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徽商妇
释义

徽商的妻子,徽州社会的一个独特群体。新婚后不久,她们便要送夫远出经商,离别时的难舍依依,守望时的苦苦思念、煎熬与哀愁,寡居时的凄苦与悲凉,是她们一世无法解脱的情感宿命。

中文名:徽商妇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地:徽州(今黄山市)

相关介绍

徽州,古称新安,自秦置郡县以来,已有2200余年的历史,溯源追本,这里曾先后设新都郡、新安郡、歙州等,宋徽宗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改歙州为徽州,历元、明、清三代,统“一府六县”(徽州府、歙县、婺源、祁门、黟县、绩溪)行政版属相对稳定。1987年11月,国务院批准改徽州地区为黄山市;1988年7月,地级黄山市正式成立,辖三区(屯溪区、徽州区、黄山区)四县(歙县、休宁、黟县、祁门县)和黄山风景区,总面积9807平方公里,总人口147万。

黄山市拥有两处世界遗产: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黄山、世界文化遗产----西递、宏村,黄山还被列为世界地质公园;境内自然风光绝佳,人文积淀丰厚;旅游服务功能齐备;是一座新兴的国际旅游城市。

徽商

徽商,富甲一方的地域性商帮,兴盛于明中叶至清乾隆朝,前后称雄宇内整整三百余载,创造了辉煌的业绩。而今,我们在慨叹徽商辉煌业绩的同时,也不禁惊叹那些在幕后付出了巨大牺牲、给予他们莫大支持的徽商妇。留守徽州故地的徽商妇不仅在持家兴业、孝悌家人、培育子女等方面解了侨居异地徽商们的后顾之忧,而且在情感上承受了令人难以想象的苦痛与煎熬。

古徽州是徽商的发祥地,明清时期徽商称雄中国商界300多年,有“无徽不成镇”、“徽商遍天下”之说。以徽商、徽剧、徽菜、徽雕和新安理学、新安医学、新安画派、徽派篆刻、徽派建筑、徽派盆景等文化流派构成的徽学,更是博大精深。它与敦煌学、藏学有同样影响。在这片热土上还造就了文学家吴少微、活字印刷术发明者毕升、理学家朱熹、新安医学奠基人汪机、珠算发明家程大位、新安画派创始人渐江、医学家汪昂,理财家王茂荫、哲学家戴震、“扬州八怪”中的汪士慎和工程技术专家詹天佑、郑复光等一大批历史名人。

徽商妇

徽州历史上文风昌盛,大户人家的女孩没出嫁前,总是要跟私塾先生读几年书,出嫁以后丈夫外出经商,按时给家里寄生活费。较好的文学修养丰富了徽州妇女的精神世界,一旦遇到不幸,能把心中的痛苦哀怨编成词,合着那古诗词、古乐曲,悠悠地歌哭出来。既有韵律又有节奏,用今天的话来说,是一首首灰色的人生咏叹调。大多体现了孤灯支影的商妇无告的哀怨,有的成婚仅几天新郎就外出经商,就有了《送郎》一类的歌哭词。她们承受不住青春期长期的独身折磨,转而羡慕小户人家男耕女织、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和谐夫妻生活,一首《宁愿嫁给种田郎》细微地表现了她们这种心态。有些失去丈夫的少妇,只有清明上坟,哀哀地一首《小寡妇上坟》诉说自己的悲伤。

今天来徽州旅游的人们,常为当年徽商留下的民居、祠堂、牌坊、园林、书院赞叹不已,但许多人会忽略旧时商妇所做出的惨重牺牲。游历在这些古代的建筑中,除感觉那浓郁的古文化氛围外,还有些许透心的凄凉。

人说“歙是商贾乡”,又说“嫁到檀模,檀越,饿死也情愿”。檀模、檀樾也就是歙县的唐模和棠樾,这两处都是明清时代商贾辈出的村落,更是清代众盐商巨擘的桑梓所在,因此,这里的传奇就多,悲剧也多。

因为需要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才能返乡省亲,所以身为徽商妇的徽州女性,只好长年累月生活在窗迎冷月、灯摇残照的闺怨情愫之中。有多少花容月貌在相思中灯枯油竭,有多少良辰美景在等待中晓风残月。凄风苦雨中,一代又一代烈女贞妇青丝变白发,送不走的是点点心愁,等不回的是出外丈夫。

于是,无限情思,几多心愁,渐渐都被沉淀。稍有才情的女子,会将心事付诸词曲。正如徽州女诗人程凤娥在《鹧鸪天.有怀》中写道:“一点愁心指上弹,梅花羞带病中看,相怜早被湖山隔,空对孤灯带影残。情没绪,思无端,更深犹自倚朱栏,长空独有天边月,为我勾留伴晓寒。”而不会作诗的女子,面对空寂寂的深宅大院,也只有闲倚雕栏,独赏孤月,嫣然顾影自怜,或靠解脱“九连环”,聊以消愁破闷,忘却这长夜漫漫;最不济的,便撒上一地铜钱,一一捡起,再撒开,再拾起……如此往复,直到累得精疲力竭,直到东方鱼肚白,直到青春少妇熬成白发老妪……再难奈的寂寞,再火热的激情,都会被岁月消磨,都会付诸一江春水向东流。

徽商妇们的情感世界

临别时的难舍

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的徽州,地处皖南腹地,群山环抱,地狭人稠,土地贫瘠,“能以生业著于地者,十不获一。”因此,为了觅求生存与发展,徽州人不得不以贾代耕,经营四方。一首徽州民谣“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徽州徽州梦徽州,多少牵挂在心头,举头望月数星斗,句句乡音阵阵愁。”唱出了徽州人的无奈。按徽州人的习俗,男子十三四岁外出站店当学徒,短暂的新婚欢聚之后,便要送夫远走他乡,出门经商。顾炎武《肇域志·徽州府》中说民国歙县志亦有的记载。燕尔新婚,欢聚短暂,对徽商妇来说,须承受多大的情感伤痛!流传于歙县一带的民谣唱出了徽商妇送别郎君时的难舍与爱恋。

一送郎,送到枕头边,拍拍枕头睡睡添。

二送郎,送到床面前,拍拍床沿坐坐添。

三送郎,送到槛闼(按:窗)边,开开槛闼看看天。有风有雨快点落,留我的郎哥歇夜添。

四送郎,送到房门边,左手摸门闩,右手摸门闩,不晓得门闩往哪边。

五送从民间歌谣看徽州人的观念世界(郎,送到阁桥(按:楼梯)头,左手搭栏干,眼泪往那流;右手提起罗裙揩眼泪;放下罗裙透地拖。

六送郎,送到厅堂上,左手帮哥哥撑雨伞,右手帮哥哥拔门闩。兆民)二、追求一种自由幸福而又从一而终

七送郎,送到后门头,望望后门一棵好石榴。心想摘个石榴给郎吃,吃着味道好回头。

八送郎,送到荷花塘,摘些荷叶拼张床。生男叫个荷花宝,生女就叫宝荷花。

九送郎,送到灯笼店。别做灯笼千个眼,要学蜡烛一条心。

十送郎,送到渡船头。叫一声撑船哥、摇橹哥,帮我哥哥撑得稳端端。送郎送到小桥头,手扶栏杆望水流。船家啊,今天撑俺家郎哥去,何时撑俺家郎哥回?

可以看出这个徽商妇将郎哥从床边一直送到码头边,多么的难舍难离!字里行间,既有表达对郎哥的慰留与依恋,又有对郎哥真的是要出门时的失魂落魄与不知所措;既有对郎哥爱情要忠贞专一的告诫,亦有对郎哥早日回乡的企盼。她心中自问:船家啊,你今天撑俺郎哥去,你又何时撑俺郎哥回呢?其情其景,多么让人难以释怀。

清人倪伟人撰的亦有类似的词作。

[其一]

仙姥峰头日欲低,将军岩下草初齐;

春风一棹渐江水,直送依郎下浙西。

封锁茶箱问水程,饯春筵上饯郎行;

郎行正向金阊去,听说西施妾恨生。

紫霞山上鹧鸪啼,紫霞山下草萋萋;

侬在紫霞山外住,送郎时过阮公溪。

[其二]

刺桐花发侬入门,刺桐花落郎出门;

侬入门时郎新喜,郎出门时侬断魂。

词一描绘了一个青草初齐、春风和暖的春日,一名徽商妇在送郎去苏州(金阊)时的依恋,从紫霞山外到渐江水边,送了一程又一程。词二中“刺桐花发侬入门,刺桐花落郎出门”一句,足见这对新人欢聚时日之短。新婚燕尔,就要送夫远行,无限春愁加离愁,怎不叫人“断魂”。

守望时的思念与哀怨

徽州地区流传一句“一世夫妻三年半,十年夫妻九年空”的谚语,胡适先生在其自述中这样解释道:“一对夫妻的婚后生活至多不过三十六年或四十二年,但是他们在一起同居的时间,实际上不过三十六个月或四十二个月——徽州人一世夫妻聚少离多,数年、十数年乃至数十年不归十分常见。流传于徽州一带词曲对此作了如实地描述,如方士庹的一首云:

健妇持家身作客,黑头直到白头回;

儿孙长大不相识,反问老翁何处来。

这首词以徽商自述的口吻讲述妻子在家持家,自己从满头黑发的青年就身客异乡,直到一头银发才回乡,长大了的子孙竟已经认不出“我”了,反过来问“我”这老头子是从哪里来的。这位徽商一直未回乡的时日可以想象了。再如倪伟人的一首写道:

三月春风柳絮飞,双双紫燕入重帷;

阿郎重利轻离别,十数年中不见归。

阳光明媚的三月,春风和煦,柳絮纷飞,紫燕双双衔泥筑巢,而“我”的阿郎哥却已离别十几年没有回乡了。这首词以紫燕双双作比拟,衬托出徽商妇无尽的思念与孤独。读罢让人惆怅,感伤。

为谋生计,身客异乡的徽商,不得不重利轻别离。这就使得身为徽商妇的徽州女性,只好长年累月生活在窗迎冷月、灯摇残照的闺怨情愫之中。多少花容月貌在相思中灯枯油竭,多少良辰美景在等待中晓风残月。无尽的思念与等待中,青丝变白发,送不走的是点点心愁,等不回的是出外丈夫。流传于徽州的一首民谣中这样唱道:

徽州徽州好徽州,做个女人空房守,

举头望月怜星斗,夜思夫君泪沾袖。

一首形象地描绘了一个徽商妇长年累月思念丈夫的神态:

斜倚门框手叉腰,望郎不回心里焦。

望年望月望成双,单望那床几驮妹,妹驮郎。

少妇手叉在腰间斜靠在门框边,翘首望着远方,就是不见郎哥回乡,心中无限焦躁和惆怅。这首歌以哭的形式唱出来,更添了几分悲凉。

倪伟人的另一首也形象地描绘了一名徽商妇思念丈夫的无限愁苦与憔悴:

一别侬郎几度春,登山望远强披榛;

岩头石镜不敢照,憔悴红颜愁煞人。

无限情思,几多心愁,一些稍有才情的徽州女子,会将自己无尽的愁绪与思念付诸词曲。如徽州女诗人程凤娥在其词作中写道:

一点愁心指上弹,梅花羞带病中看,相怜早被湖山隔,空对孤灯带影残。

情没绪,思无端,更深犹自倚朱栏,长空独有天边月,为我勾留伴晓寒。

再如其收到丈夫家信后的一首

思漫漫,恨漫漫,无限离愁指上弹,翠被怯春寒。

对栏杆、倚栏杆,一纸家书仔细看,函露语平安。

而不会作诗的女子,面对空寂寂的深宅大院,也只有闲倚雕栏,独赏孤月,嫣然顾影自怜了。或靠解脱“九连环”(即解连环扣的游戏),聊以消愁破闷,忘却这漫漫长夜。更有甚者,便撒上一地铜钱,然后一一捡起,再撒开,再拾起……如此往复,直到累得精疲力竭,直到东方鱼肚白,直到青丝熬白头。

无法排解的思念与忧愁,汇集成对自己这桩婚姻的悔恨与怨艾。黟县等地流传的一首民谣唱道:

悔啊悔,悔不该嫁给出门郎,三年两头守空房,图什么大厅堂,贪什么高楼房,夜夜孤身睡空床,早知今日千般苦,我宁愿嫁给种田郎,日里田里忙耕种,夜里双双上花床。

夫亡后的凄苦

身客异地,行商于四方的徽商,很少回乡,给徽商妇们留下了无以名状的思念之苦和无预期的等待的煎熬。然而由于行商之不易,在外遇到不测的徽商大有人在,千等万盼的徽商妇盼的却是一纸死讯。徽州地区的一首民谣唱道:

十指尖尖白笋芽,肩挑祭盒手拎茶。

坟前点了一炷香,哭得眼泪湿青衫。

当初劝你嫁给我,日里种田夜绩麻。

偏要嫁个生意客,一封死信捎来家。

你进不能进,退不能退,身子悬在半山崖。

有心帮你把绳解,哎呀呀,寡妇门前多冤家。

上曲以一个种田汉的口吻唱出了他的无奈和一个徽商妇悲伤。“十指尖尖白笋芽”可见这还是一个年轻貌美的少妇,只可恨上天骤坠无情剑,斩断了他们夫妻恩爱情,悲痛欲绝的她哭得泪湿了青衫。

在徽州的方志和族谱中记有许多久客不归,只有生年没有卒年,客死他乡的徽商名字。在等待中煎熬的徽商妇在盼望到的却是夫亡的噩耗之后,便以自缢、服毒或绝食等方式结束生命,或者过着凄苦的孀居生活。民谣唱道:

正月提起寡妇娘,正月本是拜年忙,别人拜年有人陪,寡妇拜年自茫茫;二月提起寡妇娘,二月本是下种忙,别人种子已归土,寡妇种子高悬梁;三月提起寡妇娘,三月本是挂钱忙,别人挂钱挂上祖,寡妇挂钱挂夫郎;四月提起寡妇娘,四月本是插秧忙,插得秧来茶已老,采得茶来秧又黄;五月提起寡妇娘,五月本是耘田忙,金莲三寸泥里踩,百褶罗裙裹泥浆;六月提起寡妇娘,六月本是乘凉忙,别人乘凉成双对,寡妇乘凉不成双;七月提起寡妇娘,七月本是割稻忙,别人割得金黄谷,寡妇割得满田荒;八月提起寡妇娘,八月仍是收割忙,别人收粮仓仓满,寡妇只收半年粮;九月提起寡妇娘,九月本是赏花忙,别人菊花亲人插,寡妇菊花园里黄;十月提起寡妇娘,十月本是做衣忙,别人做衣做花色,寡妇只做青布裳;十一月提起寡妇娘,十一月本是舂粮忙,别人舂粮用担挑,寡妇家中升底粮;十二月提起寡妇娘,十二月本是过年忙,别人过年团团聚,寡妇过年守空房。

这首民谣形象而诗化地概括了一个孀居徽商妇一年十二个月中凄苦悲凉的生活状况。它用对比的手法衬托出寡妇娘不仅身体上需要承载巨大的辛劳,而且在情感上还承受着莫大的寂寞与孤独,足见其生活之艰难。

关于徽商妇的传说

一、当地留传这样一个故事,说的是一对年轻夫妇,新婚刚三个月,丈夫就要远出经商。从此,妇人独守空房,以刺绣为生,到每年年底,就将日常辛苦积攒下来的积蓄,换回一颗珠子,用以记岁。后来丈夫还乡,妇人已经死了三年。打开妆匣,里面已积聚了二十几颗珠子。人生能有几个二十年?一颗珠子一年泪啊,这里头凝结着多少相思和哀怨!

二、据说在当地有这样一个传统:男孩子长到十四五岁便要出门从商,一去便是十几年,其间他可能会回来一次,以迎娶他的妻子,当然这个女孩子是由他的家人替他物色的。当婚礼结束后,男人就必须重新离开故土,返回他异乡的商号——下一次回来很可能就是几十年以后的事情了。而他的妻子则只能留在家中伺奉公婆,育子读书——假如她足够幸运的在新婚当晚就得到了上天赐与的一个孩子的话——直到晚年自己的丈夫衣锦还乡。有一则关于安徽商妇的传说,至今听来仍让人唏嘘不已:曾经有一个徽商的妻子,为了排解漫漫长夜的孤独,便在每夜熄灯后将一百枚铜钱洒落在地,然后跪在黑夜里慢慢用手慢慢摸索着找齐,一枚一枚清点无误,然后才精疲力竭的回到床上去享受短暂的睡眠。若干年后,女人死了,为她送葬的人们惊奇的发现,那一百枚铜钱上的字早已在那些寂寞无聊的夜里,在反反复复的摸索之间,被她用自己的双手和青春磨平,再也辨不出丝毫痕迹。

相关书籍或电影电视

《徽州女人》

《徽商妇》

《徽娘宛心》

《大祠堂》等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6 10:2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