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活佛塔
释义

五台山镇海寺十五世章嘉活佛塔,于乾隆五十一年建造,塔基八角均有大力士,基座八面雕有人物图,并着彩。塔腹正中雕有三尊坐佛,另有八尊活象。圆腹之上立有层层内缩的尖顶,刻工精细华美。

活佛塔葬--独到的防腐术

尕藏才旦著

塔、佛教建筑物·释迦牟尼的舍利塔·高僧大德弟子们纪念供奉的象征·藏区活佛高僧推崇的葬俗·肉身塔·特别的防腐处理,还有金塑·一般均是骨灰塔,塔是活佛高僧的专利??

印度舶来的葬塔

塔葬是雪域藏区葬俗中的另一形式。为什么要塔葬,塔葬从何而来?其中原由很多。

在全世界信仰佛教的国家和地域中,人们都能看到各式各样的塔式建筑,在藏区尤其如此。在村旁,在山腰,在庄中,在寺院周边或中心地带,都屹立有藏族建筑风格的白塔。而在大型寺院的经堂内侧,你能见高低不一、大小有异、精致华丽的灵塔,即活佛大德的骨灰塔、肉身塔。那么,这些塔是如何产生的?塔的作用又是什么?这是我们首先要弄清的问题。

塔的全名应叫佛塔,佛和佛经的象征词。在古印度梵文中,称作堵波或浮图,最早是用作收藏佛的舍利,后来发展到珍藏佛经等。

但塔的雏形却要比这早得多。古印度的国王死后,都要筑一半圆形的坟墓。佛塔造型由此发展而来的。

那么,什么是舍利呢?在佛教词汇中,是指尸体或身骨。实际指佛祖或成佛大德者火化后的结晶物。最早的塔是这样来的:佛经中说:一位名叫给孤独的居士(居士,指不出家的佛教徒)来见释迦,说起他的心事和愿望:“您经常到各国巡游,我不能常见到你,请您送我点纪念之物吧。”

释迦随手把自己的指甲和头发送给他,说:“送你这爪发供养好了。”

于是,给孤独居士便建成塔来供养释迦的爪发。这便是佛塔来源的最早说法。释迦牟尼遗体火化后,骨灰结晶成细粒珠状物。弟子们把这些珠状骨灰分成八份,分别在有纪念意义的八地建造塔,将骨灰(舍利)珍藏其中,以作纪念让信徒朝拜供奉,称其为舍利塔。

舍利据说有三种颜色,白色骨舍利,黑色发舍利,赤色肉舍利。又有全身舍利,“碎身舍利”、以及“生身舍利”、“法身舍利”(指佛教大小乘全部经卷)之区别。完整意义上的塔就是这样产生的。佛塔完全是印度文化的结晶。藏区的塔,可以说是从印度移植进来的,是活佛和高僧的专利品,普通藏人无缘染指,更没有资格享用。可以明确地说,藏族最早的塔葬受印度佛教“八王分舍利”建塔供养释迦牟尼遗骨影响而成。释迦牟尼的遗骨、佛发等是生身舍利;经书、佛像、法器等为法身舍利。佛教徒甚至把药材、珍珠、玛瑙乃至清净物都视为舍利,以建塔收藏。

随着佛教在雪域高原渐成气候,一统天下,佛塔的内涵也随之延伸。从收藏活佛或高僧圆寂后火化的骨灰,发展到收藏他们的指甲、头发、衣冠。还有专门供养经卷、佛像、珍宝等的塔。佛塔成为佛教徒日常供奉朝拜的场地,也是佛的象征物,是藏传佛教又一风景线。

最早问世的塔只有八个,即释迦牟尼的八大灵塔。它是佛祖的舍利八塔,也是象征释迦牟尼诞生、得道、降魔等八大历程的纪念碑,是八相成道的标志。

这八大灵塔分别建于古印度各地:

一、迦毗罗的兰毗尼园(诞生处,称“堆莲”塔)。

二、摩揭院的尼连河(得道处,称“大菩提”塔)。

三、波罗奈城的鹿野苑(首次说法处,称“吉祥门”塔)。

四、舍卫国的宰祗陀园(释迦牟尼成佛后的安居处,称作败外道塔或示现大神变塔)。

五、桑迦尸国曲女城(从仞利天下处,称作“三十三无神塔”或“神降塔”)。

六、王舍城(化度分别僧处,称“分合塔”)。

七、毗耶离城(将入涅盘,“加持”塔或“殊胜”塔)。

八、拘尸那城(涅盘处,称“涅盘”塔)。

在理论上,佛塔这八种类型,分别代表着释迦牟尼一生的八个不同的历史阶段,或者可以说是释迦牟尼的八个不同层次的精神境界线。通过八塔为一组,反映佛祖一生的八大功德。我们在各地见到的一溜八个佛塔,便是对释迦牟尼一生及功德的纪念与赞颂。八塔从东往西的顺序是:莲聚塔-纪念释迦牟尼降生时行走七步,每步开一莲花;菩提塔--纪念释迦牟尼修行成正觉;四谛塔--纪念释迦牟尼初转四谛法轮;神变塔--纪念佛祖降伏外道时的种种奇迹;降凡塔(或在降塔)--纪念释迦牟尼从天堂重返人间;息诤塔--纪念释迦牟尼劝息诸比丘的争端;胜利塔--纪念释迦牟尼战胜一切魔鬼;涅盘塔--纪念释迦牟尼入涅盘,不生不灭。

纪念佛祖的八塔,通常以三种形制出现:第一种是菩提塔,第二种是天降塔,第三种是多门塔。

在中国,从佛教传入东晋南北朝起,就已经出现了以收藏舍利为主的佛塔。佛牙塔便是最典型的一例。原北京西山八大处的第二处--灵光寺旧址便是珍藏释迦牟尼佛牙舍利的地方。据佛教史籍传说,释迦牟尼遗体火化后,其他肉体都烧化成球状骨灰舍利,唯独两颗牙齿完整无损留在了人间,一颗后来传到了狮子国(今斯里兰卡),一颗传到乌苌国(约在今印度北部苏瓦特河流域),后由乌苌传到于阗(今新疆和田)。东晋僧人法显西游于阗,把它带到京都建康(今南京市),后辗转到北京,珍藏于灵光寺中,建抬仙塔专门安置其内。

在藏传佛教的密宗中,又把塔作为大日如来佛的标志,即“大光明”(或称作光明遍照一切之地的大日佛)佛。如五塔(仿照佛经曼荼描绘的坛场图景建的佛塔。塔座为拱门方形高台,上砌有五个方形小塔,塔表雕刻梵文图像、七珍八宝图案。金刚座后,北墙南面嵌雕有:西为六道轮回图,中为须弥山分布图,东为天文图)。

随着印度佛教的传入,塔葬开始风靡全藏区,成为有经济势力、有政教大权的寺院活佛和高僧大德们归宿追求的象征。他们纷纷抛弃土葬,舍去火葬,举行塔葬。

藏区最早的塔葬出现在公元九到十一世纪。最早的塔葬是从印度迎请而来、在藏地圆寂的高僧寂护大师(有译为静命的,藏族称其为喜瓦措)开始的。他于公元8世纪晚期(760年)在吐蕃去世,他的弟子们为了纪念他在藏区弘扬佛教所做的贡献,按照印度佛门的传统葬俗,修建了灵塔,像供奉佛祖舍利一样,把他的遗骸安放于佛塔之中,供后人瞻仰和膜拜。

这座建于西藏山南桑耶寺旁哈布山的寂护大师舍利灵塔,是有史料记载的藏区第一座佛灵塔,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

紧接着,吐蕃时期的三大译师也举行了塔葬。塔葬渐衍化为新风俗。著名的佛教高僧也纷纷举行塔葬,塔葬终成高僧大德和活佛的葬仪。

俗人中举行塔葬的要首推西藏阿里古格王朝出家国王意希沃。19世纪上半叶,中亚的伊斯兰教与佛教在今新疆的于阗进行了一场宗教战争,意希沃率兵救援,不幸兵败被俘,后来遇害,遗体被当地佛教徒运回西藏。为了纪念他宏扬佛教抵挡外道的功绩,佛教弟子们对其进行了隆重的塔葬。意希沃灵塔建筑的方法、风格、藏物、葬姿经史料传播,成为藏传佛教塔葬的规范礼仪,也为全面塔葬的制度化奠定了基础。

从上面几类现象中我们不难看出,藏传佛教界已经把塔葬作为对死者善后的最高丧仪,作为表达他们对亡人生前弘扬佛教的纪念和歌颂。因此,才出现了如阿里古格国王意西沃的遗体灵塔;噶当派祖师阿底峡死后,其弟子仲敦巴将其骸骨存放聂塘度母寺宝瓶内;宗喀巴的遗体安放在达孜甘丹寺灵塔内。

但塔这种建筑形式在藏区的出现却要比灵塔早得多。在藏传佛教密宗大师莲花生的设计建造下,历时12年,于公元779年建成的吐蕃第一大寺桑耶寺就修建有四色佛塔,并与主寺同时竣工。四塔颜色为白、红、黑、绿四种。塔身有四方多角形、方形、半方、半圆等,有的如复钵、复盔、复钟。基本以砖、石为材料堆砌成。在桑耶寺主殿四角建的这红、绿、黑、白四塔,象征镇伏四方一切凶神邪魔,防止天灾人祸发生。为了增强震慑力,又在塔的周围遍架金刚杵,形成108座小塔。每根杵下置一舍利,象征佛法不可摧。而主殿四塔又分别包涵各自的象征:“又建白塔即大菩提塔,此塔以狮装饰,遂建成声闻之风格……红塔系长寿菩萨之风格,其上饰以莲花……,黑塔以如来佛之遗骨为饰物,其形制系独觉佛风格……绿塔乃法轮如来风格,以十六门为饰物。”

高大雄伟、形制各一、独具风格的四塔建成后,吐蕃君主赤松德赞曾引吭高歌,唱颂佛塔道:

我那座白色佛塔,?

如同右旋之海螺;?

那座红色佛塔,?

犹如火焰冲天;?

那座绿色佛塔,?

好似矗立着的玉柱;?

那座黑色佛塔,?

宛若铁钉钉在地上,?

我之佛塔实属罕见。

从以上颂词,我们可以看出,随着吐蕃的兴旺发达,佛塔渐与藏民族的精神生活、信仰追求完全融合一体了。

学习印度的佛塔纪念形式,桑耶寺为例建造的多以舍利佛塔形式,这就鼓励着藏传佛教的活佛和高僧大德向印度“师父”看齐,仿效他们,以获取更大的功德。藏区最早的塔葬问世,究其根源,社会外在氛围环境影响为副,内在功利追求为主,两者吻合到一处了。

肉身法体防腐术

藏传佛教五大教派中,注重戒律的格鲁派后来居上,一统天下,居于统治地位。他的最大特点是它有一套严格的戒律管理僧侣队伍。这支职业宗教队伍在形式上与外界俗世隔离,而且他有着众多的、坚实的弘扬佛教的基地--大大小小的寺院。

寺院的住持活佛,在相当一部分地区是政教合一的最高领袖。尤其是五世达赖在蒙古汗王固世汗的扶持下,建立起政教合一的“甘丹颇章”地方政权后,政教权势集于一身,经济基础雄厚,政教影响深远,德高望重,斐声中外。其葬礼,自然不能和一般佛位的活佛等同相待。格鲁派为他首先创立了法体肉身塔,也称作灵塔。

在各个寺院供奉的金、银、铜、木、泥五种灵塔中,达赖和班禅的灵塔为金制灵塔,是最高规格。有能力的活佛、高僧都以塔葬为荣,或肉身塔或骨灰塔,成为一边倒的葬俗。每座寺院都有一个或数个活佛圆寂后经火化,将骨灰收藏塔中(一般是将骨灰收藏在黄缎袋中,然后造葬塔。塔建好后,举行隆重的仪式来搁放骨灰)。

一般说来,让僧俗信徒供奉朝拜的骨灰塔,大多是某一寺院的创建者,或某一教派中心寺院的大活佛,或者在经学方面有特

殊的建树者。但塔葬供奉的活佛各寺不一,如有的寺院只塔葬第一世活佛;有的寺院则历世活佛皆实行塔葬;有的寺院若有三个活佛系统,则只塔葬一个系统的历世活佛。其中原由错综复杂,有历史的,也有势力背景的,难能一概而论。塔葬的内容也比较多样,除塔葬本寺历世活佛的法体肉身和骨灰外,有的灵塔内还供奉衣帽;有的则供奉胸围骨饰和头饰;也有供奉死者生前所用的各种法器的。但肉身塔则是塔葬中最尊崇、最高级的规格。

肉身的处理是一项复杂精巧的工程,要做肉身塔得先对死者的遗体进行特殊的、独到的防腐处理。

保存肉身谈何容易,它需要有高超的科技知识和实践经验。

塔葬是印度舶来的,但肉身塔却是藏族的塔葬形式也是对塔葬的创造性发展。肉身防腐术更是藏族医药学的独创,是藏文化的瑰宝之一,也是对祖国医学的贡献。

对防腐术的研究,藏人历史悠久。早在公元七世纪就初步掌握了处理肉体的科技知识。据藏文史书记载:松赞干布逝世后,尸体经过药物处理,然后用绸缎、药物和土制成赞普像,涂以黄金,穿上衣服,置于银制“格鸟”(金属制的佛龛式盒子)内再下葬的。

藏传佛教寺院处理和保存遗体的方法很多。普遍用藏红花、麝香、檀香料等名贵香料和盐巴浸泡的香水,对遗体内外反复擦洗,然后缠裹上绸缎,定期进行更换,以迅速有效地吸出体内水份。

也有的先取出内脏,然后按其“坐化”姿势安放于一精致的木箱内,再在腹腔及其遗体周围填满炒熟的盐巴和各种香料,一直掩埋到头顶。这样做只为一个目的,即吸出体内水份,同时也用于防腐。

还有一种是不用盐巴处理,而是多用盐水、香料和黄土和成的泥巴,将遗体内外糊上一层,如此反复进行更换,直至体内水分被泥巴吸收,盐分大部浸入体内为止。

第十世班禅的法体肉身是这样脱水处理的。负责法体脱水的寺中老僧们,把藏红花、檀香料、盐巴等多种名贵的药水精心泡制,擦洗法体,再用绸缎密密裹紧,以吸出法体水分。他们按期更换绸缎,沐浴药水,使法体的水分完全吸尽,又不损伤体肤,保证了法体能长年保存。在长达四个月的处理中,用于法体的药物和脱水的名贵药品达500多公斤,其中有5公斤藏红花,还有帕苦玛粉、白檀香粉、高级冰片和“六种良药粉”等。

当僧众确认活佛的遗体能长期保存,万无一失时,便开始第二道工序,即金塑。

为什么进行金塑?这是因为经过上述防腐脱水处理后的遗体,与原形有了较大差距。因此得请泥塑方面具有高深造诣的僧人,按其原貌重新进行塑造,也就是金塑。重塑金身之前,僧众不但要进行花灯供养,而且还要举行隆重的祈祷仪式。法体前的香桌上不仅要有鲜花,还要供有圣水、供果,多盏昼夜不息的酥油长明供灯。显宗学院僧侣们日夜倒班在法体前诵念《破土经》、《消灾经》,还有大藏经《甘珠尔》的部分篇章。在高僧(法台)的主持下,进行百种供果和平火祭等佛事活动。

金塑时,在遗体腹部重新缝合之前,通常要在腹腔内装上经文,填满各种名贵的香料和珠宝。按佛教原旨要求,重塑金身之物,据说要用印度恒河等世间“四大神河”之水,珠穆朗玛等世间“六大名山”之土,然后与珍珠、玛瑙、翡翠、珊瑚、象牙、松耳石等珠宝的细粉,各种名贵香料拌合而成“神泥”。但这种“四水”、“六山”之水土雪域高原是难以弄到、弄齐,所以,通常的做法是在神山上先取洁净的黄土和泉水,经僧众诵经祈祷后,与一些珠宝和香料细泥搅拌而成,算是“神泥”了。

金塑之前,艺人得首先把萎缩的遗体拉展,并固定成“坐化”姿势。然后,再用泥巴一点一点地修复塌陷或变皱的部分,基本上从头到脚要全部泥塑一遍,使修复出来的遗体达到形神兼备,和活人原貌一致后,才开始涂金粉,或以金箔贴身。再予以描眉、画眼、涂唇,最后穿上袈裟,戴上僧帽,让其完全复原成生前的“佛像”。

金塑好的活佛遗体,标准姿态应是“趺坐”姿势,双手合掌膜拜,有的手上还捧一条哈达,活灵活现,维妙维肖,活脱脱的真佛现身。

金塑完成后,遗体的处理也宣告圆满结束,在隆重的仪式之中,把遗体供奉于事先制作好的灵塔或者祀殿中的巨型灵塔内。?

灵塔分为两类:肉身塔、骨灰塔。一般都装饰得华丽堂皇,珍宝堆砌。不但镂刻有各种花纹图案,而且大都镶嵌有珍珠、玛瑙、珊瑚、松耳石等。以藏传佛教灵塔之最--布达拉红宫中五世达赖灵塔为例,塔高14.85米,塔身为金皮包裹、珠玉镶嵌。仅包金就耗费黄金近11万余两。十三世达赖喇嘛的灵塔高14.85米,塔身用590公斤的纯金皮包裹,镶嵌大量钻石、珍珠、珊瑚、松耳石、玛瑙等名贵珠宝,各种宝石相当黄金价的10倍以上。

为五世达赖修建的灵塔殿规模壮观宏大,气派雄伟。殿的宽度有24柱(每柱面积约25平方米)。其中主柱有四根,每柱是六尺两肘(一尺等于1.74米,一肘等于46厘米)。灵殿有三层楼高,中央修筑有五世达赖包金的灵塔。塔身上镶嵌有各种宝石。据《五世达赖喇嘛灵塔移交清册》记载:灵塔上的宝石种类有各种珍珠、玛瑙、绿松石、金刚钻、蓝宝石、绿宝石、红宝石、帝青宝、珊瑚、水晶、彩色镜、宝不帽、右旋海螺等等,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塔瓶下方嵌有一串海泥沙制朝珠,是清顺治皇帝赠给五世达赖的珍宝。这颗珍珠比两个大拇指还大,长在大象脑壳内,是稀世之宝。

其他镶嵌的宝石计有杏核、蚕豆大小的各种珍珠4,322颗;各种绿松石129颗,内地及其他地域所产红宝石562颗;各种珊瑚7,232颗;各种玛瑙和羊脂玉盘700个,青金石3,935颗,各种松耳石和彩色镜360个;各种禽兽形态晶石183个,真是极尽豪华,富丽之极。

在灵塔殿里,还有艺术价值极高,史料价值也难得的壁画艺术和围幔艺术,它们使灵塔锦上添花,显得更加庄重神圣。

藏传佛教六大宗主寺的拉卜楞寺内,历世嘉木样的骨灰塔也陈列于大经堂内侧的祀殿内。其规模虽不及达赖、班禅的灵塔,但也华丽精巧,最高的达三米多,用银皮包裹,上面捶雕各种花纹图案,镶嵌有各种珍贵宝石,技巧别具匠心。

塔葬灵塔的规范要求

灵塔的制作有严格的制式。

塔葬是政教合一统治集团主要人物的葬俗,具备塔葬条件的,不仅仅是经济势力,显赫权势、社会地位,最根本的是他必须是佛的化身,这个化身还必须具有很大的影响,“德高望重”,功德圆满,且有权力、财力。因此,可以明白地说,塔葬是集政教一身的寺院主持活佛的葬礼。

既然塔葬是藏传佛教的最高丧仪规格,那它对灵塔的规范设计就必然有严格的要求,格式是统一的。

首先灵塔要反映佛教理论中关于生命学说的“五大”基因,即“火、风、水、土、空”,尤其世界四种元素风、火、水、土。灵塔的构成正是象征地集中了这四种元素。《时轮金刚》指出,佛塔的塔座、塔瓶、塔颈,以及十三法轮、佛幢等正是风、火、水、土四元素的象征。佛学学者解释说:灵塔的塔座表示坚固的“地基”,其上的塔瓶表示“水球”,再上的十三法轮表示“火锥”,最上的塔顶表示“气托”和波动的精神,或脱离物质世界的灵气,每一元素皆由“趣悟阶路”而登达。

佛教将“四界”土、水、火、风集于灵塔之一身,使这四种元素的属性不仅能从功能上感受它们的存在,而且使其表现为有形有质,让人们通过物质实体看得到、摸得着。

灵塔的制作独到匠心、别出心裁,是艺术象征主义的精美微缩。

它由四大部分组成,分别是塔座、塔瓶、塔刹及塔顶。

各大部分又分解为不少细部。

1.塔座包括有:塔座、座阶、塔面(狮子座)、境端、墙檐、塔宫、十美。

塔座:灵塔最下部的方形基座,代表人生世间,象征所缘或所依,即僧和僧众。

座阶:基座与塔面之间的连接阶梯。

塔面:雕刻着守护智慧之宝(佛法)的狮子,它象征着佛陀。

其上为境端或端垫。

端垫之上为女墙檐。和境端一样,象征着“趣悟阶路”。

其上是塔宫、殿宇。

十美:十美是人类物质生活环境追求的理想十种优美条件:远近牧草美、田宅土质美、饮灌水性美、础磨石质美、屋薪木材美等等,象征吸收了一切美好的生存条件。

佛塔阶层。以阶梯状象征心灵发展的四个阶段。

平面和矩形部分的瓶座,代表着五大(五行)之一的“土”。

供有一尊佛像的神龛。

2.塔瓶。

塔瓶之门。塔瓶中间开个小龛,叫眼光门。

塔瓶,圆形部分,代表着五大之一的“水”。

斗拱基座。

拱垫、拱基或斗座。

斗拱或塔拱。

支撑华盖莲花盘。

3.塔刹。

十三法轮。象征十沃,呈圆锥形状,象征五大之一的“精进之火”,法轮代表佛所说法。

阴法轮。

阳法轮。

伞状缨络。

总持慈悲经论。象征宏扬佛法。

伞状月盘,表示佛幢。和伞状缨络部分共同象征五大之一的“风”。

4.塔顶。

月亮。

太阳。日和月象征精神或灵。

树叶状或“小爪”状部分的塔尖,象征五大之一的“空”或“神空”。

灵塔的这种象征主义结构方式,折射了佛教界的良苦用心。把活佛和高僧大德的肉身(或骨灰)保存于直观体现佛教“四界”思想的灵塔之中,则意味肉体复归“四界”,能再度“转世”而来;象征出一条轮回的轨迹:出生--生活--死亡--精神--出生--生活--死亡--精神……永无止境的生命轮回的过程。

灵塔的组成是上述四大部分,而灵塔的结构比例又有着严格的、科学的规范。

藏传佛教不少著名大师、高僧都有过规范性论述,从理论和实践上逐渐形成了一套较为统一的模式。到17世纪中叶,著名学者第巴桑结嘉措在前人的基础上,对灵塔的具体格式进行了修改和补充,成为完整的制式体系。

在比例上,如果塔座高1米,长宽则各应7米;座阶有三层,每层高0.3米,长宽则分别为5.7米、5.3米和5米;塔面或狮子座高2米,则长宽应为4.3米;境端、墙檐高各为0.3米,境端长和宽为4.7米,墙檐长和宽为5米;塔宫则若高1米、长与宽分为5.3米;十美高0.3米,长宽则各为4.7米。

塔瓶、塔刹、塔尖也有相应的尺度比例。

灵塔是一种建筑载体,除了肉身或骨灰,内中还要装藏很多“宝物”和“珍奇”,这样才名副其实地成为供众信徒膜拜敬仰的灵塔,才能成为价值连城的佛教文物。

以五世达赖为例,其灵塔内的装藏物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传世之宝。

第一件稀世之宝是吐蕃帝王松赞干布从印度玛呷达城迎来的迦叶佛的舍利子。第二件是元朝世祖皇帝忽必烈第一次听八思巴讲经时所赐的一颗百灵鸟蛋大小的释迦牟尼舍利子。它是历经风雨、辗转东西、流入中原王朝的传世宝物。灵塔内还有一个稀世文物,即释迦牟尼的舍利大拇指骨一个。另外,灵塔中有一座藏有二十二颗释迦牟尼舍利子的佛塔一尊,是高僧竹多鸟金巴用重金从印度王比达斯纳手中买来,供奉给布达拉宫的。另一颗佛陀舍利子,是莲花生大师的弟子比茹查纳来藏时从印度带来的,阿底峡大师的上师比娃巴像唐卡一幅,阿底峡的法帽、宗喀巴大师用过的碟子也装藏其中。灵塔内还装入大量的佛经论典。

五世达赖灵塔内的经书主要有:松赞干布的遗令一文;贝叶经《时轮注疏》一部;莲花生及其妃益西措杰和赤松德赞三人用鼻血写成的《十万颂般若经》一部;首部手抄本《五部箴言》;金字缮写的《甘珠尔》大藏经105函;优质藏纸缮写的《甘珠尔》经114函,银子缮写的《丹珠尔》大藏经一套;金子缮写的宗喀巴大师经典著作38函;金子缮写的一世、二世、三世达赖的著述经典分别为五函、2部和1部,以及五世达赖所著经典31函。还有其他至宝,全装进一个嵌金边的玻璃箱内装藏塔内。

为活佛、高僧遗体刻意专制的肉身塔、骨灰塔,有纯铜质的,有纯银质的,也有铜质鎏金的,还有金皮包裹的。镶嵌的珍珠宝石等次数量都不等,塔身高低差异也不一样。这些,都取决于塔葬活佛的等级、声望;教区地域的大小、教民的众寡,经济发展的水平,还有外界影响的广泛与否。最主要的是其政教权势,而不是其学识水准。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藏传佛教入俗的程度。

至于在空旷之地修建的的佛塔,其建筑风格已经富有藏式特色,且有象征内涵。在公元十四世纪格鲁派兴起后,藏式佛塔最上部有月盘和日盘,下有伞盖,塔颈部分是螺纹式的十三层,称为十三天。塔身呈复钵形表示宝瓶,中间开有一个小龛,叫眼光门。最下层是塔基。有的佛塔在十三天两旁布有一朵垂直样的塔耳。

对塔的各部分,藏传佛教有自己的说法,各部各自代表地、水、火、空、风五大要素。佛教对葬塔的解释,道出了塔葬发明者最初的意愿,也表达了其内涵的象征意义,更是提示了灵塔的实质内容。它完全体现和表达了活佛、高僧大德者内心最真实的情绪向往--即灵魂不灭,法身永在,佛无处不有处处在。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5 9:0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