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黄鞠
释义

黄鞠 [清](一七九六?至一八六O)字秋士,号菊痴,松江(今属上海市)人。侨寓吴门(今江苏苏州)。善山水及花卉,迥出时畦,独标胜韵。盖得力於恽寿平、王习居多。亦工人物、仕女,尤精制图。布置熨贴,寓整秀荒逸之中,斯为独绝。花卉能巨帧,大叶翁枝,尔有神趣。陶澍抚吴,修沧浪亭成,诸画家绘图,俱不当意,独鞠图为陶称赏,延之幕中。又画惠山全图及补听松庐竹鲈图,亦为陶所赏。尝写莫愁、苏小小等像,均有石刻。道光五年(一八二五)作枫枝小鸟图,兼长篆刻,并善诗书,笔姿秀逸。著湘华馆集。卒年六十一馀。《枫泾小志、墨林今话、桐阴论画、广印人传》

隋朝谏议大夫黄鞠——中国隧道水利工程的先行者

黄鞠,河南光州固始县人,(公元约567--?),字玄甫,隋炀帝时任谏议大夫,以敢言不避权贵而著称于当世。其父亲英勤公官至上大夫,生有二十一子,黄鞠是其第十子。见世道将乱,英勤公就令二十一子散居远方,以开枝繁叶。并留诗一首,以便后人相认:“骏马堂堂出异方,任从随地立纲常。内迁外境犹吾境,新建他乡即故乡。早晚莫忘父母命,晨昏须荐祖宗香。愿言托庇苍天福,三七男儿赐吉昌。”

斩 “龙腰” 大兴水利

1400年前,身为隋朝谏议大夫的黄鞠,目睹了炀帝的荒淫无道、奸佞当权,于是萌生了退隐田园的想法。一天,他终于带领家眷悄悄离开京城,一路向南寻来,到达霍童,见到霍地广袤,霍水如带,果然是理想中的桃源之地,于是决定在此开基立业。坊间另有一说,黄鞠姑丈朱福让霍地于黄鞠,自己迁至周宁咸村,另立基业。有诗云:“让洞天功留伟绩,辟桃源泽沛苍生”。

古代,农业是开基立业的根本。黄鞠看上霍童是因为霍童溪南北两岸有着一片五六千亩的肥沃的三角洲。他更知道水是农业的命脉,要想推广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就必须先修水利。霍童溪的南岸大石一带有一大片的土地,虽然霍童溪水近在咫尺,但是由于岩岸较高,水资源无法利用。隔着一座山梁,霍童溪的第三大支流大石溪从那里经过。要利用大石溪中的水,就要挖断一条名叫“龙腰”的山梁。当时有人散布挖断“龙腰”就是要“斩代代官贵” ,黄鞠掷地有声:“只要能发万家香烟,不问代代官贵。”坚决把工程付出实施。相传由于工程之艰巨,黄鞠率乡众干了八九年时间,“龙腰”才被拦腰截断,凿出了一条一米宽、好几米深的水渠来。再从上游大石坑修上1公里的引水渠,水就引过了山梁。据霍童《鲁国颜氏族谱》记载:清朝乾嘉之际,龙腰水渠被邻村黄某等拦腰截断,水被引为石碓(古时磨房舂米、榨油工具)之用,霍童村民章奋南等人呈问县衙状告邻村棍徒黄某等人,“于氵贝旁,筑水碓,有碍田禾等因。”宁德知县“亲临该地踏勘”之后,于嘉庆元年五月初八日做出“水氵贝禁示”,判词曰:“黄某等不应将万姓田亩之水,以利一己水碓之私,利己病人,殊属不法。除押定拆毁水碓,填塞水氵贝,仍复旧址。”又言“诚恐再来无知乡渠,顾一己之私又蹈前辙,不忍不教而诛,合行给示勒碑申禁,以垂久远。且查该处自隋朝谏议大夫黄公开凿龙腰,疏通氵贝道,惠民兴利,功莫大焉。”当时,此碑就立在霍童中棋盘这个地方。

凿“度泉洞” 溉千顷田

在完成霍童溪南岸的水利工程后,黄鞠又开始着手北岸的水利工程。

北岸地势虽然低平,但在当时没有大型提水机械的情况下,只能靠自流灌溉,这就必须选择一个可以提高水位的处所。经过勘察,黄鞠选中了“堵坪湖”,其距离松岸洋约15华里。15华里的明渠工程原本不是难事,难就难在有三四处的山岩挡路,非开凿隧道不可。记者在这个被称之为渡头村的地方,就见到三四处的隧道出口,有人怀疑,那是年代久远塌方造成的。据说,那时没有炸药,就连钢铁用具都非常落后,开凿隧道的办法就是将柴火放在石头上烧,等待烧到一定温度时,突然灭火,用冷水浇石,使岩石在急剧的热胀冷缩中爆裂,再用简单的工具一点一点的撬,就这样不知道过了多少时日,硬是将岩角的隧道打通。现存的隧道有七八十米长,宽约1米,最高的一个隧洞约2.5米。据说以前有几百米长。现在这个隧道已经没有用了,但是与其衔接的上千米的明渠还发挥着作用,今在隧洞旁建起一水泵站,可以直接将水从溪中抽上,依靠明渠灌溉松岸洋的数个村庄,3000多亩的田地。对于“度泉洞”这一隧道,蕉城区博物馆负责人曾顺强在查阅了众多史料时发现,在福建水利史上是首次发现,在中国水利史也是不可多见的。

对于“度泉洞”这个水利工程,宋淳熙2年(1195年)宁德县令储忄享叙在《晓谕》一文中记载:“仙湖,又名堵坪湖,在十二都松岸洋。隋朝谏议大夫黄鞠创凿,长里许,广百有余丈。引大溪水溉田千余顷。湖源远流长,岁旱不竭,附近之田,尽成沃壤。”

“沉铁牛” 建防洪体系

黄鞠在搞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后,又下大力气做好两项工作:一是加强防水防洪,保住成果;二是美化环境,把成果推向完美。

他在坂头一带,溪流的冲刷面“沉铁牛”、“打铁钎”、垒土墩、建立建防洪体系。清朝乾隆46年版本宁德县志记载:“霍童溪,在十二都。……每春夏之交,溪水泛滥,淹没民居,鞠患之,铸铁牛三镇于中流。”黄氏族谱也有鞠公“造铁牛以镇水患,凿龙腰以灌田园”的记载。在当地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黄鞠回想自己为官数载,“伴君如伴虎”,往事不堪回首,就铁了心,破坏地脉,不让后代步入仕途,免吃苦头。为此,他在霍童边营造36墩72圹,镇住龙穴,破坏风水,杜绝仕途,好让后代子孙过男耕女织的日子。至1976年,霍童公社在平整土地时,36墩多被整成平地,墩内圹内之物,也揭示于人前。据当年知情的群众说,36墩内皆有两圹,计72圹。但各圹内并无棺木,也无骸骨。有的架设铁条、木炭;还有泥人、泥龟、烛台、铁钉、铜钱等物。36墩72圹因此也给人留下了难解之谜:在封建科举时期,霍童黄氏后裔真的只出过一县丞,再也没有出过任何高官了。这真的和36墩72圹破坏风水有关吗?幸好,现在尚有两墩尚未被平整,其中在霍童二小东侧“园中荔枝墩”状如船形中部高出地面约2米,南北长143米,东西宽12到23米不等。墩上8株荔枝树,枝繁叶茂,年年结果。这两处幸存的墩,可待人们破解这千年之谜。

他还在松岸洋留蓄起大片松林(也意在防洪),名曰“九里松”。志书上说“冬日积雪盈枝,经春不化”,故又叫“雪花林”。在松岸洋,围绕着堤岸种起密匝匝的桃树,叫“十里桃花”,或叫“桃花洲”。屡见历代骚人墨客歌咏“流水桃花尘外境”。松岸洋现在依旧是霍童不可多得的一处胜景。

霍童水利设施的不断完善,促使了当地农业的全面发展。黄鞠把带来的中原农业先进技术进行了大力的推广。相传黄鞠最善于套种,引进优良品种,油菜、麦、豆作为旱地作物,进行间作套种,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增加了效益。水利的开发使霍童溪两岸成了万亩良田。再凭借着霍童溪这一内河,成了周边十里的经济中心。溪船下航八都、三都出海,上溯莒洲,运出农副产品,运进食盐、海产品、日常用品,往边远的周宁、屏南乃至松溪、政和等地扩散。相传那个时节,霍童商贾云集,商店林立,繁华于一隅。

黄鞠和“二月二”灯节

相传,现霍童独特的民俗文化活动“二月二”灯节和黄鞠有很大的渊源。经过几年的努力,霍童人民的生产发展了,生活也安定了。黄鞠就将河南民间流传的、群众喜闻乐见的中原文化,如纸扎、铁枝、线狮、高跷等传授给村民,形成了“二月二”灯节。

后来,为铭记黄鞠的丰功伟绩,霍童万全、华阳、忠义、宏街四境各姓,为他塑像祭祀,尊其为当地“土主”。每年农历二月初一开始,四境各姓先后参加灯节活动(俗称“二月二”灯节),争奇斗艳,各显技能。附近村民,外县人士,也都前来观赏。当初是每境迎灯一个晚上,谓之“小迎”,后来规定每隔五年各境重复迎灯一个晚上,共八个晚上,谓之“大迎”。四境各姓都打着“某堡”(如:黄堡、章堡等)灯牌为前导,抬着本姓奉祀的神像为镇后,这大概体现了“人神同乐”吧。因鞠公是灯节的创始人,所以灯节踩街期间,他以东道主身份排在最后,表示为各姓送行。

说到“二月二”灯节,就不能不细说当地线狮,民间艺人将狮子舞和提线木偶相结合,起始是用色纸、竹篾扎成小狮,后经不断改进,逐步成为一种独特的线狮艺术。它集文功、武功于一身,表演时,分有单狮(雄)、双狮(一雄一雌)、三狮(一母二子)、五狮(一母四子)4种。经过历代民间艺人艺术实践创造,线狮表现力越来越丰富,能表演坐立、蹲卧、苏醒、伸展、呵欠、抓痒、搔首、舔毛、蛰伏、依偎、跳跃、奔窜等动态,光是表现狮子戏球,就有寻球、追球、得球、踩球、咬球、争球、抢球、抱球、抛球等动作,全凭艺人集体操纵,密切配合把狮子演活。建国以来,当地线狮在造型、舞姿、狮笼、灯光、配乐等艺术上不断加工提高,曾多次参加省、地、市大型艺术赛事表演。去年中央电视台走进中国栏目组还专题拍摄了霍童线狮。霍童线狮堪称中华一绝。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5 18:1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