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黄福 |
释义 | 1 明代大臣黄福(1363~1440)字如锡,别号后乐翁,山东昌邑黄家辛戈人,明代政治家。历仕至少保兼户部尚书,卒赠太保,谥“忠宣”。《明史》有传。 黄福祖籍泗州,宋元佑年间六世祖恩甫始徙昌邑。明洪武甲子科入贡,官至户部尚书,进位少保,赠太保,谥号忠宣。从政50年,忧国忧民,廉洁奉公,死后家产甚少,为后人称道。黄福22岁为贡生,入太学,始任项成主薄,不久改任清源知县。后被明太祖提升为工部右侍郎。太宗继位,升为工部尚书,永乐三年(1405年),改任北京刑部尚书。任职期间,开源节流,努力减轻人民负担,深受众望。是年,南方交趾动乱,朝廷命黄福去两广治军。动乱平息后,交趾大治,人心悦服,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成为明朝有名的新治之邦,黄福声望日高。黄福在边疆为官19年,仁宗皇帝调其回京。宣德元年,留守边疆的官吏,实施暴政,交趾人又起反抗,朝廷再次命黄福前去平息。黄福实施仁政,提出足食、足兵、省役三项建议,被采纳,减轻了农民负担。回朝后改任户部尚书。几年后皇帝念他年事已高,久劳在外,改任南京陪都兵部尚书,后又重赐,授光禄大夫,加赠三代。正统五年(1440年)正月,病死南京,朝廷敕赐祭葬,回原籍昌邑安葬。因避讳当地居民过年时不贴福字而是贴春。 安南属明时期,任首位交趾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兼提刑按察使司按察使。 洪武建文年间 洪武十七年,黄福中举。后入太学,历任金吾前卫经历,时上书论国家大事,明太祖朱元璋读后感到惊讶,升其为工部右侍郎。建文年间,明惠帝倚任黄福。靖难之役时,朱棣制奸党二十九人名单,黄福位列其中。朱棣攻入南京应天府后,黄福迎附。李景隆指出黄福为奸党,黄福回答道:“臣固应死,但目为奸党,则臣心未服。”朱棣不予追问,恢复其官职。不久,升任为工部尚书。 永乐年间 永乐三年,陈瑛弹劾黄福不体恤工匠,于是被改为北京行部尚书。次年因事连坐,逮捕入锦衣狱,后被贬为事官。不久,恢复官职,因明军进攻安南,其负责总督军饷。 安南平定后,明朝改安南为交趾,史称安南属明时期。朱棣命黄福以尚书头衔兼任交趾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兼提刑按察使司按察使。当时局势初定,战争为止,而事务却更加繁重。黄福随事制宜,使得各事皆有条理。其上疏请求统一交趾赋税,并酌情从轻。并请求沿江设置卫所和驿站,以方便沟通交流。此外开通经常与盐业交易,使得军队储备有所保证。此外以公田补充官员俸禄不足问题。他还请求广州给予二十万石海运补给,均得到批准。此外,他还对交趾地区进行户籍编制、并定赋税、设置学校并安排教师,数次与当地民众宣谕德意,并严谨下属不要扰民。于是,安南境内得以稳定。当时,朝廷中被贬官员往往被谪交趾者众多,黄福加以拯恤,并选有贤才者共事,于是至者如归。镇守中官马骐等人虐待平民,黄福屡次裁抑。马骐不服即妄称黄福谋反,朱棣查明后不予追问。黄福在交趾任官十九年,离任时,交趾民众号泣相扶送别。 洪熙宣德年间 明仁宗即位后,黄福被召还,任兼管詹事府事,并辅助太子朱瞻基。仁宗驾崩后,其督工献陵。宣德元年,马骐因虐民而激起交阯民变。当时陈洽以兵部尚书代替黄福管理交趾,其屡次上奏乞求黄福回任巡抚。当时黄福正奉使南京,宣宗下敕称:“卿惠爱交人久,交人思卿,其为朕再行。”于是以工部尚书兼詹事头衔,负责交趾地区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事。而其刚到时,柳升战败而亡,黄福逃走。在到达鸡陵关时,被当地义兵逮捕,黄福欲自杀。交趾叛军拜下哭泣道:“您是交趾的父母官。如果您当时没走,我们这些人也不至于走到这一步。”黎利听后亦称:“中国派遣的交趾官员,如果人人都如黄尚书这样,我们又怎会谋反?”于是派人去守护,并赠送白金粮食,送其出境外。黄福在到达龙州后,把所得之财均交公。回去后,担任行在工部尚书。 宣德四年,其与平江伯陈瑄一同管理漕运,并商议令各地漕粮运抵淮安与瓜州,兑与卫所转运;河南于大名府小滩兑与遮洋总海运;山东则于济宁兑与军运,军运费用由百姓承当,以免除其因漕运而耽误农忙,宣宗听后批准该策。明朝漕运改为兑运,自此为始。次年,其陈言进行兵屯的重要性,以解决饥荒。宣宗批准,并命吏部郎中赵新等人负责管理屯田,而由黄福任总裁。此后改为行在户部尚书。 宣德七年,宣宗在宫中浏览黄福呈上的《漕事便宜疏》,并向杨士奇出示,问道:“黄福的言语智虑深远,六卿中有谁可以媲比的?”杨士奇答道:“黄福受知于太祖,正直明果,一心为国家。永乐初年,在任北京行部,其抚恤民苦;在交趾从官时,总裁藩宪。其所有成就,的确是六卿都无法比及的。黄福现在已经七十岁了,现在后进的年轻人都在公堂里做事,而黄福是四朝重臣,却仍然朝夕奔走而劳苦,这的确不是国家优老敬贤之道啊。”宣宗听后称:“如果不是你说我还真不知。”杨士奇又称:“南京为国家根本重地,先帝以储宫监国。黄福老成忠直,无论缓急均可倚仗。”宣宗表示同意,次日命黄福任南京户部尚书。第二年,兼掌南京兵部事。 正统年间 明英宗即位后,加为少保,之后参赞南京守备襄城伯李隆机务。之后,南京文臣参机务的惯例,由黄福始。李隆多用黄福建言,使得南京政肃民安。正统五年正月,黄福死于任上。年七十八岁。 黄福为人礼仪修整,不妄言笑。其为六朝官员,多有建树。他为人正直清廉并宽恕他人,做官不为赫名而行事细无不谨。此外,黄福自奉节约,家人仅给衣食,所得俸禄,却只用来解决宾客亲戚的穷困。当初,明成祖写出大臣十人的名字,命解缙评价,只有黄福得“秉心易直,确乎有守”而无任何贬词。黄福参赞南京时,曾经坐李隆一侧。杨士奇得知后称:“怎么让重臣坐在一旁?”黄福则称:“哪让少保去参赞守备又怎么说?”于是不再改变。当时李隆对待黄福非常恭敬。李隆退下后,即推黄福为上座,黄福亦不辞。杨士奇在省墓时,途径南京,听闻黄福得病后赶往看望。黄福则惊称:“您辅佐幼主,一日不可离开他左右,奈何跑到这么远处?”杨士奇听后深表叹服。当时,兵部侍郎徐琦出使安南回朝,黄福与其在南京石城门外相见。徐琦指著黄福问安南来使道:“你认识这位大人么?”其答道:“交趾的草木都知道大人之名,我又怎会不识?”黄福去世后,赠谥一直没有,群臣纷纷议论不平。直到成化初年,才赠太保,谥忠宣。 2 国民党将领黄福(1890—1975),原名贵福,字文媛。斗门人。出身于华侨之家,少年时加入同盟会,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冬,跟随孙中山参加了镇南关起义的全过程。清宣统三年(1911)10月武昌起义后,革命军攻取南京时,黄福被委派为炸弹队长,便装潜入城内,并星夜出城密报军情,使革命军及时发动总攻,光复南京。袁世凯篡权后,黄福返回广东,参加联义社,参与讨袁诸役。民国6年(1917)夏,黄福为孙中山侍从。民国11年(1922)6月,陈炯明叛变,黄福掩护孙中山登上永丰舰,此后参与讨伐陈炯明。民国12年(1923)春,被委为中校特派员。北伐战争开始后,黄福留粤任护沙大队长,后解甲归田。抗日战争爆发后,黄在家乡组织武装与日寇周旋,曾担任中山县议会副议长。1949年10月,黄集合中山、顺德、新会等地的国民党残余力量,与共产党武装对抗。失败后于1951年赴港澳,复去台湾。1975年7月病卒。 3 福建莆田烈士黄福(1925-1952),福建省莆田县忠门乡乌坨村人。1949年9月参加革命,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5军45师135团重炮连战士。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随所在部队改编为中国人民志愿军,于1951年3月赴朝参战,参加了第五次战役、1952年春夏巩固阵地作战和秋季战术反击作战等战役。1952年10月在上甘岭战役中牺牲。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