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包头银河广场 |
释义 | 银河广场位于包头市中心,南临钢铁大街,西靠民族东路,总面积约10万平方米,绿地面积占总面积的85%以上,建成于1998年。它立足"服从于现代城市的生态要求,服务于城市居民的休憩要求",突出开阔、舒朗、生动、有时代气息、有气魄与活力的特点,从色彩、构图和造型上力求丰富多彩、变化多姿。 基本简介银河广场中心部位的喷泉是以包头市的行政区划版图为外轮廓,是集音乐喷泉、水幕电影、激光表演系统"三位一体"的现代化人工综合水景。这三套表演系统在广场上空交替演示,把包头 市的夜空装点得更加灿烂,绚丽多姿。别具特色的是,银河广场的草坪上放养鹿群,鹿群与游人和谐相处,体现了包头的蒙语意思“有鹿的地方”。 近年来,包头市的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一座座现代化建筑拔地而起,宽阔的街道两边处处花草树木,130多处城市广场、喷泉、水幕电影尤其值得包头人自豪。全市人均绿地面积已达到10.6平方米,建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5%,市内有1万平方米以上绿化休闲广场35个,城市的美化、绿化、亮化上了一个大台阶,城市品位显著提升,成为包头市民和外地游客休闲避暑的好去处。 银河广场欢迎您来到包头银河广场。银河广场位于包头市中心黄金地段,南临钢铁大街,西靠民族东路,总面积约10公顷,绿地面积占总面积的85%以上。它立足“服务于现代城市的生态要求,服务于城市居民的休憩要求”,以绿色、休闲为主题,突出银河的“璀璨”特点,辅以喷水池、彩色园路、大板块花带,突出大面积开阔草坪,配置多种亚乔木、灌木,从色彩、构图和造型上力求丰富多彩、变化多姿,体现出开阔、舒朗、生动、富有时代气息和生命力的感觉。喷泉是银河广场的中心部位,以包头市的版图为外轮廓,是音乐喷泉、水幕电影、激光表演“三位一体”的综合水雾景观,在1999年广场建成之初国内尚属首家。白天,广场绿草如茵,鹿鸣呦呦,80多只梅花鹿与游客嬉戏;夜间,音乐喷泉、水幕电影、激光表演三套表演系统在广场上空争相演出,闪闪烁烁,如海市蜃楼、似人间仙景,与电子花柱、多彩树灯和各种艺术灯饰交相辉映,把包头市的夜景装扮得更加灿烂,绚丽多姿。 广场平均日接纳游人达5000多人,夏、秋之季最高峰游人达数万,受到当地市民和中外宾客普遍好评和赞誉,银河广场已成为展示包头市景观和形象的一道亮丽窗口。 阿尔丁广场这里就是包头市的阿尔丁广场。“阿尔丁”,蒙古语意为“人民”。阿尔丁广场位于市政府大楼前方,北依钢铁大街,东是金融大厦,西为国贸大厦,南面是市内最大的街心公园——青年园。阿尔丁广场最初于1989年建成,是包头市政治、文化和市民休闲娱乐活动的重要场所。2003年,改造工程奠基。广场除突出“政治文化活动中心”主题外,特别体现了以“阿尔丁”(人民)为本,简洁、庄重、典雅、亲切,采用新型材料和现代科技手段,充实、完善广场服务功能,提升档次和文化品位,成为代表包头市形象的标志性广场。阿尔丁广场面积为6.27公顷,其中绿化面积为2.4万平方米,硬化面积3.84万平方米(包括旱地喷泉占地2916平方米)。引人注目的是广场上空盘旋的和平鸽。特别突出的是广场北边市政府大楼正前方那飘扬的鲜红的国旗和汉白玉旗杆座。每逢重要节日,和平鸽哨在蓝天回响,鲜艳的国旗迎风飘扬,人们纷纷来到广场观看隆重的升国旗仪式。 请到广场南部看一看包头市最大的街心公园——青年园。青年园长800余米,宽20米,占地1.78公顷,南、中、北三段呈带状分布。公园美观大方,外侧绿草环绕,中植乔木、灌木、绿篱、花草,还有造型各异的凉亭、雕塑、花坛、花架、景墙等山石小品点缀其间,组成了不同的景色,体现着青年人的蓬勃、追求、向上、奋进的时代特征,与阿尔丁广场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友谊广场是一座文化气息浓郁的大型文化休闲广场。它以休闲娱乐为主要功能,绿化集景、水景、雕塑独具特色。广场位于阿尔丁南大街与友谊大街道路交叉处,东临阿尔丁大街,北临友谊大街,占地面积8.5平方米,2000年8月底投入使用。分布于友谊广场中的十几尊富有浓郁民族特色的雕塑作品是形成友谊广场独特文化内涵的力作,而树立在友谊广场中心的九根花岗岩文化浮雕柱则为点睛之笔。文化柱造型采用东、中、西畜牧民族地区“草原石人”的巨石柱样,兼容中国新石器时代良诸文化遗址和红山文化遗址出土的玉琮造型精华。文化柱的浮雕以汉代画像石的手法,体现简洁、古朴、粗犷的艺术风格。九根文化柱分为三组,第一组由2根石柱组成,主题为“远去的驼铃”。“狩猎”、“出行”的画面浓缩了昔日游牧民族的生活场景,回荡耳畔的声声驼铃温暖着鹿城人民深厚的民族情结;第二组由4根石柱组成,主题为“民族风情”。“欢乐草原”、“牧歌”、“那达慕”、“琴声悠悠”四幅画面展示了大草原浓郁的民俗风情,弘扬了民族精髓;第三组由3根石柱组成,“巨变”、“草原明珠”和“远飞的大雁”则突出了具有现代化气息的草原钢城。整个雕塑作品形象生动、大气磅礴,一根根石柱犹如一幅幅历史的画卷,讲述着包头这座文明古城的历史变迁和人文情怀,歌颂了包头城市发展的日新月异和建设者们的丰功伟绩。像众星捧月,如霞烘日出,九根文化柱自北向南呈圆弧形依次排列围绕在音乐喷泉的四周,将直径30米的彩色音乐喷泉中的以两只互握的手为造型的雕塑突现出来,鲜明地展示了广场“友谊”的主题。分布于广场北入口和东入口处的小型雕塑群是广场投入使用后设置的,“上学去”、“种子”、“乳香飘”、“草原雄鹰”、“牧趣”等小型雕塑,造型古朴、情趣盎然,突出景为人设、人为景感、见景生情、情景交融的设计理念。友谊广场塑造绿化景观的理念也十分独到。在植物种植方面,主要从季节变化角度进行规划设计。广场中部以大面积的庭园树花、灌木花带及景石为主;东北角体现的是春季景观,以早春开花的植物山桃、连翘、垂柳等为主;西北角体现夏季景观,以大线条的绿带、花带为主景,夏季时呈现出山花烂漫的景观效果;西部以秋季景观为主,多种植白蜡、火炬树、卫矛等秋色叶树种;东南入口两侧则以冬季景观为主调,以常绿树种为主。此外,采用花坛和花镜镶嵌在草坪与铺装场地之间,形成了姹紫嫣红、色彩缤纷、锦带环绕、花团锦簇的软硬过渡带,渲染出一份欢快、愉悦的节日氛围。友谊广场的规划设计不仅注重环境景观的绿化美化效果,同时更关注人群的“停、留”,强调不但要有规模,更重实用,突出“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宗旨。广场的休闲区、健身区、游乐区、色彩明快的伞状休息亭、50米长的休息长廊、宽敞的网球场地、半圆形欧式流水柱廊、爬满绿色攀缘植物的欧式花架廊、璀璨夺目的“钻石街灯”……无不让游人感叹包头广场文化的大手笔。 九原文化广场九原文化广场位于九原区沙河镇黄金地段,占地面积4.68万平方米,工程耗资750万元,2000年8月28日投入使用。九原文化广场是具休闲、娱乐、集会、演出等多项功能的综合性文化广场。广场总体设计兼具园林式、草坪式、下沉式、隆起式、水景式风格,多层次的建筑景观、绿化景观、水体景观给人强烈的时代气息,形成了独具九原区特色的广场文化底蕴。九原文化广场由时代广场区、振兴广场区、文化广场区及外围绿色区域组成。三大场区周边设置的起伏舒缓的山丘,以疏林草地为主,其间有自然流畅的游步小径和散置的山石,精心选择的花、草、树点缀其中,构成野趣十足的半自然景区。孩子们的翻滚、笑闹,情人们的依偎、呢喃……生活的美好在这里尽情释放。徜徉在九原区文化广场,欣赏着九原区独特的广场文化底蕴,倾听着九原区经济社会的巨大变化,感受着九原人民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天鹅湖广场在天鹅湖广场,主要看的是湖,赏的是水。天鹅湖广场位于青山区厂前路与青山路、民主路和奔驰路之间,与鳄鱼湖公园及一机儿童乐园彼此相连,面积10.8万平方米。湖是人工湖,面积4.4万平方米,水清见底,各色游鱼悠闲自在;山是假山,山景6000平方米,小巧玲珑。彩石铺就的曲径,碧绿舒展的草坪,被几万株开花的、绽穗的、挂果的、亮叶的树木点缀烘托着,把个天鹅湖装饰得如诗如歌。更有那石拱桥、观景楼、茶室、蘑菇亭、鹅舍、双拥纪念碑等园林景点,无不使人流连忘返。步入天鹅湖广场,徜徉湖边小路,正是:情在水上漾,昊空与明湖一色;人在画中游,天鹅共朝霞齐飞。 生态园林游 朋友们,包头市是草原上的城市,生态园林也很具特色。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当属成吉思汗草原生态园、阿尔丁植物园和新世纪青年生态园。草原上的城市不算稀奇,城市中的草原世界却少有。游览包头生态园林,体验包头广阔豪迈的风情,包你满意、包你难忘、包你感叹。 成吉思汗草原生态园镶嵌城中的成吉思汗草原生态园,是全国乃至亚洲城市中绝无仅有的“城中草原”。它的面积770公顷,园长约4.1公里,宽2.2公里,蒙古包、敖包、搏克场、赛马场,气势恢弘;生态园位于青山区三鹿城碑东建设路以南,东西迤逦十华里。东部以红柳为多,西部以小叶杨为主,草地约380多公顷。巨大的仿榕树搭建的门庭,古朴无华,荫郁葱茏,门庭四周鸟语花香,溪水潺潺,往来游人如织。园中设民族文化博览、民族体育竞技、休闲度假、天然湿地、草原风光、生态科普等8个功能区,是集生态、宣传、旅游、文化、教育、科研等为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草原生态园。进入生态园,地势起伏,蓝天碧水,水草丰美,鸟语花香,天然自在;丛林中鹿鸣呦呦,孔雀嘎嘎,布谷、百灵、山雀鸣叫,虫吟蛙唱,时有山鸡、獾子、狐狸出没……纵目远眺,丛林、古原、鹿群、敖包,大野鸣禽,牧人放歌…… 林间小木屋,传统蒙古包,蒙餐、鹿宴、缠绵的地方小戏二人台、质朴的爬山调、悠扬的马头琴、豪迈的蒙古长调……一切都是那么自然和谐。特色的餐饮文化,吸引着八方来宾。游客还可乘坐观光电瓶车,游览全园,并可参与骑马、射箭、搏克等民族特色的竞技活动。 园中的风情园、成吉思汗宫演绎着古战场的悲壮,具有雄才大略的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雕塑身披战袍。 园中的圣鹿园,是由内蒙古大圣集团投巨资兴建的包头市第一座以养鹿为特色,集旅游餐饮为一体的休闲娱乐场所。圣鹿园内绿草如毯,绿树成荫,繁花似锦,空气清新。园内驯养散放的梅花鹿自由地徜徉在蓝天白云下,绿树鲜花间,与游人相亲相谐,其乐融融,构织出一幅人与自然和睦相处、和平友爱的图景,成为生态园旅游的一大亮点。 这里的鹿产品全国连锁专卖。鹿茸、鹿鞭、鹿胎膏、鹿酒、鹿茸茶,货真价实,成为名副其实的鹿城特产,健康礼品。 游罢成吉思汗草原生态园,是否令你心旷神怡,终生难忘,回味无穷?这就是成吉思汗草原生态园的魅力!这就是城市中的草原,这就是草原上的城市! 阿尔丁植物园 走进阿尔丁植物园,你会被一种大自然所赐予的美所感染,各种花草、树木、馆阁、小河、湖水,在蔚蓝的天空衬托下,显得玲珑婀娜,风姿怡人。站在万木花丛中,你只要轻轻地吸上一口气,所有的疲惫与烦恼会顷刻间化为乌有,换来的是一身轻松和愉悦。 阿尔丁植物园面积90.4公顷,人工湖1.5公顷,分东、西两园,是集科普、科研、文化、休闲、健身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专业性公园,其中最突出的是百花争艳、四季如春的花苑。植物科普游览区,共分为月季园、牡丹园、沙生荒漠植物园、灌木园、树木园、攀缘植物园、宿根花卉园、草花园等八大专类园,引进各类植物53科、450个品种,生产温室12000平方米。阿尔丁植物园是集科普、科研、文化、休闲、健身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园林。 花苑是植物园或说是包头市的窗口,其整体结构完全由玻璃构建。整个花苑由东、中、西三个万米大厅组成。花苑里的花木逾万种,空气清新四季如春,琳琅满目的各种花草鱼虫令人目不暇接,整个花苑无处不散发着春的气息,花的芬芳,绿的清香。尤其在祖国北方的高寒地区,步入花苑,简直像到了西双版纳的天然植物博物馆,令人眼花缭乱。本市一位诗人有《调笑令》一首:“花苑/花苑/百媚千姿争艳/仙客来会金橘/梅兰竹菊雾迷/迷雾/迷雾/踅入牡丹深处。”正是写的这种意境。 出了花苑,漫步在人工湖畔,一池碧绿的湖水泛起层层粼光,小桥流水、亭榭奇石构成一幅幅多彩的美景。湖中金鱼自由地游弋,为你做出各种游姿。 漫游整个植物园,尽享着传统的造园雅致风情与现代城市生态环境景观的设计理念,感受着这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曲径通幽更是植物园的一大特点。走在弯弯曲曲的石板小径上,两旁的名贵花草树木都会向您招手致意,每个地段,都有关于它们的标志及它们生长规律的介绍,您认识了它,它同时也认识了您。西园林密景深,园中漫步,情在绿中生,绿在醉里看…… 阿尔丁植物园,绿的世界,生命的摇篮,是大自然,不不,是包头的建设者们献给包头人民和四海宾朋的一份珍贵财富。 新世纪青年生态园包头市新世纪青年生态园,占地面积约1000亩,国家3A级景区。始建于1999年4月,是融艺术、科学和民族文化为一体的生态基地。它位于包头市建设路立交桥200米处,距东河区5公里,距青山区8公里,距东河火车站12公里,距飞机场14公里,事实上是包头市的中心地带。经过几年的建设,现已建成规模较大的一所综合性的生态基地。园内有草原区、纪念林、餐饮区、篝火台、别墅区、驼鹿苑、科技农业示范区、两栖动物爬行馆、卡丁车游乐场、自由烧烤区等几个部分组成。其中人工草原位于园区中央,面积125亩。草本、地被植物相互配置全园。体态高低错落,叶色相互衬托。人们旅游来到这里,在树林里徜徉几圈,就着石凳石桌摆一席野餐,围着篝火跳两圈锅庄,为改善环境和满足人民休闲生活的需要,提供服务内容较丰富的自然、优美的生活环境,给游人带来美好的意境、美的享受。 三鹿城碑传说,在遥远的年代,塞北高原有一个鹿鸣呦呦的地方叫“包克图”(即今包头)。约半个世纪以前,一批拓荒者在一个黄沙漫漫的地方规划兴建一座现代工业城 ——包头。三鹿城碑坐落于昆区、青山区、东河区三个区的交会点——工人文化宫前。全市大动脉钢铁大街在这里终点,建设路在这里开始。三鹿城碑为包头建筑设计研究院(当时的包头市建筑勘察设计研究院)设计。整座城碑高度为20.6米,基本分上下两部。下部约占碑高6/7,状如拔高的三足之鼎,呈现力与美的完满结合,碑身上部有三个平行的圆,碑的中轴穿过圆心,取三圆同心之意;上部主体部分为三只腾跃且互相追逐的鹿,凌利的鹿角直刺青天,刚健的鹿蹄腾展有力,其寓意象征市三区争先恐后的发展势头。立足城碑下抬头仰望,只见碑身耸立于街市楼宇之间,三鹿腾跃在高天流云之上,设计者的机巧匠心与瞻仰者的憧憬期待在这里融合凝聚为一种精神感应,那是一种吞吐千年,仰慕未来的意境,它既告慰前贤,又昭示后人,不能不让人由衷感慨。它诉说着包头人一个百代传承不灭的志向 ——愿鹿城腾飞! 稀土高新区 从包头站到包头市政府的阿尔丁南大街中段路西,高高耸立着一座风格独特的现代化建筑,这就是闻名于世的包头稀土大厦。这里有现代化的办公楼群、现代化的办公设施、现代化的理念。包头稀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就坐落在这里。 包头稀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立于1990年,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高新区,是全国53个国家级高新区中唯一冠有稀土专业名称的高新区。开发区规划面积15.53平方公里,绿化覆盖率达到35.6%。按“一区多园”的规划,建有包头软件园、内蒙古留学人员创业园、韵升科技园和黄河工业园,还有创业园区、大学科技园、包钢科技园、北方工程机械科技园、稀土应用产业园、希望工业园区以及万水泉新区。 2005年,稀土高新区共有注册企业1300多家,有美国、英国、德国、法国、西班牙、加拿大、日本、韩国、蒙古、印度等国家及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中国台湾在此投资,有稀土企业54家,有上市公司18家,有自治区科技厅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82家,高新技术企业占全自治区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的52%以上,占包头市的90%以上。主要经济指标创历史最好水平。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328亿元,同比增长30%;实现工业增加值100亿元,同比增长30%;实现技工贸总收入312亿元,同比增长30%;实现财政收入10亿元,同比增长25%。 2005年,新引进各类孵化企业116家,在孵企业累计达到38l家,其中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项目达到126家。软件园的科瑞特、科恩网络等9家企业和7 项产品通过了国家“双软认证”。区内企业实施国家级火炬计划5项,有11家企业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同时,引进各类专业化中介机构22家,为企业发展提供了良好服务平台。稀土产业得到进一步发展,新建和在建项目30项,总投资达16.56亿元,其中有12家企业顺利实现增资扩产,稀土应用产业园入驻企业 11家。 2005年,协助中国工程院在包头召开了“中国稀土产业发展工程科技论坛”,承办了“中国稀土学会第一届青年学术会议”等全国性学术会议,对稀土产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2005年全国材料特色产业基地运行绩效考评中,稀土高新区“国家稀土新材料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基地”在全国43个材料特色产业基地中排名第三,在西部16个材料特色产业基地中排名第一。2005年,稀土高新区被自治区政府授予“全区科教兴区突出贡献先进集体”光荣称号。 北方兵器城 位于包头市青山区厂前路,由北方重工集团投资兴建,是我国西部地区最大的军工旅游景区,2006年被评定为国家4A级旅游区。占地约270亩,其中绿化面积6万平方米,水面2万平方米,硬化面积3.2万平方米。兵器城以“传播军工文化,体现休闲娱乐”为主题,展示华夏先进的军事文化,展示北重集团几代人为国防事业作出的突出贡献,也展示包头市工业强市的亮丽风采。同时,北方兵器城也是重要的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兵器城的中区景观由主广场区、兵器陈列区、和平广场和休闲娱乐区四部分组成。 主广场区占地面积5024平方米,由不锈钢雕塑、文化柱和喷泉组成。不锈钢雕塑总高22.14米,主题为“飞”。主广场寓意是:体现北重集团现代经营管理理念“外圆内方”。广场为圆形——意为北重集团生存发展的处世之道;雕塑基座为方形——意为做人之本、北重人做人的正气和堂堂正正做人的精神。雕塑外形又似正在腾飞的三只天鹅,表现的是北重人齐心协力托起北重集团的徽标。九根9米高的花岗岩文化柱,除将现代和历史文化联系起来以外,又代表市辖九个区县、环抱着北重集团徽标,标志着北重集团的发展已融入了包头市大胆构筑、跨越式发展的大格局,也体现了北重集团誓做建设经济强市主力军的决心和目标。特别值得说明的是9根文化柱,由东向西叙述着:(1)昭君出塞;(2)玉龙吐泉;(3)九原古今;(4)古道驼铃;(5)鹿鸣包头;(6)古老的长城;(7)铁山战突厥;(8)英雄巴特尔;(9)木兰从军。分别刻画了包头的风土人情、历史渊源和神话传说。 兵器陈列区,目前摆放各类代表性武器,有各式大炮28门,以后还将陆续布置。有原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的火炮;有共和国研制的第一门100型高炮,即在新中国成立10周年经过毛泽东主席检阅的“共和国第一炮”;有20世纪60年代的尖端武器——多次击落美国U—2飞机的“红旗—Ⅱ”号导弹发射炮;有在西沙海战中立下赫赫战功的双五七“功勋炮”;有在新中国成立50年大庆接受江泽民主席检阅的现代化装备——坦克的克星、120毫米自行反坦克炮;还有集中国内外先进技术,反映不同水平的其他自行火炮。以报废的弹壳组成的围栏、整齐划一,像一个个站立的哨兵,看护着心爱的武器,保卫着边疆,我们称之为“英雄林”。现场的布置比较灵活,游人不仅可以近距离参观,而且也可亲手操作,亲身参与,为当过兵的人提供了一次美好的回忆,给没有当过兵的人提供了一次很好的学习演练的机会。 和平广场位于兵器城南部,北重体育场北侧,硬化面积1.1万平方米,与“一”字形的武器展区,形成了“八一”二字,可叫做“八一广场”或“和平广场”。战争中拥有强壮的身体是关键,现在“和平广场”可以说是市民健身活动场地的代名词,成为游客活动中心。500平方米的国防教育演示厅,运用现代高新技术声光电系统。展示中外著名战役精彩场面,使游人置身其中。因这一部分主要是在武器展示中间开展健身活动,又不脱离军事这一大前提、充分体现了兵器城的人性化。 休闲娱乐区主要包括人工湖、椽心岛、戏水池、长廊、曲桥、棋盘……这一部分是在创造浓烈的军工文化的氛围中,融入娱乐设施。“无水不成园”,金泽池、嬉水区、垂钓区、椽心岛瀑布,丰富了水上活动项目,与静态的观赏形成较强的对比,对各个年龄段的人群都有很强的吸引力。 各位朋友,大家好!现在由我引领大家进入包头市著名的古文化遗址——阿善遗址。 阿善遗址是黄河流域最北端的一处新石器时期原始聚居遗址。位于包头市东郊阿善沟门村东圪膝盖沟两侧的台地上。北依大青山,南临黄河,圪膝盖沟终年泉流不绝,“阿善”就是蒙古语甘泉的意思。 阿善遗址是于1979年发现的,1980年和1981年,包头市文物管理所与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共同对遗址进行了两次考古发掘。在 1070平方米范围内共发现新石器时期的房址24座、窖穴240个,出土了各类文化遗物1600余件。还发现了围绕原始村落砌筑的石砌围墙2200米。 1983年又发现了大型祭坛一处。其中部分实物保存于包头市博物馆内。 阿善遗址的发现,是包头市考古工作的重大成果。它以大量的物质文化遗存证实,包头地区人类活动的历史至少可以上溯到距今6000多年的新石器时期。同时,阿善遗址的许多发现也是我国新石器时期考古工作的重大发现,为研究内蒙古中南部地区新石器时期文化及我国文明的起源均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现在大家看到的阿善遗址面积5万平方米,文化层堆积厚度在1~2米之间。共发现四个时期文化遗存的叠压关系。前三个时期均属新石器时期,即第一、二、三期文化,第四期为青铜时代的遗存。其中阿善一期文化的年代,根据器物形态学的比较研究,为前4000年左右;阿善二期文化的年代,根据三个碳标本的碳14测定,分别为前3760年、前3415年和前3040年。据此,阿善二期文化的年代大体为前3700年~前3000年;阿善三期文化的两个碳标本测定年代,分别是前2875年和前2755年。这三个文化时期年代的确定不仅对阿善遗址三种新石器文化年代的确定有着地层学和器物形态学的可靠依据,而且对内蒙古中南部地区所发现的同类遗存也确定了标准,找到了相应的层位序列。一处遗址中发现三种原始文化的地层叠压关系,在国内也是非常罕见的。 阿善遗址的第一、二、三期新石器时期文化,各期都有一批代表性的文化遗存。学术界对阿善一期文化的看法是:这里是仰韶文化从中原地区由南向北的延伸。这一时期原始先民主要的工具有石斧、石刀、陶刀、盘状器等。阿善一期的文化是目前所知内蒙古中南部地区最早的定居农耕文化。 阿善二期的遗存比较丰富。这一时期的先民是在一期文化的原址上生息繁衍起来的。这一时期先民房子的数量明显增加,活动范围也扩大了不少。主要文化特征是:房子多为方形或长方形半地穴式,室内设有两个灶,房子的周围挖有储存食物的窖穴,最大的窖穴可存放千斤以上粮食。这期文化遗物中出土了大量的石斧、石刀、石磨盘、磨棒等生产工具和许多细石器工艺的狩猎工具。作为生活用具的陶器,形式多种多样,有的器物还有彩绘图案。典型的器物有折腹钵、小口双耳瓮。从发现的许多野生动物和家畜遗骸来看,当时的先民除从事原始农业外,还从事狩猎和饲养。 阿善遗址中第三期文化遗存最为丰富。这一时期的文化遗迹非常密集,遍及整个遗址和临近的山前台地。从发掘的遗迹看,三期文化呈现出的是一派村落毗邻、炊烟相望的繁荣景象,应该是这一地区原始文化的全盛时期。这期文化中发现的窖穴较二期有所不同,其特征是容积较二期明显缩减,但数量却成倍增加。值得一提的是,这些窖穴中除一部分是用来储存粮食外,还发现了一些窖穴是用来储水的水窖。其形状口小底大为袋状,至今西北干旱地区仍有沿用这一方法储水的习俗。 在阿善三期文化遗存中,环绕遗址建造的石砌围墙,是非常重要的发现,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防卫工程,为了解我国早期城堡式聚居提供了实例。与石墙同时出现的地面建筑是遗址中的大型石砌祭坛,祭坛的形式是由象征“天圆地方”的圆形与长方形石框组成。布局为南北方向排列,中轴对称。祭坛遗址的出现,表明阿善三期原始宗教的萌芽和发展。 阿善遗址包含的三种原始文化遗存,层层叠压,有如一部实物编织而成的历史长卷,记述了曾经在这里生活长达2000年的原始先民生息繁衍的艰难历程。也就是说,早在6000年前至4000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包头地区的先民们就过着以农业为主的定居生活,他们创造的原始文化中,也包括原始农业。 秦直道 前212年,秦始皇下令修建北端起于九原,南端至秦都咸阳西北的云阳,全程“千八百里”的“秦直道”。被后世称为“中国第一条高速公路”。合今约 700公里长的秦直道,为秦帝国迅速投放部队、及时输送粮草,提供了最为有力的保障。北部边疆一旦有警,骑兵部队三天三夜即可从咸阳附近赶赴九原,在一周之内就能够基本完成从军队调动到后勤供应等项运作。对于秦帝国来说,秦直道是一条名副其实的军用高速公路。至今在内蒙古自治区的鄂尔多斯草原,秦直道北段部分遗迹仍清晰可见。 麻池古城及历史名人 包头有着悠久、厚重、辉煌的历史。麻池古城是目前包头地区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古城遗迹。古城位于包头市九原区麻池乡。据专家考证,麻池古城遗址就是《史记.赵世家》中记载的九原。赵武灵王二十六年(前300年),也就是距今23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赵国的武灵王开发建设的军事重镇。秦汉时期行政设置为县,分别为秦九原郡和汉五原郡的郡治所在地。 麻池古城城垣残高1.5米、底宽10米、顶宽3~4米。古城分南北两城,呈双菱形,相互连接,南城南北660米,东西640米;北城南北690 米,东西720米。北城为战国时期赵九原县遗址,南城为秦九原郡郡治和汉五原郡郡治遗址。古城附近墓葬甚多,曾出土“单于和亲”等瓦当。 麻池古城内,如今人们称为“大圪旦”、“二圪旦”、“三圪旦”的三个大土台,大约即当年秦直道终点祭台,与起点林光宫遗址的设置相似。 古城遗址已被确定为内蒙古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现在请大家下车走入这座古城,也许您也会发现一些秦汉甚至是战国时期的陶片呢! 各位朋友,围绕麻池古城,涌现出许多历史英雄人物,我现在给大家介绍几位吧。 赵武灵王赵武灵王名雍,是赵国的第六代国君,前325年至前299年在位,执政27年,退位后称“主父”4年。战国时期,诸侯争霸,赵国国势较弱,除屡败于秦、魏等大国之外,还常受中山国和林胡、楼烦等少数民族的袭扰。为了振兴日渐衰弱的赵国,武灵王以超凡的才略,抛弃了中原传统的衣冠制度和作战形式,大胆学习北方游牧民族的优点,下令在全国推行“胡服骑射”,一改中原正统的宽袖长袍为短衣紧袖、皮带束身、脚穿皮靴的胡服。变革军制,废弃战车而演习骑射,以骑兵对抗骑兵。这场改革大大增强了赵国的综合实力,武灵王因此被后人誉为具有雄才大略的军事家和改革家。 公元前300年,赵武灵王率领着经过“胡服骑射”改革的赵国大军,驰骋疆场,疆域不断拓展,先后把林胡、楼烦逐至阴山以北。 为了防备阴山以北游牧民族南下袭扰,守住黄河,武灵王修筑了今包头地区最早的赵长城。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先生称“这段长城是历史最久的长城”。 武灵王在修筑赵长城的同时,选择了包头地区这片黄河较为稳定的渡口,修建了九原这个军事据点。在城中屯有重兵,并迁徙大量内地官吏、大户的部属,充实边境,屯垦农田,使之逐步成为赵国西北部的军事重镇,有效地保障了赵国西北部地区的平安。武灵王还以九原为基地,一心想“直南袭秦”,完成他一统天下的雄心。他乔装改扮为赵国的使臣,到秦国都城咸阳面见秦王,探听虚实。这件事,一直被后人传为佳话。 赵武灵王是有文字记载的,最早活动在我国西北部地区的一位著名改革家,是包头历史上一位熠熠生辉的重要人物。他坚定不移地大胆改革,移风易俗,推动赵国发展壮大的做法,值得今人学习借鉴。 秦始皇 秦始皇与包头地区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 前222年,秦始皇将赵九原县升置为九原郡,“郡治九原县”(今包头的麻池古城)。 前213年,为了巩固统治、防备匈奴,秦始皇命大将蒙恬开始在北疆修筑长城。秦长城的修建,把中原王朝的北部边界,由赵国时的阴山以南推到了阴山以北。 前210年,秦始皇出巡途中因病在沙丘(今河北邯郸广崇县)去世。此时,秦直道的城障和烽火台还没有完全修完。秦始皇的遗体在密不发丧的情况下悄抵九原,一代霸主由包头经秦直道运回咸阳,走完了人生最后一段旅途。 秦大将蒙恬是与包头地区古代历史密切相关的人物。其祖孙三代均为秦朝名将,战功赫赫、家庭显贵。前214年(秦始皇三十三年),大将蒙恬率30万大军,向北驱逐匈奴,渡黄河取高阙、陶(阳)山。同年,蒙恬率部占领整个河南地(今乌加河以南的整个鄂尔多斯高原)以后,又控制阴山以南地区。秦在包头及其附近地区设34 座县城,归属九原郡。 秦长城和秦直道的修筑都是由蒙恬主持的。前213年,为了巩固统治、防备匈奴,秦始皇命大将蒙恬开始在北疆修筑长城。前212年,蒙恬又受命修建北端起于九原,南至秦都咸阳西北的云阳,全程“千八百里”的“秦直道”。那时,蒙恬已声名大振,令胡人不敢南下牧马,兵士不敢弯弓抱怨。蒙恬镇守九原(前214-前210年),边疆安宁了数年。 秦始皇死后,严守边关的蒙恬与其弟蒙毅被害。随后,秦末农民起义爆发,原诸侯各国的势力亦趁机起兵反秦,匈奴于是趁机南下,包括九原在内的整个漠南地区被冒顿单于控制。 五原郡太守崔寔 五原大面积种麻源于东汉桓帝时期的崔寔。 151年(元嘉元年),崔寔被汉桓帝委任为五原郡(郡治九原县,今麻池古城)太守。崔寔,字子真,冀州安平(今河北安平一带)人。崔寔出身于名门世家,从他的高祖崔朝起,先后有多人任郡太守等二千石以上的官职。崔寔在桓帝时曾两次被朝廷拜为议郎。曾与边韶、延笃等一同在东观(皇家图书馆)著书写作,杂定《五经》。 崔寔任五原郡太守时,五原郡地区在经历了王莽新朝、南北匈奴激战以及东汉时期的汉匈交战后,包括九原县(今麻池古城)在内的整个五原郡地区社会经济一落千丈、百姓贫苦不堪。 崔寔上任后四处走访,探视民情,发现五原郡地处边陲,冬天寒冷而漫长。老百姓没有足够御寒的衣服穿,就睡于草窝中,见地方官吏时则“衣草而出”。虽然这里的土壤适宜种植麻等纤维作物,但民间却不知纺织。爱民如子的崔寔变卖了所有财产,将卖得的二十余万两银子,用于购买纺织机器,并邀请中原纺织名师教授百姓纺织技法,同时下令郡内广泛种麻。从此,五原郡地区种麻、纺织蔚然成风,百姓的生产、生活条件渐渐改善。后来,在九原县出现了许多专用于沤麻的池塘,民间有了麻池这一地方俗名。 飞将吕布 字奉先,五原郡九原(今包头市麻池古城)人。东汉末年董卓部将。素以勇武著称,膂力过人,使一支方天画戟,箭法高超,号称“飞将”,东汉末年最优秀的武将。 吕布勇武非常,但是无谋多猜忌。最早为丁原部下,后杀丁原投靠董卓,认董卓为父。官至中郎将,封都亭侯。董卓暴虐,曾因一件小事,拔手戟掷向吕布。吕布与董卓一个侍婢私通,怕被董卓发觉,寝食难安。这时司徒王允与人密谋诛杀董卓,用连环计使吕布杀了董卓,得到了董卓的侍婢。这位侍婢在《三国演义》中被演绎为貂蝉。王允任吕布为奋威将军,封为温侯,共执朝政。李郭兵变,吕布投袁绍,合攻张燕。后袁绍欲杀吕布,吕布无奈投奔张扬,奔走四方。曾与曹操战于濮阳,兵败投刘备,乘刘备攻袁术,袭取下邳,布自称徐州牧遣刘备屯小沛,又曾辕门射戟解刘备之难。建安三年(198年),再败于曹操,被缢死于白门楼。吕布一生有勇无谋,英雄气短,儿女情长,是一个优势突出、缺点很大的悲剧英雄。 王昭君与昭君岛 昭君岛旅游区位于包头市九原区全巴图乡政府西南约4公里处。在您进入旅游区之前,我要给大家介绍一下昭君与包头的历史渊源。 大家知道,早在汉朝的时候,汉朝和匈奴等少数民族进行了多次的和亲,而与我们包头地区有着紧密联系的当数“昭君出塞、胡汉和亲”这段千古佳话。昭君出塞是一次民族融合的盛大举措,为中原民族同游牧民族的和睦友好,奠定了坚实基础。昭君出塞时携带的大量中原器物、服饰和典籍以及宫女和工匠,使得中原文明更大规模地向北方传播。 昭君出塞是在公元前33年。为了进一步巩固和汉朝的友好关系,匈奴呼韩邪单于亲自前往汉朝廷,请求和亲,愿为汉家婿,以结永久之好,汉元帝欣然应允。王昭君挺身而出,自愿和亲。汉元帝为纪念这次和亲,改元为“竟宁”,意为边境安宁。 据考证,汉朝浩浩荡荡的送亲队伍从西安启程后,极有可能是走秦直道经榆林、东胜至包头九原,与呼韩邪单于迎亲的队伍在黄河渡口会合。迎娶礼仪规格之高声势之大实为空前。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昭君出塞”。考古工作者从麻池古城周边的召湾汉墓中,清理出大量秦汉时期的陶器、铜器、漆器、金银玉器和秦汉货币。最为难得是在一墓穴中发现了“单于和亲”、“单于天降”、“四夷尽服”瓦当。其直径分别为17厘米和15厘米,圆形篆书,属国家一级文物,现收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这些瓦当在麻池古城周边发现,证实了“昭君出塞”与包头地区有着密切的联系,也证实了在五原郡治九原城附近建有按汉制汉俗的“和亲行宫”。王昭君于第二年初夏到达漠北单于庭,受到呼韩邪单于的喜爱和匈奴人民的盛大欢迎,并被封为“宁胡阏氏”。呼韩邪单于死后,昭君“从胡俗”,嫁给呼韩邪单于的儿子复株累单于,并与之生下二女,母女几代人为民族团结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昭君出塞后的40余年,这里出现了“牛马布野,人民炽盛”的繁荣景象。饱经战乱之苦后享受了40多年和平生活的汉匈各族人民,深深地爱戴着王昭君。据统计,古往今来,反映王昭君的著名诗歌有700余首,与之有关的小说、民间故事有近40种,写过昭君事迹的著名的文人有500多人,古代有蔡邕、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王安石、耶律楚材等,近现代的有郭沫若、曹禺、田汉、翦伯赞、费孝通、老舍等。 昭君文化作为中国先进的历史文化和优秀的民族文化,最主要的一点是反映了中华民族“以和为贵”、“以亲为荣”的民族凝聚力。所以作为民族友好使者角色的王昭君,不仅受到中华各族人民的极大敬仰,而且也受到全世界爱好和平的各族人民的重视和欢迎。昭君文化的研究和弘扬,其意义不仅是中国的,而且是世界的。 昭君岛南临黄河,与鄂尔多斯市昭君坟隔岸相望,其余三面被黄河支流所环绕,“昭君岛”因此而得名。岛内有月牙湾、龙门湾、无源溪等自然水道和面积为8平方公里的天然草原,一年四季均有候鸟在岛上栖息和繁殖,并且有赤狐、蒙古兔、麝鼠和国家二类保护珍禽白天鹅。岛上自然环境优美,登上观景楼,南望是广阔浩渺的黄河,北面是茂密的芦苇荡,游人泛舟其间,可领略水乡风光。岛上建有怀抱琵琶的昭君雕像,长有奇特的“三叶树”(一种长有三种不同树叶的树),供游人观赏。为了方便旅游者在岛上观光、度假,旅游区内设有摩托艇、游艇、渡船、蒙古包以及民族风味餐厅等服务设施,游人在饱览大自然的旖旎风光后,还可以进行游泳、骑马、钓鱼等娱乐活动。 风景这边更好——包头西线游 石门风景区 石门位于包头西北约15公里处的昆都仑河峡谷中,因两岸山峰高耸夹峙,中间流水潺潺,好像一扇打开的门,故自古称之石门。昆都仑河古称石门水,河道宽阔平坦,南经秦直道可达咸阳,北出阴山可达大漠,史称中道。是阴山南北各民族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交流的通道。石门正处于这一条要道的咽喉之处,是兵家必争之地。 石门风景区处于包头市昆都仑河畔的昆都仑水库地区,生态建设规模1035公顷,森林覆盖率64.7%,整个景区划分为浏览区、度假别墅区、东山景观区、游岛文化区,包括碧水景观、山峦景观、天象景观、植物景观、动物景观等,兼有维护生态平衡、观赏游乐、疗养度假、会议及科普活动等多种功能,是国家3A级旅游区。 石门风景区内有赵长城遗址、雁栖湖、拦河大坝、泄洪洞、溢洪道、翠屏山、陕北民俗村、小木屋度假村、蒙古包群等古今游览胜境。悠久的历史文化,雄伟的防洪水利工程以及精良的娱乐服务设施,希望您在时空交错中感受古代文化和现代文明的精美结合。 稒阳道 昆都仑沟谷道在汉至北魏时期称为稒阳道,是阴山南北的一条重要通道。 “河水又东流,石门水南注之。水出石门山,地理志曰,北出石门障,即此山也。……其水自障东南流经临沃城东,东南注于河。水又东经稒阳县故城南。”这是《水经注》在叙述到黄河流经石门水时的一段记载。 稒阳道起于汉代临沃城(即麻池古城)东,走昆都仑沟谷过石障经向蒙古高原。稒阳县(古城湾古城遗址)时属五原郡,县城于古石门水与黄河汇流附近,是当时昆都仑河谷谷道必经之地,是这条途径的主要枢纽,由于这一有利的地理位置,就成为汉至北魏时期后套、大黑河流域平原地区有名的重要城镇,因此就以它作这条交通要道的名称,这就是汉至北魏时期著名的稒阳道。 西汉至北魏时期,从中原地区过山通往蒙古高原的交通道中,稒阳道地位十分重要。它与东道卢龙塞道和西道河西走廊伊吾塞道相比,在交通地理上处于阴山南北各道的中间位置,南来北往较为近捷而方便,故亦称“中道”、“单于道”。这条交通要道,远在先秦已经开辟和形成,在秦至北魏时期,成了一条主要道路。 两汉时期,稒阳道是北方游牧民族和南方农耕汉族之间的重要交通干线,汉匈两族人民之间的友好往来、经济贸易、文化交流以及汉匈两族统治者之间的政事联系、军事活动,经常通过这条道路进行。 例如:西汉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年)十月,汉武帝亲自率18万大军,从长安出发,浩浩荡荡,旌旗蔽天,迤逦千余里,经秦直道到五原,走稒阳道从石门障出长城,跃阴山,直登单于台,使匈奴再不敢过阴山而牧马。 前33年,匈奴呼韩邪单于向汉元帝请求做汉婿,元帝准请。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胡汉和亲。呼韩邪单于和王昭君就是由秦直道到五原转走稒阳道双双归单于庭的。 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四年(48年),匈奴八部共议学习呼韩邪单于,“款五原塞,愿永为蕃蔽”。从此匈奴分为南北二部。章帝建初八年(83年),北匈奴三木楼訾大人稽留斯等率三万八千人、马二万匹、牛羊十余万,款五原塞,降汉。和帝永元元年(89年),窦宪与耿秉各带四千骑与南匈奴一起兵出鸡鹿塞,邓鸿与左贤王安国万骑出稒阳塞,破北匈奴于涿邪山,登燕然山(今蒙古人民共和国杭爱山)。这几次著名的历史事件,都足以说明两汉时期稠阳道在交通中的重要地位。 昆都仑水库 于1958年动工,1959年建成。拦河大坝高37米,长485米,总库容6700万立方米,防洪库容为5800万立方米。经过40多年的努力,在库区下游坝前和沿河岸,种植有各种树木3.8万株,并营造果园一处,现已成林。近年来,还移植云杉、油松等常绿树,保护原有植被。库区备有大型游艇,库前小湖,备有多种小游船。近年来又增修了停车场、餐厅、商店等设施,积极开展旅游服务工作。满目清秀的大自然风光,吸引着无数游客前往度假游玩。 宗教旅游与生态旅游胜地——梅力更风景旅游区 游客朋友们,山川秀丽的梅力更风景旅游区位于包头市昆都仑区西约30公里处,它北依乌拉山麓,南距110国道和包兰铁路约1公里,内有常年流水,风景十分幽雅,为国家3A级旅游区。 梅力更旅游景区分召庙景区和自然景区两部分。 梅力更庙是藏汉式相结合的古寺庙,初建于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后为乌拉特西公旗扎萨克镇国公之旗立庙(1773年)。据召庙喇嘛相传,康熙帝曾召集全国有学问的活佛和喇嘛到北京翻译著名的《甘珠尔经》和《丹珠尔经》,来自梅力更召的三世活佛劳布森.丹碧.扎拉森是其中最有学问者之一,很受皇帝的赏识,当即赐名梅力更为“广法寺”,拜梅力更活佛为敬神喇嘛。梅力更召的很多经卷就是由三世活佛主持译著的。因他通晓九种文字,聪慧博学,所以人们称他为 “莫日根活佛”。“莫日根”与“梅力更”同为蒙古语“聪慧”的音译,召名与地名皆由此而来。 召庙建筑为汉藏相间的建筑群落,有8座汉式院落僧舍以及完整的藏式佛事经院殿堂。整个建筑群落倚阴山山脉的乌拉山缓坡修建,临山面河,在兴旺鼎盛时期聚集了500余喇嘛,成为内蒙古西部地区一座规模较大的宗教圣地和民族文化中心,在内蒙古自治区是唯一一直用蒙古语吟诵全部经书的黄教喇嘛庙。 梅力更召最高大殿堂为美岱庙,因内供有泥塑的美岱佛,故名美岱庙。少贡沁庙在美岱庙前面,略小于美岱庙,门额上悬挂有用满、蒙、藏、汉四种文字书写的“广法寺”牌匾,两殿墙体为藏式建筑,殿顶是汉式宫殿顶风格。在美岱庙外墙上镶有22个砖雕佛龛,佛龛内雕塑着佛像,上有“吉祥”、“如意”等题意。主体建筑东侧错落建筑有活佛府及各学府院落,活佛府由几个小院套在一起,还有大甲巴府和五座白塔,喇嘛住房散落在寺庙周围,建筑式样与当地民俗住房相近,为平顶南出水式。 本召除传授佛经外,还收集了很多流传于民间的优美曲调,并把它融于召庙念经时吹奏的音乐中,听起来很有特色。每逢嘛呢庙会(农历正月十五和七月十五),所属各庙都来人顶礼焚香,诵读经文,各地香客亦川流不息。 另外,梅力更召曾管辖着27座庙宇(登记在册的有24座),活佛传世八代。 自然景区拥有奇特的天然风物和生态景观,山石峻峭,花木丛生,禽鸟飞鸣,瀑布奔流,神奇秀美,景色迷人。寺庙北面不远,便是梅力更沟口。梅力更沟在历史上曾是沟通阴山南北的一条通道。沟内四季凉爽宜人,年平均温度5℃,七月份平均温度在22℃左右。植被覆盖率达90%左右,到处草木葱茏。树木中以侧柏为多,也有松、桦、桑、椴等;花草中有白芍、山丹、五味子、阴山荠、狼毒等。野生动物有獾、狐、狍及鹰、鹞、燕、雀等。景区内有驻鹰观弈、醉狮听泉、说法台、骆驼峰、睡鹿石等景观,还有一块近60平方米的巨大卧石,石面光滑平整,是极好的造景书刻景点。石瀑图沟有一处60米落差的巨大瀑布从峰顶泻下,犹如从天而降。深入乌拉山十几公里还有三处瀑布,终年溪水常流,山前有赵长城遗址和西沟自然景区,对面2公里处紧靠黄河有圣水泉旅游区。如今,梅力更风景旅游区已成为大众节假日娱乐休闲的好去处,堪称宗教旅游、生态旅游胜地。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