系在短短的几年之内便屹立在全国大学物理系的前列。 建系初期,学生来源相当困难,一是曾被日伪统治的东北地区高中毕业生很少;二是当时多数学生报考工科,很少有人愿意学习物理。物理系招生都是被跨专业分配的,不安心学习物理。有的学生说:“天不怨,地不怨,就怨自己没报公学院。”“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念东北人大。”当时物理系做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专职党政干部只有一人,面对500多名学生,与教师一起开展了深入细致的思想教育,使学生专业思想稳定,安心学习物理专业。物理系创伊始就形成了“教学认真负责,教师严格要求,学生刻苦学习”的优良风气。在东北人大,人人皆知“物理系的学生最用功”。当时,每周六晚上,学校礼堂放映一部电影,可是物理系的学生教室却是灯火辉煌,焚膏继晷。有人曾经做过统计,某周六晚上物理系的500多名学生中只有7人去看电影,其余学生几乎全部在教室或寝室里看书学习。 春风化雨,辛勤的耕耘结硕果,东北人大物理系的学生个个成才,1954年毕业的22名学生中,已有2人成为中科院院士,1956年毕业的学生中,已有1人成为中科院院士。 师资状况物理系截止至2009年有教职工141名,其中教师96名,博士生指导教师12人,教授29人,副教授38人,来物理系工作的博士后有9人。物理系十分重视学术交流,每年都有许多国内外学者来系里访问讲学。吉林大学聘请的物理学名誉教授和客座教授有著名的物理学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杨振宁教授;著名的物理学家、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台湾科学院院士张立纲教授;著名的物理学家、美国科学院院士J。B。Goodenough教授等十一位著名的物理学家。已先后有六十多位教师被派往欧美等国家进行高级访问研究或进修,并带着丰硕的研究成果归来,开拓了许多物理学前沿领域的新研究方向。 获奖状况以十几位有影响的物理学家为学术带头人,开辟了具有特色的前沿基础科学研究和应用研究方向等30多个,取得丰硕的科研与教学成果。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等6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0余项;王秉超教授等的《物理演示与实习实验基地建设》获1997年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物理系已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0项、高等学校博士点专项科研基金14项、国家攻关项目和国家“863”项目6项。目前物理系在研项目26项,总经费845万元。近几年来物理系教师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的论文,平均每年有30余篇被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收录。在1994年公布的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结果中,高锦岳教授(现任物理系主任)发表在《光学通讯》杂志上的论文,进入全国单篇论文被引用次数最多的个人前八名。1996年进入前三名。 人才培养物理系采取多层次的办学形式,除计划内招收本科生、研究生外,还有成人教育、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和应用型研究生等。浓厚的学术氛围和良好的育人环境,吸引了一批优秀人才来物理系学习。物理系为学生提供了多媒体的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在设立的专供学生使用的微机室中,有60多台微机均已上网,有物理演示与实习实验基地供学生实习用。同时,为了更好地激励学生学习,学校和系里为本科生和研究生设立多种奖学金。有新生奖学金、学年奖学金、宝钢奖学金、建行爱心基金助学金、华正助学金、单项奖学金、东荣奖学金、实德奖学金、展虹奖助学金、系友奖学金、中科院奖学金、金石置业奖学金、宏大助学金、沈阳光电子奖学金和唐敖庆奖学金等。现在每年在读博士生40人左右,硕士生100人左右,本科生550人左右。有成人教育计算机应用专业大专生350人左右。另外,还有一些外国留学生来我系攻读硕士研究生。自1994年开始,每年从中学选拔一批优秀高中毕业生和全国物理奥林匹克竞赛获奖者进入“基地班”学习,“基地班”实行单独培养,学士——硕士——博士贯通制。94级、95级和96级“基地班”毕业生中有60%以上的学生被保送为硕士研究生。 物理系已经培养出本科毕业生7000余人,硕士研究生600余人,博士研究生70余人,出站博士后5人。近年来,本科毕业生的分配一直保持良好的势头,除选择读研究生、出国和到一些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工作外,还有许多同学选择一些知名企业就职。如:深圳的华为、上海贝尔、北京松下等。每年的研究生毕业生更是供不应求。物理系的毕业生遍布亚洲、欧洲、美洲等世界各国。并有相当一部分成为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毕业生中有陈佳洱教授(现任北京大学校长)和宋家树教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著名理论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吴式枢教授在物理系执教 获得荣誉1985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立首批的物理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1986年凝聚态物理被确定为国家重点学科专业; 1998年凝聚态物理、光电子和光学被确定为“211工程”重点学科专业 1993年物理学科被确定为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 1997年物理学科被国家评为一级学科博士权授予单位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