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还姓 |
释义 | 为我国一不常见姓氏,主要分布在今江苏省的盐城地区。“还”姓氏的渊源较多,相传就有六个渊源。 简介还[还、缳、环、蠉、轘,读音作xuán(ㄒㄩㄢˊ),亦可读作huàn(ㄏㄨㄢˋ)、huán(ㄏㄨㄢˊ),但不可读hái(ㄏㄞˊ)] 姓氏渊源第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西周时期还途之官,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据典籍《周礼·冬官考工记》的记载,有环涂之官。“环涂”,亦称“还途”、“轘途”,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环城之道。督管和守护环城之道的官员,即称“环涂之官”,在史籍中亦称其为“还途之官”、“轘途之官”。 还途(环涂、轘途)之官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的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还氏、环氏、轘氏,读音作xuán(ㄒㄩㄢˊ)。 第二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西周时期环人官位,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在西周初期,王朝设置有“环人”之官,为军制,主要负责掌管阵前勇士,类似于后世的督战官。据典籍《周礼·夏官》的记载:“环人掌致师,察军匿,环四方之敌,巡邦国,搏谍贼,讼敌国,扬军旅。[注]巡察内外,若环之相循不穷。致师,谓犯敌以诱其出。军慝,谓敌怀诈潜入我师也。四方有兵戎之故,则环绕而巡之。” 在春秋时期,“环人”与“还人”在官制中通义,因此又称为“还人”。 另外,在西周的秋官之属中,亦有还人(环人)之官,负责掌管迎送邦国宾客之护卫军队。后来在南北朝时期的北周政权中,也设置有“司还中士”,职正二命(品),位高权重,职能与周朝的“还人”相仿。 还人、司还中士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还氏、环氏,读音作huán(ㄏㄨㄢˊ)。 第三个渊源源于子姓,出自春秋战国时期宋国王族后裔,属于以职业称谓为氏。 据文献记载,周武王姬发封商纣王之子武庚于邶(今河南汤阴)。周武王逝世后,周成王姬诵即位,武庚反叛,周公姬旦用了三年时间予以征灭。周成王后以商帝乙之元子微子封于宋(今河南商丘),为周之宾。宋国传三十二世而被齐、魏、楚三国联合灭之,三分其地。宋国后裔有还氏。 战国时期,在宋、魏、陈、楚等江淮一带的诸侯国里,“还”是“缳”的通假字,指的是“㯂”,又称“缳”、“楦”,是一种纺织工具,专门用来槌击丝、麻、蒲草、树皮等纤维物体,使其至软并纤维分离,用以纺纱,实际上,就是手工纺织工序中将浸泡的含纤维原料进行槌击的木槌。 作此工序的匠人称“缳工”、“还工”,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职业为姓氏者,称还氏、缳氏、楦氏,读音作huàn(ㄏㄨㄢˋ)。 注: 古“㯂”字显示不出来的,请安装方正超大汉字集库。 第四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鲁国王族后裔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该支还氏出自还水。还水,又称“环水”,古河流名称。 据史籍《山海经》记载:“泰山环水出焉。”北魏时期著名的地理学家和散文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明确指出:“环水出泰山,东流注于海。” 还水,就是中天门右边中溪山东侧的溪水,从泰山之阳流出,向南流去,流经泰山南两庙之间,又与汶水汇流。 春秋时期,鲁国有大夫被任命在还水之边,专门负责掌管上、中、下三庙,在古代帝王封禅泰山时还要予以接待。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居邑名称为姓氏,称还氏、或环氏,读音作huán(ㄏㄨㄢˊ)。 第五个渊源源于芈姓,出自战国时期楚国思想家还渊,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史记·田敬仲世家》记载:“环渊之徒七十六人。[注]楚人孟子传云:环渊著书上下篇。”在典籍《五音集韵》中也记载:“古有楚贤者环渊,后有环齐,撰要略一部。” 还渊,芈姓熊氏,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楚国思想家,一作环渊、娟还、娟环、便娟,又称娟子、涓子。还渊专学黄老道德之术,与詹何齐名。 稷下,是战国时期齐国的学术中心,设在齐国都城临淄(今山东淄博)稷门附近,故称稷下。始建立于田齐桓公田午(公元前400~前356年)之时,经过齐威王田因齐,至齐宣王田辟疆时最盛。还渊曾在稷下讲学,并整理了老子(李聃、李耳)语录,成《道德经》上下篇,对保存道家的原始思想资料作出了贡献。在史籍《汉书·艺文志》中著录有《蜎子》十三篇,可惜早已亡佚。 还渊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还氏、环氏、娟氏,读音作huán(ㄏㄨㄢˊ)。 第六个渊源源于地名,出自隋朝时期古环州、凉州,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据典籍《韵会》记载:“古朔方鸣沙之地,隋置还州,以大河还曲名焉。” 鸣沙,指隋朝时期的鸣沙县,即灵武郡治北还州(今甘肃灵武),后因黄河九曲其间,改称环州,字义相通。到了唐朝时期,又在其南部设有还州,后称南环州(今甘肃环县),在典籍《韵会》记载:“广南化外,唐开生獠,置还州。” 不论是北环州,还是南环州,其地住民中皆有以地名为姓氏者,称还氏、环氏,读音作huán(ㄏㄨㄢˊ)。 另外,在唐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爆发的“安史之乱”,是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开始。唐王朝的河西地区驻军因优秀将帅和驻防兵力内调平叛,致使边镇空虚。吐蕃部族趁虚而入,至唐广德二年(公元764年),沙州、凉州及河西、陇右诸地尽陷于吐蕃。 吐蕃是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一个古老民族,属古羌族的后裔。公元七世纪初,吐蕃部族的第三十二世首领松赞干布统一了吐蕃各部落,他在加强王权的同时,遣使向唐朝求婚,唐太宗以文成公主许之,双方和好。松赞干布逝世后,唐、蕃双方关系趋于紧张,规模化战争时有发生。 沙、凉二州及河西、陇右诸地凉州陷入吐蕃后,由于战争频仍,人民流离失所,不堪其苦,人民渴望唐军收复失地。后来,随着形势的发展,河西、陇右地区已不是战争的主要战场,情况才有所好转。 直到唐大中二年(公元848年),张议潮领导的沙州起义收复了河西诸州,凉州重又回归唐朝,结束了吐蕃占有诸州近一个世纪的局面。张议潮收复河西地区后,唐王朝任张议潮为河西节度使。张议潮逝世后,由其后代继任,一直到唐王朝灭亡。在此期间,凉州及河西一带一直维持着较为安定的局面。 在张议潮的后裔子孙中,以及沙、凉二州的住民中,皆有改为还氏者,以纪念河西地区还归大唐王朝,世代相传至今,读音作huán(ㄏㄨㄢˊ)。 分布今江苏省的盐城、连云港多有还氏族人分布。 郡望盐渎县:即今江苏盐城。盐城苏北沿海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迄今已有两千一百余年历史。西汉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因当地产、贩盐而置县,名“盐渎”。东晋安帝义熙七年(公元411年),改盐渎为盐城。唐朝末期,盐城为吴王杨行密所据,属楚州。明、清两朝均属淮安府。辛亥革命后,废道府,直属江苏省。1940年10月,八路军和新四军于此会师,成立了盐城县抗日民主政府。1949年5月成立苏北盐城行政区专员公署。1983年3月,国务院批准设立盐城市。 家乘谱牒还氏族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铅印本。现被收藏在江苏生盐城市图书馆。 历史名人还振宁:(公元1984~今),江苏盐城人。江苏省盐城工学院毕业生代表,江苏汇源食品饮料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盐城市优秀共产党员。 姓氏故事中国有“坐不改名,行不更姓”的说法,但许多人却因种种原因改名换姓。老城区北柳苑居民还(读huan)正开,其祖上就因躲避奸臣陷害而改姓“还”。 还正开今年62岁,是市区一家工厂的退休工人。在众多热心人帮助下,记者最近见到还正开。他对还姓历史知之不多,到一些单位办事时,总有人说第一次听说有还姓。他儿子在单位碰巧遇到一位姓还的,相互间“相见恨晚”。 还正开老家在盐城,兄弟姐妹8个,祖父是地主。解放后,他父亲到江都卖盐,此后先后有3子1女定居江都及扬州城区。还正开称,在扬州还有姓还的,但不是他亲戚。 还正开哥哥还正春目前住江都新区,他在电话中告诉记者,盐城郊区秦南乡有个还家庄,那是还姓的祖籍地。相传元朝时,他们的祖先在苏州做官,后来奸臣当道,祖先遭诬陷,因担心满门抄斩,于是辞官逃到盐城,改姓还。 还家在盐城建有祠堂,修有家谱,还姓人去世后,总集中安葬在庄头一处“公墓”里。目前在美国、日本及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均有从还家庄出去的还姓人。每年清明节,在外的还姓人总不远万里回家祭祖。还正春弟兄则每年清明节轮流回家。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