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黄缘蜻蜓
释义

黄缘蜻蜓(学名:Libellula flavida)体型中等大小。前缘室与亚缘室的横脉常联成直线;翅痣无支持脉;前后翅三角室所朝方向不同,前翅三角室与翅的长轴垂直,距离弓脉甚远;后翅三角室与翅的长轴同向,通常它的基边与弓脉联成直线。臀圈足形,趾突出,具中肋。 稚虫多在静水下爬行觅食,它具有匙形下唇,其上有侧刚毛和颏刚毛,这是取食的利器。谓“蜻蜓点水”,经常栖息于旷野、池塘、河流等处。分布于美国东部地区。

中文学名:黄缘蜻蜓

拉丁学名:Libellula flavida

界:动物界

门:节肢动物门

纲:昆虫纲

目:蜻蛉目

亚目:差翅下目

科:蜻蜓科

属:Libellula属

命名者及时间:Rambur, 1842

英文名称:Yellow-sided Skimmer

外形特征

该成虫总长度:47-52毫米;腹部长:31-36毫米;翅长:36-42毫米,属于中等大小的蜻蜓。脸苍白色,雄性随着年龄增长迅速变为黑色。胸部是奶油色,在腰部变为棕色,形成彩色条纹。双翅的前缘和翼尖处呈琥珀色,腹基大约有五分之一出现深褐色,甚至黑色。腿褐色,在尾内侧下方黑色。腹部中间暗线褐色,随着年龄变为蓝色。成虫的头部很圆,复眼大。胸部呈箱子形,有两对的长翅膀,可以通过翅膀的交替振翅飞行,也能在空中定点飞行。休息时翅膀平放。

生活习性

生活于沼泽池塘,湖泊,水坑和流速缓慢的溪流。一般捕食蚊子、摇蚊和其他小昆虫, 例如苍蝇、蜜蜂、蝴蝶等,部分甚至捕食鱼类。常雌雄成群,在水边飞行,交尾后,雌虫产卵于水草中。

生长繁殖

前稚虫期

蜻蜓幼虫称水虿,蜻蜓的卵在刚孵时有一特殊的型态,六只脚、头部都跟身体缩在一起,像只没脚小虾米一样,不怎麼活动,称这阶段为“前稚虫期”。 这一阶段非常的短少则三、五秒,多则两、三分钟,前稚虫的背部就会裂开,第一龄稚虫就蜕皮而出不久它会慢慢的将头及六只脚伸展开来自由活动。

稚虫期

蜻蜓稚虫随着种类不同而各有不同的龄期,从8~16个龄期都有,整个稚虫其所需时间依照不同种类及季节而有所不同,从一个月到三、四年都有,蜻蜓稚虫都是水栖昆虫,尚无发现陆栖性种类。

水虿靠腹部内直肠鳃呼吸水中容氧,因此会藉著从尾端缓慢吸水、排水来呼吸,平常除六只脚可供爬行之外在紧急时刻则会则会将腹部所吸的水向后喷出,所产生的作用力会带动它们向前快速移动以达避敌或捕食的作用,通常水虿为了避天敌以及捕食猎物,体色跟环境都很接近,形成一种保护色。栖息於溪流蜻蜓幼虫主要以蜉蝣稚虫、石蝇稚虫、摇蚊等双翅目幼虫以及一些小鱼为食,栖息於静水域的种类则主要以蝌蚪、小型虾类、小鱼、水蚤、体型较小的蜻蛉稚虫、仰泳桩、孑孓、摇蚊等双翅目幼虫为主食。稚虫天敌则是鸟类、大型杂食性鱼类、红华娘、负子虫、龙虱等。

成虫期(羽化)

水虿经过多次蜕皮,成长到终龄稚虫,可以看到期胸部会有明显的翅芽,这是与其他龄期稚虫的一个简单的区别方法。通常蜻蜓的终龄稚虫会在羽化前几个小时爬出水面附近的地方,如枯枝、植物叶子、石块、围墙、桥墩等物体都可供蜻蜓稳定攀爬以进行羽化,据目前所知大多数蜻蜓於夜晚羽 化,少部分蜻蜓成员在清晨羽化。刚羽化的成虫通常体色很淡,翅膀很薄且有强烈金属反光,等过一天之后,成虫体色就会加深,翅膀也会变硬且没有明显反光,未成熟的成虫要经一些日子才会变成刚羽化的蜻蜓,少则十日内,多则一、两个月以上,从未成熟到成熟过程外部型态上都会有差异,而且绝大都数蜻蜓的雌、雄虫在外观上也不一样,所以同一种蜻蜓成虫不论雌、雄或不同的生长时期会有很多不同外帽,这就是所谓的“多态型”。

产卵方式

蜻蜓的产卵方式,其中最常见的就是所谓的蜻蜓点水:蜻蜓将腹部末端贴近水面,直接产卵于池水中,任由卵沉入水中;第二种是将腹部插入水中,产卵于水草茎杆中;第三种是雌雄蜻蜓潜水进入水下,将卵产于水草茎杆中;第四种是蜻蜓一面飞翔交配,一面将卵空投至水中,最后一种是蜻蜓将卵产於水面上的树干或树枝上,待卵孵化后稚虫掉入水中展开幼虫阶段。

分布范围

分布于美国东部地区,最常见于沿海平原。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9 8: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