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马架子 |
释义 | 简介马架子是我国东北的一种特有的民居建筑形式。在东北,从辽宁到黑龙江,都有很多村落,名字就叫“马架子”。居民搭建的马架子,介乎窝棚和正房之间,也能长期居住。它和土墙茅草房一样,都是土坯砌墙,草苫顶,也有门窗。马架子的形状像一匹趴着的马,它只有南面一面山墙,窗户和门都开在南山墙上,这是昂着的马头,屋脊举架低矮,“马屁股”上搭拉着厚厚的茅草。这些盖在屋顶的茅草,用的也是东北出产的“洋草”。 或是由几根木头简单搭建。从正面看呈三角形,侧面看呈长方形。上面笘草,门开在三角形一面。由于简单易建,冬暖夏凉,使过去东北常见的一种民居建筑。 地域文化与历史—北大荒与马架子北大荒垦荒官兵搭建的马架子,远远比不上东北居民的马架子那样“豪华”。他们的马架,只是用泥巴和树枝搭成的窝棚——用几根圆木搭成“人”字形的骨架,糊上一层泥墙,再盖上东北特产的“洋草”,在两头开个门就建成了。在地上铺一层厚厚的洋草。就成了两排通铺,虽然也有北方大炕的形状,但是不能像炕那样烧火取暖。 马架子里的生活是非常艰苦的。冬天没有热炕,垦荒的人们不仅要穿棉衣上“炕”,还得戴帽穿靴,即使这样,晚上也常常被冻醒。四月开春,“炕”下的冻土开始融化,马架子里成了大泥塘。马架子是茅草苫顶,冬天下雪还没大问题,开春后下雨就麻烦了。大雨大下,小雨小下,外面不下,屋里滴哒。到了夏天,荒野上的蚊虫在马架子里来去自如,威风八面。 除了这些,马架子还有两个特点:一个是黑。它的窗户极小,不少马架子都没有窗户,太阳一偏西,屋里就黑透了;二是贴地潮气重,屋里的东西很容易发霉,有时还能长出蘑菇来。 马架子属于集体宿舍,吃喝拉撒都没法“隐私”,洗澡更成问题。有的老垦荒队员回忆说,他三月开进北大荒,天天干活,一身臭汗,从来没洗过澡,直到五月,大地彻底化冻,他才在野地的水泡子里痛快的洗了一次。 马架子最大的优点,就是搭建容易。伐木、割草、和泥、平整土地、埋柱子、钉横梁、垫木条、在木条上抹一层泥当墙,再铺上洋草,一间“A”字形的马架子就建成了。马架子的这个优点,让它在开发北大荒的过程中立了大功。尚未在隆冬的三月,十万转业官兵开进北大荒,没有简易便捷的马架子,这十万大军怎能在荒原上站住脚?又靠什么来抵御零下几十度的严寒和成群出没的野兽? 马架子窝棚虽然简陋,但垦荒官兵们普遍对马架子情有独钟,在他们眼里,马架子就象屹立在沙漠中的金字塔,神圣庄严。有位老兵写道:“斯是马架,唯吾德馨。四墙霜如银,房顶草如金。谈笑有三军将士,往来皆农垦尖兵。炕上绘宏图,炉边谈远景。无思乡叹息,无畏难之逃兵。延安土窑洞,罗霄茅草棚。革命者曰,展望前途,无限光明。”马架子是泥土和茅草搭建的纪念碑,镌刻着艰苦创业和乐观主义的精神,这种精神,值得人们千秋万代,永远敬仰。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