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慧清庵 |
释义 | 慧清庵简介坐落位置广东潮州市湘桥区方巾巷内13号慧清庵。 创办历史创自清康熙六年(1667),从1982年至1999年由住持释正语尼师(潮州市佛协副会长)筹资重建,赵朴初会长题庵匾,梵楼古雅,花草芳菲,为闹市中之静境、嚣尘中之清幽,令人向往。 清康熙六年,释海度、海玉出家后,募得吴氏绅士购买潮州市北门方巾巷瓦屋3间,稍加修葺并塑佛像为道场,名曰“慧清室”。三十八年(1699)由宰官捐资重修扩建,置香灯粮田,始称“慧清庵”。民初惨遭土豪劣绅残踏,被没收出租,1924年才赎回。抗日潮城沦陷,寇兽横行,庵塌尼辱。 “文革”时被破坏,数单位占为公产房。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落实宗教政策,1980年庵产权归还尼师管理,并发动善信捐20多万元重建古庵。住持释正语挨家挨户苦口婆心说服住户迁居,前后拖了16年,分七期重建。历经七期共16年之艰苦建设,终于使一座古庵以全新面貌为古城锦上添花。 庵坐西向东,总建筑面积1673平方米,分为大门、中座(二层楼,楼下客堂,楼顶大雄宝殿)、后座(三层楼,作藏经阁、准提殿等)、左厢(二层楼,作祖堂、斋堂、尼舍)。大雄宝殿100多平方米,主奉释迦、普贤、文殊金漆巨像,龛前高悬灯笼和“万德庄严”巨幅丝绵,两旁景灯,幢幢宝盖,金碧辉煌。右供达摩祖师,左奉迦蓝菩萨,两壁安放十六位罗汉像。左方置消灾堂,为生者消灾祈福;右方设往生堂,为亡者超渡往生,旁附孤魂台。全庵红墙朱门,深巷幽兰,磬声悦耳,环境优美,观者赞叹。 周边景点潮州甘露寺 甘露寺在桑浦山狮子岩半山腰,是潮汕最大的天然石窟寺,是一处面积近6000平方米的岩洞。据《海阳县志》称:该地“前为玉简书院,后改甘露寺”,“相传有孝子庐墓而甘露降,故名”。该寺始创年代不详,据寺中石刻可考,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由潮州知府贾宝悌修造。 甘露寺为一天然岩寺,寺在状如狮子巨口的石洞中,由山下拾级约三百六十余级方可抵达。寺门由三块巨石叠成一个“品”字,门额上“玉简书院”陈迹可辨,“甘露洞天”勒石犹存。佛寺的上盖由一块凌空飞出的巨石所覆盖,该石其平如削,其固如磐,蔚为奇观。寺壁摩崖石刻有句赞道:“甘露禅寺缥缈云中,天然石室鬼斧神工”。寺中依石凿就弥勒佛坐像一尊,袒胸露臂,大肚深脐,神态自如,造型优美,雕像高2.55米,宽4.15米。关于这尊佛像,当地民间还有个广为流传的故事,句传“梅林湖沉船,甘露寺出米”。 梅林湖在甘露寺西南约10公里处,相传古时梅林湖常沉米船,而甘露寺中石佛的脐眼却常出米以供客餐。后有贪心的憎人凿阔其脐,米遂不出。寺北有泉“秋冬不竭”,古称“甘露涌泉”。 寺中有“万寿云宫”、“威灵宝嶂”、天竺源流”等摩崖石刻多处。昔时,甘露寺又称白云庵或万寿云庵。 开元镇国寺 开元镇国寺位於广东省潮州市区中心。前身为荔峰寺,唐代开元二十六年(738年)敕建开元寺,元代改为“开元万寿禅寺”,明代称:“开元镇国禅寺”,又称”镇国开元禅寺”,加额“万寿宫”,俗称开元寺一直沿用至今。向为历朝祝福君主、宣讲官府律令之所。以地方宽敞、殿阁壮观、圣像庄严、文物众多、香火鼎盛而名闻遐迩,为粤东地区第一古刹,有“百万人家福地,三千世界丛林”之美誉。 始建时占地百亩,历代沧桑,隆替不常;迄今尚存不足四十亩。经宋元明清及今,先後十次大规模修建,其建筑格局大致分为三部:中轴为照墙、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玉佛楼。东侧为客堂、地藏阁、斋堂、僧舍、不俗精舍、祖堂。西侧为方丈室、观音阁、慧业堂、僧舍、诸天阁、形成宠大的四合院式古建筑群。其主要殿阁均为木石材料,凭木榫紧密衔接,用龙头斗拱迭起支撑,层层向上散开,最多达十一层,承受殿顶的巨大压力,殿顶为四重檐、双滴水,有鸱尾和双龙夺宝装饰,琉瓦彩甍丹墙,蔚为壮观。经历一千二百馀年地震、海潮、台风、雷电、冰雹等自然灾害,以及历代战乱、人为摧残而又不断修建,至今仍保持着唐宋宫殿式庄严肃穆的建筑风格。据当代古建筑专家考证:日本著名东大寺佛殿的宋代建筑模式,与现在开元寺天王殿一模一样,证实了天王殿为宋代建筑,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经常有国内外的建筑学院组织师生至此观摩学习,被誉为“古代建筑艺术明珠”。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