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基辅会战 |
释义 | 基辅会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大的包围战。对德军而言,从战术上来看无疑是一次成功的杰作,从战略上来看,也有很充分的理由,但是唯一的弱点就是“时不我予”,尤其是德军对于冬季作战并无充分的准备。 第一次基辅会战简介战争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围歼战,1941年9月在苏德战场上打响战争爆发以来,苏军在闪电战的打击下节节败退。长驱直入的德军三个集团军和两个装甲集群对基辅一带苏军西南方面军成夹击之势。苏军西南方面军司令官和西南战区首长布琼尼元帅向莫斯科请求撤退,遭到最高统帅部的斥责。斯大林禁止西南方面军的任何撤退,并将布琼尼元帅撤职,命铁木辛格元帅负责基辅防务。 9月14-15日,德军两个装甲师顺利在苏军侧后会师,完成了合围,并从西南方向向苏军阵地大举进攻。苏军拼死抵抗。这时,苏最高统帅部终于同意被围的西南方面军五个集团军突围撤退。突围命令一到,苏军的抵抗立刻崩溃,部队陷入了混乱。苏军炸毁了第聂伯河上的桥梁,退守基辅城区。为了解救被围军队,铁木辛格先后调集几个集团军的兵力进攻外围德军,然而 遭到德军第十七集团军的顽强阻击。被围苏军也向德军发起数次突击,德军阵地一度陷入危机,然而德军后援部队及时赶到,苏军突围失败。正在这时,基辅城内的军政要员们抛弃了他们的士兵和百姓乘飞机逃出了包围圈,城内人心涣散,一片混乱。很快,德军第五军团攻占了基辅。 9月19日,苏军西南方面军消失了,五个集团军,60余万人惨遭歼灭。 战争背景德国与苏联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使德国在西进时免去了东顾之忧。但苏联趁德军横扫西欧无暇东顾之际,在占领波兰东部领土后,又相继占领了波罗的海沿岸三国以及罗马利亚的比萨拉比亚和北布可维纳地区,逼近罗马利亚境内的普洛耶什蒂和巴克乌油田。苏联的这些行动对德国在波罗的海的利益和其机械化部队赖以生存的石油来源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希特勒不能对此置若罔闻了。1940年7月31日,希特勒对德军首脑们说:“必须消灭俄国,而且越快越好”。1940年11月14日,苏联外长莫洛托夫访问柏林,向希特勒提出:德军立即从芬兰撤退,芬兰属于苏联势力范围;德国承认苏联在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的利益;允许苏联在博斯鲁斯海峡范围内建立军事基地。希特勒下定决心对苏开战。他对他的高级将领们说:”斯大林的胃口太大了,德国的胜利已经是俄国所不能容忍的了。因此,必须使它屈服。”虽然英国还没有被征服,但希特勒坚信,德国如果在近期进攻俄国,德国不会面临两面作战的危险。德军高级将领们除雷德尔海军元帅提出反对意见外,其他人都表示赞同。但在战略目标上,希特勒与陆军总部出现分歧,陆军总司令勃劳希契和陆军参谋总长哈尔德主张以莫斯科为主要目标,希特勒坚持认为“莫斯科并非那么重要”。他并对陆军首脑们说:“只有完全落伍的头脑,才沉醉在这种过去的观念中。”1942年12月18日,希特勒签署了第21号指令,并以德国皇帝菲德勒·巴巴罗萨(菲德勒一世)的名字取代号为“巴巴罗萨”。该计划全盘吸收了希特勒的观点,将夺取列宁格勒和乌克兰作为主要目标,最后才是莫斯科。 目标基辅1941年6月22日4时30分,德军北方、中央和南方3个集团军群共81个步兵师、17个装甲师、14个摩托化师和1个骑兵师,在3个航空队共1830架飞机支援下,从波罗的海至喀尔巴阡山一线约1500公里宽的正面上,分北、中、南三路向苏联发起闪电式突然进攻。北方集团军群26个师由勒布元帅指挥,从东普鲁士出发,穿越波罗的海三国,以列宁格勒为目标;中央集团军群49个师由包克元帅指挥,从华沙地区出击,经布列斯特、明斯克,直取莫斯科西大门斯摩棱斯克;南方集团军群39个师由伦斯德元帅指挥,面向一望无际的乌克兰麦田,以基辅为目标。在德军突然袭击下,苏军措手不及,一天之内就有1200架飞机被击毁,其中800多架还未来得及起飞,苏军防线被迅速突破,德军以极快的速度向纵深推进。至7月9日,苏军共有28个师被歼灭,70个师人员和武器损失过半。德军在三个方向上推进了300--600公里,北路勒布的北方集团军群攻占了列宁格勒的西南门户普斯科夫。中路包克的中央集团军群攻占了明斯克。南路伦斯德的南方集团军群攻占了日托米尔,进逼基辅。 7月16日,中央集团军群的前锋古德里安第2装甲兵团攻占了斯摩棱斯克,扣开了通往莫斯科的大门。包克和古德里安等前线德军将领们踌躇满志地准备杀向莫斯科,勃劳希契和哈尔德等陆军首脑们也欲挥师继续东进,提前占领苏联的权力中心。但希特勒仍然坚持以夺取列宁格勒和乌克兰作为主要目标。他对陆军将领们大谈战争的经济学,他说:“列宁格勒附近的工业区是我们的主要目标。至于莫斯科和乌克兰,有好几个原因使我倾向于后者:第一,因为南方集团军群似乎已经建立了一个胜利的基础;第二,我相信乌克兰的原料和农产品,对于德国以后的作战有很大的重要性;第三,我认为克里米亚是俄国用来轰炸罗马利亚油田的空军基地,所以必须铲除。我希望能在冬季刚开始的时候,再来攻占莫斯科。” 包围基辅7月19日,希特勒发布了第33号训令,命令中央集团军群所属的古德里安第2装甲兵团向南运动,与南方集团军群合作,对基辅附近的苏军进行一个大包围战;霍特第3装甲兵团向北转进,协助北方集团军群进攻列宁格勒。8月21日,希特勒又发布了第34号训令。训令说“在冬季来临之前,主要的目标必须达到。这不是莫斯科,而是在南面,占领克里米亚和顿聂兹工业和产煤地区,并切断高加索产油地区的联系;在北面则为包围列宁格勒,并与芬兰军会合在一起。”苏军最高统帅部认为西南方向是德军进攻的主要方向,因而把苏军大部分兵力部署在乌克兰,设立了西南、南方2个方面军计6个集团军,69个步兵师、11个骑兵师和28个装甲旅,由西南方向总司令布琼尼元帅指挥。其中,西南方面军辖有第5、第6、第26、第12四个集团军,由基尔波诺斯上将指挥;南方方面军辖有第18、第9两个集团军,由秋列涅夫上将指挥。 尽管苏军在乌克兰地区部署了重兵,但在德军的突然打击下,苏军猝不及防,抵挡不住德军的猛攻。8月初,乌克兰西部平原上的五一城被克莱斯特的第1装甲兵团攻占,苏西南方面军所属第6、第12集团军及南方方面军所属第18集团军之一部,共约20个师被包围,包括2名集团军司令在内的10万余人被俘。到9月初,苏军被迫退守第聂伯河东岸的乌克兰首都基辅,依托第聂伯河建立起一道新的防线。第聂伯河由北向南弯曲注入黑海,与其上游的支流杰斯纳河构成了一个大S形。基辅则位于杰斯纳河和第聂伯河的交汇处。 德军计划目标是夺取基辅,并在一巨大的舌形地区中,将布琼尼元帅麾下的苏重兵集团围歼。这一个舌形地区北起杰斯纳河北岸的图比齐夫斯克,南达第聂伯河河湾的克里门巧格,西以基辅为顶点。担任包围作战任务的是南方集团军群的第1装甲兵团、第6集团军、第17集团军,中央集团军群的第2装甲兵团和第2集团军。古德里安的第2装甲兵团从图比齐夫斯克以西渡过杰斯纳河向南挺进,直插基辅后方的罗姆尼;魏克斯的第2集团军从戈梅尔向南运动,掩护古德里安的右翼;克莱斯特的第1装甲兵团则从第聂伯河河湾上的克里门巧格向北进攻,与古德里安在罗姆尼和罗赫维策地区会合,把第聂伯河西岸的苏军切断在大河曲一带;施普拉格的第17集团军负责把苏军牵制在切尔卡赛以北第聂伯河河湾,同时掩护克莱斯特的左翼;赖歇瑙的第6集团军向东运动,渡过第聂伯河,进入基辅,并开始围歼这批苏军重兵集团。 胜利合围8月25日,古德里安率第2装甲兵团突然调头南下,第二天就突进到杰斯纳河北岸。古德里安的南下,给苏军最高统帅部造成了错觉,认为古德里安兵团是要包围和消灭铁木辛哥的西方方面军和大本营预备队方面军,于是,便命令布良克斯方面军和预备队方面军的第43集团军于8月底向罗斯拉夫尔和塔斯罗布方向出击,准备进攻古德里安兵团的侧翼。叶廖面科指挥布良克斯方面军和预备队方面军第43集团军对古德里安兵团的正面和两翼发起强大的反突击进攻。但叶廖面科的攻势并没有阻止住古德里安。战至8月31日,古德里安麾下第24装甲军之第4装甲师终于突破了杰斯纳河,并在南岸建立了相当宽的桥头阵地。右翼的第10摩托化师虽然也渡过了杰斯纳河,但由于苏军的顽强反击,却又被迫退回河的北岸。该师在这一渡一返中几乎打光了全部兵力,最后连炊事班都被迫投入了战斗。 9月9日,古德里安麾下的第24装甲军已全部渡过了杰斯纳河。当日黄昏,第24装甲军军长盖尔向古德里安报告:该军在巴杜林与科诺托普之间,发现了苏军防御的薄弱点,其第3装甲师已突破此点并正向敌后的目标罗姆尼挺进。古德里安决定抓住这稍纵即失的战机,立即亲赴前线鼓励第3装甲师不顾一切地向敌后大胆穿插。当晚,第3装甲师在古德里安的亲自指挥下,冲破了苏第40集团军的防线,占领了罗姆尼。从此以后,叶廖面科就再也挡不住古德里安的坦克了。 此时,南方集团军群的克莱斯特第1装甲兵团正在克里门巧格附近,准备渡过第聂伯河,之后,则向北挺进,以便在罗姆尼附近与古德里安兵团会师合围。 战役结束9月12日,克莱斯特第1装甲兵团经过西门罗夫柯,在俄罗斯特有的泥泞中,步履蹒跚地向罗姆尼前进。而古德里安的第3装甲师,也在同样条件下向罗齐维特沙前进,并夺取了该镇之北的苏拉河上的桥梁。被恶劣天气所阻的第2集团军也渡过了杰斯纳河,接近了尼辛。第17集团军则在克里门巧格和切尔卡赛之间,以宽广的正面前进。9月16日,古德里安与克莱斯特这两支装甲劲旅在基辅以东150英里的罗赫维策会师,将舌形地区中苏军第5、第21、第37、第26和第38等5个集团军合围。当天,德军对被围之苏军集团发起围歼作战。困守在袋形阵地中的苏军,在无燃料又无弹药的情况下,仍进行着顽强的抵抗。他们整营整营地端起刺刀,向德军的坦克、大炮和机枪发起多次勇猛攻势,企图突破包围向东撤退。阵地上高音喇叭发出的斯大林那激动人心的讲话,传遍了整个战场。被困苏军虽然已突围无望,却仍在为保卫祖国和红军战士的尊严进行着拼死搏杀,甚至不惜在弹尽之后使用拳头、靴子和牙齿来与德军拼命。然而血肉之躯终究不敌钢铁,苏军在德军坦克的炮击、扫射和碾压下,成千成万地死伤,除少数部队得以逃脱外,其主力仍处于围困中。9月20日,基辅城被德第6集团军攻占。同日,德军第46装甲军赶到,并作为生力军投入战斗。与此同时,苏军也不断地投入生力军,企图协助被困苏军突围,但均被德军击退。 9月26日,基辅会战结束,苏军第5、第21、第37、第26集团军大部,第40、第38集团军之一部被歼灭。苏西南方面军司令员基尔波诺斯上将、参谋长图皮科夫、政委布尔米什坚科在突围中阵亡。包括苏第5集团军司令波塔波夫在内的66万人被俘。884辆坦克,3718门火炮,3500辆车辆被德军击毁或缴获。 经验教训早在德军组织基辅大合围时,苏军总参谋长朱可夫大将就建议斯大林放弃基辅,全力保卫莫斯科。斯大林答道:“真是胡说八道,基辅怎能放弃给敌人?”朱可夫忍不住反驳:“如果你认为我这个总参谋长只会胡说八道,这里也就用不着我了,我请求解出我的职务把我派往前线。”一番争执之后,朱可夫被解出总参谋长职务,赴前线担任预备队方面军司令员。苏军西南方向总司令布琼尼元帅也察觉到了处境的危险,于9月11日向斯大林请求,批准所部从基辅河曲向东撤退,但遭到斯大林的拒绝。斯大林下令,不许后退,不许炸毁桥梁,一定要守住基辅。13日,斯大林认为布琼尼的消极避战已不能胜任西南方向总司令,遂将其免职,改由西方方向总司令和西方方面军司令员铁木辛哥元帅接替他的指挥。之后,苏西南方面军司令员基尔波诺斯为保存苏军有生力量,也曾不顾被送上军事法庭的危险,自行下令部队全线后撤,但这一命令却很快被苏军最高统帅部给撤销了,而且要求基尔波诺斯要实施更加积极的战术,对敌发起反攻。这样,苏军错过了避开合围和保存实力的最后时机。直到9月17日,苏军总参谋长沙波什尼科夫才同意苏军部队与德军脱离接触,向东撤退。然而,为时已晚。基辅会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大的包围战。英国军事理论家利德尔·哈特在其《战略论》中评价说:“就基辅包围战本身而论,实在可以算是一次极大的成功。对德军而言,也可算是一个空前的杰作。从战略方面来说,似乎也有很充分的理由。先使南翼不受到敌人反攻的威胁,然后再来进攻莫斯科。此外,由于俄军数量庞大,但却比较缺乏机动性,所以这种战略遂更显得有利。德军可以分别把兵力先后集中在不同的地区之内,而轮流产生几个决定性的战果。但是唯一的弱点就是‘时不我予’,尤其是德军对于冬季作战并无充分的准备。” 军队指挥戈梅尔○ 第2装甲兵团(古德里安)○图比齐夫斯克 第2集团军 尼辛 第6集团军→基辅○ 苏西南集团军群 ○罗姆尼 罗齐维特沙 罗赫维策第17集团军 切尔卡赛 第1装甲兵团(克莱斯特) 克里门巧格 第二次基辅会战基本资料别称:第聂伯河会战(第二阶段) 发生时间: 1943年8~12月 发生地点: 第聂伯河左岸 简介苏德战争中,苏军于1943年8~12月在第聂伯河左岸乌克兰和白俄罗斯进行的战略性进攻战役。目的是解放左岸乌克兰、顿巴斯、基辅,夺取第聂伯河右岸各登陆场。德军在库尔斯克进攻失败后,企图利用中间地区的江河屏障进行持久防御,同时在纳尔瓦河、维捷布斯克、奥尔沙、索日河、第聂伯河、莫洛奇纳亚河一线加紧修筑称作“东方壁垒”的战略防线,而第聂伯河一段正是其主要部分。苏军参战兵力为中央方面军、沃罗涅日方面军、草原方面军、西南方面军和南方面军(1943年10月20日起分别改称白俄罗斯方面军,乌克兰第1、第2、第3、第4方面军),共263万余人。当时德军为5个集团军,约 124万人。会战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3年10~12月 乌克兰第1方面军于1943年10月两次实施解放基辅的战役,均未成功,随后将主力由大布克林登陆场调到柳捷日登陆场实施突击,于11月6日解放基辅,在基辅地域建立正面500公里、纵深 150公里的战略登陆场。白俄罗斯方面军于11月中下旬进行戈梅利-列齐察战役,夺取日洛宾以南纵深达100公里的登陆场。乌克兰第2、第3方面军在 3个月作战过程中,解放扎波罗热、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并在第聂伯河上建立正面达450公里的第2个战略登陆场。乌克兰第 4方面军突破德军在莫洛奇纳亚河的防御,前出到第聂伯河下游,并封锁了克里木半岛的德军。 第二阶段苏军在第聂伯河会战中重创德军南方集团军群主力和中央集团军群一部,收复了重要的经济区,并在第聂伯河和普里皮亚季河上夺取了25个登陆场,从而为解放全部白俄罗斯、右岸乌克兰、克里木并把德军逐出苏联国境创造了有利条件。这次会战最主要的特点是苏军在预有准备的情况下从行进间连续克服了数道江河障碍。 双方兵力希特勒同以前一样,将基本军队集团部署在西南方向上。在这里,与中央方面军、沃罗涅日方面军、草原方面军,西南方面军和南方面军对峙的是德军“南方”军队集群,编有坦克第1和第4集团军,第8和第6集团军,以及从“中央”集团军群调来的德国法西斯第2集团军,总共62个师,其中14个坦克师和摩托化师(8月15—30日,敌军有8个师补充编入“南方”军队集群,其中有2个坦克师。)。“南方”军队集群共有124万名官兵,12,600门火炮和迫击炮,约2,100辆坦克和强击炮,近2000架作战飞机。曼施泰因元帅指挥“南方”军队集群。 苏军共有263万人,51,200门火炮和迫击炮,2,40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2,850架飞机。因此,苏军为实施进攻战役而拥有的优势不大:人员为敌军的2.1倍,坦克为1.1倍,飞机为1.4倍,仅在火炮方面为敌军的4倍。 战争评价苏军在和平时期的训练是有助于战时顺利克眼江河障碍的。战前,军队就对强渡江洞障碍一直给予很大的注意。高级指挥机关和战役司令部还就克服江河障碍进行了特别认真的训练。 在具有历史意义的第聂伯河会战中,红军的步兵,炮兵,坦克兵、航空兵、通信兵等各兵种,特别是工程兵战功卓著。苏军的坚忍不拔、英勇无畏和英雄主义,各级指挥员、首长高水平的作战艺术,保障了渡河和在右岸夺取登陆场的光辉胜利。方面军部队在激烈的战斗中不仅扼守住了,而且顺利地扩大了已夺取的所有登陆场,并把它们变成了战略登陆场。在总结第聂伯河会战时,应该着重指出,经过一系列战斗,德军称之为固若金汤的“东方壁垒”被摧毁了,德军统帅部固守第聂伯河和以防御战斗赢得时间的所有战略计划和企图都被彻底粉碎了。 战争意义此次会战,苏军在预有准备的情况下,从行进间连续克服数道江河障碍,同时在几个方向实施进攻,重创德南方集团军群主力和中央集团军群一部,完全解放第聂伯河左岸乌克兰和基辅,收复最重要的经济区,并在第聂伯河和普里皮亚季河右岸夺得25个登陆场,从而为全部解放白俄罗斯、右岸乌克兰和克里木并把德军逐出苏联国境创造了有利条件。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