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黄伯云 |
释义 | 黄伯云,粉末冶金专家,中南大学前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CCTV感动中国2005年度人物。长期从事先进复合材料、高性能摩擦材料、高温结构材料、粉末冶金材料以及其它新材料的研究与开发。 中文名:黄伯云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日期:1945年11月4日 职业:科学家 毕业院校:中南矿冶学院;爱阿华州立大学 主要成就:获得国家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 个人简介黄伯云(1945.11.4- ),男,汉族,出生于湖南省益阳市南县。1972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9年8月参加工作,美国爱阿华州立大学博士研究生毕业,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 主要经历1964年09月至1969年08月在中南矿冶学院粉末冶金专业学习; 1969年08月至1980年08月在中南矿冶学院新材料研究所工作; 1980年08月至1986年08月在美国爱阿华州立大学及AMES国家实验室硕士、博士研究生并获硕士、博士学位; 1986年08月至1988年05月在美国田纳西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1988年05月至1989年09月在中南工业大学粉末冶金研究所工作,1988年12月晋升为教授; 1989年09月至1990年12月任中南工业大学粉末冶金研究所总工程师; 1990年12月至1992年12月任中南工业大学粉冶所所长; 1992年12月至1997年06月任中南工业大学副校长,1993年评定为博士研究生导师; 1997年06月至2000年04月任中南工业大学校长,1999年12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0年04月至2001年12月任中南大学党委常委、常务副校长; 2001年12月至2004年08月任中南大学党委常委、校长; 2004年09月至2011年10月任中南大学党委常委、校长(副部长级); 2006年5月当选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七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十七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2009年10月1日光荣应邀天安门城楼观看祖国成立60周年阅兵仪式。 2011年05月30日,当选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八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2011年10月26日,中央组织部宣布,张尧学任中南大学新校长,原校长黄伯云因年龄原因退休 2011月12日9---湖南省科协九届委员会主席。 科研历程黄伯云教授长期从事先进复合材料、高性能摩擦材料、高温结构材料、粉末冶金材料以及其它新材料的研究与开发。近年来,他共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863高技术项目、国家973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和国家攻关项目等10余项,并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省部级一等奖6项。其中,主持研究的“高性能炭/炭航空制动材料的制备技术”,荣获2004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结束了该奖项连续六年空缺的历史;“高性能粉末冶金飞机刹车材料制造”,实现了某型飞机刹车材料的国产化,1997年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铁基、钨基复杂精细零部件注射成型技术”,创造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为精密复杂零部件制造提供了整套关键技术,荣获200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研制的“钐-钴和铈钴铜铁磁性材料”成功应用于我国人造卫星的关键通讯器件;他还获得了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留学回国人员成就奖、长沙市首届科学技术创新贡献奖、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技进步特别贡献奖和光召科技奖等奖励;并获得国家“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2004中国十大科技新闻人物”、“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10多项,发表EI、SCI论文80余篇,出版专著2部。 黄伯云教授1999年11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科协副主席,中国粉末冶金联合会主席,粉末冶金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粉末冶金国家工程中心主任。 1945年,黄伯云诞生在洞庭湖畔的湖南省南县,浩瀚的洞庭湖的汹涌波涛陶冶了他博大的胸怀和刚毅的性格。1969年,黄伯云从当时被称为亚洲最好的矿冶学府——中南矿冶学院毕业了,留校从事材料科学教学和科研工作。矢志为祖国作出贡献的他,冷对变幻莫测的“文革”风云,一心扑到了教学和科研工作上。 1978年,黄伯云参加改革开放后首批全国公费出国留学人员英语统一考试,并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被录取留学美国依阿华州立大学。1980年,黄伯云赴美学习。黄伯云深知道自己留学肩上的担子的分量,反复地对自己说:一定要努力学习,不辜负祖国和人民的期望,学好本领,报效祖国。 在美国的8年里,黄伯云采用无坩埚生长技术研制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钛铝合金单晶;相继发表了10多篇有重大影响的学术论文,受到美、日、法等国科学家的高度评价。其中一些论文被国际著名的《冶金学报》等杂志发表,他的专著《钛铝化合物的晶体生长》由美国政府出版社出版;他还常应邀请到一些大学和研究机构举行学术讲座。 1988年,黄伯云完成博士后研究工作后,美国一些大公司、大学和科研机构争相高薪聘请他去工作,并许诺帮他及全家拿到“绿卡”。开出的年薪最高是10万美元,最低的也有4万美元,为当时国内他这一级人员的百倍!当时,他的妻子和女儿已经到了美国,他那来美4年的女儿向他表示:“我想继续在美国学习。” 黄伯云想:我是炎黄子孙,我的根在中国;是祖国、人民培养了我,如今正是祖国最需要我的时候,我怎么滞留不归?我是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来留学的,不是为个人的利益和享受来的,决不能把“留学”两个字倒过来变成“学留”!祖国虽然在某些方面还比较落后,我们正是为了改变这种落后,才远渡重洋来学习,何况祖国的暂时落后更给我提供了用武之地!他坚定回答:“我要回到我的祖国去,我要把自己的才智奉献给我的祖国!” 听到黄伯云的决定,不少朋友劝阻,同行们诚心挽留,更多的人感到不可思议。但他毫不动摇!有的人问他:“回国是‘长期’还是‘短期’?”他响亮地回答:“长期!” 有的人对他说:“将来你会后悔的!”黄伯云坚定地回答:“回国后,我即使做不出什么大贡献,我永远也不会后悔,因为我把自己的一切献给了祖国!” 1988年5月,黄伯云毅然携妻带女,回到了岳麓山下的母校——原中南工业大学,到学校粉末研究所工作。 “自主创新才能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为了加快研究工作的进度,课题组曾想学习、借鉴国外的技术,购买国外的技术和设备。有一年,黄伯云到国外一个很有名的公司去访问,接待他们的公司负责人说:“很抱歉,你们不能参观我们的生产车间。”黄伯云听了,心里很不是滋味,但为了加快研究进程,他还是买回了一个产品。可课题组对这个产品解剖时,发现这个产品是个废品。外国专家轻视的话语和愚弄的做法,在课题组成员心中激起强烈的波澜。 面对国际环境和国内状况,黄伯云气愤地说:“他们瞧不起我们,对我们实行技术封锁,靠他们靠不住,我们只有自己干!中国人不仅应当自行研制开发这种产品,而且在技术性能上要超过他们!自主创新才能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参与国际竞争,只有第一,没有第二。外国人能干出来的,我们也一定能干出来,而且要干得更好!” 黄伯云率领的课题组成员咬紧牙关,查阅了大量相关文章、资料,经过艰难的研究,自己设计了小型实验炉。经过100多次攻关,终于造出了炭/炭纤维,完成了“高性能炭/炭航空制动材料的制备技术”实验室基础研究,掌握了制备方法。1988年,项目被原国家计委正式立项,经费总投入1.54亿元,开始了工业性实验。 黄伯云院士调集60多名材料、化学、冶金、机械、电子、航空等6大类的工程技术人员,将项目分解成制造方法和工艺技术、制造关键工艺设备、抗氧化涂层和涂层技术、材料的组织结构摩擦磨损性能、性能测试技术和评价方法、适航和地面惯性台实验技术等六大子课题同时攻关。 经过几年的努力,课题组终于攻克了差热式梯度炉炭/炭复合材料制备过程中的一系列难题,2003年1月20日、2003年9月20日,他们研制的某型号大型客机国产炭/炭刹车副装机试飞先后成功。 黄伯云带领的课题组研制的差热式梯度工业示范炉生产炭/炭纤维的成功,建立了全新的、完整的高性能炭/炭复合体系,在国内首创了具有显著特色和自主制备技术知识产权的高性能炭/炭刹车材料制备技术,共形成11项国家专利,其中已授权9项,同时研发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6大类30多台套成套关键工艺设备。 当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传到国外,国外许多大公司纷纷派员到中南大学考察,洽谈合作事宜。俄罗斯图波列夫设计局和红宝石厂与中南大学签定协议,由黄伯云课题组生产的炭/炭航空刹车副将装备在俄制最新客机上。某航空大国的科学家由衷地对黄伯云说:“以前,你们派人到我们这里学习,而今天,我们不仅要向你们取经,而且还和你们签定合同,使用你们的产品。你们真了不起!” 重大贡献黄伯云院士从1996年开始对炭/炭复合材料进行研究。这个项目的成功开发,使我国打破了欧、美在此项技术上的垄断,为我国航空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几年前,黄伯云院士领办的湖南博云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准备在长沙建立一个产业基地,不料这个项目审批时在某个部门一“卡”就是大半年,长沙市委、市政府为此还处分了有关当事人。今年3月,高性能炭/炭航空制动材料的制备技术荣获国家科技发明一等奖,黄院士有意加快此项成果转化步伐。长沙市政府获悉后,市长谭仲池3次亲赴中南大学争取此项目,长沙市为该项目成果转化,3个月内在长沙高新区麓谷产业基地征地200亩,并由市财政拨付3000万元予以支持。黄院士对此深有感触,这种良好的创业环境促使他们下决心投资1.5亿元,在麓谷产业基地新建厂房3万平方米,形成年产1万套炭/炭复合材料航空刹车副以及火箭喷管材料、燃烧室材料等系列产品的规模生产能力。一期工程明年上半年投产后,年销售收入可达10亿元以上。 90年代初,“炭/炭”课题组的帅印落到黄伯云的手上。采访中了解到, “炭/炭”材料,就是通过高温,让碳原子在炭纤维编成的“炭毛坯”里有序排列。用黄伯云院士的话来说,如果炭纤维是钢筋的话,碳原子就是水泥,钢筋浇注了水泥,建成的房子才牢固结实。此道理用到“炭/炭”上,就是说,炭纤维必须“增强”进去碳原子,才能达到耐高温耐摩擦等效果。粉末冶金研究的是金属材料的制备,无论从哪方面讲,都是原中南工业大学粉冶研究所的强项,而“炭/炭”却是无机非金属材料,不同研究方向的材料学科,黄伯云能成功吗? 果然,一系列的挫折接踵而来。开始烧制出来的样品,是一堆他们自己都看不懂的黑团团。黄伯云和他的同事们,就这样屡战屡败,屡败屡战。他们在用生命燃烧“炭/炭”。 十几年来,课题组仅有的8人,别无他求,一心一意围着24小时不间断烧制的实验炉,轮流值班,通宵看守,昼夜检测,分析数据,整理资料。没有双休日,连元旦、春节也是在炉膛旁度过的。在燃烧中,黄伯云伴随着无数个不眠之夜,告别了人生最精彩的中年。燃烧中,黄伯云手下的一批年轻博士,也告别了青春,迈入了中年。 2001年11月,第三次到桂林作试验,计算机荧屏上良好的曲线惊喜地告诉在场的人们:成功了!大家激动得热泪盈眶,这一天盼望太久了。黄伯云和他的课题组顽强拼搏,首创技术获得11项国家发明专利,走出了一条与国外完全不同的技术路线,与国外同类产品相比,其使用强度提高30%,耐磨性提高10%,综合成本降低21%,而且产品重量大大减轻。 至此,整个课题可以说是登上了世界级的高峰。但是黄伯云还不满足,他要加速“炭/炭”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让“炭/炭”成批量地生产出来,让更多的飞机用上“炭/炭”,还要让“炭/炭”走出国门。他与同事们先后注册成立了4个学科性公司,其中湖南博云新材料有限公司被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可以生产“炭/炭”刹车副,当年产值达5000多万。祖国拥有了完全知识产权的“炭/炭”。 航空制动材料的研究,是黄伯云率领的课题组多年的攻关项目。20世纪90年代,他主持完成了“高性能粉末冶金飞机制动材料”等重大课题,产品综合性能超过国外,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功成名就的黄伯云并没有止步,率领课题组瞄准高性能炭∕炭航空制动材料的制备技术”,开始了又一个自主创新的跋涉之旅。 飞机的起降和滑行离不开刹车副。目前,国际上使用的航空刹车副有金属盘和炭/炭盘两种,而炭/炭复合材料作为航空制动材料,具有重量轻、性能好、耐高温、寿命长等特点,代表了当今航空制动材料的发展方向。早在20世纪60年代末,世界许多国家就开始进行航空刹车用炭/炭复合材料的研制工作。 80年代中期,美、英、法三国技术已成熟,并生产该材料,至今已有20多年的历史。我国虽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起开始研究,但尚未实现真正的技术突破。炭/炭复合材料技术和生产由几个国家的公司垄断,并对技术实行高度保密。中国大型民航飞机和军用飞机中,使用炭/炭复合航空刹车副的飞机在50%左右,仅大型民航飞机每年更换量达1万盘,全部依赖进口,不仅价格高,每年消耗外汇近5000万美元,而且受制于人,影响航空战略安全。 为了进一步加快“炭/炭航空制动材料的制备技术”这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进度,作为项目总负责人,黄伯云院士运筹帷幄,调兵遣将,将材料、化学、冶金、机械、电子、航空六大学科的工程技术人员共60多人齐聚于他的麾下,并将此项目分解成制造方法和工艺技术、制造关键工艺设备、搞氧化涂层和涂层技术、材料的组织、结构与磨擦磨损性能、性能测试技术和评价方法、适航标准和地面惯性台试验技术等六大子课题同时进行攻关。 2002年,他们终于迎来了技术上的重大突破!他们自主创新,攻克了炭/炭复合材料制备过程中的系列难题,走出了一条与国外完全不同的技术路线,建立了全新的、完整的高性能炭/炭复合技术体系,在国内外首创了具有显著特色和自主制备技术知识产权的高性能炭/炭刹车材料制备技术,形成了重大成果和发明,其关键技术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在理论上发现了CVI微区气氛原子堆积和摩擦膜形成的微观机理;在国内外首次设计并采用全炭纤维预制体,突破了国外的预氧丝预制体模式;首创了逆定向流—径向热梯度CVI热解炭沉积技术。这是一项集成创新,目前已形成国家发明专利11项,其中已授权9项,同时研发了自主知识产权的6大类共30台成套关键工艺设备。 采用本制备技术生产的高性能炭/炭复合材料航空刹车副,与国外同类产品相比,使用强度提高30%,耐磨性提高20%;寿命提高9%;价格降低21%;生产效率提高100%;高能制动性能超过25%。 此外,他们还创立了实验室材料性能测试和评价方法;建立了中国首个炭/炭刹车材料地面试验装置,规范并制定了中国首个适航标准。 为了把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先进生产力,中南大学建成了年产一万盘炭/炭刹车片的工业化示范生产线。 2003年1月20日,中南大学研制的B757-200型飞机国产炭刹车副在海口美兰机场装机试飞成功; 2003年9月20日,再次装机试飞成功。当B757-200型飞机降落后稳稳的刹在飞机场,在场的“高性能炭/炭航空制动材料的制备技术”课题组的成员一片欢呼,激动得相互拥抱,泪水在脸上流淌,尽情的流吧,20年饱含酸甜苦辣的泪水! 2003年12月27日,中南大学获得中国民航总局颁发的第一个大型飞机炭/炭刹车副零部件制造人批准书和航天产品工艺定型书,中南大学生产的该产品开始在飞机上批量应用。 中南大学很多成果都得益于通过融资、引资,搭建平台,把科研、产业经营和金融资本运作这几个看似不搭界,但在现代大科研中却至关重要的几个方面,按照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有机地融合到一起,搭起互惠互补的桥梁,在支持科研完成的同时,创造财富。 黄伯云 为了扩大生产,2004年1月15日,中南大学湖南博云新材料有限公司创业基地投入建设,该基地占地150多亩,投资1.5个亿,今年建成投产后年产值可达2亿元,它将成为高性能炭/炭航空制动材料的重要的生产基地…… 全校14位院士中有9名相继办起了学科性公司。这些公司不仅成了科技成果转化为产品的基地,而且还成了“金蛋”孵化器——学校实现了1亿多元的无形资产的资本化,拉动3亿元民间资本投资,形成近5亿元的资本总量推动科技创新,先后办起50多个学科性公司,完成200多个新产品的市场化。黄伯云的湖南刹车材料公司仅用一年多时间就形成了年产300盘的生产线,每年可为国家节约外汇5亿多美元。而他名下正在建设中的湖南博云新材料有限公司将占地150亩,投资1.5亿元,建成投产后年产值将达2亿元。 他和他的课题组的这项重大发明,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能够生产“炭/炭”复合材料航空刹车副的国家,而且在产品性能、质量上居于世界先进水平。更重要的是,这项发明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封锁,实现了该项产品国产化,对于确保我国航空航天战略安全和国防安全,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作为“项目总指挥”的黄伯云,在这近20年里,既跑项目又做科研,并担任一连串职务。最忙的要数担任中南大学校长了,领导着一所有着6万多名师生员工的综合性大学,可是他还在国内外发表论文100多篇,其中被SCI和EI分别收录43篇、81篇;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九五”攻关等一系列重大课题,还出版专著;先后获得国家级奖3项、省部级奖8项。 人物感言“高科技成果一定要产业化,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才有希望!”黄伯云说:“我们计划达到3个世界级的领先——航空方面作为飞机的制动材料领先于俄罗斯,火箭这一块要赶超美国,民用工业方面赶超日本。” “我小的时候读书,对科学家非常崇拜,读了《居里夫人传》、《爱因斯坦传》,总觉得科学家非常神秘。”谭仲池说,“当年发明电灯、蒸汽机的人可能没有想到,自己的发明会给社会带来这么多的财富。现在黄伯云院士获得国家科技发明一等奖,实现了自己的梦想,然而怎么样把高科技变成社会的财富、国家和民族的财富,这是需要大家一起来努力的事情。”他表示,推动项目进展的价值,不仅仅在于一个产业基地的建设,也是国家、民族科技在世界领先的表现。 在2005年长沙市科技创新贡献颁奖会上,听到了黄伯云的心声:“50万元奖金对于我而言,是一种感动,一种鼓励。它代表的有形资产,全部捐献给中南大学设立的科学转化基金;无形资产,我将永远留在心中,永远激励着我要以远大的理想和为民族振兴无私奉献的精神,怀着宽阔的胸怀,在失败、挫折中获得成功。” “自尊、自信、自强,就是要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主创新的责任感。” “我们都是多年的同事,大家在工作中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大家都知道,科学研究不可能没有失败,但失败了不能轻易放弃,而且要‘死马也当活马医’,找到病症,对症下药。我们的这一项目才刚刚起步,遇到挫折与失败在所难免,有困难与失败很正常,没有反而是不正常。我不会走回头路,我干定了这个项目,就是将自己这条老命搭进去也要干成!”这一番肺腑之言,掷地有声,闻者无不动容。于是,这个团队统一了思想,焕发出空前的战斗力。 “中华大地是我们科技工作者创业的沃土,满足祖国的需求是我们永恒的追求!” “所谓学科性公司就是把科技成果转化为产品的一个基地,并形成成熟的技术,然后把这些产品和成熟的技术转移到大企业中去进行批量地生产。我们把这个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这样一个基地叫做为学科性公司,我把它称之为二次创业。如果我们不进行科技成果的转化,我们不进行第二次创业,我认为我们的科学研究我们的科技成果就是没有生命力的。” 黄伯云:过去我做科学研究只是为了写几篇论文,今天不仅仅是只写高水平的论文,而且要把这些研究的成果变成产品。如今这些产品都走向了国际市场,产生了很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所以心中有一种非常特别的自豪感,荣誉感、成就感,觉得这条路是走对了。 人生态度他身边的同事都知道,黄伯云有“三快”:吃饭快、走路快、工作节奏快。比如走路,别看黄伯云身体不算好,年纪也近花甲,但走起路来,一般人还跟不上。“偶尔我也跟他散散步,但他哪是散步,简直是竞走。” 30多岁的刘咏说。黄伯云“也有两不急”:开会不急、赶飞机不急。通知8点开会,绝对只提前一两分钟到;如果是9点钟的飞机,总是让人先办好登机手续,在关闸的最后一分钟赶到。或许,这“三快两不急”并不能节约很多时间,但却是黄伯云向时间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 所获荣誉2004年度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 1997年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2003年度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留学回国人员成就奖; 长沙市首届科学技术创新贡献奖;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技进步特别贡献奖; 光召科技奖等奖励; 获得国家“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 “2004中国十大科技新闻人物”;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 人物故事“我的根在中国” “眼里只有金钱,心中只有个人利益,这不应该是我们所追求的,我们要想的应该是‘我能为国家做点什么?’” 黄伯云获奖后的感言说出了“高性能炭/炭航空制动材料的制备技术”课题组成员的共同理想。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学校长黄伯云教授,1980年留学美国。在美国的8年里,黄伯云先后完成了硕士、博士、博士后的学习,相继发表了10多篇有重大影响的学术论文,受到美、法、日等国科学家的高度评价。在太平洋彼岸深造期间,许多国外知名企业重金聘请他,一些名牌大学高薪挽留他。“我的根在中国,我应该回到生我养我的土地上去,为自己的祖国和人民服务,那才是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1988年,他毅然携妻带女归国。 “靠他们靠不住” “中国人不仅应当自行研制开发出这种产品,而且在技术性能上要超过他们!”有一年,黄伯云到国外参观,接待人员对他说:“很抱歉,你们不能参观我们的生产车间。如果你们购买我们的技术,就可以至少缩短20年的研究时间。” 黄伯云听了,虽然心里不舒服,还是花钱买了一个产品回来。可课题组对这个样品进行解剖研究时发现,这是一个废品。外国专家的做法在课题组成员心中激起了愤慨。黄伯云就此立下誓言:“他们瞧不起我们,对我们技术封锁,靠他们靠不住,只能自主创新。”从1986年开始,中南大学“高性能炭/炭航空制动材料的制备技术”课题组着手开展基础研究工作。 “我们只能前行” 1999年,一些关键技术有了新的突破,可结果一检测,发现技术还是不过关。黄伯云态度坚决地对课题组成员说:“我们只能前行,只能成功,绝不退缩。因为这个项目关系到国家航天航空战略安全,意义格外重大。我干定了这个项目,就是将自己这条老命搭进去也要干成!” 天道酬勤!2003年,他们的研究终于取得了重大突破! 2003年12月26日,中南大学获得中国民航总局颁发的第一个大型飞机炭/炭刹车副零部件制造人批准书和航天产品工艺定型书,中南大学生产的该产品开始在飞机上批量应用。英、美、法很多公司多次派员到中南大学洽谈合作事宜。 “要心中装着祖国” “活着就要拼命干”,这是黄伯云常说的一句话。虽已年过半百,他依然平均每天工作12个小时。2000年初夏的一天,黄伯云好不容易抽空到医院看病。医生给他做了肠内小肿瘤切片检查后,他又马上赶回了实验室。突然,他觉得腹部胀痛,裤腿已被鲜血润湿,在医院作了简单处理后,不顾医生的叮嘱,他又返回实验室继续工作。 从北京领奖回到岳麓山脚下,黄伯云与他的团队成员又开始了新的工作。记者在采访黄伯云时,问:“是什么力量使你能克服重重困难取得丰硕成果?”他的答案很简单:“一个知识分子,要心中装着祖国,只有这样,你才会有宽阔的胸怀,从失败、挫折中看到成功和希望……” 集团军这个集中南大学材料、化学、冶金、机械、电子、航空六大学科的工程技术人员共60多人的“集团军”,其核心成员10人,平均年龄45岁,院士领衔,成员有“中国做出突出贡献的博士”、“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新世纪人才首批入选专家”……他们不仅具有材料科学领域中一流的研究水平,更具有报效祖国的赤子情怀。 “集团军”的“将军”———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学校长黄伯云教授。1980年,黄伯云留学美国。在美国的8年里,先后完成了硕士、博士、博士后的学习,相继发表了10多篇有重大影响的学术论文,受到美、法、日等国科学家的高度评价。1988年,他毅然携妻带女,举家踏上归国之途。“我的根在中国,我应该回到生我养我的土地上去,为自己的祖国和人民服务,那才是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 回国以后,他先后被任命为原中南工业大学(现中南大学)粉末冶金研究所所长,国家粉末冶金重点实验室主任和国家粉末冶金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原中南工业大学副校长、校长,中南大学校长,中南大学粉末冶金研究院院长,国家“863”高技术新材料领域专家委员会主任。十多年来,他率领科技人员完成国家攻关项目、国家重点军工配套项目、国家863高技术项目等共10余项,先后获得国家级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国家专利3项。1995年,被国家计委、国防科工委、国家科委和国家经贸委联合授予“国防军工协作配套先进工作者”称号;1999年,获得湖南省科研成果最高奖“光召科技奖”。 “副将”熊翔,这位英国Leeds大学归国的博士生导师,先后承担并完成了国家攻关、国家863高技术、国家教委博士点基金、省科委等多项课题的科研任务,获得国家发明二等奖一项,省部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各一项,国家发明专利两项,公开发表科技论文20余篇,其中多篇被国外权威文摘刊录,并成为国家教育部1999年“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湖南省的唯一候选人。当年,熊翔荣获国家杰出青年科技奖。 还有易茂中、黄启忠、蒋建纯、张红波、邹志强…… 正是这一批老中青年学术骨干,在国外技术封锁的前提下,从零开始,白手起家,历经20年的沧桑,啃下了一个又一个“硬骨头”,攻克一个个技术难关,研制出了处于国际先进水平的航空制动复合材料,实现了多种飞机刹车材料国产化,不仅避免了国外对中国“卡脖子”的危险,而且为国家节约了数以千万计的外汇,更重要的是,在这方面实现了我们国家的主动权。鲜花和掌声属于这个英雄的科技团队! 人物评价黄伯云用这样一段话解释自己在美国8年“抗战”的所作所为。8年“抗战”,他一直遥遥领先:发表了10多篇有重大影响的学术论文,受到了美、法、日等国科学家的高度评价。美国有序合金权威、历届国际有序合金主席称赞:“黄先生对钛铝合金的脆性机理研究作出了杰出贡献”。 但是,黄伯云被自己发表的研究论文的署名只能与“美利坚合众国”联在一起,而不能在名字前端端正正地写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所触动,在黄伯云心中的天平上,祖国的需要永远是第一选择。 黄伯云率领的课题组的确通过自主创新,解决了国家的大问题———“高性能炭∕炭航空制动材料的制备技术”,不仅打破了国外在这方面的技术封锁,成为继英、法、美之后第四个拥有该制造技术和生产该类高技术产品的国家,实现了我国高性能航空制动材料国产化,对确保国家航空航天战略安全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其关键技术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当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传到国外,英国Dunlop、美国Goodrich、法国Messier等公司多次派员到中南大学考察,洽谈合作事宜。俄罗斯图波列夫设计局和红宝石厂与中南大学签订协议,要求为俄制最新大型客机Tu-204、214提供炭/炭航空刹车副。去年,俄罗斯的材料专家到中南大学考察,动情地说:五、六年以前,你们到我们哪学习,现在我们向你们学习。 当年曾拒绝黄伯云参观的某国那家大公司,如今也转换“角色”,成了黄伯云最大的买家。“以前,你们曾派人来我们这里学习。今天,我们不仅要向你们取经,而且还要和你们签订购买合同,使用你们的产品。你们真了不起!”他们投来敬佩的眼光,向黄伯云竖起了大拇指。 20年的辛苦磨砺,6000多个日夜的淬火,无数次失败的打磨,终于迎来了扬眉剑出鞘的辉煌。“高性能炭/炭航空制动材料的制备技术”承载了太多的泪水和欢笑,承载了太多的酸甜和苦辣,承载了太多的期待和自豪。这一发明的问世,为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增添了动力,为中国航空战略安全和国防安全增添了砝码,为中华民族增加了自信。 作为一名院士、一名科学家,黄伯云在科学研究上的这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科学探究精神,将会极大地鼓舞广大高校科研人员,激发他们为国家、为社会研制出更多的高科技成果。正是像黄伯云这样用“特殊材料”制成的科学家,以他们敢于攻克任何难关的勇气,一步步推动着我国科研事业的发展。黄伯云实验炉里那不熄的火焰,点亮的是中国高科技发展的历史。 正如“感动中国2005年度人物”颁奖词所写的那样:这个和世界上最硬材料打交道的人,有着温润如玉的性格,渊博宽厚,抱定赤子之心;静能寒窗苦守,动能点石成金。他是个值得尊敬的长者,艰难困苦,玉汝以成,三万里回国路,二十年砺剑心,大哉黄伯云! 后人思考一、是个人与国家的关系。黄伯云研究的是飞机的“刹车片”,没有“刹车片”,飞机就只能在天上飞,而不能着陆。但是20世纪90年代初,这项技术被少数国家垄断着。黄伯云经过15年的磨砺,终于研究成功。俗话说,科学是无国界的,科学家是有祖国的。黄伯云站在国家的层面,做世界一流的东西,潜心研究,当人不仅仅为自己的利益而努力,上升到为了国家的航空航天安全而研究时,相信他对幸福会有不同于我们这些庸常之人的理解。 二、是在浮躁、喧嚣的世态中,如何保持一颗平常心?黄伯云的研究不是一帆风顺,一蹴而就的,他苦心研究了12年,结果却是失败了。人生能有几个12年?在急吼吼“出名要趁早”的社会氛围中,冷板凳不要说坐10年,四五年甚至两三年不出成绩,不为人知,就会心中发慌,为了名利双收,或者是迫于周围的压力,名教授抄袭、名科学家数据造假屡有出现,包括最近的一些惊天大骗局。黄伯云让我们知道科学界不尽是浮躁横行,还有科学家在坚守,国家也尽可能地给科学家创造宽松、宽容的研究环境。 三、是在2005年较热门的一个词,那就是“自主创新”。黄伯云经过15年的研究,使得我国在该项研究领域走在前沿。掌握了核心技术,才不会受制于人,只有制造,而没有创新,只能赚点微薄的利润,“卖8亿件衬衫,才能换回一架飞机”,刺痛了多少人的心。2005年,黄伯云不仅感动中国,同时结束了国家科学进步一等奖连续6年空缺的历史。 “感动中国”颁奖晚会的第二天, 《新华每日电讯》用整版篇幅,报道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以及对《中长期科技规划》的解读。自主创新能力已是一项国家战略,事关国家竞争力。与每一个百姓息息相关。2005年,黄伯云感动中国,相信今后,会有更多的黄伯云出现。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