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回龙观传说
释义

回龙观位于山东省日照市,据《日照县志》记载:其原名“回龙庵”,始建于明代,经历代道士重修扩建。现存房屋12座,有7座保存较好。东部有泉井一口、石碾一台、拱形石门一座和石碑一通。其鼎盛之时,为青岛崂山太清宫的支派。传说中是“夺门之变”后,明景帝朱祁钰曾经落脚的庙宇。又有“九龙聚汇”、“昂首回望”的神话而得名。现列入日照市级文化遗产名录。

中文名称:回龙观传说

外文名称:Huilongguan legend

行政区类别:山东省

所属地区:日照市

下辖地区:东港区

地理位置:山东 · 日照 · 东港区

属性:文化遗产

遗产编号:Ⅰ-58

遗产类别:民间文学

遗产级别:市级

申报单位:东港区三庄镇、西湖镇

基本信息

文化遗产名称:回龙观传说

所属地区: 山东 · 日照 · 东港区

遗产编号:Ⅰ-58

遗产类别:民间文学

申报日期:2006

申报人/申报单位:东港区三庄镇、西湖镇

遗产级别: 市

回龙观传说

传说回龙观之所以叫回龙观,与一个生不能前往祭祖、死不可入葬十三陵的皇上有关。他只能到了回龙观这个地方便停下来,遥望祖寝,默默哀悼,然后便悄然转回。他便是明代第七代皇帝景帝朱祁钰。

明代曾发生过“土木之变”,明英宗朱祁镇在事变中被俘。为了政治上的需要,兵部侍郎于谦议立朱祁镇之弟、絣王朱祁钰为皇帝,即景帝。接着又发生了“夺门之变”,明英宗朱祁镇复辟成功,再次将称帝的弟弟贬为絣王。并限定朱祁钰活不可祭祖、死不能入葬昌平天寿山明帝陵(十三陵)。朱祁钰死后,果然成了唯一不能入葬十三陵的皇帝,葬在了京郊西山的金山口。

被贬的景帝朱祁钰,孤独悲凉,非常思念父母,却连上坟的权利都没有,只好悄悄来到现在回龙观这个地方,遥望天寿山,以心相祭,然后便含痛而回。后人,便将朱祁钰经常落脚的那座小庙称为回龙观,小庙所在地也因此得名,也就是现在的回龙观。

其实,回龙观也并非后人专门为朱祁钰所起的名字。“回龙观”这三个字,又源于天神的一个传说。

相传,曾有九条小龙不服管教。玉皇大帝得知非常生气,马上派南极仙翁前去处置。南极仙翁来到九顶山找到兄弟九人,便要处以刑罚。九龙不服,在大渊子里与南极仙翁打了一仗,南极仙翁一则势单力薄,二则九龙凭借水上的功夫大显身手,不下几个回合,便使其败下阵来。不拿下九龙怎么向玉皇大帝交差?南极仙翁急中生智,用南极神功将东面的一个山头搬走,大渊子里的水立即向东海流去,不一会儿就流干了。九龙离开水如同大鹏折翅,只好束手就擒。南极仙翁打开宝葫芦,将九条龙收在里面,压在一块大青石板底下;为防止九龙逃走,又在大青石板上建了一座宫殿,此殿就叫“回龙观”,希望九龙早日回心转意。后来,此殿便成了骊山老母的行宫。骊山老母定期到“回龙观”住上些日子,以监督九龙的受罚。

由此可见,百姓将朱祁钰落脚之地称为回龙观,更含对兄弟之争的褒贬。

方志记载

据《日照县志》记载:“回龙庵(作者按:过去“回龙观”曾住过尼姑,故名“回龙庵”,后因香火难以为继,改为住道士,因此更名“回龙观”。后香火不断,观内繁盛之时,青岛崂山道长都由回龙观派遣),去城六十里……栗杏环错,文人雅士,游衍其地,……”据考,回龙观建于明代,是青岛崂山太清宫派生的支派。至于回龙观,曾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当年九条巨龙自山海关出海向西遨游,见崂山云雾缭绕,云蒸霞蔚,隐隐有丝竹之音,渺渺若道仙之容,遂占此仙境。后九龙云游至回龙观,见其岭势峻峭,地貌灵秀,林壑幽美,古木参天,小溪潺潺,禽鸟喧鸣。九龙遂化作九条山梁长卧于此,并且龙头回首崂山,以示同宗同源,一脉相承。据说崂山姚正国道士云游至此,见九道山梁如同九条巨龙抖甲奋飞,溪水琴韵、鸟语花香,闻不够那清香恰人、绵甜湿润的气息,数不清那道道灵光与朵朵祥云,感悟天地造化之灵秀,遂化缘修建“三官殿”,供奉“尧舜禹”。大殿东西各列劈雷将军、闪电娘子、判官等。并据“九龙聚汇”“昂首回望”之态势,名为“回龙观”。

历史余音

传说,九顶山原来有十顶,有十个像饽饽一样的小山围成一圈,中间有个深不见底的大渊子,里面的水瓦蓝瓦蓝的,冬暖夏凉。里面有十条小龙,经常跃出水面戏水玩耍。原来这里是培养皇帝的学府,有当地的土地看管。那十条小龙平时各自在自己的宫殿里读书,学如何当皇帝的本事,闲时便一起在大渊子里玩耍。

这年春天,十条小龙在水里戏闹了一阵,老大突然说:“我就要去投胎做皇帝了,实在不愿意离开你们。”老十说:“咱们干吗要去当皇帝呢?整天闷在深宫大院里,连句玩笑话都不敢说……”没等老十说完,快嘴的老二便说:“依我看,咱们不如投胎去做状元,兄弟十人可以经常见面,多开心。”大家听了觉得在理,就一起商定,先从老大开始,投胎人世去做状元。他们说干就干,老大先走了一步,投胎进了大花崖村的焦家。

这件事被管理学府的土地神知道了,就报告了玉皇大帝。玉皇大帝很生气。马上派南极仙翁前去处置。南极仙翁来到九顶山找到兄弟九人,便要处以刑罚,九龙不服,便在大渊子里与南极仙翁打了一仗,南极仙翁一则势单力薄,二则九龙凭借水上的功夫与他周旋,不过几个回合,南极仙翁便败下阵来。不拿下九龙无法向玉帝交差,南极仙翁急中生智,他用南极神功将东面的一个山头搬走了,大渊子里的水立刻向东海流去,不一会就流干了。九龙离开了水如同那大鹏断了翅膀,只好束手就擒。南极仙翁打开宝葫芦,将九条龙收在里面,压在一块大青石板底下。为防止九龙逃走,又在大青石板上建了一座宫殿,叫“回龙观”。这是关于回龙观传说的另一个版本。

沿山谷上行,溪流在山石上绕足而下,山坡上奇树异草让人流连。登上山顶,极目东望,九顶山一一而立,水云相伴。下看回龙观,林深竹密处里,农家的石墙黑瓦隐隐而现,看不到半点道家的香火气象,也难觅九龙的音踪。

沿着一条曲折的小径下山,身边处处红叶阵阵香气,上山时问过农家,说是椿树。想起了著名的香山红叶,用在这里倒是恰如其分。快到半山时,发现北侧又是一条深谷,只是树和竹林杂生,无法通行,比上山时所攀的有着洁净石溪的山谷更深更幽。

农家约有五六户,散居在半山处的平谷两边,也就是原道观的遗址处,许多建房的材料都是从原道观上拆下来的。上山时,我们就曾在一户农家的墙上发现了许多刻满经文的石头,只是模糊不清了,假如拓下来,或许能有所发现。

观内原无农家,道观毁于兵火后,几个无处可去的道士留在山谷中筑屋耕种,娶妻生子,成了现在的谷中人家。存于他们记忆中的回龙观,也就是几个传说和残存的一些物事了。

在路的南侧有一农家,听说这家人的男人世代为道,心中就有了拜访的念头。农家三面被竹林环绕,阳光穿过疏竹再进入院子,让院子既显得幽静又具有生动的韵味。院子里也有数株不请自来的细竹,竹子下几只鸡正在寻觅着,不时刨几下土。院子里的女主人在家,说男主人上山干活去了,于是便有了“言师采药去”的遗憾。因为是女主人在家,不便向她询问有关这家人几代当道士的枝节,所以就问了几句她家的生活。女主人有五个儿子,现在都成了家,搬到了观外靠近公路的地方去了。

出了这家小院,寻访到了北面,靠近大银杏树不远的谢从德家。谢从德已经85岁了,看上去身轻体健,据说他有一身武功,但从不外露。快吃午饭的时候了,谢从德的老伴从锅里端出芋头让我们品尝,吃了几个,满口清香。然而这并不是谢家的午饭,他们的午饭是包子和青椒肉,煮芋头只是个零吃。屋子的一角堆了一些板栗,炕上的黑白电视机正播放节目。

问及谢老道道观建于何年,谢老道并不知晓,问及道观哪年被毁,谢老道也记不清了。当问及有关的传说时,谢老道为我们讲了“信犬”的故事。

崂山太清宫养了两条犬,非常忠诚、信实。用于崂山与回龙观之间的通信交流。崂山道士有事写信缚于狗肚之下,“信犬”则从崂山跑到回龙观,反之亦然。常年如此,从不欺主、误事。甚得两地道士的疼爱。终有一次,“信犬”在到达回龙观后无力返回,数日后在回龙观内死去,观内道入对“信犬”予以厚葬,现在坆仍在。

谢老道家内还留有数个大经箱,以前观内六月六晒经书时,小道士们都视为累活。问及经书内容,谢老道茫然无知。

谢从德还是一名共产党员,并且天天守护着回龙观的林木资源,每天都要围着山转几转。临别时,谢从德指着竹林内几颗柳树说道:“人就像那柳树一样,单独的一棵柳树在河边路边,长不高又长不直。当柳树生在了竹林里,却又高出了竹子一头,并且是挺直向上。”不知道这是不是谢老道的人生体味,这话对我是充满震撼的。

回龙观的碑林、塔林都值得一看,虽大都毁坏,所剩无几,但从现存的部分碑、塔、石狮、经箱等证物上,也可看出当年的繁荣昌盛。

存有慕道羡仙之心的人,在回龙观再也找不到那些道仙的踪影。明月清风调,高山流水音。子期今不遇,谁识伯牙心。是留给今日回龙观的偈语吧。只是此诗不能多读,多读伤情。而怀有山水之心的人们,可做登临。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6: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