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槐荫书院 |
释义 | 槐荫书院位于山东淄博。明代建于董永庙内。该庙殿阁罗列,规模壮观。占地面积1.6万平方米,分三大院落。中有董永殿、天仙阁、关帝殿、佛爷殿;东院有玉皇殿、十殿阎罗殿、碧霞元君宫;西院为书院所在。万历间韩萃善、刘一相、曲迁乔、韩取善四进士曾在此讲学。二十五年(1597)钦差分守济南道古参政汪应蛟,立四贤讲习所碑,四进士又各赋诗一首勒于碑石,称为诗碑(二碑石现存于淄博市博物馆)。清代颇为地方人士所重。清末属于乡学,来学者颇多。设有董事会,由附近24庄各推荐董事1人组成,负责庙产、庙会、办学等事宜。庙产共240亩,书院开支主要靠庙产地租解决。1912年改为小学。 明成化十五年(1480年)长山知县张誉募捐、义民许果增经手在周村东南约4公里处刘家庄(今南郊镇刘家村)东小山阜上修建孝仙祠(又称董公祠、董永庙)。嘉靖二十七年(1549年)贡生孟岚重修。清康熙三十一年(1693年)石慎重修。孝仙祠自创建以来即附设书坊槐荫书院,从明末到民国未曾中断。书院占地24亩。聘用的先生都是年高德硕、学识渊博的耆儒,来受业的也都是豪门富第求取上进的子弟。又因地处淄川、长山交界,遂成了两县的读书士子荟萃之所。 槐荫书院因明代的四位进士曾求学、讲艺于此而闻名于世。当时,长山县傅家庄的曲迁乔、太和庄的刘一相,淄川县韩家窝的韩萃善、韩取善兄弟都曾同时在此求学,出仕为官后同时返乡拜谒孝仙,各赋诗一首明志抒情。乡人将诗作勒石立于祠内,人称“四进士碑”。槐荫书院因有四进士讲艺的声望,在明、清两代颇为地方人士看重。明万历二十五年(1598年)钦差分守济南右参政汪应蛟,立“四贤讲艺所”碑一幢以记其事。 清末,该书院属于乡学,附近数十里村庄的书生多来此求学。民国初年,改为单级小学。民国18年(1929年)建为高小,称“长山县第三区孝仙祠高级小学”,设甲、乙、丙三个高级班,学生百人以上。“七七事变”后,马耀南、樊语乡、李宗山等共产党员带领抗日游击队常于夜间集会于此,被日伪军探知,1938年驻周村、涯庄的日伪军到孝仙祠一带扫荡,纵火将孝仙祠高级小学烧毁。后来,孝仙祠周边24村易地重建高级小学。1946年改称高塘学校,1987年改建为高塘中心小学,2001年易名为南郊镇中心小学。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