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花会
释义

花会最早称香会,因解放后破出迷信,改香会为花会,是汉族民间于春节等节日进行的各种游艺活动的统称。源于元代佛教的“行像大会”。流行于北京等地区,一年四季者有活动,是民间传统自娱性的群众文艺组织,形式多样,城乡皆有,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

花会历史

来源

花会属于民间组织,始见于明朝中叶,花会有“文会”和“武会”之分。

类别

“文会”:各种行业都有自己的会,如“粥茶会”、“面茶会”、“青菜会”、“献会”、“缝绽会”等几十种名目。

“武会”:

门内有杠箱会、狮子会、中幡会、杠子会、石锁会、双石会、吵子会、花坛会、花钹大鼓、开路会、五虎棍、秧歌会、太平会等十三种名目。

门外有旱船、踏车、云车、小车等各名目。

此外还有吏部杠子会、户部秧歌会、礼部大执事会、兵部杠箱会、刑部石锁会、工部石锁会、太子府花坛会、掌礼司太狮会、翰林院五虎棍会、雪池五虎打路会等十堂官会。

场所

旧时花会献艺的场所主要是“三山”“五顶”。“三山”既平谷的丫髻山、门头沟的妙峰山、石景山的天台山。“五顶”既京城五座比较闻名的娘娘庙:东直门外的称东顶、海淀蓝靛厂的称西顶、永外大红门的称南顶、安定门外的称北顶、丰台草桥的称中顶。乾隆皇帝封妙峰山娘娘庙为金顶,地位在“五顶”之上。

时间

清朝前妙峰山每年两次庙会,农历四月初一至十八的春香庙会和农历七月初一至十五的秋香庙会,庙会期间花会必来朝顶进香,各会以到妙峰山朝顶为荣,并规定“未到妙峰山朝顶的花会不为正宗会”,各会严格遵循“车笼自备,茶水不扰”的会规,提倡一秉虔心和无私奉献精神。

妙峰山庙会兴盛时期花会多达几百档,自1990年恢复妙峰山庙会以来,已有130余档民间花会遵循传统会规到妙峰山朝顶献艺。

汉族民间于春节等节日进行的各种游艺活动的统称。源于元代佛教的“行像大会”。流行于北京等地区,一年四季者有活动,是民间传统自娱性的群众文艺组织,形式多样,城乡皆有,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大的寺庙开庙时,都有很多花会参加表演。庙会为花会提供表演场地,花会促进庙会的繁荣。

影响

旧称“香会”等,汉族民间于春节等节日进行的各种游艺活动的统称。源于元代佛教的“行像大会”。流行于北京等地区,一年四季者有活动,是民间传统自娱性的群众文艺组织,形式多样,城乡皆有,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大的寺庙开庙时,都有很多花会参加表演。庙会为花会提供表演场地,花会促进庙会的繁荣。如北京每年农历四月初一到十五,妙峰山碧霞元君祠开庙,城乡及天津、河北省的一些民间花会必到,行话称“香道会”。出会时,山上山下一片锣鼓声,观看表演者人山人海。旧时北京花会有中幡会、云车会、少林会、狮子会、太平鼓、老秧歌、走跷、龙灯、狮子会、旱船、竹马、十二相等,各有严密的组织。

每档会有一首,首,俗称“把头”,均有钱之家。会规规定,置办服装、道具脱离准备伙食茶水等费用,均由“把头”开销,天津原有天后宫之“娘良会”,起源不可确考。清初,康熙帝及乾隆帝皆曾过津驻跸,观赏过庙会百戏,因改称“皇会”,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天后诞辰前后进行,始于十六“关驾”,止于十八日“接驾”,自乾隆至清末,兴盛不衰,光绪时尚有会四十余档。自清末至抗战前,因民间经济不振,时办时辍,往往数年才办一次。其主办者为缙绅士商。届时,道路两旁搭起看棚,百戏塞途,交通断绝,观者如潮,万人空巷,商人辍市,百业停工,为天津人文化生活中莫大盛举。其他各地也均有“花会”,名目不一,咸以“会”称之。北京的花会几乎包括当地所有的民间表演艺术,这一节日风俗及民间歌舞杂戏,是中国人民出色的精神创造,是人民在劳动、信仰、爱情诸方面生活内容的反映,其中蕴含着他们的精神,意志和对美的追求。《旧都文物略》:“年开一市者,多在香会。如秧歌、少林、五虎、开路、太狮少狮、高跷、杠子、小车、中幡等是。”参阅《元史.祭祀志》。

七大花会

花会到现在,可能很多人都忘记了,但是它有着辉煌的过去,一直流传到现在,花会发展最兴盛的时候有七大花会。

北京花会

如北京每年农历四月初一到十五,妙峰山碧霞元君祠开庙,城乡及天津、河北省的一些民间花会必到,行话称“香道会”。出会时,山上山下一片锣鼓声,观看表演者人山人海。旧时北京花会有中幡会、云车会、少林会、狮子会、太平鼓、老秧歌、走跷、龙灯、狮子会、旱船、竹马、十二相等,各有严密的组织。每档会有一会首,俗称“把头”,均有钱之家。会规规定,置办服装、道具脱离准备伙食茶水等费用,均由“把头”开销,天津原有天后宫之“娘良会”,起源不可确考。

清初,康熙帝及乾隆帝皆曾过津驻跸,观赏过庙会百戏,因改称“皇会”,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天后诞辰前后进行,始于十六“关驾”,止于十八日“接驾”,自乾隆至清末,兴盛不衰,光绪时尚有会四十余档。自清末至抗战前,因民间经济不振,时办时辍,往往数年才办一次。其主办者为缙绅士商。届时,道路两旁搭起看棚,百戏塞途,交通断绝,观者如潮,万人空巷,商人辍市,百业停工,为天津人文化生活中莫大盛举。其他各地也均有“花会”,名目不一,咸以“会”称之。北京的花会几乎包括当地所有的民间表演艺术,这一节日风俗及民间歌舞杂戏,是中国人民出色的精神创造,是人民在劳动、信仰、爱情诸方面生活内容的反映,其中蕴含着他们的精神,意志和对美的追求。

《旧都文物略》:“年开一市者,多在香会。如秧歌、少林、五虎、开路、太狮少狮、高跷、杠子、小车、中幡等是。”参阅《元史.祭祀志》。

七里寺花会

青海省民和县境内虽然山地多,但文化发展较快,尤其是土族居住的三川地区,文化素质较高,有民和“文化之区”和称号。

在民和,较大的花儿会有农历五月端阳峡门花会,五月廿五西沟花会;小型的花会中也有一些较有特色,如斜拉村花儿会。

七里寺,原名“慈利寺”,是当地的一座庙宇。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地成了“七里寺”,现在成了一个地方的地名总称。在七里寺,还有一座药王庙,一个药水泉。

关于药水泉、花儿会有一个美丽的传说,说明七里寺花儿会的起源与这药水泉有密切的关系:相传在很早很早的时候,有个药王爷,腾云驾雾路过这里。到这地方时,发现这地方相当美,于是他看着看着就入迷了。一不小心,身上的葫芦掉下来了,葫芦一直滚到山沟。在半坡上,塞子开了,药水洒了一地,再后来,葫芦钻到石缝里了。山坡上的都变成了中药材,如黄荠,枸杞,柴葫芦等。滚到山沟的则从石缝里冒出来了,冒个没完,形成泉水。当地一个牧童,他的一头牛,天天下山时总单独行动,渐渐地它越长越肥,越长劲越大,与别的牛不一样,健壮得很。后来,牧音跟着牛,发现牛专门喝这些泉水。于是他也喝,那水与别的泉水味道不一样,后来他才发现泉水还能治病。以后这药水出名了,四面八方的人都到这里喝水,周围的民众为了感谢药王爷,就在七里寺附近建了一个药王庙,供大家烧香,磕头。过去,除了喝药水,还有人到药王庙求神药。药王庙建后,慢慢地,来的人越来越多,男女老少都有。年轻人除了喝水、逛庙会外,渐渐地唱起了花儿,越唱越多,于是形成了花儿会。七里寺的花儿会因此就跟药水泉,药王庙有了密切的关系。

六月初五下午,这里已经搭上了许多帐篷(主要是做买卖的);一些“先行者”们甚至已经开始纵声歌唱。整个会场有一种节日般的热闹气氛。

六月初六:四面八方的人们,穿上大红大绿十分鲜艳的服装,乘车、拖拉机、骡车,或是步行,来到七里寺花儿会场。妇女们打着伞,男子们戴上草帽,穿上他们平时也许舍不得穿的最艳丽的服装,唱花儿来了。回望来路,络绎不绝的人流向七里寺涌来。

开封菊花花会

中国开封菊花花会始办于1983年,河南省省级节会之一。

一年一度秋风劲,岁岁黄花分外香。开封菊会就像一棵大树,深深植根于开封大地,深深植根于开封人民心中。它所产生的影响,就其广度而言,已远远超过了开封的地界,名扬海内外;就其深度而言,已远远超出了“赏菊”的特定含义,而是作为一种成功的载体和平台,展示着开封深厚的文化底蕴,演绎着经贸、旅游的“大戏”,推动着开封的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

洛阳牡丹花会

每年清明和谷雨前后,古都洛阳举城欢乐。来自中原各地、外省外市以及世界各国的观光旅游者,怀着极大的兴趣,向洛阳的各大公园涌去。人们以能一睹甲天下的洛阳牡丹为莫大的荣幸。

牡丹以其雍容华贵、妖艳妩媚的秀姿,赢得“万花之王”和“国色天香”的美誉,洛阳也因种植牡丹的历史悠久被世人称为“牡丹城”。自隋唐以来,200多种牡丹云集洛阳,经过花工的妙手栽培,红、黄、粉、白、紫、绿、蓝、黑等各色牡丹争奇斗艳,为古都洛阳增色添彩。司马光的《看花>诗,把洛阳花事繁荣之时,人赏花、花悦人的场面描写得淋漓尽致。

上海花会

上海常有花会举行,相沿成习。其中最著名的是每年农历四月下旬的兰花会和九月间的菊花会。花会多在城隍庙西园(今豫园)举行。兰花会一般为期3天,参加花会的兰花盆上,贴着写有种花主人姓名的红纸条,各色名贵兰花争奇斗妍,品花者流连徜徉其中,慢慢品味,最后评出最优的状元花。菊花会通常在豫园四美轩举行,也是名花丛集,蔚为壮观。时至今日,每逢花开季节,一些公园亦常举办兰花、菊花展览。

花会现状

花会到现在,可能很少听见了,但是它一直存在,只是我们都忘记了它,花会也顺应了时代,也在发展。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6:4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