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 |
释义 | 图书信息1图书名称:互换性与测量技术? I S B N:978-7-301-17227-8 作 者:陈红杰 出 版 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8-1 版 次:1 页 数:150 印刷时间:2010-8 开 本:16开 纸 张:胶版纸 印 次:1 包 装:平装 内容简介本书根据高职高专的教育特色以及机械类专业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结合各院校对本课程改革的成功经验和教学成果编写而成。本书系统地介绍了机械零件几何量的精度设计以及常用的检测原理,以互换性与测量技术两大内容为主展开,以常见几何参数的公差项目、公差选择、标注和含义为重点,以必需、够用为度,突出互换性的基本理论和互换性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本书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及工程素质教育,把几何参数的检测方法与生产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 本书可作为高职高专院校机械机电类专业及其他相关专业的教学用书,也可供相关专业工程技术人员、现场管理人员、操作技术工人参考。 图书目录第l章 绪论 1.1 互换性的概念、分类与作用 1.1.1 互换性的概念 1.1.2 互换性的分类 1.1.3 互换性的作用 1.2 加工误差与公差 1.2.1 误差与公差 1.2.2 测量与检验 1.3 标准与标准化 1.3.1 标准 1.3.2 标准化 l.3.3 国际标准化组织 1.4 优先数和优先数系 1.4.1 《优先数和优先数系》国家标准 1.4.2 优先数 1.5 本课程任务及要求 1.5.1 课程性质 1.5.2 课程主要内容 1.5.3 学习要求 思考题与习题 第2章 测量技术基础 2.1 概述 2.1.1 测量技术基本概念 2.1.2 长度基准和尺寸传递 2.1.3 量块基础知识 2.2 测量器具与测量方法 2.2.1 测量器具的分类 2.2.2 测量器具的基本测量参数 2.2.3 测量方法分类 2.2.4 检测中应遵循的重要原则 2.2.5 常用测量器具的测量原理、基本结构与使用方法 2.3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 2.3.1 测量误差的概念 2.3.2 测量误差产生的原因 2.3.3 测量误差的分类 2.4 光滑工件尺寸的检测与量具选择 2.4.1 误收与误废 2.4.2 安全裕度 2.4.3 测量器具的选择 思考题与习题 第3章 光滑圆柱的互换性及其检测 3.1 极限与配合的基本术语 3.1.1 有关孔与轴的术语 3.1.2 有关尺寸的术语 3.1.3 有关偏差和公差的术语 3.1.4 有关配合的术语 3.2 孔轴的极限与配合国家标准构成 3.2.1 基准制 3.2.2 标准公差系列 3.2.3 基本偏差系列 3.2.4 公差与配合在图样上的标注 3.2.5 一般、常用和优先的公差带与配合 3.2.6 线性尺寸的一般公差 3.3 公差与配合的选用 3.3.1 基准制的选择 3.3.2 公差等级的选择 3.3.3 配合的选择 3.3.4 公差配合选择综合示例 思考题与习题 第4章 形状与位置公差 4.1 概述 4.1.1 形位公差相关概念 4.1.2 形位公差的特征项目和符号 4.1.3 形位公差的标注 4.2 形状公差 4.2.1 形状公差与公差带 4.2.2 形状公差及形状误差 4.3 位置公差 4.3.1 基准及分类 4.3.2 定向公差与公差带 第5章 表面粗糙度及检测 第6章 光滑极限量规 第7章 滚动轴承的公差与配合 第8章 键和矩形花键的公差与配合 第9章 普通螺纹公差 第10章 圆术齿轮公差与配合 第11章 尺寸链 参考文献 图书信息2书 名: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 作 者:涂序斌 出版社: 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8-1 ISBN: 9787811335200 开本: 16开 定价: 28.00元 内容简介本书系统地介绍了互换性与测量技术的基础知识,包括互换性、标准与标准化;技术测量基础;极限与配合标准;形状和位置公差;表面粗糙度;光滑极限量规;普通螺纹、滚动轴承、键、齿轮简介等七章。 本书采用了最新国家标准技术资料,突出对公差带特点的分析与应用,突出测量技术应用,在各章中附加了学习目标与习题,在各章中均有常用的公差表格,以便教学与参考使用。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机械类、机电类、材料类、仪器仪表类等专业“互换性与测量技术”或“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课程的教学用书,也可作为机械制造工程技术人员参考用书。 作者:何红华,马振宝主编,张信群,隗东伟,石桂菊副主编,潘尚峰主审 ISBN:10位[7302167249]13位[9787302167242]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1-1 定价:23.00元 内容提要本书根据全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机电教材编委会的要求以及高职高专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遵循“必需、够用”的原则,汲取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最新成果,结合编者多年从事专业教学和生产实践的经验编写而成。 本书各章以案例导入开头,以实训结尾,系统地介绍了互换性和测量技术的相关知识。本书内容共分10章,包括:绪论、测量技术基础、尺寸公差、形位公差与检测、表面粗糙度、螺纹配合的互换性、滚动轴承与孔轴配合的互换性、圆锥配合的互换性、键与花键联接的互换性和圆柱齿轮传动的互换性。本书各章开头均有学习要点和指导,末尾均附有习题,以帮助学生学习和巩固。 本书力求突出实践性,实用性、通俗性、新颖性和先进性。可作为各类职业技术院校、高等专科学校、成人高校机械类、近机类专业的教学用书,也可供有关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编辑推荐面向实用型技能人才培养; 案例导向型的内容设置; 立体化的教材体系。 赠送电子课件。 目录第1章 绪论 1.1 互换性的基本概念 1.2 互换性生产的实现 1.3 本课程的任务及要求 1.4 本章实训 1.5 习题 第2章 测量技术基础 2.1 测量技术基本概念 2.2 计量器具和测量方法 2.3 测量误差和数据处理 2.4 光滑工件尺寸的测量 2.5 本章实训 2.6 习题 第3章 尺寸公差 3.1 公差与配合的基本术语及定义 3.2 公差与配合的国家标准 3.3 国标中规定的常用公差与配合 3.4 常用尺寸段公差与配合的选用 3.5 线性尺寸的未注公差 3.6 本章实训 3.7 习题 第4章 形位公差与检测 4.1 概述 4.2 形状公差和位置公差 4.3 形位误差的评定及检测 4.4 公差原则 4.5 形位公差的选择 4.6 本章实训 4.7 习题 第5章 表面粗糙度 5.1 基本概念 5.2 表面粗糙度的评定标准 5.3 表面粗糙度的符号及标注 5.4 表面粗糙的参数选择 5.5 表面粗糙度的检测 5.6 本章实训 5.7 习题 第6章 螺纹配合的互换性 6.1 概述 6.2 螺纹几何参数误差对互换性的影响 6.3 普通螺纹配合互换性的条件 6.4 普通螺纹的测量 6.5 传动螺纹的互换性简介 6.6 本章实训 6.7 习题 第7章 滚动轴承与孔轴配合的互换性 7.1 概述 7.2 滚动轴承的精度等级应用 7.3 滚动轴承的内、外径公差带 7.4 滚动轴承的配合及选择 7.5 本章实训 7.6 习题 第8章 圆锥配合的互换性 8.1 概述 8.2 圆锥公差与配合 8.3 圆锥尺寸及公差标注 8.4 圆锥角和锥度的测量 8.5 本章实训 8.6 习题 第9章 键与花键连接的互换性 9.1 概述 9.2 平键配合的互换性 9.3 矩形花键配合的互换性 9.4 本章实训 9.5 习题 第10章 圆柱齿轮传动的互换性 10.1 概述 10.2 渐开线圆柱齿轮的偏差和公差 10.3 渐开线圆柱齿轮的精度标准 10.4 本章实训 10.5 习题 附录A 习题答案 图书信息3书 名: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高职类) 作 者:周文玲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2-5 ISBN:7-111-17294-9 开本: 16开 定价: 20.00元 章节目录前言 第1章 绪论 1.1 互换性概述 1.1.1 互换性的概念和种类 1.1.2 互换性的技术经济意义 1.1.3 实现互换性的条件 1.2 标准化与互换性生产的发展 1.2.1 标准与标准化 1.2.2 优先数系和优先数 1.2.3 互换性生产的发展简介 1.3 本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1.3.1 本课程的性质与特点 1.3.2 本课程的要求与学习方法 思考与习题 第2章 尺寸极限与配合 2.1 极限与配合的基本术语 2.1.1 孔、轴和尺寸 2.1.2 偏差和公差 2.1.3 配合术语和定义 2.2 极限与配合制 2.2.1 极限制 2.2.2 配合制 2.2.3 极限与配合 2.2.4 标准公差带与配合 2.3 一般公差简介 2.3.1 一般公差的概念 2.3.2 一般公差等级和极限偏差值 2.3.3 一般公差的标注 2.4 极限与配合的选用 2.4.1 公差等级的选用 2.4.2 基准制的选用 2.4.3 配合的选用 思考与习题 第3章 形状和位置公差及其检测 3.1 概述 3.1.1 形位公差的研究对象 3.1.2 形位公差的特征项目和符号 3.1.3 形位公差的标注 3.2 形位公差及其检测 3.2.1 形状公差及检测 3.2.2 位置公差及检测 3.2.3 形位公差的检测原则与分析 3.3 公差原则 3.3.1 有关术语及定义 3.3.2 独立原则及其应用 3.3.3 相关要求及其应用 3.4 形位公差的选择 3.4.1 形位公差项目的选择 3.4.2 基准要素的选择 3,4.3 公差等级的选择 3.4.4 公差原则的选择 思考与习题 第4章 测量技术基础 4.1 长度测量基础知识 4.1.1 概述 4.1.2 长度基准及量值传递 4.1.3 量块 4.2 常用测量器具和测量方法 4.2.1 计量器具和验收极限 4.2.2 测量方法分类 4.2.3 计量器具的度量指标 4.3 光滑极限量规及其使用 4.3.1 光滑极限量规 4.3.2 量规的设计原则 4.3.3 量规公差带及其尺寸计算 4.4 测量误差和数据处理 4.4.1 测量误差的含义 4.4.2 测量误差的来源 4.4.3 测量误差的分类 4.4.4 测量精度 4.4.5 测量结果的数据处理 思考与习题 第5章 表面粗糙度 5.1 表面粗糙度的含义及其影响 5.1.1 表面粗糙度的含义 5.1.2 表面粗糙度对零件使用性能 的影响 5.2 表面粗糙度的评定 5.2.1 评定用术语 5.2.2 评定参数 5.3 表面粗糙度参数值及其选用 5.3.1 表面粗糙度参数值 5.3.2 表面粗糙度的选用 5.4 表面粗糙度的标注 5.4.1 表面粗糙度的符号及代号 5.4.2 表面粗糙度的标注方法 5.5 表面粗糙度的测量 5.5.1 比较法 5.5.2 光切法 5.5.3 针描法 5.5,4 干涉法 思考与习题 第6章 几种常用标准件的互换性 6.1 滚动轴承的互换性 6.1.1 滚动轴承的精度等级及应用 6.1.2 滚动轴承的内、外径公差带 及其特点 6.1.3 滚动轴承与轴和外壳孔的配 合 6.1.4 与滚动轴承相配合的孔和轴 的其他公差要求 6.2 键联接的互换性 6.2.1 平键联接的互换性 6.2.2 花键联接的互换性 6.2.3 键与花键的检测 6.3 螺纹联接的互换性 6.3.1 螺纹及几何参数特性 6.3.2 普通螺纹公差与配合 6.3.3 普通螺纹标注 6.3.4 螺纹的测量 思考与习题 第7章 圆锥配合的互换性 7.1 圆锥配合的基本知识 7.1.1 圆锥配合的基本参数 7.1.2 圆锥配合的形成方法 7.1.3 圆锥配合的基本要求 7.1.4 圆锥几何参数误差对互换性 的影响 7.2 圆锥配合公差及其选用 7.2.1 圆锥 内容简介本书内容共分10章。第1章绪论,以阐述互换性概念为主;第2章尺寸极限与配合,是本书重点内容之一;第3章形状和位置公差及其检测,是重点和难点内容;第4章测量技术基础,与光滑极限量规融合讲述;第5章表面粗糙度基本理论;第6章介绍几种常见的标准件如轴承、键、螺纹联接的互换性;第7章圆锥配合的互换性,可与第2章对比学习;第8章讲述渐开线圆柱齿轮的互换性;第9章介绍尺寸链及其解法;第10章几个典型的公差实验,实践性较强,可与第4章结合学习。在书的最后附有常用孑L与轴的极限偏差数值表,以方便查阅。本书为高职高专院校机械工程类专业教材,也可供相关技术人员参考使用。 图书信息4书名:全国高职高专数控模具规划教材--互换性与测量技术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定价:17 条形码:9787030165589 ISBN:ISBN 7-03-016558-6 作者:李雪早 李智 印刷日期:2006-2-1 出版日期:2006-2-1 精装平装_开本_页数:平装16开,190页 中图法: 中图法一级分类: 中图法二级分类: 书号: 简介: 本书是结合当前高职高专职业教育的特点与机械、模具、数控类专业最新知识而编写的教材。 本书共分9章,主要内容包括光滑圆柱的公差与配合、测量技术基础、形状和位置公差及检测、表面粗糙度及检测、量规设计基础、圆锥和角度的公差与检测、普通螺纹结合的公差与检测、尺寸链等。全书突出介绍了常见几何参数的公差标注、查表与解释以及几何量的常见检测方法。全书采用新的国家标准,表达通俗易懂,方便自学。 本书可作为三年制机电、近机类专业高职高专的教材,也可供从事机械制造行业的人员学习。 前 言 本书根据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以及机械、数控类专业人才素质、业务范围、知识和能力结构等方面的要求而编写。"互换性与测量技术"作为一门技术基础课程,是学好后续专业课程的基础。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认真贯彻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的精神,以"保证基础、加强应用、体现先进、突出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特色为指导思想,以"必需、够用"为度,遵循"宽、新、浅、用"的原则,力求针对性和实用性,重点反映机械、模具、数控类专业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的培养要求,及时反映新技术、新标准的应用,以适应社会对本类专业人才的需要,体现出高职高专教育的特色。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加之编写时间仓促,书中不妥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目录:第1章 技术测量基础1 1.1 概述1 1.1.1 测量的基本概念1 1.1.2 长度单位和长度量值传递系统1 1.1.3 测量方法的分类2 1.2 计量器具的分类和主要度量指标4 1.2.1 计量器具的分类4 1.2.2 计量器具的主要度量指标4 1.3 常用的量具和量仪5 1.3.1 量块5 1.3.2 游标卡尺8 1.3.3 外径千分尺11 1.3.4 内径千分尺14 1.3.5 百分表16 1.3.6 内径百分表17 1.4 测量误差及数据分析19 1.4.1 测量误差的来源19 1.4.2 测量误差的分类19 1.4.3 随机误差的特性与处理20 1.4.4 测量误差的合成23 习题23 第2章 光滑圆柱体结合的极限与配合24 2.1 概述24 2.2 极限与配合的基本术语及定义24 2.2.1 孔和轴的定义24 2.2.2 尺寸的术语和定义25 2.2.3 有关偏差与公差的定义26 2.2.4 公差带图中有关术语和定义27 2.2.5 有关配合的定义28 2.3 极限与配合标准的基本规定31 2.3.1 配合制31 2.3.2 标准公差系列32 2.3.3 基本偏差系列34 2.3.4 尺寸≤500mm孔、轴的公差带与配合(CB/T1801-1999)42 2.3.5 一般公差、线性尺寸的未注公差(GB/T1804-92) 46 2.4 公差带与配合的选用46 2.4.1 配合制的选用47 2.4.2 公差等级的选用48 2.4.3 配合种类的选用49 2.4.4 应用举例52 习题54 第3章 形状和位置公差及其检测55 3.1 概述55 3.1.1 形状和位置公差的作用55 3.1.2 形状和位置公差的标准55 3.1.3 几何要素的分类55 3.1.4 形位公差的分类及符号56 3.1.5 形位公差的代号及其标注57 3.2 形状公差及其检测58 3.2.1 形状误差和形状公差58 3.2.2 最小条件与最小区域法59 3.2.3 形状公差带及检测方法60 3.3 位置公差及其检测62 3.3.1 位置误差与位置公差62 3.3.2 基准63 3.3.3 位置公差带及检测方法64 3.3.4 形状和位置误差的检测原则82 3.4 公差原则85 3.4.1 独立原则85 3.4.2 相关原则85 3.4.3 公差原则小结89 3.5 形状和位置公差的选用90 3.5.1 形位公差项目的选用90 3.5.2 基准要素的选用90 3.5.3 形位公差值的选用91 3.5.4 形位公差未注公差值的规定94 3.5.5 形位公差的识读与标注示例95 习题96 第4章 表面粗糙度99 4.1 概述99 4.2 表面粗糙度的评定100 4.2.1 基本术语与定义100 4.2.2 表面粗糙度的评定参数102 4.3 表面粗糙度符号、代号及其注法 108 4.3.1 表面粗糙度符号108 4.3.2 表面粗糙度代号109 4.3.3 表面粗糙度符号、代号在图样上的标注112 4.4 表面粗糙度的选用及检测114 4.4.1 表面粗糙度的选用114 4.4.2 表面粗糙度的检测115 习题119 第5章 光滑极限量规121 5.1 基本概念12l 5.1.1 光滑极限量规12l 5.1.2 量规的分类121 5.2 工作量规的设计122 5.2.1 概述122 5.2.2 量规的主要技术条件125 5.2.3 量规的结构126 习题126 第6章 圆锥和角度的公差与检测127 6.1 概述127 6.1.1 圆锥结合的特点127 6.1.2 圆锥的几何参数及基本圆锥127 6.1.3 锥度与锥角系列12S 6.2 圆锥公差129 6.2.1 圆锥公差项目129 6.2.2 圆锥公差给定方法133 6.2.3 圆锥公差要求在图样上的标注134 6.3 圆锥配合136 6.3.1 圆锥配合的定义136 6.3.2 圆锥配合的种类136 6.3.3 圆锥配合的形成136 6.3.4 有关圆锥配合的基本概念和术语137 6.3.5 圆锥直径公差带的选择139 6.4 角度公差139 6.4.1 角度注出公差140 6.4.2 未注公差角度的极限偏差140 6.5 角度和锥度的检测 140 6.5.1 角度和锥度的检验140 6.5.2 角度和锥度的测量142 习题144 第7章 滚动轴承与轴和壳体孔的配合及其选择146 7.1 轴和壳体孔的尺寸公差带146 7.2 轴承配合的选择147 7.2.1 负荷类型147 7.2.2 负荷的大小148 7.2.3 其他因素149 习题154 第8章 普通螺纹结合的公差与检测155 8.1 概述155 8.1.1 普通螺纹结合的基本要求155 8.1.2 普通螺纹的基本牙型和几何参数155 8.1.3 普通螺纹主要几何参数误差对螺纹互换性的影响158 8.1.4 保证普通螺纹互换的条件160 8.2 普通螺纹的公差与配合161 8.2.1 普通螺纹的公差带161 8.2.2 螺纹旋合长度、螺纹公差带和配合选用164 8.2.3 螺纹在图样上的标记166 8.2.4 螺纹的表面粗糙度要求166 8.2.5 例题166 8.3 螺纹的检测168 8.3.1 综合检测168 8.3.2 单项测量169 习题171 第9章 尺寸链基础172 9.1 尺寸链的基本概念172 9.1.1 尺寸链的基本术语172 9.1.2 尺寸链的代号与符号173 9.1.3 尺寸链的分类174 9.1.4 尺寸链的建立与分析176 9.1.5 尺寸链能解决的问题177 9.2 用极值法解尺寸链178 9.2.1 极值法解尺寸链的基本步骤178 9.2.2 极值法解尺寸链的基本公式178 9.2.3 用极值解尺寸链的实例179 9.3 概率法解尺寸链182 9.3.1 概率法解尺寸链的基本公式182 9.3.2 用概率法求解尺寸链的实例184 9.4 满足封闭环公差要求的其他计算方法186 9.4.1 分组装配法186 9.4.2 修配补偿法187 9.4.3 调整补偿法188 习题189 参考文献191 图书信息5书名:互换性与测量技术 书号:9787302239888 作者:张铁 定价:32元 出版日期:2010-10-1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互换性的应用非常广泛,不仅局限于机械产品,还包括电子电器等产品; 不但可以对零件提出互换性要求,同样也可以对部件、整机等提出互换性要求。本教材仅就机械产品的零、部件进行讨论,并且涉及零、部件几何参数的互换性问题。 本书内容包括: 互换性的基础知识,如光滑孔、轴的尺寸的标准公差,孔轴的使用要求和设计原则,常用孔轴公差带和配合; 形位公差的基本概念,形位公差的符号及其标注,形位公差的定义及公差带解释; 表面粗糙度及评定,表面粗糙度应用及表面粗糙度的标注,公差原则及其应用等; 滚动轴承、键、圆锥、螺纹、丝杠、滚珠丝杠、齿轮副等标准部件的公差与配合; 结合互换性的相关规定,讨论尺寸、形位公差,表面粗糙度的检验; 结合在机器或仪器设计时所碰到的几何精度分析问题,研究尺寸链的分析。 本书适合机械类和近机械类学生使用,同时也可作为机械类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用书。 前言本书在内容组织上充分考虑到教学改革中的模块化教学改革的需求,结合不同课时内容,将教材内容分为四个部分: 第1部分为互换性的基础知识,即第1~5章,主要讨论零件的几何误差及公差,包括尺寸误差及公差、形位误差及公差和表面粗糙度; 第2部分为几种典型零件或部件的误差及公差,即第6~9章,包括滚动轴承、键和花键、圆锥结合件、螺纹、渐开线圆柱齿轮等的误差及公差; 第3部分是测量技术基础,即第10~13章,主要讨论零件几何误差的测量和评定,包括测量的基本概念和要求,测量的数据处理,尺寸误差、形状位置误差以及表面粗糙度的检测等内容; 第4部分为尺寸链,即第14章,主要讨论零件尺寸误差的分配。 本教材的另一特点是结合后续课程“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中的减速器设计作为本教材的主要实例,以加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效果,加深学生对零件几何公差的理解。 由于本教材涉及许多几何精度设计方面的国家标准,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有关的国家标准已相继修订、更新。教材中结合了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总体规划(GB/Z 20308—2006)》的要求、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的《极限与配合—第1部分: 公差、偏差和配合的基础》(GB/T 1800.1—2009)、《极限与配合—第2部分: 标准公差等级和孔、轴的极限偏差表》(GB/T 1800.2—2009)、《极限与配合—公差带和配合的选择》(GB/T 1801—2009)、《产品几何技术规范几何公差形状方向位置和跳动公差标注》(GB/T 1182—2008/ISO1101:2004)等最新标准,以方便教学过程中及时掌握最新动态。 全书由张铁、李旻主编并审阅。第1、3、4章由张铁编写,第2、9、11章由陈忠编写,第5、7、12、13章由李旻编写,第6、8、10章由颜家华编写,第14章由贺红霞编写。 在编写过程中,我们参考并引用了大量有关互换性与测量技术方面的国家标准、论著、资料,限于篇幅,不能在文中一一列举,在此一并对其作者致以衷心的谢意。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书中内容难免存在不足和错误之处,我们恳请读者给予批评指正。最后我们对支持本书编写和出版的所有人员表示衷心的感谢。 编者 2010年10月 目录第1部分互换性的基础知识 第1章概论 1.1互换性与公差 1.2公差与配合标准发展简述 1.3标准化与优先数系 1.4本课程的性质和特点 习题 第2章尺寸极限与配合 2.1概述 2.2公差与配合的基本术语 2.3光滑孔、轴的公差与配合设计 2.4其他尺寸公差带规定 2.5尺寸极限与配合应用实例 习题 第3章几何公差 3.1概述 3.2基本概念 3.3几何公差的符号及标注 3.4几何公差定义和公差带解释 3.5几何公差及其应用实例 习题 第4章公差原则及其应用 4.1独立原则 4.2几何公差与尺寸公差的关系 4.3有关公差原则的术语及定义 4.4包容要求 4.5最大实体要求及其应用 4.6最小实体要求及其应用 4.7可逆要求及零几何公差 习题 第5章表面粗糙度及其评定 5.1概述 5.2表面粗糙度的评定参数及数值 5.3表面粗糙度的选用 5.4表面粗糙度的标注 习题 目录 目录 第2部分典型件的互换性 第6章滚动轴承、键的公差与配合 6.1滚动轴承的公差与配合 6.2键与花键连接的互换性 6.3减速器所应用的滚动轴承、键的公差选用 习题 第7章圆锥的公差与配合 7.1圆锥与圆锥配合 7.2圆锥公差及其应用 7.3圆锥角和锥度的测量 习题 第8章螺纹结合的互换性 8.1概述 8.2螺纹结合的互换性问题 8.3普通螺纹的公差与配合 习题 第9章渐开线圆柱齿轮公差与检测 9.1概述 9.2齿轮误差的评定指标及检测 9.3齿轮副误差的评定指标及其检测 9.4齿轮精度标准及其应用实例 习题 第3部分测量技术基础 第10章测量技术基础 10.1测量的基本概念 10.2计量管理、计量仪器和测量方法 10.3测量方法的有关原则 10.4测量误差及数据处理 习题 第11章尺寸的检验 11.1注出公差的尺寸检验 11.2常用尺寸的测量仪器 11.3光滑极限量规设计 习题 第12章几何误差的评定与检测 12.1几何误差的定义及有关规定 12.2几何误差的评定准则 12.3几何误差的检测原则 12.4几何误差的检测 习题 第13章表面粗糙度的检测 13.1光切法 13.2干涉法 13.3触针扫描法 13.4比较法 13.5印模法 习题 第4部分尺寸链 第14章尺寸链 14.1基本概念 14.2尺寸链的极值法计算 14.3尺寸链的概率法计算 14.4保证装配精度的其他措施 习题 参考文献 部分章节第1章概论第1部分互换性的基础知识第1章概论1.1互换性与公差1.1.1互换性的基本概念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会涉及互换性的问题。例如,自行车的脚踏板坏了,买一个新的换上; 家里的灯泡坏了,买一个新的换上。还有如手表、缝纫机、洗衣机、冰箱等产品的某个零件或部件损坏后,买一个相同规格的新零件替换后,又可以正常使用。现代生活的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都离不开互换性。在我国国家标准《标准化基本术语》(GB 3935.1—1983)里,把互换性定义为: 某一产品(包括零件、部件、构件)与另一产品在尺寸、功能上能够彼此互相替换的性能。由此可见,要使某一产品能够满足互换性的要求,就要使这类产品的每个几何参数(包括尺寸、宏观几何形状、微观几何形状)及其物理、化学性能参数一致或一定范围内相似。因此互换性的基本要求是: 满足装配互换和功能互换,二者缺一不可。例如,螺栓、螺母要求能顺利拧上,拧紧以后能保证连接强度,即机器在工作过程中,螺栓、螺母彼此不能自动松脱,以及在许可范围内受力不会破坏。我们知道,产品在制造过程中将产生加工误差,它是由工艺系统的各种误差因素所产生的。如加工方法的原理误差,工件装卡定位误差,夹具、刀具的制造误差与磨损,机床的制造、安装误差与磨损,机床、刀具的误差,切削过程中的受力、受热变形和摩擦振动,还有毛坯的几何误差及加工中的测量误差等。这些将使同种产品的几何参数、功能参数不可能完全一致,它们之间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差异。图1?1常见误差类型如图1?1(a)所示零件,尺寸?40、?20为设计要求。零件经过车削加工,由于机床本身的误差、车刀的结构特点、装夹偏差、量具误差等原因导致外圆柱面直径的尺寸实际偏差,有: 几何形状误差,如圆柱面的圆度误差、端面的平面度误差、轴心线的直线度误差等; 几何位置误差,如两端面的平行度误差、端面对轴心线的垂直度误差、内外圆柱面轴心线的同轴度误差等; 零件加工表面微观几何形状特性误差。加工精度是指机械加工后,零件几何参数(尺寸、几何要素的形状和相互位置、轮廓的微观不平程度等)的实际值与设计理想值相符合的程度。加工误差是指实际几何参数对其设计理想值的偏离程度,加工误差越小,加工精度越高。机械加工误差主要有以下几类: (1) 尺寸误差零件加工后的实际尺寸对理想尺寸的偏离程度。理想尺寸是指图样上标注的最大、最小两极限尺寸的平均值,即尺寸公差带的中心值。(2) 形状误差加工后零件的实际表面形状对于其理想形状的差异(或偏离程度),如圆度、直线度等。(3) 位置误差指加工后零件的表面、轴线或对称平面之间的相互位置对于其理想位置的差异(或偏离程度),如同轴度、位置度等。(4) 表面微观不平度加工后的零件表面上由较小间距和峰谷所组成的微观几何形状误差。零件表面微观不平度用表面粗糙度的评定参数值表示。在这样的情况下,要使同种产品具有互换性,只能使其几何参数、功能参数在一定范围内相似,其近似程度可以按照产品质量要求而变化。为了使产品的质量达到某一要求,就必须将几何参数、功能参数的不一致限制在某一范围内,其区间的大小即为参数所允许的变动量,即我们所说的公差。互换性的应用非常广泛,不只是局限于机械产品,还包括电子电器产品等; 不但可以对零件提出互换性要求,同样也可以对部件(如滚动轴承)、整机(如电动机)等提出互换性要求。本课程仅仅讨论机械产品的零部件的几何参数互换性问题。零件的几何参数误差,对机器和仪器的性能有很大影响,且零件的制造误差与零件的制造成本密切相关: 制造误差越小,制造成本越高。因此在设计机械产品的过程中,应当按照经济地满足产品使用性能要求为原则,对机械产品中的各个零件进行几何精度设计,即对每个零件规定适宜的几何量公差。互换性在现代化工业生产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遵循互换性原则进行设计工作,可以最大限度地采用标准化和通用化的零部件,从而大大减少计算和绘图工作量,加快设计进度,同时也有助于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按照互换性原则设计的零件,是将各种零部件分散在不同工厂、不同车间,进行高效、自动化生产的前提条件。在装配成机器时,对相同规格的零部件,无须进行挑选和辅助加工,可以极大地提高装配效率,也为实现装配过程的机械化和自动化创造条件,可以减轻装配工人的劳动强度,进一步提高劳动生产率。零部件的互换性,不但可以减少修理机器的时间和费用,还可以提高机器的利用率。总之,互换性是现代工业生产广泛遵守的一项原则,在保证产品质量、增加经济效益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图1?2所示为一种单级直齿圆柱齿轮减速器的俯视图,从图中可以看出,电动机通过皮带轮将动力传递到减速器的输入轴8,带轮与输入轴8通过键连接,输入轴8上面加工了一个斜齿圆柱齿轮,与圆柱齿轮6啮合,将动力通过键5传递到输出轴4。图1?2单级减速器图1—箱体; 2—轴承端盖; 3—圆锥止推滚子轴承; 4—输出轴; 5—键; 6—圆柱齿轮; 7—套筒; 8—输入轴从减速器传递力矩的过程我们可以知道,输入轴8为高速转动轴,同时有整体式的斜齿圆柱齿轮,为了保证正常运转并传递力矩,首先要求轴与键的正确连接,因此要求键与轴的公差。为了保证轴颈?40与轴承的正确装配关系,需要规定轴颈?40的公差; 为了保证斜齿轮与输出轴上的圆柱齿轮6正确啮合,对斜齿轮的公差也要给予严格的规定。这些公差的规定和选用将在本教材的后续章节中进行探讨。图1?3是一种轧机轴的零件图纸,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零件图纸对其公差的规定主要包括几何尺寸及公差、形状和位置误差以及表面粗糙度公差等。图1?3一种轧机轴零件图1.1.2互换性的种类与作用1. 互换性的种类按照同种零、部件加工好以后是否实现互换的情形,可以把互换性分为完全互换性和不完全(有限)互换性两类。完全互换性是指同种零、部件加工好以后,不需要经过任何挑选、调整或修配等辅助处理,便可以顺利装配,并在功能上达到使用性能要求。完全互换性的优点是做到零、部件的完全互换、通用,为专业化生产和相互协作创造条件,简化了修整工作,从而提高经济性。其主要缺点是: 当组成产品的零件较多、整机精度要求较高时,按此原则分配到每一个零件上的公差必然较小,造成加工制造困难、成本增高。不完全互换性是指同种零、部件加工好后,在装配前需经过挑选、分组、调整或修配等辅助处理,才可顺利装配,在功能上才能达到使用性能要求。在不完全互换性中,按实现方法不同又可以分为以下几种。(1) 分组互换同种零、部件加工好以后,在装配前首先要进行检测分组,然后按组进行装配,大孔配大轴、小孔配小轴。仅仅同组的零、部件可以互换,组与组之间的零、部件不能互换。实际生产中,滚动轴承内、外圈滚道与滚动体的结合,活塞销与活塞销孔、连杆孔的结合,就是按分组互换装配的。(2) 调整互换同种零、部件加工好以后,在装配时要用调整的方法改变它在部件或机构中的尺寸或位置,方能满足功能要求。例如,燕尾导轨中的调整镶条,在装配时要沿导轨移动方向调整它的位置,方可满足间隙的要求。(3) 修配互换同种零、部件加工后,在装配时要用去除材料的方法改变它的某一实际尺寸的大小,方能满足功能上的要求。例如,普通车床尾座部件中的垫板,在装配时要对其厚度再进行修磨,方可满足普通车床床头与尾架顶尖中心等高的精度要求。不完全互换性的优点是在保证装配、配合功能要求的前提下,能适当放宽制造公差,使得加工容易,降低零件制造成本。装配时,通过采用上述的一些措施,获得质量较高的产品。其主要缺点是降低了互换性水平,不利于部件、机器的装配维修。从使用要求出发,人们总希望零件都能完全互换,实际上大部分零件也能做到。但有时候,由于受限于加工零件的设备、精度要求、经济效益等因素,要做到完全互换就显得比较困难,或不够经济,这时就只得采用不完全互换的办法。对于标准化的部件,如滚动轴承,由于其精度要求较高,按完全互换的办法进行生产不尽合适,所以轴承内部零件的结合(内、外环滚道与滚动体的结合)采用分组互换,但其外部尺寸如轴承内环内径、外环外径要与轴和壳体孔结合,必须采用完全互换。前者通常称为内互换,后者通常称为外互换。所以,标准化的部件,当其内部结合不宜采用完全互换时,可以采用不完全互换的方式,但其外部结合应尽可能采用完全互换,以利于用户使用。综上所述,进行机械产品设计,给组成零件规定公差时,只要能方便采用完全互换性原则生产的,都应遵循完全互换原则设计,当产品结构较复杂、装配要求又较高、同时用完全互换性原则有困难且不经济时,在局部范围内可以采用不完全互换性原则。其中,分组互换只用于批量较大的产品,结构中要求使用精度较高的那些结合件。修配互换一般只用在单件或小批生产的产品。而调整互换应用比较普遍,随批量不同而选择具体的结构,其中可调整补偿件通常是容易磨损并要求经常保持在较小范围变化的环节。2. 互换性的作用任何机械的生产,其设计过程都是整机→部件→零件; 而制造过程则是零件→部件→整机。无论设计过程还是制造过程,都要把互换性原则贯彻始终。从产品的设计上看,在进行某一产品或其系列的设计时,零、部件具有的互换性使设计者可以尽量采用标准件、通用件,因而大大减少设计、计算、绘图等工作量,缩短设计周期。设计者应做到尽可能利用标准件和通用零、部件设计出不同的机器产品,同时也要考虑自己设计的零部件方便他人设计时选用。从产品的制造上看,互换性生产方式是提高制造水平和生产文明程度的极其有效的形式。因为零、部件有了互换性,在标准化的基础上可以合理地组织大规模、专业化、分工合作生产,以便尽可能地采用先进的工艺方法和高生产率的专用设备,使产品质量稳定、成本降低。从产品使用方面来看,零、部件的互换性可使整机装配时无须任何附加的挑选和修配,易于实现机械化、自动化和流水作业装配; 用户更换零、部件或修理亦可方便、及时,使机器或仪器的维修时间和费用显著减少。这不仅给工厂生产和人们日常生活带来极大益处,在军事上的意义也是非常重大的(如子弹、炮弹的互换性在战场上是何等重要)。总之,零、部件的互换性的作用是: (1) 为生产专业化创造必备条件; (2) 促进生产自动化发展; (3) 有利于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 (4) 减少修理机器的时间和费用; (5) 为机器的标准化、系列化、通用化奠定基础,从而缩短机器的设计周期,促进新产品高速发展。1.1.3互换性生产的发展机械制造初期,互相配合的零件都实行“配作”。例如,做一辆手推车,车轮与车轴之间是有一定间隙要求的圆柱结合,要先做好车轮的孔或一根车轴,然后以此孔或轴为准,配作与之相结合的轴或孔,以达到要求的间隙,这种生产方式自然没什么互换性。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和对机械需求的增多,通过采用极限量规(一个通规、一个止规)等检测手段,逐渐使孔、轴可在不同一处分别制造,并可达到互换性要求。如今,通过标准化,通过检测控制几何参数,一切机械零件都可分别成批大量制造,使互换性生产方式得到广泛的应用,并且已从几何参数的互换性发展到一切功能参数的互换性问题。国内外互换性生产的发展,都是从军械制造开始的。我国古代在兵器制造中用互换性方式进行生产的历史,在世界上都是出现较早的。如从西安秦始皇兵马俑坑中发掘出来的弩机(即弓上射箭的扳机),所有零件均为青铜制造,其中几处孔、轴结合都具有互换性; 再如出土的大量铜镞(箭头),经过现代测量工具测试,同种镞之间的尺寸差别很小,而且表面微观几何形状误差很小。近代互换性生产始于18世纪后半期,当时的英、法、德、俄等国,首先把互换性用于兵工生产。我国用互换性生产枪支、军械等近代武器大约始于20世纪30年代。现代的互换生产,无论其深度和广度,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在深度方面,从形体大小深入到影响产品质量的一切方面,精度从精密到超精密,在广度方面,从零件到部件,乃至整个产品; 从单一品种的专业生产线到多品种的可变生产系统(FMS),甚至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 从机械产品到电器、电子产品等。1.2公差与配合标准发展简述最早的公差制度出现在1902年的英国伦敦,当时随着机械工业的发展,互换性生产的规模和控制机器备件的供应提到日程上来了,因此要求企业内部有统一的公差与配合标准,以生产剪羊毛机为主的Newall公司制定了尺寸公差的“极限表”,这就是最早的公差制。初期的公差标准有: 1906年英国的国家标准B. S. 27; 1924年英国的国家标准B. S. 164; 1925年美国的国家标准A. S. A. B4a。德国国家标准DIN在公差标准的发展史上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它的特点是在英、美初期公差标准的基础上采用基孔制和基轴制,并提出公差单位的概念; 规定标准温度为20℃,并首次将精度等级和配合分开。前苏联也在1929年颁布了“公差与配合”标准。为了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便于国际间技术交流,1926年成立国际标准化协会(ISA),在综合了德国标准(DIN)、英国标准(BSS)、法国标准(AFNOR)和瑞士标准(SNV)的基础上,于1932年提出国际标准化协会ISA的议案,但一直到1940年才正式颁布国际公差与配合标准。1947年2月国际标准化协会重新组建并改名为国际标准化组织(ISO),1962年ISO在ISA标准的基础上制订并公布了公差与配合标准以后陆续又制订了一系列标准,构成现行的国际公差标准。在我国,互换性用于现代制造业也主要开始于兵器制造。如1931年的沈阳兵工厂和1937年的金陵兵工厂,在互换性生产上当时已经有相当的规模,其历史比许多发达国家晚。而且在当时的旧中国,由于工业落后,加之帝国主义侵略、军阀割据,根本谈不上有统一的公差标准,那时全国采用的公差标准很混乱,有德国标准DIN、日本标准JIS、美国标准ASA。1944年当时的经济部中央标准局曾颁布过中国标准CIS,但实际上未曾实行。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我国在吸收了一些国家在公差标准方面的经验以后,以前苏联标准为基础,于1955年由第一机械工业部制订、颁布了第一个公差与配合标准,1959年由国家科委正式颁布了“公差与配合”国家标准(GB 159~174—1959)。接着又制定了各种结合件、传动件公差标准,表面光洁度标准等。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和国际交往的日益广泛,旧有的公差标准不适应新形式的要求,1979年起,标准化工作逐步与国际标准(ISO)接轨,标准体系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在国家标准局的统一领导下,有计划地对原有标准进行了修订,因此有了一系列标准: 公差与配合(GB 1800~1804—1979)、形状和位置公差(GB 1182~1184—1980)、光滑极限量规(GB 1957—1981)、光滑工件尺寸的检验《GB 3177—1982〈光滑工件尺寸的检验〉使用指南》(JB/Z 181)和《统计尺寸公差》(JB/Z 304)。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制订了《铸件尺寸公差》(GB6414)和《尺寸链计算方法》(GB 5847)等。近几年来,这些新一代的公差标准还在不断完善,又按等同采用的原则,将GB 1804修订为推荐标准《一般公差线形尺寸的未注公差》(GB/T 1804),GB 1800—1979已经被《极限与配合基础》(GB/T 1800.1—1996)(GB/T 1800.2—1997)(GB/T 1800.3—1998)代替,《光滑工件尺寸的检验》(GB/T 3177—1996)已经代替GB 3177—1982。在圆锥和角度方面,有《锥度与锥角系列》(GB 157)、《圆锥公差》(GB 11334)、《圆锥配合》(GB 12360)、《棱体的角度与斜度系列》(GB 4096)和《未注公差角度的极限偏差》(GB 11335)等国家标准,这些标准多是在1989年以后制订的。1996年,《公差原则》(GB/T 4249—1996)代替了GB4249—1984,并制定了《形状和位置公差最大实体要求、最小实体要求和可逆要求》(GB/T 16671—1996)。总之,我国目前已经初步建立并形成了与国际标准相适应的基础公差标准体系,可以较好地满足经济发展和对外交流的需要。1.3标准化与优先数系在机械制造中,标准化是广泛实现互换性生产的前提,而公差与配合等互换性标准都是重要的基础标准。现代制造业的生产特点是规模大、分工细、协作单位多、互换性要求高。为了适应生产中各个部门的协调和各生产环节的衔接,必须有一种手段,使分散的、局部的生产部门和生产环节保持必要的统一,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以实现互换性生产。标准和标准化是联系这种关系的主要途径和最有效的手段,标准化是实现互换性生产的基础。1.3.1标准与标准化标准是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进行的统一规定,它以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经有关方面协商一致,由主管机构批准,以特定形式发布,作为共同遵守的准则和依据。标准化是指在经济、技术、科学及管理等社会实践中,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通过制订、发布和实施标准,达到统一,以获得最佳秩序和社会效益的全部活动过程。标准化包括制订标准和贯彻标准的全部活动过程。这个过程是从探索标准化对象开始,经调查、实验、分析,进而起草、制订和贯彻标准,而后修订标准。因此,标准化是一个不断循环而又不断提高其水平的过程。标准按其性质分为技术标准、生产组织标准和经济管理标准三大类。通常所说的标准大多是指技术标准。按照对象的特征,标准分为基础标准、产品标准、方法标准、卫生标准和安全及环境保护标准等。本课程研究的公差标准、检测器具标准和方法标准,大多属于国家基础标准。1.3.2标准的分级与分类1. 标准的分级标准化领域是十分广泛的,为了保证基层标准与上级标准的统一、协调,我国标准按行政体系分三级: 国家标准、部颁标准和企业标准。国家标准是指对全国经济、技术发展有重大意义而必须在全国范围内统一的标准(代号为GB),由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原为国家标准局)委托有关部门起草,经审批后由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部颁标准是指对一个部经济、技术发展有重大意义而必须在部范围内统一的标准,由主管部门或由有关部门主持联合制订发布,并报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备案。企业标准是指部以下的机构制订发布或不必发布的标准,包括工厂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等。为加强标准的统一性,必须强调国家标准的比重,国家标准是骨干。但也允许各企业按其具体情况,制订本企业自己掌握且高于国家标准的标准,这种标准称之为“内控标准”,一般是不公开的。它不但可以补充国家标准的不足,同时,使一些生产技术水平较高的企业能充分发挥它们的先进技术,挖掘企业的生产潜力,采用新的科学技术成果,生产更多更高质量的产品。不但如此,还能充分积累经验和数据,为进一步修订国家标准、提高国家标准水平奠定技术基础。2. 标准的分类标准可以按不同的方法分类。标准按照其性质,可分为技术标准、工作标准和管理标准。技术标准是指根据生产技术活动的经验和总结,作为技术上共同遵守的法规而制订的各项标准。工作标准是指对工作范围、构成、程序、要求、效果和检查方法等所作的规定。管理标准是指对标准化领域中用于协调、统一和管理所制订的标准。技术标准按照标准化对象的特征,可分为以下几类: (1) 基础标准以标准化共性要求和前提条件为对象的标准,它是为了保证产品的结构、功能和制造质量而制订的,一般工程技术人员必须采用的通用性标准,也是制订其他标准时可依据的标准。计量单位、术语、概念、符号、数系、制图和技术通则标准,以及公差与配合标准等,均属基础标准范畴。这类标准是产品设计和制造中必须采用的技术数据和工程语言,也是精度设计和检测的依据。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和各国标准化机构都很重视基础标准的制订工作。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