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绩溪龙川水街 |
释义 | 龙川水街位于安徽省级历史文化名村--绩溪县瀛洲乡龙川村,距绩溪县城12公里,具有悠久的历史,保存完好,是绩溪县重点开发的旅游东线中的重要旅游区。水街及沿街两边建有许多文物古迹、历史建筑,具有极其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极高的文化价值。 简介绩溪县位于安徽省南部,属于宣城市,但距黄山市更近,县城华阳镇距屯溪50余公里,历史上属于徽州府。其山河壮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绩溪县东南方向与苏、浙、沪黄金旅游经济圈中的杭州、千岛湖等著名旅游区相邻,西北方向有黄山、九华山、太平湖等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又处于安徽省“两山一湖”旅游经济圈之中,区位优势比较明显。 龙川水街长约500米,水街之水源于石金山麓,南流经岭里至岭外,折向东流,在龙川村凤山下入村,穿村汇入登源河,河床比降为500:1,所以枯水期流水潺潺,汛期河水奔腾,荡涤村中的一切污泥浊水。河岸由青石和花岗岩石砌成。河岸陡直,沿河岸设有石踏步下河,以利居民浆洗取水,更有一处下河处,形同小码头,用青石和花岗岩砌成,是清代早期所建,至今完好。 水街附近的自然景点包括龙须山上的奇峰、怪石、溪流、飞瀑、云霞气象和生态景观,共计46处,主要包括:登源河、龙川河、七星塘、石笏山、杉树林、一天门、龙须飞瀑、百丈崖、卧龙岭、望龙峰(小尖)、龙须峰(大尖)、风山等。山清水秀,鸟语花香,四季景色宜人如画。另有古墓葬遗址12处,佛教庵堂灵山庵。 历史价值龙川水街及沿街两边的文物古迹有其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极高的文化价值。龙川胡氏宗祠在地理位置上具有独到之处,它将自然环境与人文建筑完美的融为一体,形成“有意味”的自然与人文的最佳统一;胡氏宗祠的平面布局合理而又独特,它将宗祠的各部分及自然的龙川河合在一块,展示出传统徽派建筑驾驭空间的非凡技能;立面既具有徽派建筑的风格特征,又有自身的技艺展现,让人百看不厌,是徽派祠堂建筑中的优秀代表;梁架结构比例优美,具有很高的建筑艺术及科学研究价值;胡氏宗祠的装饰艺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建筑上的雕刻件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内涵丰富,技艺精湛,堪称是传统徽派雕刻艺术中的极品;胡氏宗祠古文物是龙川村人文景观的重要看点,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其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很大。此外,龙川水街沿线的奕世尚书坊、徽商胡炳衡故居、胡宗宪少保府是承载胡氏家族精妙人文内涵的具有形象生动、真实客观的物化实体,同时也是研究徽州宗法制度的实物资料。 历史沿革龙川村是一个有着16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这里原是一片长满黄荆条的荒河滩,因盛产黄金(荆)蜜而被称为荆林里。公元318年,胡焱以散骑常侍衔领兵镇守歙州。咸康三年(公元337年),胡焱游华阳镇至此,见地势“东耸龙峰,西峙鸡冠,南则天马奔腾而上,北则长溪(登源河)蜿蜒而来,羡其山水清丽,便赴龙川之口荆林里,聚族而居”(《龙川胡氏宗谱》)。胡焱也就成了龙川胡氏始祖。 唐永泰二年(公元766年),析歙县华阳镇置绩溪县,龙川属之。历代,徽州府暨绩溪县隶属关系常有变迁,龙川均属之。 明代是龙川村发展的鼎盛时期,村内人口众多,经济发达,且十分重视科举。先后曾有十多人中进士,其中最著名的是明成化十四年(公元1478年)中戊戌科进士、官至太子少保和南京户部尚书的胡富,以及六十年后于明嘉靖十七年(公元1538年)中戊戌科进士官至太子太保兵部尚书的胡宗宪。明代鼎盛时期村落建筑已经基本覆盖了龙川“船形村”的全部范围。 清代以来,龙川逐渐衰落,村民仕途也不再像明朝那样显赫,人口慢慢减少,很多建筑逐渐坍塌,村落建筑覆盖范围也渐渐由整个船形村缩减为龙川河北部为主的聚落。 进入新世纪,绩溪县人民政府根据国家、省政府有关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文件和规定,围绕龙川水街对龙川村制定了“保护规划”,将水街和古村历史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居民居住条件改善等方面结合起来,以适应建设小康社会和旅游业的发展。 传统格局龙川河发源于鄣山山脉南行群峰西列的石金山南麓,在鸡冠山下入村,穿村东流汇入登源河。原先龙川河的出口在今河口下游100余米处。 龙川村地处登源河流域中开阔的河谷盆地,四周山上树木葱茏,泉水淙淙,登源河水奔流不息,四时不竭,龙川溪水潺潺,常年流淌,更有良田一片,便于农作。这在农耕社会中,具备了“山川、河流、土地”的人居选址三要素,满足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这样的人居环境,也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胡姓定居龙川后,人丁兴旺,村庄逐步扩大,向北拓展。为了适应人口发展的需要,确定村庄的发展规模,宋代的胡念五得到风水大师赖文正的指教。 赖文正引经据典,分析了龙川山水的吉凶利弊,说明当时龙川村依山傍水向东,以鸡冠山一脉山峰为背景,朝东定向选址的意向,违背了风水理论,处于凶险不吉之位,明确提出龙川村阳址和村东的“胡氏宗祠”的坐向正南偏东7.5度至22.5度之间的方位,其中心点为正南偏东15度,水口位置马山和石笏山之间,为两山所遮拦,不知去向,可谓聚水关锁之状。大马山与石笏山和鸡冠山,呈两相相连的三角形,状如旌旗迎风,舒展卷拂,形态优美自然。秀丽的山水,正确的选址,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居环境,龙川村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理念和境界。 赖文正提出了逢凶化吉的破解之法。将龙川河改道,河口北移100余米,正对高耸的龙峰,按风水设计要求朝高汇入登源河,并在龙峰山麓的木鱼形山坡上建“灵山庵”,以镇煞气钟灵气。龙川河口内造两墩三孔石梁桥,以示关锁,留住河水的财气,河口建成喇叭形排衙水口。此处河面开阔,两水在此交汇,小龙与山脉干龙在此相遇,山水相衬相映,水聚景幽,东岸临河山岩壁立,树影婆娑,龙峰倒映在波光粼粼的河水里,山影时现时碎,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水口景观现存许多版本的《龙川胡氏宗谱》都有《答世祖论定龙川阳址书稿》(以下简称“书稿”)流传于世。 龙川河的人工改道和排衙水口的建造,不仅弥补了龙川村风水上的不足,化凶为吉,而且为龙种胡氏宗祠配置了流水泮池,为龙川村的地表水的排泄提供了通道。龙川村地势北高南低,住户多数在龙川河北岸,北岸村庄建有五条巷道,南北走向,东西平行排列,直通龙川河边水街,既是人行通道,又引导了地表水的流向,同时还隐喻五子登科、苍龙入川归大海的美好愿望。 龙川河的人工改道和排衙水口的建造,提高了龙川村的人文层次,此后数百年来,龙川村兴旺发达,人文荟萃,经商,富甲江南;仕途,职拜明君。自宋以来,登科及第众多,有史可查的进士11名,仅明代一朝就有进士7名,其中最著名的是户部尚书胡富,兵部尚书胡宗宪,都御史巡抚辽东的胡宗明。 龙川河排衙水口在建造中由于风水大师的指点,设计巧妙,建筑匠心,采取了扩大河口、立墩造枯阻拦河水的措施,减慢了河水的流速,使洪水来临时,登源河水不倒灌龙川河的情景得以再现,这是龙川先人在不违背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装点自然的成功范例和高明之处。 龙川河改道后,原河两岸土地在石笏山下连成一片,船形村貌成了靠岸之势。为了固舟泊岸,避免船在岸边飘浮不定,龙川人又请来一户丁姓人家,居住村里,并将丁姓祖坟安葬在船头石笏山下,以示将龙川村这条大船牢牢地钉住,这是龙川村南水口山下的又一奇景。而今,村头丁姓古坟犹在,船形村貌未改,它钉住的不仅是龙川这条船,而是将龙川自古至今的辉煌牢牢地钉在历史上。 河两边街均为水街,北岸麻石条横铺,南岸青石直铺其中,两旁鹅卵石相衬,称之龙鳞。水街两边徽派建筑的商铺林立,粉墙黛瓦,栉比鳞次,马头墙高高耸立,错落有致。 水街出口处为龙川村内水口,因是龙川河与登源河的交汇处。每年黄梅季节,山洪暴发,河水猛涨,登源河水位超过龙川河水位,但登源河水始终不会倒灌龙川河,人们可以看到登源河水汹涌澎湃,在村南咆啸而过,而龙川河里的洪水,则缓缓东流,在河口处呈现出两个高低不同的水位,而登源河水高于龙川河水,但绝不会倒灌龙川河,可谓为龙川水街的一奇观。古人认为龙川河有真龙把守,故名龙川,村名则由此而来。 文物古迹龙川水街及其附近的文物古迹、历史建筑主要有49处,即:胡氏宗祠、奕世尚书坊、胡炳衡故居、进士巷、灵山庵、方氏宗祠、尚书府坊、龙峰禅院遗址、进士巷古井、堂屋遗址、跑马场遗址、古官道、水碓遗址、丁氏祖坟、胡富墓、胡宗宪墓、胡炳衡墓、浒里水巷、浒里三眼井等。 古街的保护龙川村的水街,之所以能保持数百年完好,这与该村自明代以来,建立相应的水街保护措施是分不开的。 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1997年以来的十多年时间,龙川水街街区居民参与保护与改造水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大提高。解放以后特别是“文革”动乱时期,水街风貌遭到较大毁损,沿龙川河两岸水街古民居及古牌坊均不同程度被拆毁。1997年以后严格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对水街进行恢复性重大保护改造。对此,龙川水街两岸居民欢呼雀跃,莫不拥护支持。矗立在水街中游的安徽省省级历史重点保护单位――奕世尚书坊,是明嘉靖时期的遗物,其盛明雄风,至今犹存。但由于数百年历史风雨侵蚀尤其是“文革”动乱时期的人为损坏,牌坊已经开始倾斜,为了保护好这座古徽州最精美的石雕牌坊,龙川村民胡友明等户,主动配合将原来紧依牌坊而建的民居拆除,不仅使牌坊的保护措施得以顺利实施,而且为牌坊让出了场地,恢复了奕世尚书牌坊的雄姿,成为龙川水街上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为了恢复改造“少保府”(胡宗宪少保府)并修建胡宗宪抗倭纪念馆,龙川村委会党总支书记胡亦俭将自家的住房腾出来,给“胡宗宪抗倭纪念馆”凑方园。他说:“我的祖先为了抗倭,不惜身家性命,作为子孙后代,能为祖宗的纪念馆出力,也是应该的。”他家的房子,面水临街,是非常好的商业铺面。百余平方米场地,现在腾出来用作胡宗宪纪念馆之用,使得“少保府”与之浑然一体,珠联璧合。在水街街道路面的恢复改造中,许多村民主动参与砌塝铺路,积极筑墙。一些原来堆放在街边河岸上的杂物堆、临时棚,都主动自己搬移。龙川水街中部有一处过街楼,那是旧时胡氏人家留下的旧遗迹,到上世纪末,已经风雨飘摇,行将倒塌了。屋主人胡跃邦原打算拆了建新房的,但为了恢复保护水街的原有风貌,他决定新房不建,修旧如旧,成为水街上又一道古老的遗产。龙川河是龙川村胡姓发达旺盛的母亲河,又是龙川胡氏宗祠的活水泮池。由于经久淤塞,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山洪暴发,河床上涨,洪水冲涮,致使多处地方河塝倒塌。同时河内垃圾填埋,村中污水都流入其中,春季泥沙俱下,秋季河面干枯,使龙川村的生态受到严重影响。2004年,水街进行了整治和改造,改造后的道路平整,占道而建的房屋予以拆除,对破旧的民宅和店铺,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了修复。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