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华南理工大学
释义

华南理工大学坐落在南方名城广州。校园分为两个校区,北校区位于广州市天河区五山高校区,南校区位于广州市番禺区广州大学城内。学校占地面积4417亩(其中南校区1677亩)。北校区湖光山色交相辉映,绿树繁花香飘四季,民族式建筑与现代化楼群错落有致是教育部命名的“文明校园”;南校区是一个环境优美、设施先进、管理完善、制度创新的现代化校园。 华南理工大学组建于1952年,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是我国著名的建筑老八校之一。华南理工大学先后成为“211工程”和“985工程”院校,被誉为中国“南方工科大学的一面旗帜”。

学校主页:

中文名:华南理工大学

外文名: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简称:华南理工

校训:博学慎思 明辨笃行

创办时间:1952

学校类型:工科

主管部门:教育部

学校属性:211工程,985工程

现任校长:王迎军

知名校友:李东生,黄宏生,张志东,朱江洪

所属地区:中国广东

主要院系: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建筑学院,土木与交通学院,电子与信息学院

国家重点学科:12个

硕士点:204个

博士点:110个

院士:27人

博士后流动站:19个

实验室: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

目标定位:国内一流、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

学校前身:华南工学院

学校简介

华南理工大学是直属教育部的全国重点大学,是我国著名的建筑老八校之一,坐落在南方名城广州,占地面积294多万平方米。校园分为两个校区,北校区位于广州市天河区石牌高校区,南校区位于广州市番禺区广州大学城内。学校占地面积4417亩(其中南校区1677亩)。北校区湖光山色交相辉映,绿树繁花香飘四季,民族式建筑与现代化楼群错落有致,环境优美清新,文化底蕴深厚,是教育部命名的“文明校园”。南校区是一个环境优美、设施先进、管理完善、制度创新的现代化校园,是莘莘学子求学的理想之地。毕业生大都在珠三角工作,因此尤其在北方可能对此学校了解较少。华南理工大学的工科可以说是一枝独秀,其毕业生遍布珠三角。不仅如此,据统计,广东的企业高层也大都出自本校。

发展概况

学校原名华南工学院,组建于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时期,由包括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岭南大学、湖南大学、广西大学等几所当时中国著名大学在内的中南5省12所院校的有关系科调整合并而成。1960年,学校被评为全国文教战线先进单位,同年成为全国重点大学;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988年1月更名为华南理工大学;1995年通过“211工程”部门预审,进入国家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的大学行列;1999年底,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优秀评价,成为全国第一批“本科教学优 秀学校”;同年,经科技部、教育部批准,成立国家大学科技园;2000年,经批准成立研究生院;2001年,实行新一轮部省重点共建,学校进入国家高水平大学建设行列,成为“985工程”大学。经过5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华南理工大学成为立足华南,面向全国,以工见长,理工结合,管、经、文、法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目前,学校共设有25个学院,1个独立学院(广州汽车学院);21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10个博士点,204个硕士点,2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3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7个一级学科广东省重点学科,12个二级学科广东省重点学科,有工程硕士(25个领域)、建筑学硕士、工商管理硕士(MBA、EMBA)、公共管理硕士(MPA)、风景园林硕士、法律硕士等14个专业学位授予权,有1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83个本科专业。轻工技术与工程、轻工机械、建筑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等学科整体水平进入全国前十位。同时,华南理工大学还是中国重点大学自主招生“卓越联盟”的成员之一。

历史沿革

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中山大学工学院的土木工程系、电机工程系、机械工程系、化学工程系、建筑工程系,以及中山大学农学院农化系农产加工组;华南联合大学工学院的土木工程系、机械工程系、农机工程系、建筑工程系及土木专修科、建筑专修科;岭南大学工学院的土木工程系、电机工程系;广东工业专门学校的机械工程专修科、水利工程专修科、化学工程专修科;湖南大学化工系;广西大学化工系;南昌大学化工系;武汉交通学院桥梁专修科;武昌中华大学化学系(部 分)等9所院校的工学院和有关系科合并成立华南工学院,校址于中山大学原址(石牌)。院系调整后,实行专业设置,全校共设15个专业、14个专修科,分为6个系:土木工程系、机械工程系、电机工程系、水利工程系、建筑工程系和化学工程系,以轻工为主,又以化工见长。

1952、1953年经院系调整,华南工学院的水利学科、专业、师生和设备调入组建武汉水利电力大学(2000年合并到武汉大学)

1953年,华南工学院机械工程系的热力发电厂装置专业、电机工程系的发电厂配电网及配电系统专业、水利工程系的中小型水力发电站专业、电机系发电站变电所电机专修科调至武汉华中工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前身)

1953年,华南工学院铁道专业调至长沙组建长沙铁道学院(2000年组建合并成立中南大学)

1954年,华南工学院无机物工学专业调至华东化工学院(华东理工大学前身)

1954年,华南工学院水利系(科)调至武汉组建武汉水利电力学院(2000年合并到武汉大学)

1955年,华南工学院测绘专业的师资、设备调往武汉组建武汉测绘科技大学(2000年合并到武汉大学)

1956年,由当时的华南工学院、南京工学院、交通大学三所院校的电讯工程专业合并在四川成都组建了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电子科技大学前身)

1958年,由我国著名电子学专家冯秉铨教授、徐秉铮教授及部分师生,恢复建立华南工学院电讯工程系(无线电系)

1958年,华南工学院分割成华南工学院和华南化工学院

1962年,华南工学院和华南化工学院合并为华南工学院

1970年,华南工学院再次被分割,分为广东工学院和广东化工学院 1978年,广东工学院和广东化工学院合并成立华南工学院

1988年,华南工学院更名为华南理工大学

1995年,广东电力专科学校并入华南理工大学

学院及本科专业设置

北校区(五山校区)

1. 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由原机械工程学院、工业装备与控制工程学院、汽车工程学院三个学院合并组建而成,拥有材料加工工程国家重点学科和机械工程(一级学科涵盖六个二级学科)、机械设计理论(原轻工装备与控制工程)材料加工工程、化工过程机械等4个省部级重点学科,设有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国家级特色专业、广东省名牌专业)、机械电子工程(广东省名牌专业)、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安全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车辆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等7个本科专业。

2. 建筑学院:前身为创建于1932年的广东省立勷勤大学建筑工程系,1938年并入国立中山大学工学院,1952年组建华南工学院建筑系。1979年成立综合甲级建筑设计研究院。1997年建筑学院成立,由建筑学系,土木工程系和建筑设计研究院组成。2008年1月学校学科重新调整,土木工程系迁出,建筑学院由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建筑系、城市规划系、建筑设计研究院和《南方建筑》编辑部组成。学院有1个国家培育的二级重点学科(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和1个广东省一级重点学科(建筑学),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5个硕士点,3个本科专业(建筑学、城市规划、景观设计)。先后孕育了莫伯治、佘峻南、容柏生、张佑启、何镜堂、吴硕贤等六位院士,袁培煌、黎陀芬等九位国家工程勘察设计大师。

3. 土木与交通学院:成立于2008年1月,是由原华南理工土木工程系和原华南理工交通学院合并而成。学院涵盖土木工程、交通运输工程、力学、船舶与海洋工程、水利工程5个一级学科。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2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5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2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5个工程硕士培养领域; 2个二级学科广东省重点学科,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4. 电子与信息学院:前身是无线电系,创建于1952年。1956年,根据国际形势和国防建设的需要,以当时华南工学院无线电系为主,组建了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学院(现电子科技大学),该院大部分师生调往成都。1958年,由我国著名电子学专家冯秉铨教授、徐秉铮教授及部分师生,恢复建立华南工学院电讯工程系(无线电系)。学院现有一个博士后流动站,6个博士点,8个硕士学科点,其中通信与信息系统是我国第一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也是华南地区唯一的信息类国家重点学科及华南理工大学"211工程"首批重点建设学科。TCL集团总经理李东生,创维集团总裁黄宏生,康佳集团总经理陈伟荣等为该院毕业生。

5.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成立于1995年,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学院拥有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材料科学与工程(含材料学、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加工工程3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和生物医学工程;2个二级学科博士点: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理学)、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其中材料科学与工程是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是省级重点学科;4个本科专业: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含无机非金属材料科学与工程、金属材料科学与工程、建筑装饰设计与新型材料、材料化学)、电子科学与技术(电子材料与元器件)、信息显示与光电技术,其中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是广东省名牌专业。

6.化学与化工学院:于2008年1月成立,由原化学科学学院和化工与能源学院合并而成。学院的基础和前身是 1952 年全国院系调整时,由中南地区4 所大学的化工系合并组建的华南工学院化工系。开设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学、制药工程、能源工程及自动化、化学生物学5个本科专业,其中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学为广东省名牌专业。

7.轻工与食品学院:2008年3月由华南理工大学原轻工与食品学院和资源科学与工业装备与控制工程学院造纸机械专业合并而成。学院由国家教育部与广东省政府共建,是首批进入教育部“211工程”、“985工程”建设的单位之一,是我国轻工和食品工程领域高层次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本学院的制浆造纸工程、制糖工程、食品科学学科均成立于1952 年,是华南理工大学学科历史最长、教学与科研实力雄厚的专业。

8.理学院

数学系:数学系坐落在校内风景秀丽的东湖畔,1952年华南工学院建校之初成立了数学教研室, 1958年建立工程数学系并开始招生;1960年力学教研组并入,改名为数理力学系,设应用数学、计算数学、应用力学三个本科专业。77年恢复高考并招收77、78级数学师资班(著名数学家侯一钊是其中的杰出代表),数学力学和工程力学两个专业同时招生,在基础上于1979年成立数学力学系;1981年获得基础数学硕士学位授权点;1987年分别成立了应用数学系和工程力学系;2002年,应用数学系、应用物理系、应用化学系合并为理学院;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2004年7月,在理学院应用数学系的基础上成立了数学科学学院。

现有三个本科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其中“数学与应用数学”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是广东省名牌专业。学院现有“应用数学”博士学位授权点和“数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物理系: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于2004年由原应用物理系组建而成,按行政编制分为三个系和二个中心,即应用物理系、微电子学系、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系、物理实验中心和电子工艺教学实习中心。学院三个本科专业应用物理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微电子技术)和光信息科学与技术每年招生近200人;设有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点(含博士后流动站)和物理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并在凝聚态、声学、光学、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和材料物理与化学等五个方向招收硕士研究生,在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材料物理与化学和电路与系统等三个方向招收博士研究生。

9. 自动化科学与工程学院:成立于2002年1月,其前身为1961年原华南工学院成立的自动化系。2001年自动化专业被广东省教育厅评为省名牌专业。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为广东省二级重点学科。

10.电力学院:1994年由华南理工大学与当时的广东省电力工业局联合共建。学院设有电力工程系、电力电子工程系、动力工程系等三个系,,毕业生以其专业基础扎实、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而受到社会及用人单位的厚爱,供需比约1:6,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一直排在学校前列。

11. 工商管理学院:成立于 1982 年,现设有决策科学系、工业工程系、管理学系、财务管理系、会计系、技术与经济管理系和市场营销7 个学科系,有工商管理、会计学、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和财务管理5个本科专业,其中,工商管理专业是广东省名牌专业。

12. 思想政治学院:成立于2009年4月,是直属于学校的专门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科研的独立二级单位。她是一个既年轻而又具有较长发展历程的新学院。

13.公共管理学院:华南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成立于2009年4月,由原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发展而来。下设行政管理、土地资源管理两个系,一个MPA教育中心和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研究所、政府决策与绩效评价研究所两个研究所。

学院现有一个公共管理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有行政管理、土地资源管理、教育经济与管理、高等教育学、教育技术学等五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一个公共管理专业硕士(MPA)学位授权点。设行政管理一个本科专业。

14. 外国语学院:创建于1985年。有英语(科技英语方向)和日语两个本科专业。

15.体育学院:体育学院的前身为华南工学院体育教研室,始建于1952年,1992年改为体育部。经过50多年的辛勤耕耘,师资队伍、教学质量、训练水平、科研能力不断提升。2006年1月,学校根据发展的需要,成立了体育学院,专业建设、学科建设、课程建设等工作开始起步。目前学院下设三个系、两个教学团队、一个广东省体育产业研究基地。学院现有一支专业素质较高,业务能力较强,结构较为合理的体育师资队伍,有专职教师61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21人;有博士学位的5人,硕士学位的19人。承担着全校约3.9万名本科生和研究生的体育教学、群体活动和训练竞赛工作。

南校区(大学城校区)

16.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华南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是我国高等学校最早从事计算机科研与教学的单位之一。1958年开始计算机科学研究工作,1960年设立计算机专业,1981年成立计算机系,2001年成立了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软件技术、网络工程、信息安全工程4个本科专业。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广东省首批名牌专业。

17.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于2004年成立,位于风景秀丽的华南理工大学南校区。现有生物工程、生物技术、生物医学工程3个本科专业,其中生物工程专业为广东省名牌专业。近两年,保送研究生中大部分人顺利通过了清华、北大等著名高校、生物领域国内拔尖机构的面试,占学院保研人数的90%。

18.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设环境科学系、环境工程系和环境科学与工程设计研究院等教学、科研机构。学院有环境科学(含环境健康与安全方向)、环境工程(含建筑环境与设备方向)和给水排水等三个本科专业共五个培养方向。

19.软件学院:成立于2001年11月,是教育部直属的38所示范性软件学院之一,拥有华南地区唯一的软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0. 新闻与传播学院:成立于2004年7月,设四系二中心:“新闻传播系”、“文化传播系”、“品牌传播系”、“艺术传播系”和“教学实验中心”、“人文素质教育中心”。4个本科专业:传播学(跨媒体新闻方向)、编辑出版学(网络传播与电子出版方向)、广告学(品牌传播方向)、数字媒体艺术。4个硕士点:传播学、新闻学、中国哲学、美学。

21. 艺术学院:成立于2004年7月16日,其前身为华南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艺术系。2002年开始面向全国招收音乐表演专业本科生,2004年招收音乐学硕士研究生,同年增设艺术设计学和舞蹈学两个本科专业并招生,2007年开始招收艺术设计学硕士研究生。艺术学院现有两个二级学科---音乐学、舞蹈学。首任院长为二级教授、音乐学博士何平。学院现有高级职称教师16人,研究生以上学历教师30人;在校本科生、研究生1000余人。附设有华南理工大学青年交响乐团和交响管乐团、华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合唱团和舞蹈团。

22. 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2004年7月16日正式成立,其前身为华南理工大学原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法学系。首任院长为中国法理学研究会副会长、西北政法学院法学研究所原所长、中国政法大学法学理论专业博士生导师葛洪义教授。2004年11月17日,该校与广东省知识产权局合作创办知识产权学院。2004年11月17日,该校与广东省知识产权局合作创办知识产权学院。知识产权学院与法学院合署办公,法学院党政机构兼为知识产权学院党政机构。2010年获批“国家知识产权培训(广东)基地”,标志着华工知识产权专业已经成为全国知识产权教育的主力军。2011年,获批法学一级学科博士点,成为学校三个文科类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之一,标志着我院法学学科点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23. 经济与贸易学院:华南理工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位于风景宜人、设施优良、管理先进的广州大学城,是华南理工大学目前规模最大,重点发展的学院之一。学院设有经济学、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电子商务、物流工程、旅游与酒店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等7个学系和相应的7个本科专业,有国民经济学、区域经济学、金融学、产业经济学、数量经济学、金融工程与经济发展、物流工程与管理、电子商务工程与应用、旅游管理等9个硕士学位点,项目管理、物流工程等2个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点,金融工程与经济发展、物流工程与管理等2个博士学位点。截至2009年底,学院有在校本科生2589人、研究生439人、博士生50人,形成学士—硕士—博士三个层次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任教师110人,其中教授15人,副教授31人;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超过70%,其中不少人具有国外知名大学博士学位或较长时间的国外学习工作经历。另外,学院聘请了6位国内外的知名学者和银行家、企业家为兼职教授或顾问教授。学院重视学术和对外交流。先后成功举办了“广州(小谷围岛)金融论坛”和“中美旅游发展论坛”等高层次学术交流活动。学院每学期均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前来讲学,目前已与美、英、日、澳和香港地区的一批著名高校建立了密切的学术联系与教育合作关系。学院与地方政府部门、金融机构、国内外业内的著名企业有着广泛联系和密切合作。

24.设计学院:设计学院成立于2010年5月,由本校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的工业设计与图学研究所、艺术学院的艺术设计系、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新型建筑材料与装饰设计专业方向等组建而成。学院设有“工业设计”、“艺术设计”两个本科专业。其中“工业设计”专业在2001年开始招生;“艺术设计”(含空间设计,产品造型设计,综合艺术与材料表现,陶瓷艺术,服装设计与工程、服装设计与表演五个方向)专业在2004年开始招生。目前,学院在读本科生620多人。学生在校期间成绩达到规定要求的,可修读其他专业的辅修、双专业或双学位。近年来,学生参加国内外的设计大奖赛均获得了优异的成绩。“工业设计”、“设计艺术学”两专业均为硕士点,在读硕士研究生50多人。学院现有教职工60多人,教授5人、副教授18人、高级工艺美术师1人、中级职称27人、初级职称3人,其中专任教师50多人,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40多人。学院有一个国家级的教学团队;学院的CAD实验教学中心是机械基础教学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组成部分;学院还拥有电脑设计室、天光画室、综合材料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服装设计、陶瓷设计等专业教室和实验室。

25.国际教育学院:华南理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于2004年7月16日挂牌成立。 学院下设学院办公室、招生及项目办公室、留学生管理办公室、对外汉语教学办公室以及跨文化传播研究中心。学院全体工作人员均接受过专门训练,教学经验丰富,责任心强,富有进取精神。学院师资力量雄厚,几乎所有教职员工都拥有硕士及以上学历。其中,行政人员当中在海外获得硕士及以上学历的约占80%,教学人员当中具有博士学位、高级职称的达30%,有的还曾在海外长期从事过国际教育等领域的研究,经验相当丰富。目前,华南理工大学的留学生教育已形成多种类、多层次的格局。在学科建设、教学体系、课程设置、师资力量、教学设施、教学管理等方面都适应留学生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并具有自己的特色与优势,特别是科技汉语(IT汉语),商务汉语等特色课程已被实践证明是切实有效并符合我校实际的。学院除提供长、短期的普通汉语课程及上述特色课程外,还开设广东话、老人文化游学团、中国文化系列、预科培训以及冬、夏令营等汉语文化课程。学校各专业都招收留学生,重点推荐的专业有建筑学、土木工程、城市规划、计算机科学与工程、信息工程、电力工程、空调工程、机械工程、食品工程、生物工程、工商管理、国际贸易等。

教学科研

师资力量

华南理工大学建校之初就拥有一批资历深、有一定知名度的专家学者,如建筑、造船、飞机设计专家罗明燏,电子专家冯秉铨,建筑工程测量专家陈永龄(以上均为一级教授),化学家康辛元,硫酸专家李敦化,造纸专家王宗和,制图学专家徐学澥,建筑学家陈伯齐,陶瓷专家张光,机械学专家余仲奎、朱惠照,食品工学专家余蔚英,电子专家林为干,力学专家周履(以上均为二级教授),还有古建筑史专家龙庆忠,名画家符罗飞,建筑设计专家林克明、夏昌世,土木结构专家罗崧发、谭天宋,化学家邓颂九、誉文德,数学家卢文和力学专家方棣棠等。这些专家教授为华工后来的建设和发展都作出了很大贡献。

学校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师资力量雄厚。学校现有教职工4461人,其中专任教师2317人,中国科学院院士3人、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双聘院士26人,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1人,国家教学名师3人,长江学者14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7人。研究生导师1338人(其中:博士生导师424人,硕士生导师914人)。2010年有各类学生80621人,博士、硕士研究生15465人,本科生25063人,继续教育在校生38842人,留学生1251人,已形成学士-硕士-博士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

院士:

何镜堂199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曹镛200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陈克复2003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程镕时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吴硕贤

李立浧

刘焕彬2001年当选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

瞿金平201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科研机构

学校拥有一批有较强实力的科研机构及技术开发基地,其中包括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国家工程实验室(与企业合建)、7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4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1个广东省重点实验室、6个广东省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2个广东省工程实验室,8个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等省部级以上科研机构66个,以及国家甲级建筑设计研究院、国家大学科技园,并以此为依托形成了众多重点科研基地,承担了一大批国家、省市的重点科研任务,形成了多学科门类、多专业联合攻关,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一条龙的科研格局。学校坚持科学研究面向市场、科技成果转化进入市场,2010年学校实到科研经费突破8亿元,有效专利总量居全国高校前五名,是全国第一批企事业专利试点工作先进单位。

国家重点实验室:

制浆造纸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目前全国高等学校建筑领域唯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

发光物理与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造纸与污染控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聚合物新型成型装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金属材料近净成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人体组织功能重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自主系统与网络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工业聚集区污染控制与生态修复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亚热带建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特种功能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聚合物成形加工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传热强化与过程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近距离无线通信与网络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精密电子制造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金属材料成形与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淀粉与植物蛋白深加工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广东省重点实验室:

广东省短距离无线探测与通信重点实验室

广东省生物医学工程重点实验室

广东省绿色能源技术重点实验室

广东省发酵与酶工程重点实验室

广东省绿色化学产品技术重点实验室

广东省金属新材料制备与成形重点实验室

广东省计算机网络重点实验室

广东省高性能与功能高分子材料重点实验室

广东省汽车工程重点实验室

广东省天然产物绿色加工与产品安全重点实验室

广东省燃料电池技术重点实验室

广东省工程技术研发中心:

广东省金属材料近净成形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

广东省船舶与海洋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

广东省人体组织功能重建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

广东省绿色精细化学产品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

广东省电力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

广东省功能材料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

广东省城市空调节能与控制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

广东省教育厅重点实验室:

高分子材料广东省教育厅重点实验室

计算机网络广东省教育厅重点实验室

工业生物技术广东省教育厅重点实验室

农产品资源绿色加工广东省教育厅重点实验室

精密制造技术与装备广东省教育厅重点实验室

污染控制与生态修复广东省教育厅重点实验室

无线通信网络与终端广东省教育厅重点实验室

新能源技术广东省教育厅重点实验室

表面功能结构先进制造广东省教育厅重点实验室

广东省教育厅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半导体照明广东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现代道路工程广东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大气污染控制广东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广东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新型工业化发展研究所

建筑历史文化研究中心

广东地方法制研究中心

金融工程研究中心

广东省体育产业研究基地

广东省中小企业研究咨询中心

技术创新评估研究中心

重点学科

国家重点学科

一级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 轻工技术与工程

二级学科:通信与信息工程 化学工程 食品科学

二级学科(培育):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广东省重点学科

一级学科:机械工程 材料科学与工程 信息与通信工程建筑学 化学工程与技术 轻工技术与工程 管理科学与工程

二级学科:应用数学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固体力学化工过程机械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路与系统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计算机应用技术 结构工程环境工程 食品科学 企业管理

校徽 校训 校歌

校徽

老校徽于我校40周年校庆前夕启用,由建筑学系青年教师王加强设计。校徽采用正六边形样式,造型稳重,朴素大方。校徽用蓝、白、金三种颜色勾画出我校英文名称缩写“S、C、U、T”。大面积深蓝色作为整个图案的背景,构成第一个英文字母“S”,深蓝色凝重、庄严,象征高等学府犹如一片神圣的知识海洋。斜对称布置的两个字块分别为“C”和“U”,选用白色,代表了朴实无华、纯洁高尚的道德品质、学术作风和求实精神,金色的“T”字和边框隐喻大学时代是人生的黄金时期,充满着朝气和向上精神;辛勤园丁无私奉献,他们有金子般的心灵,同时,金色也象征了该校金光灿灿的光辉前景,勉励师生们不断拼搏和进取。

新校徽于2006年7月6日启用。以华工的标志性建筑牌坊以及原广州市市花木棉花为设计主题,整体为圆形轮廓,以蓝色为主基调,蓝白相间,中英文对照。牌坊下面白色横条可看成是牌坊的基石,“以衬托整体给人向上的感觉,表示办学根基厚重”。牌坊上方的“木棉花”是原广州市市花,寓意学校的蓬勃发展,也表明学校处在改革开放的前沿和培育英才的重地,预示学校欣欣向荣,人才辈出。“1934”表明华工校园于1934年兴建。新校徽内涵丰富,寓意深远,特色鲜明,彰显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也弥补了老校徽没有中文,难以识别的缺憾。

校训

以往学校并没有以文件形式明确我校校训。许多时候校训常以校风为表现形式。1961年校第五次党员大会首提树立“力争上游,艰苦奋斗;实事求是,好学深思;民主团结,严肃活泼;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校风。

“文革”至1982年前后,以延安抗大校训“团结、紧张、严肃、活泼”作为我校既定校风。

1987年校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该校的学风和校风应该是“团结、勤奋、求实、创新”。

学校在1989-1992年规划纲要中,上列校风同时被赋予为师生员工的行为规范。

2006年启用的新校训:“博学慎思,明辨笃行”,源自《礼记·中庸》中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意即学问、思辨、行动。

校歌

华南理工大学校歌《华工之歌》,以不足百字的歌词叙述了学校的地理位置、历史沿革以及发展成就,描绘了校园环境和学子风貌,昭示了华工精神、校训精义和时代使命。

云山苍苍,珠水泱泱

华工吾校,伟人遗芳

前贤创业,后人图强

崛起南国,培育栋梁

金银岛畔,湖滨路旁

红楼耸立,碑铭铿锵

木棉花红,百步梯长

同学年少,青春激扬

自强不息,名校风范

追求卓越,学术辉煌

博学慎思啊,明辨笃行

中华振兴,我辈担当,担当,我辈担当

中华振兴,中华振兴,振兴,我辈担当

华工十景

2002年,华南理工大学建校50周年时,经过全校师生的投票,选出了“华工十景”:北湖晚照(北湖)、凤山雅筑(12号楼)、西湖岛影(金银岛)、古石生辉(校训石)、灵石育英(致远石)、伟人英姿(中山像)、黉门晨光(南门)和平湖钟声(人文馆)。

致远石置于科学馆旁边的草坪上,是1996 年春,华工筑设计院建造新楼时从地下挖掘出来的,由于刻上篆体“致远”两字,赋予石头“育人”的生命力。“致远”二字出自诸葛亮《诫子书》: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可谓含义深广。激励着华工人勇往直前,拚搏无止境。石前湖水漫漫,碧波荡漾;石后绿树环绕,百花争艳。四时风光,尽入石眼,真是妙哉。

12号楼位于我校北校区半山西路西侧,是原国立中山大学法学院故址(现为我校工商管理学院教学、科研之所),原为纪念海外国民党人士及侨胞捐资而建,由岭南近代著名建筑师和建筑教育家林克明教授设计。工程始建于1934年10月,竣工于1935年11月,总投资造价为39.8万元国币,总建筑面积为3972平方米。这是一栋传统的中国古宫殿式的三层建筑,绿色的琉璃瓦双层重叠,凝成飞檐屋顶,显得俏丽而飘逸,屋檐下绘制精美的洗石米彩画和屋脊上栩栩如生的脊饰,充分展现了古式建筑的神奇魅力;正面红砖墙上间隔镶嵌着十根厚实的圆柱,直达二层,稳重而坚实。正门口上方“法学院”三个遒劲的大字,以及大门西侧下方奠基石上镌刻的“海外同志、海外侨胞,捐资纪念”,均出于时任国立中山大学校长邹鲁之手。整个建筑掩映在一片绿树丛林之中,给人以古朴典雅之感。

华工北校区正门中山路北端校园中轴线上的中山广场,耸立着一尊孙中山先生塑像。这是中国著名雕塑家尹积昌先生等在1958年创作完成的中国第一尊室外孙中山先生混凝土塑像,曾获1987年全国首届城市雕塑优秀奖。塑像高5.3米,重约8.7吨,原立于广州中山纪念堂,1999年9月迁至华工。

金银岛位于我校北校区西湖水中,伴随着学校几十年的沧桑历史,金银岛也经历了由简单到丰富的巨变。国立中山大学石牌办学时期,金银岛这一名称已有之,但当时的小岛只是浅浅水塘中一个杂草丛生、灌木葱茏的孤岛。1948年5月11日到6月14日,中大学子为加强游泳锻炼,借助锄头和箕畚,凭着冲天的干劲,将西洞庭湖(即今天的西湖)掘深、拓宽,历时1个月,建成了洞庭湖泳场。同学们将掘出的淤泥堆积在金银岛四周,扩张了岛的规模。上世纪50年代后,我校修建了与陆地相连的小桥。至1983年前后,金银岛四围又增砌了完整的湖岸,但岛上设施仍较为简陋。

经过华工几代人的努力建设,如今的金银岛,犹如装扮美丽的少女,脉脉含情,玉立水中。岛上绿树成荫,小鸟鸣唱,石桌石椅相间其中,四周碧水荡漾,曲桥卧波,风景宜人,是同学们晨读、休憩的好去处。

更多校园风光,请点击 华南理工大学校园

校庆日

1952年11月17日上午,600多名教职工和2800多名学生在华南工学院体育馆(位于北校区东区)举行华南工学院首届开学典礼。1957年12月10日,学校正式作出决定:每年的11月17日为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校庆日。

学校领导

党委书记: 杜小明 校 长:王迎军(女)

常务副校长: 彭新一、

党委副书记: 张振刚、刘琪瑾(女)

副校长: 李 琳、彭说龙、邱学青、朱 敏、章熙春

校长助理: 张凌

学校地址

地址:

北校区 广州市天河区五山路381号

南校区 广州市番禺区广州大学城

邮政编码:510641/510006

知名校友

政坛

成思危 全国人大副委员长

林树森 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

梁伟发 广东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公安厅党委书记、厅长,副总警监警衔。

张群山 贵州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省委办公厅主任、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魏钢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装备部部长

徐洪亮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司令部副参谋长,少将军衔。

刘真学 成都军区联勤部副部长

何正拔 广东省政协常委,港澳台侨胞委员会副主任

万庆良 中共广州市委书记

许瑞生 广东省副省长

陈成 海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党组成员

李卓彬 中国侨联副主席

杨懂 广东省政协党组成员、秘书长、办公厅主任

蓝佛安 广东省审计厅厅长、党组书记

陈建辉 广东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局长

李兴华 广东省科技厅厅长

郭元强 广东省对外经济合作厅厅长

黎庆翔 广东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副局长、党组副书记

曾颖如 共青团广东省委书记、省青联主席

刘一民 贵州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主任

陈建军 广西壮族自治区旅游局局长、党组书记

徐建华 中共东莞市委书记

李贻伟 中共佛山市委书记

卓志强 中共云浮市委副书记、市长

沈晓钟 中共重庆市涪陵区委副书记、区人民政府区长

牟海松 国家信访局研究室主任

企业家

李东生 TCL集团总裁兼董事长78级无线电系

黄宏生 创维数码CEO 78级无线电系

陈伟荣 康佳集团前董事局副主席、党委书记、总裁 78级无线电系

麦伯良 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 机械系

张跃军 京信通信系统有限公司董事长

霍东龄 京信通信董事局主席兼总裁

张志东 腾讯首席技术官 计算机应用及系统架构硕士

莫天全 搜房资讯有限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 机械工程系

莫道明 广州昊源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工控学院(现属于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

梁伟 德生电器总裁 78级无线电系

朱江洪 格力电器公司董事长 机械系

潘泽明 广东万家乐燃气具有限公司总经理

蔡建中 互太纺织有限公司主席

伦志炎 香港永伦创始人、总裁 茂盛控股主席

易贤中 七喜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总裁

鲁楚平 大洋电机股份有限公司

方贵权 珠江啤酒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82级轻化系微生物工程专业

李永喜 广州金誉集团董事长 电机专业

简伟文 广东伊立浦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李清华 广东粤景有限公司兼总裁

邓北生 粤海企业有限公司总经理 1968年毕业于船舶设计与制造专业

张颖 21CN总裁

张伟雄 广州一汽

黄家武 广州好迪化妆品有限公司总经理

程志伟 河南银鸽实业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制浆造纸专业

陈东锋 宝洁中国前CIO,现万科副总裁

谢明 美国Cogent Inc(科进公司)总裁、董事会主席

刘志宏 美国Celestry Design Technologies Inc.(思略科技公司)总裁、CEO

莫贵良 香港钜昌行实业有限公司、加拿大莫氏投资有限公司

潘力 广东省粤电有限公司、广东电力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电力专业

何小鹏 UC浏览器总裁

梁捷 UC浏览器技术总裁

学者

何镜堂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61届建筑学专业

侯一钊 加州理工大学教授,著名应用数学家

张佑启 中国科学院院士,前香港大学副校长、代首席副校长,校长特别顾问,1958年毕业于华工

苏志武 中国传媒大学校长、中国传媒大学学术委员会主席。

陈年强 原广东工业大学党委书记 1969年毕业于船舶设计与制造专业

荣柏生 中国工程院院士,建筑结构专家,1953年毕业于华工

孙大文 爱尔兰皇家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农业工程院院士,国际著名的生物系统工程和食品科学与工程方面的学术权威。

孟执中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气象卫星专家,1956年毕业于华南工学院电讯系

姜中宏 中国科学院院士,无机非金属材料专家,1953年毕业于华南工学院化工系

李元元 吉林大学校长

侯清麟 湖南工业大学党委书记

梁英 湛江师范学院党委书记

文艺体育界

何美钿内地著名演员 有“古装第一花旦”之称

刘晓宇职业男篮 效力于广东东莞银行(广东宏远)华南理工大学06级工商管理学院

陈江华 CBA著名球员

曹臻 职业乒乓球运动员,国家队一队队员

刘诗雯 职业乒乓球运动员,国家队主力队员,世界冠军

参考资料

1.华南理工大学 

2.华南理工大学校徽 

3.华南理工大学校歌——《华工之歌》 

4.致远石 

5.凤山雅筑 

6.金银岛 

7.刘战主编,华南理工大学史,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8.中国工程院院士孟执中 

9.中国科学院院士姜中宏 

扩展阅读:

1

1.华工百度贴吧 http://tieba.baidu.com/f?kw=华工吧

2

2.华南工学院 http://baike.baidu.com/view/798294.htm

3

3.华南理工大学 http://www.scut.edu.cn

4

4.华南理工大学论坛 http://www.zaijiaxue.com/group-131-1.html

5

5.贴吧图片及介绍 http://post.baidu.com/f?kz=177527960

6

6.华南理工大学概况 http://www.scut.edu.cn/page/about1.htm

7

7.华南理工大学远程学历教育 http://www.zhigongjiaoyu.com/topics/hg/index.jsp

开放分类:
教育大学211工程名校985工程
“华南理工大学”相关词条:

百度百科中的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本词条对我有帮助
合作编辑者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需进一步完善,百科欢迎您也来参与在开始编辑前,您还可以先学习如何编辑词条

如想投诉,请到;如想提出意见、建议,请到。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约 次
编辑次数:172次
最近更新:2012-04-29
创建者:senven
更多贡献光荣榜

突出贡献者:

DrakknighT 

辛勤贡献者:

午夜蛙声 展开

gdpukaifulee 

浅湾爱 

fjlyg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16:2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