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灰鹀
释义

灰鹀(学名:Emberiza variabilis):体长16~17.5cm。喙短,呈圆锥形,坚实而尖;切缘微向内曲。鼻孔半遮以短额须。翅颇发达,第一枚初级飞羽常退化,第2—5枚近乎等长。爪弯曲,后爪短于后趾。夏羽的整体羽毛为灰黑色,雄成鸟背羽有黑色纵斑,次级及三及飞羽有褐色羽缘。雌鸟整体羽毛为褐色,背部有黒褐色的纵斑,头央线及眉斑为淡褐色。喉部至尾部为淡黄褐色带有褐色纵斑、尾羽外侧无白色。每年5~8月育雏,以树枝上的昆虫育雏。分布于勘察加半岛、萨哈林岛、乌蘇里斯克、日本以及中国江蘇、宁夏等地。

中文学名:灰鹀

拉丁学名:Emberiza variabilis

别称:黑蒿鸟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纲:鸟纲

目:雀形目

科:鹀科

属:鹀属

命名者及时间:Temminck, 1835

英文名称:Gray Bunting

英文名称:Grey Bunting

外形特征

雄性成鸟:上体从头至上背石板灰色,头和头侧的羽尖烟褐色;肩羽褐,羽缘黄褐而先端有黑褐色斑点;下背、腰和尾上覆羽纯烟灰色;尾羽黑褐,中央一对的边缘栗色,最外一对尾羽内翈淡灰,羽尖近白色;翼覆羽和三级飞羽深褐色,覆羽羽缘石板灰色,先端红褐,内侧次级飞羽羽缘和先端均红褐;飞羽石板灰色,外缘棕色;下体烟灰色,腹部中央灰白色;尾下覆羽暗灰,具白色边缘;腋羽和翼下覆羽均烟灰色。

雄性成鸟(秋羽):上体各羽具锈褐色羽缘,腹面浅灰色。

雌性成鸟(春羽):上体黄褐色,头部二条纵带和耳羽均为锈褐色,背上有黑色纵纹,尾上覆羽呈锈红色;尾羽褐色,中央一对尾羽沾锈红色,其余尾羽具锈色窄缘;飞羽角褐,羽缘褐色,中和大覆羽的羽端色较浅,内侧次级飞羽的羽缘锈色;下体污白,具橄榄褐色斑纹,两胁的斑纹较宽,在胸部形成橄榄色胸带。

虹膜褐色;嘴暗黑色,下嘴肉褐色;脚肉褐色。

大小量度:体重♂165-4170g,嘴峰♂12-13.5mm,♀11-15mm;翅♂83-91mm,♀74-90mm;尾♂65-71mm,♀60-81;跗蹠♂20-22mm,♀19-324mm。

(注:♂雄性;♀雌性)

生活习性

繁殖期栖息于山地针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和林缘灌丛,冬季多栖息于竹林、灌丛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繁殖期间多成对或单独活动,非繁殖期成3至8史小群活动。生性隐秘,藏匿于山区森林中的竹林及多荫的林下覆盖。鸣声为简单的短句接轻柔的拖长音。叫声为偏高的zhii声似灰头鹀。以植物种子为主食。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中国,日本,韩国,俄罗斯联邦,美国。繁殖于日本北部及堪察加南部,越冬至日本南部及琉球群岛。有记录偶见于中国东部沿海、台湾及宁夏的贺兰山。

繁殖方式

繁殖期在6至7月,营巢于地上草丛中或灌木低枝上,巢呈杯状,用细的枯枝、枯草、细根、树皮等材料组成,内垫有兽毛。每窝通常产卵5枚,卵白色或灰白色,被有小的黑褐色、灰青色或紫灰色斑点。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ver 3.1 2009年鸟类红色名录——低危(LC)。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4:3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