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华东村
释义

1、浙江省上虞市沥海镇华东村

华东村是绍兴市新农村建设20强示范村之一,位于上虞市沥海镇东部,南通风景秀丽的曹娥江,北沿百红公路紧靠杭州湾上虞新区。行政村规划调整中,由原燎原、邵家、蒋家三个建筑特色村强强联合、优势共补合并而成。全村总人口3303人,地域面积2.88平方公里,可耕土地2480亩,北沿百红公路,南通风景秀丽的曹娥江,纵横道路成网,交通十分便捷,社会环境良好,服务功能超前,既是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型区域,又是投资创业者的风水宝地。全村有60%以上的劳动力从事建筑业,依托建筑能人多,信息灵,资金足的优势,在巩固农业基础地位,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调整生产结构的同时,着力优化工业发展环境,引进和创办以广电源为主体的各类工业企业18家,为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增加村民就业,促进共同致富,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年工业总产值超亿元,村集体资产超千万元,2006年农民人均收入10000余元,在抓经济建设的同时,围绕创建省级文明村的目标,结合本地实际,提出“班子建设好、经济建设好、事业发展好、社会风尚好、环境卫生好、为民服务好”的细化目标,加强组织领导,突出创建主体,务实创建基础,扎实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协调发展。几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全村干群的共同努力下,该村已先后多次获得了上虞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绍兴市“五好”基层先进党组织,创建成绍兴市级文明村、卫生村、生态村、绿色生态村、文化特色村、科普示范村,民主法治村、全面小康示范村、浙江省级卫生村、绿化示范村,并获得了浙江省全面小康示范村的荣誉称号。

2、广东省普宁市大坝镇华东村

华东村位于普宁市区西北12.4公里处,大坝镇西部,毗邻揭西县棉湖镇,人口8928人,属半丘陵地区,自然资源优越,民风淳朴,交通条件落后,村集体经济薄弱,村民主要以种植粮食、蔬菜为主,属纯农村庄。村现有两委干部9人,党员数108人。

三百年前,韦、陈、林、许、高、游等姓在此创村,后他姓迁走,现居韦、陈二姓。村名下洞,后美称华洞,1986年改为今名华东。村有总人口0.9万,聚落呈混合状分布。引榕干渠流过村境,有耕地2440亩,盛产杨桃、竹笋。下洞笋畅销粤东地区。有侨办小学和公立中学各一所。是革命老区,大棉公路从村北侧经过。

潮汕韦姓发祥地之一----普宁大坝华东村

彭祖苗裔韩信之后

韦姓来源:(1)出自彭祖之后。夏朝少康封大彭氏的子孙元哲于豕韦(今河南滑县东南)为诸侯,豕韦又称韦国,夏末被商所灭,韦国君的后代以国为氏。(2)避难改姓。西汉初年,韩信被吕后杀害,丞相萧何暗中派人将韩信的儿子送往南粤藏身,为避难,以“韩”字半边“韦”为氏,是广西和广东西部韦姓的来源。其望族聚居京兆郡(今西安)。当代列全国第122位大姓,占全国人口0.11%,约145万人。分布较广,广西、河南最多,两省区占全国韦姓人口67%。

韦承事大坝创业

历史上韦姓名人很多,最著名的有韦孟,汉代彭城人,号称邹鲁大儒。其玄孙韦贤,笃志好学,官至丞相,封扶阳侯。韦贤的儿子韦玄成,受其影响,从小熟读经书,有高节。他死后,韦玄成让爵位给患病的兄长而备受赞誉。玄成后来也做丞相并封侯。所以邹鲁有句谚语:“遗子黄金满赢,不如教子一经”。其后人以“一经教子,五世儒名”为堂联。

彭祖苗裔在汉代京兆郡(今西安)发祥之后,逐步向山东、山西、河南、江西、福建等地播衍。明朝朱元璋虽统一天下,但战乱仍然不断。原居福建莆田的韦承事,于明初从莆田迁徙入潮,在潮阳县大坝华东村(今普宁)开创基业。现该村1万多人全姓韦,是潮汕韦氏发祥地之一。裔孙分创赤岗埔下、杏芝围、南溪赤窖、洪阳、流沙等地。

潮汕人口三万六千

潮汕韦姓人口约3.61万人。其中汕头金平、龙湖、濠江区约700人;潮阳棉城70多人;澄海上华等镇220多人;潮州湘桥区400多人;潮安4000多人,分布凤凰、浮洋、凤塘等镇;饶平黄冈80多人;揭阳市区150多人;揭东120多人;揭西棉湖等镇360多人;普宁约3万人,聚居大坝、赤岗、南溪、洪阳、流沙等镇。

3、山东省枣庄市山亭区华东村

华东村位于徐庄镇东北部,东部与平邑县接壤,西部与水泉镇接壤。全村有5个自然村组成,总户数346户,总人口1228人,人均耕地面积0.76亩,主要盛产板栗, 花椒,核桃,柿子等农品。

村有一处大型红页岩砖厂一处。该村被列为市级沼气建设重点村,现已开工挖池4个,有12个新池正常产气。

4、广东省潮安县彩塘镇华东村

别称塘东。在广东潮安县城庵埠北3.2千米,彩塘镇政府驻地东南2.5千米。屑彩塘镇。人口1214人。宋末元初,沈氏从福建迁此定居。因村在彩塘之东,故称塘东。后称华东。聚落呈块状分布,建筑为贝灰砖木结构平房。有耕地385亩,农业主种水稻。有村办企业3家,个体企业4家。主要为传统贝灰窑、塑料制品、不锈钢制品。有小学、幼儿园各1所。村东有“急公好义”坊是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村道通潮汕公路。

5、浙江省嘉善县丁栅镇华东村

华东村位于丁栅村东部,丁栅集镇与俞汇集镇的中间,东与俞北村,南与中联村,西与丁栅村,北与沉香村相交。

全村区域面积2085亩,现有3个自然村22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140人总户数314户。申嘉湖高速连接线、湖申乙线贯穿该村,水陆交通便捷。沿线将成为丁栅镇三期工业功能开发区,给该村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机遇。

近年来该村工业经济初具规模,目前已有企业24家,产品主要有:水泥制品、化工、电镀,2006年工业总产值1.1亿元。

农业生产以发展稳定粮食生产为主。积极发展水产养殖业和养猪业,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效益农业增收明显。标准圩区建设、农业综合开发改善了农业生产的条件确保旱涝保收,全村机耕灌溉率100%。2006年农业总产值2081万元,人均纯收入9095元。

社会福利、公益事业健康发展,人民生活质量日益提高。全村五保户全部得到供养,困难户得到全面扶持,残疾人基本得到保障。“双整治”“村庄整治”使环境卫生得到根本改观,村容村貌整洁,全村2006年自来水饮水率100%、改厕率86%。新型合作医疗投保率95.2%,2000年通过县级卫生村验收,被县府命名为文明村。

社会治安稳定,社会风气良好,遵纪守法、敬老爱幼形成社会美德。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有线电视、电话普及达标。目前拥有灯光球场一处、村篮球队一支、活动室一处,党员电化教育、远程教育,文化示范户配备有线电视、VCD和各类科普、科技农业实用手册、法律法规等书籍500余册,给村民提供了健身和学习的地方。

6、广西北流市石窝镇-华东村

华东村座落于华东圩,是1986年从东华村分出来的行政村,是石窝镇的南大门,石窝至华东公路横贯村中心,南面与广东化州文楼镇交界,交通十分便利。2009年成立村治安巡逻队,社会治安状况良好实现了村的平安稳定。全村辖6个村民小组共365户,1648人。有耕地面积465亩,劳务输出、种蔬菜、养殖是该村农民收入的三大主要来源。华东村有6个生产组,365户,1648人。有耕地面积475亩,其中水田465亩,山地面积3150亩。全村经济作物150亩,荔枝650亩,龙眼50亩。全村有党员44人,全村建设沼气池15座。

7、福建省黄石镇华东村

荔城区黄石镇华东村,古称“东花”或“东华”,亦曰“天华”,位于木兰溪入海口南岸,为莆田南洋平原著名的鱼米之乡。境内绿野连绵、碧流环绕,水泥村道及机耕道遍布村舍阡陌之间,水陆交通极为便利。土地膏腴,人文荟萃,阖村人丁兴旺,和睦相处,传统文化积淀蕴厚,民间艺术异彩纷呈。宗教信仰以佛、儒、道为主,村中宫、祠、堂、庵、院林立,神佛和谐,共生共荣,完美地融合了多元文化元素。该村自古就以浓厚的“岁时节令”民俗文化而遐迩闻名。

古风如画元宵节

东华境由华东、华中、华堤三村组成,人口约万余人,华东村约占一半人数。以种植水稻、蔬菜为主,尤以盛产“无沙大米”及黑猪仔闻名全省。村人亦农亦商,注重教育科第文化,明时就有陈其仁叔侄同为进士之佳话而誉饮兴化,为古连江里(黄石镇)一重要显村。

元宵节当日,家家遍插三角红旗,男女多着红色喜庆服饰,各户呼朋邀友前来共庆。“福首”人家搭棚设案,挂红灯、建彩门、摆宴桌、备祭祀物品,同族的宗亲及亲戚都会挑着装有肉、面、蛋等贺品的“一担盘”前来贺喜。福首次日中午要设宴招待各路来宾。

是日午时,村中心供奉社公社妈及妈祖等神祗的磐石宫三声炮响,揭开元宵庆典的序幕。炮响之后,全村6个福首须汇集至磐石宫中敬神,方可巡游。行进途中,福首身着礼服,头戴插着旗花的礼帽,上空撑着威仪的凉伞,手捧香炉,一脸虔诚。随行族亲拈香放炮,喜气洋洋。各福首暗着较劲,均于路途之中以炮多炮响为荣,称为“斗炮”。祈盼轰轰烈烈的炮声给自己带来更多的福气喜气和财运。

当天,在磐石宫燃“头枝香”、给妈祖“挂脰”、僮身“上堂” 等仪式均为元霄节重头戏,其中,“僮身”的表演更有着浓郁的民俗特色。

中午十二点,身着白衣白裤的僮身头戴彩冠,腮扎旗花,在周围执事不停的摇铃敲锣声、经文朗诵声中“叩堂” 。“叩堂”后(神灵附体),僮身右手持剑,左手指按剑鞘,表情、姿势异于常人,在随僮护卫下,挺立在由刀剑组成的刀轿上,随神驾在村内行摊布福。途中,须在经过的宫庙前进行“跑火”表演。表演时,大埕上一堆堆摆成八卦阵图的干草烈火熊熊,僮身手持佩剑脚踏火苗往返跳跃,全无惧色,以示勇猛和驱邪,祈福合村乡亲日子红红火火。这种傩舞表演,它源于上古氏族社会对火的图腾信仰,经历代民间艺人沿承,不断完善,形成了一套完整舞蹈表演形式,是莆田民间舞蹈中一支稀有的奇葩。傍晚时分,绕村行道完毕,随行人丁每人分发福饼一双,以示吉祥。

入夜,执事恭抬各路神祗前往福首人家布福施祥。午夜刚过,磐石宫头声炮响,全村男女老幼皆起床沐浴净身,伫立家门口,等候僮身“跑香火”表演,并手持清香与福首人家交换香火,谓之“换香火”,以图吉利。佛晓时分,僮身在“杨桥头”明代进士陈其仁的古府第退堂。等待夜晚大戏演毕,僮身在戏台上进行“吃花”表演。

农历二月初三下午,东花境要举行三村总元宵,俗称“出游”。各宫中诸神均要抬出郊游,人神同乐。随驾队伍由大旗、仪仗队、“八班”皂隶舞、马队、装架、文艺表演、扫街及随香群众组成,蜿蜒数里。沿途信众跪拜,香案、鞭炮、篝火迎接,热闹非凡。元霄后进行的总元霄“出游” 庆典,这种独具特色的古老民俗活动,全国只有莆田独有。

“闰五”搭桥亭 端午龙舟赛

“笏石灯、黄石架、不如东花搭水架;黄石架、笏石灯,难比东花搭桥亭”,这是莆田民间一句流传数百年的俗语,形容每逢十数年一遇的“闰五”东华所搭水架、桥亭的瑰丽盛况。每逢“闰五月”,东花境都要搭起桥亭,敬神明、求平安、祈丰年,搭桥亭已成为莆田乡村欢庆闰五最具特色的大型民俗活动。而东花境闰五的庆典尤以华东村的桥亭和水架最具典范。闰五期间(初一至初十),卧伏在泮江之上的百多米长的金鸡桥流光溢彩、美轮美奂。河畔华灯璀璨,倒映水中,村道旁矗立的亭阁金碧辉煌。十几台莆仙戏分布在各个景点演出,几十支舞龙戏狮、曲艺、十番八乐等表演队穿梭其间。观者人头攒动,数不胜数,早已超出“万人空巷”这一意境。

闰五桥亭是华东先贤智慧的体观,也是莆田独有的民俗文化遗产。有道是:东花搭桥亭,挂累一莆田。

与“闹元宵”、“过闰五”一样闻名于外的端午节划龙船也是华东村一项重要的民俗活动。

华车村龙舟活动来历不凡。据史载和传说,华东村河流深不可测,宽阔的泮江是神龙每次显灵之地,因之划龙舟活动愈加热闹。村中共有四艘龙舟,名曰:全泮、黑泮、白泮、红泮,赛会时间长达三个月,为闽地及南中国之最,此一传统传至今日。千百年来,划龙舟一直是华东村最大的群众体育盛会,素有“宁愿荒废一年田,不愿输掉一年船”之说。1980年代至今,华东龙舟队多次参加省、市、县举办的划龙舟比赛,均折桂冠。1987年端午节,参赛的四艘龙舟一举括了莆田市“丰收杯”前四名。此事轰动莆仙、誉饮八闽。

独特的历史渊源

唐宋之际,华东村属“壶公洋”地域,木兰陂建成后,隶属南洋平原。早在唐初,华东先民便在此围垦种地,养鹅牧牛。如今由盐垦地改良而成的肥沃土地,盛产稻谷、麦菽,万亩粮田素有“兴化粮仓”之美称。河流弯曲摆荡,两岸沃野平畴,独成一湾风景。村中的市级文物东镇祠与明代的华江书院、磐石宫及卧伏在泮江的清代大型水利工程——金鸡桥“石凿水闸”见证了悠悠岁月。

华东村的元宵庆典及农历二月初三总元霄的“东花”出游,这一古老的习俗与东花才女江采苹有着密切的渊源。

唐时,东花女子江采苹,沐华江惠风,依泮水成长,一生波澜壮阔,终成巾帼楷模,世称“梅妃”,名标史册,流芳百世。明何乔远《闽书》“东华溪”条载,“唐有梅妃者,是里人也”。并加按“东华有大沟,南洋诸水汇流,潭深莫测”。乾隆二十三年(1758)刊本《莆田县志》卷二“古迹”载“江梅妃故宅,在东花”。而江氏一脉,宋代木兰陂成,自东花(天华)迁居港东,繁衍出才子佳人辈出今日之江东村,因而,世有“江东、东花吃米无沙”之俚语,从中既可窥见南国鱼米之乡的风貌,又可佐证两村历史文化之渊源。

唐明皇时,宫中传出江采苹被封为“梅妃”的喜讯,村人闻之兴高采烈。时值正月十五元宵刚过,村中耆老便聚集在天华寺“卜杯”请示神灵,择吉日在东花全境进行一次盛大庆典,庆贺江采苹被封为“梅妃”。后经菩萨“筶杯”恩准,定于每年农历二月初三为东花出游的吉日,此一习俗沿袭至今,并随着历史的演变发展,出游的文化内涵愈加丰富,影响日盛。因之,莆仙地区自古就有“东花出游、枫亭游灯” 之说,赞誉东华出游的壮观场面。

华东村划龙舟活动来历不凡,颇有传奇。据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的《莆舆纪胜》卷七载:明隆庆五年(1571)七月二十日当午大雨,有双龙从东角(甲)外海涌至大孤屿前,其一飞升,另一涌至大孤小孤之间的华江潭中,所历禾树、草藻皆无损。自古道:九五(皇帝)在天是飞龙,九二在田是见龙。百姓见之,都说这是唐玄宗送江梅妃归故乡,东花江潭是“神龙窟穴也”。此后,何乔远的《闽书》也记载此事,传播得以扩大。

“神龙”显灵,东花民众叩首焚香,祈龙护乡,原本单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龙舟竞渡活动,增添了乡亲们对梅妃的思念之情,端午龙舟活动愈加热闹。乾隆十六年(1571),神龙再次在华东村中心磐石宫前深潭显灵,此瑞兆华东村专有,传播影响广大。至今,无论莆仙哪个村庄“请船”都要邀请华东村龙舟参赛,否则,比赛水平和气氛逊色不少。

东花闰五搭桥亭可上溯明代嘉靖年间。明嘉靖四十一年底,为害莆田多年的倭寇被民族英雄戚继光彻底消灭。当时,许多被倭寇杀死的民众尸体草草埋葬,仅连江里(黄石镇)就有埋葬殉难民众的公墓“九十九墩”,自东花或清埔往黄石镇中心途中,道路两旁坟冢累累,触目惊心。翌年,瘟疫流行。时东花乡贤及有识之士商定在全境举行盛大庆典,以借前来游览参观的达官贵人及那些夹杂在游客之中尚未出仕的文曲星的浩然正气,荡涤冲刷倭害晦气,去邪魔、纳吉祥。遂有装水架、搭桥亭、建亭阁、挂十里灯笼之盛举,以一村之力操办最大的庆典感恩戚家军拯民于水火之赫赫功绩,并祭祀东花抗倭英雄陈圣、巾帼英烈“锄头爿”等殉难群众。同时举行规模盛大的龙舟竞渡活动,纪念屈大夫爱国情怀及东花才女江采苹忠贞节气,祈求太平盛世。所以东华全境每逢“闰五月” 都要举行盛大的闰五庆典,此一全国独有的民俗活动传之至今,得以发扬光大,现在申报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4:4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