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吉都 |
释义 | 吉都本名其米多杰,本是西藏墨脱县墨脱村的一位普通村民。他从背夫、马帮起家,勤劳致富,成为“墨脱首富”。并且他富而思进,带领众乡亲共同致富,让墨脱村成为了富庶一个的村庄。 姓名:吉都(原名:其米多杰) 出生:1959年 民族:藏族 吉都原是墨脱县墨脱村的一位普通村民。11岁那年,只因墨脱不通公路,他开始做起了背夫,那时,他只为驮回赖以生存的食盐;19岁他又加入了墨脱的马帮行列,那时,他只为能在生产队多挣点工分改善全家人的生活条件;26岁他开始有了自己的两匹马,赚的钱也开始都是属于自己的;40岁买回了村里的第一台拖拉机,“机械化”开始进入了他的生活,“ 小康生活”对吉都一家来说慢慢地不再是遥远的梦…… 第一个有了自己的马匹,第一个买回缝纫机,第一个买收音机,第一个买电视机,第一个买拖拉机,第一个买小汽车,第一个买挖掘机……在只有95户、500人的墨脱村,到现在,吉都都记不清自己创造了多少个第一。 从最初迫于生计当背夫、跑马帮,到现在拥有2辆农用车、1台挖掘机、2辆“4500”丰田越野车、 2台装载机,固定资产700多万、年收入60多万元,回忆起30多年来的点点滴滴,吉都,这位刚刚50岁的“墨脱首富”脸上显现出的不仅有对创业艰辛的深刻记忆,更多的是对改革开放政策和时代发展变化的深切体会:“可以这样说,三十多年来,我发家致富的经历是和改革开放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没有改革开放,就不会有我吉都的今天。” 行走在墨脱山间险道上的年轻背夫 作为全国惟一不通公路的墨脱县,素有“高原孤岛”之称,成百上千吨的物资、粮食、药品、甚至包括修建房屋用的钢筋、水泥、铁皮及一切生活用品都是论件论斤全靠人背马驮一步步翻雪山、过塌方、穿峡谷背入运进。背夫,这个词对于墨脱人来说,有着太多的辛酸和深刻的记忆。而吉都,就曾经是这些行走在墨脱那山间险道上背夫中的一员。 “当时,我是哭着走上了做背夫的路的。”吉都清楚地记得,在11岁的时候,他就随同乡邻一起翻过多雄拉雪山,前往米林县派镇墨脱物资转运站驮盐巴。因为父亲身体不好,母亲残疾,家中的独子、11岁的吉都便早早地挑起了家庭的重担。就这样,1969年,在通往米林派镇的背夫运输大军中,又多了一位少年的身影。还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即使是对于像吉都这样冒着生命危险翻雪山、过塌方、穿峡谷的背夫来说,加入生产队背夫运输物资大军将墨脱急需的物品运进来的初衷,也只不过是为了多挣些工分,能在种田之外多一份家庭收入。在回忆起当时挣工分养家的岁月时,吉都说:“因为墨脱到派镇基本上没路,当时,大家都是排成一排,前后照应着走。一路上‘嘿嘿’的号子声连绵不绝,要是谁的号子断了,回头一看,准是掉到崖下去了。” 吉都告诉我们,一个成年男子能背160斤,一个成年女子最多只能背100斤,除了路的因素不敢多背外,还有就是一个来回至少也要13天时间。 1977年,吉都19岁,他终于可以背上160斤重的物资了,这对吉都来说一直是一个值得自豪和纪念的年份。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在驮运物资的道路上,马匹、骡子渐渐地多了起来。吉都开始加入了马帮的行列。他一边背着160多斤重的东西和赶着驮满物资的马匹,一边在心里仍然默念着可以挣得的工分…… “ 可以买马了,挣得的钱也全都是自己的” 1984年,对于吉都来说是一个“伟大的”转折点。按照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上级突然告诉我,可以买马了,挣得的钱也全都是自己的”。同时,吉都深有感触地告诉我们:“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墨脱村的群众的思想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以前干活没有积极性,粮食不够吃;改革开放后,自由了,积极性高了,家家户户也都开始有了存粮”。 实际上,1984年,这一年,不仅对于吉都,对于整个西藏来说,也是一个有着重要意义的年份。这一年,自治区党委在拉萨召开了三届二次常委扩大会议,会议就进一步解放思想,贯彻落实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和第二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西藏经济发展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决定继续实行两个长期不变的政策,即“土地归户使用,自主经营,长期不变”、“牲畜归户,私有私养,自主经营,长期不变”,并制定了《西藏自治区党委关于农牧区改革若干政策规定》,其中就包含了“鼓励发展多种经营,扶持帮助各种专业户、重点户,允许雇请帮工、学徒”等内容。 于是,吉都靠着党的政策和10多年来做背夫、跑马帮攒下的钱,买下了属于自己的两匹马。对此,他如是说:“当时,一匹马400元钱,对于那时的生活水平来说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啊?!但也值得,赶着两匹马跑一趟下来,按每斤6毛钱计算,可以赚得200多元的收入。虽然由于气候、交通等自然条件的原因,一年只能跑四、五趟,但每年总算可以挣得上千元的收入。”从此,吉都告别背夫走上了马帮之路…… 尽管有了自己的马匹,吉都的马帮生涯仍然充满了艰险和惊心动魄的经历。他也记不得有好多次身处险境了。他说:“每次虽然免不了会损失马匹或一些物资,但每次都能化险为夷,带着收获平安归来。”就这样,吉都的马匹越来越多,从2匹到5匹,最后一直到12匹之多。这时,他开始雇起了伙计帮助跑马帮,自己也开始当上了名副其实的“马帮帮主”。他说:“这时,跑一趟下来就能够赚好几千元,一年下来也就能够赚到上万元的收入了。” 依靠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和自己的艰辛努力,吉都一家逐渐富裕了起来,生活也慢慢地得到了改善,同时吉都也就创造了那个时候带有时代明显印记的墨脱村里的诸多 “第一”:第一个有了自己的马匹,第一个买回缝纫机,第一个买收音机,第一个买电视机…… 富而思进 带领众乡亲共同致富 1994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进一步明确了加强西藏工作的指导思想,落实加快发展和维护稳定的各项措施,努力开创西藏工作的新局面。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又给雪域高原的稳定和发展注入了新的强大生机和活力,改革开放的春风不断滋润着雪域高原儿女的心田。一直备受世人关注的“ 高原孤岛”墨脱的交通,在我区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进程中,也更是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和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随着国家逐年对墨脱交通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通往墨脱的公路渐渐实现了从波密县到扎木镇距墨脱80公里处(当地人俗称80K)和80K到墨脱县城的公路分季分段通车,墨脱的改革开放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墨脱村村民吉都又开始了他新的致富计划…… 吉都看到扎墨公路实现了分季分段通车,1998年,他卖掉了跟随自己多年的马匹,兴冲冲地跑到拉萨买了一台小四轮,准备利用能够分季分段通车的扎墨公路搞 “机械化”运输。可让吉都没想到的是,不仅自己费力花了10多天时间才将小四轮颠颠簸簸地开进县城,而且小四轮在墨脱的“公路”上根本就不管用,很快就报废了。于是,在2000年夏天,他又下决心贷款2万元,买了一辆农用车,结果不到两个月时间,通过转运物资,很快就赚了15万元,迅速地还清了贷款。就是从这个时候起,吉都彻底告别了跑马帮的岁月,他也更加坚定了买汽车跑”机械化”运输的信心。渐渐地,小轿车、装载机、挖掘机也都开始慢慢地进入了吉都的生活。到现在,他已经拥有2辆农用车、1台挖掘机、2辆“4500”丰田越野车、2台装载机,固定资产700多万、平均年收入达到60多万元。他不仅参与从 80K到墨脱县城的物资运输,还跑起了墨脱到波密的夏季客运,参与墨脱县县城的建设…… 在富而思进道路上越走越欢的吉都并没有忘记乡亲们,因为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一名党员,是墨脱村的党支部书记和一村之长。吉都不仅热心为村里群众致富出点子、找门路,还将村里的富余劳动力和困难群众吸收到自己的工程建修队和运输队伍里来,让群众跟着自己一起发家致富。到现在,墨脱村村民跑马帮的跑马帮,搞汽车运输的搞运输,纷纷盖起了新房,村里30%的群众拥有了东风车,家家年收入平均已突破2万元。 2005年,这对吉都来说,又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这一年,在墨脱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他组建了墨脱县第一支农牧民护路队。这个由30名群众组成的队伍,专门负责从80K到墨脱县城的护路和保通任务。 吉都说:“路,对墨脱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墨脱人盼望路通的愿望一刻都没有停止过,护路保通是我们应尽的义务和责任”。是的,墨脱的路实在是太重要了。未来两年时间内,随着嘎隆拉隧道的贯通,墨脱的路将不再是问题,墨脱人也将永远告别背夫、马帮的历史。而在这样的背景下,吉都他们又有什么新的致富计划呢? 在采访的最后,吉都充满期待地告诉记者:“现在我正在筹建一个砂石厂,为墨脱通路之后的建设和发展做好准备,迎接新一轮的创业机遇,为墨脱明天即将到来的发展热潮,为带领更多的群众脱贫致富贡献自己的力量”。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