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虎头门
释义

虎门原名虎头门,指珠江口上大、小虎二山。据《广州府图经志》载:“东莞县西南大海中,有大虎、小虎,二山相次,若虎踞之状,故名虎头门。”这个位于珠江口东岸,面积仅178.5平方公里的小镇,春秋时期为百越之地,秦汉时归属南海郡;三国时期地属吴国,黄武年间(222-229年)番禺县地置东莞郡,虎头门属东莞管辖;虎头门海资源丰富,因此“古为海隅,秦汉时产海盐”。

《虎门大事记》等资料的发现,为虎门的历史、南宋王朝最后在虎门演上演悲壮一幕、林则徐虎门硝烟前后活动以及虎门近况的发展等引人注目的事件有了更新、更详细、更真实的认识。因此,现将有关资料撰写出来,以飨读者。

道光十九年(1839年)六月三日(农四月二十二日)这一天,中国人终于用自己那双强劲的双手折断了烟枪,把收缴来的一百一十二万八千七百二十九斤鸦片全数销毁。那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不仅让全世界震惊,也让全世界的人都记住了“虎门”这个名字。

一、虎门的沧桑

甘露元年(265年)此地置靖康盐场,并置司盐都尉于南头(今宝安县)管理虎头门盐务。隋开皇九年(589年)平定陈朝,广州立总管府,翌年废东莞郡,为宝安县,归属广州总管府管辖。唐至德二年(757年)删宝安入东莞,县治移设到涌(今莞城)。至此,虎头门的行政归属一直隶属东莞县。如果是太平盛世,这个沿海小镇只能是以产盐为主业,因为它有取之不尽的海水,可以大量的晒盐。而盐,在早在南北朝天嘉二年(561年)就“以国用不足,立海盐税。”据《虎门大事记》载:“宋初,莞盐销路极盛(按:靖康、大宁、东莞三盐场所产之盐,称莞盐)设广东全省,不食莞盐仅高、雷、廉、琼四府,其余省域及广西北部,江西南部均食莞盐。当时虎头门沿海令民煮盐,役使、军士定额煎制,以一百一十斤为一石,每石给钱二百。开宝年间,官府在广济河附近设盐栅,控制盐丁,盐货进出。该栅称海南栅。”至今虎门镇的地名还保留着南栅、北栅的称呼。至南宋,盐税更是成了朝廷财政的重要收入。“南宋绍兴八年(1173年)诏广东盐场九分行钞一分由产盐之州县出售,虎门商道趋旺。” “淳熙九年(1182年)十二月更改两广卖盐法夏行客钞。十六年(1189年)再行两广官般卖盐法。”宝庆元年(1225年),广州安抚司官员因贩卖私盐受到了惩处,“其统领尹椿,统辖黄受团贩卖靖康场盐,降官一级。”还有一项得天独厚的产业就是织席。因水草生长咸淡水域,虎头门沿海有大片大片的咸淡水域,生长着大片大片的水草。至三国时,四川的编织技术传入虎头门。南北朝宋文帝元嘉年间(424-453年),以虎头门的织席为主的东莞草席捐输广州,成了贡品。当时“为刺史韦朗府中起居饰物,御史中丞刘桢上奏追查。”

可是,偏偏中国的历史大都充满血腥味的战争历史。而虎头门与一些著名历史事件连在一起。

(一)虎头门水道的用兵之始

东晋末年,孙恩、卢循领导了东晋南朝时期规模最大、历时最长的一次农民起义反晋斗争。孙恩(?-402年),字灵秀,祖籍琅琊(今山东胶南县境南),是永嘉南渡世族。他的叔父孙泰(字敬远)奉吴郡钱塘五斗米道首领杜子恭为师。杜子恭死后,孙泰继传杜子恭道法,主持五斗米道。孙泰影响颇大,东晋黄门侍郎孔道、鄱阳太守桓放之、骠骑谘议周勰等都十分敬重孙泰。东晋隆安二年(398年)爆发王恭联合殷仲堪与广州刺史桓玄(桓温之子)等人联合起兵反朝廷。孙泰认为东晋气数已尽,以讨王恭为名,私合教徒数千人,准备起事。“王恭,字孝伯,光禄大夫蕴子,定皇后之兄也。少有美誉,清操过人,自负才地高华,恒有宰辅之望。(房玄龄《晋书》)东晋太元二十一年(396年)晋孝武帝暴卒后,司马道子独揽军政大权,并引用太原大族王国宝等参掌朝权,排斥南兖州刺史王恭、荆川刺史殷仲堪等人。隆安元年,王恭、殷仲堪以诛王国宝为名起兵反司马道子。司马道子无力抵御,便杀王国宝等,请王恭退兵。次年,王恭又起兵反朝廷,后因其部将刘牢之被司马元显收买倒戈,致使王恭被杀。孙泰想借王恭之事起事,不想还没来得及起事,就被司马道子父子诱杀了孙泰及其6个儿子。孙恩逃入海岛,聚集100多人,立志为孙泰复仇。隆安三年十月,孙恩乘东晋朝廷强征“乐属”(征调浙东诸郡免奴为客者以充兵役)引起浙东社会骚乱之机,率翁州(今浙江舟山群岛)百余人起义,登陆攻克上虞(今属浙江),袭会稽(治山阴,今浙江绍兴);十一月,俘杀会稽内史王凝之,自称征东将军。一时会稽、吴郡、吴兴、义兴、临海、永嘉、东阳,新安等八郡(今江苏、浙江境)百姓纷起响应,旬日之间,义军发展至数十万。随同孙恩起义的还有卢循。卢循(?-411年)是孙恩的妹夫。卢循出自范阳大族卢氏,原(今河北涿州市)人,士族出身。因渡江较晚,未受朝廷重用。元兴元年(402年)三月,孙恩起义军在进攻临海作战中,严重受挫。孙恩投水自尽。起义军余部数千人推举卢循为首领,继续坚持抗晋斗争。当时正是江州刺史桓玄执掌东晋朝权。桓玄为了安抚浙东,封卢循为永嘉太守。卢循为了保存势力,表面受令,暗中却加紧招兵买马。义熙五年(409年)正月,南燕帝慕容超进击东晋宿豫(今江苏宿迁东南),掠走百姓2500人。身为豫章郡公的刘裕上书请伐南燕。刘裕就是后来的宋武帝。刘裕(363-422年)字德舆,小名寄奴,原籍彭城(今江苏徐州)。刘裕父亲早亡,家景贫困,以樵渔及贩履为生,曾为北府兵将领孙无终冠军府司马。隆安三年(399年)任前将军刘牢之的参军,参加镇压孙恩起义,累官建武将军,下邳太守。桓玄依仗父祖世资,谋夺朝政,以讨司马道子、元显为名,入建康自立为楚王。刘裕表面上对桓玄表示恭顺,实际上则团结北府将士伺机反抗。桓玄逼安帝退位篡晋后,刘裕于元兴三年(404年)与刘毅、何无忌、檀凭之等二十七人自京口起兵,杀镇京口的桓修,次年击溃桓玄。安帝回建康复位。刘裕以平乱有功,加封为侍中,进号车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镇京口。义熙四年(408年),刘裕以扬州刺史、录尚书事入京辅政,独揽朝权。义熙六年二月,卢循乘刘裕率东晋精兵北伐南燕,晋都城建康兵力空虚之机,在始兴(今广东韶关西南)起兵。兵分两路北上进攻东晋都城建康(今江苏南京)。一举攻下了南康(今江西赣州)、庐陵(今江西吉水北)、桂阳(今湖南郴州)、湘东(今湖南衡阳)、长沙(今属湖南)诸郡。同年五月,卢循率十万义军与东晋的刘毅军战于桑落洲(今江西九江东北)。刘毅(?-412年)字希乐,小字盘龙,彭城沛(今属江苏沛县)人,东晋北府兵的一位重要将领,曾为桓弘中兵参军。当时义军“战士十余万,舟车百里不绝。奔败还者,并声其雄盛”(《宋书·武帝本纪》)把刘毅的东晋军杀得大败。刘毅仅带随从数百人陆上逃走,所弃辎重堆积如山。卢循本来完全可以一鼓作气,攻下建康(今南京市)。但是,当他得知刘裕已班师回救建康时,心存惧怕,贻误了战机,被迫于七月初南还寻阳,最后兵败退守番禺。同年十一月,刘裕派遣建威将军孙处、振武将军沈田子率兵三千袭番禺。孙处等从虎头门海路,悄悄逼进番禺,趁大雾四面发起进攻,当日攻克番禺城,完成了对义军的战略包围。这就是虎头门水道的用兵之始。

(二)虎头门上演南宋王朝最后最为悲壮的一幕

南宋景炎元年(1276年)十二月元军挥师南下,陈宜中、张世杰、陆文夫等带着南明小皇帝赵昰乘舟从海路逃亡,景炎二年十月撤至井澳(今中山南海中横琴岛)。

陈宜中、张世杰、陆文夫以及文天祥是支撑南宋小朝廷的重要支柱。

陈宜中(1236—1286年),字与权,永嘉人(也有人认为是楠溪白泉人或仁溪上三房人)。少时家贫,但才华过人,他在太学就读时就很有文名,和黄镛等上书弹劾丁大全,号称“六君子”。景定三年(1262年)他参加殿试,中榜眼,步入仕途。咸淳元年(1265年)召试馆职,除秘书省正字(《南宋馆阁续录》卷八)。二年,除校书郎(同上书卷九)。四年,为浙西提刑。五年,迁礼部侍郎兼中书舍人。七年,知福州。九年,除刑部尚书。十年春,贾似道的13万军队在芜湖不战而溃被革职。太皇太后任命陈宜中为左丞相,都督诸路军马准备迎战。临安陷落前夕,奉益王、广王南逃,与陆秀夫等在温州江心寺商讨抗元大计。景炎元年(1276年)五月,他在福建拥立益王赵昰为端宗帝,任左丞相。

张世杰(?-1279年),范阳(今河北涿县)人。少年时,他在蒙古名将张柔部下当兵,驻防杞县(今属河南),后因他父亲触犯金国法律而逃奔南宋。宋将吕文德用他为小校,后逐渐升至黄州武定诸军都统制。咸淳九年(1273年),襄、樊陷落。次年,元军从襄阳出兵,攻郢州(今湖北钟祥)。张世杰为郢州守将。他构建坚固的工事,进行防守,元军攻城不克,只好绕道沿汉水而下,直取鄂州(今武汉市武昌)。德祐元年(1275年),张世杰经江西等地,入卫临安(今浙江杭州),受命总都督府诸军。他发兵收复浙西诸城。次年元军迫近临安,他和文天祥要求背城决战,被宰相陈宜中阻止,只好提兵入海。临安陷落后,他在福建与陆秀夫、陈宜中立益王赵昰为帝,任枢密副使。

陆秀夫(1236-1279年),字君实,宋楚州盐城(今属江苏)人。南宋宝祐四年(1256年),他与文天祥同科中进士,被邀为扬州镇将李庭芝的幕僚,后升任主管机宜文字、参议官。德祐元年(1275年),李庭芝把他推荐给朝廷,翌年任礼部侍郎。后,他与陈宜中、张世杰等在福州立益王为帝,任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

文天祥因与陈宜中意见不合,被陈宜中排挤出朝廷,到福建南平设督都府招兵买马,组织抗元。由陈宜中、张世杰、陆文夫保护南明小皇帝赵昰逃到井澳。香山富豪马南宝、高添、赵若举等人拥宋抗元,到井澳谒见端宗,带头献粮飨军,并募集民军勤王。元军并不让南宋军有喘息这机,十一月下旬,元将哈喇歹、宣抚使梁雄飞、招讨使王天禄合兵围攻香山岛南端的濠镜澳(今澳门)。这就是历史称之为“香山岛血战”。据《虎门大事记》载:“当时,哈喇歹及宣抚梁雄飞、招讨王天禄等,败世杰于香山岛,夺其战船符印,俘获官吏卢茂等,丞相陈宜中领众数千人,师舟八百艘,走至虎头门,由于中流风急浪大,师舟受毁,众多溺死。” 元军刘深部也乘机向谢女峡(小横琴岛)的南宋军发起进攻。南宋军溃败向大洋逃跑。刘深率元军追至七洲洋(今澳门东北部九洲洋),缴获南宋战船200艘。刘深误把俘获的端宗皇帝的舅舅俞如王圭当作端宗,停止了追击,端宗才侥幸脱险。据《方舆记要》载:“宋景炎二年,元将刘深攻帝于浅湾,张世杰战不利,奉帝退保秀山。”宋代时,虎头门亦称秀山。《虎门大事记》对此事也有记载,它说:“时经略使刘应龙导帝舟至广州港口,转运使姚良臣作行宫迎帝,元兵守江拒阻,帝舟不能入,还师虎头门,择房室为殿” 当时的虎头门山上已有居民万家。

受到重创的南宋军元气大伤。主持大局的陈宜中主张流亡占城国(今越南中南部),于是带了一些战船先往。他在前往占城,途经吴川极浦亭(今广东南部)时,曾赋诗明志曰:“颠风吹雨过吴川,极浦亭前望远天。有路可通环屿外,无山堪并首阳巅。溪云起处潮初涨,夜月高时人未眠。异日此归须记取,平芜尽处一峰圆。”诗中表达了他不愿像伯齐、叔齐一样饿死首阳山,而要奔异域待机再举的决心。元至元十九年(1282年)元军攻取占城,陈宜中只得奔走暹罗(今泰国),成了温籍华侨先驱。

景炎三年三月,张世杰带领剩下的20万南宋军离开迁至石冈洲(今香港大屿山)。四月,端宗病死。陆文夫、张世杰等又拥立赵昺即位,并且把南宋的水军转移到厓山(在今广东新会南)。南宋祥兴二年(1279年)正月,元世祖忽必烈派张弘范为元帅,李恒为副帅,率二万精兵,分水陆两路直扑厓山。厓山背山面海,地势险要,是个重要的军事要塞。按理说南宋军占领厓山可进可退,十分有利的。宋军中也不泛有识之士,他们向张世杰进言:“海口之地,至关重要,倘若元军以水师扼守海口,则宋军不能进退。不如派兵防守,若能侥幸取胜,即是国家的福气;不胜,还可撤走。”可是,这个张世杰对大宋的忠心是可嘉,但军事上却不怎么样。他却慷慨陈辞,说:“频年航海,何时已乎?今须与决胜负。”他犯了一个与三国时的马谡失街亭同等的错误。他认为将军队置于险地,才能万众一心,为了防止士兵逃亡,下令尽焚陆地上的宫殿、房屋、据点;又下令将上千艘大船用大绳索一字形连贯在海湾内,船的四周还筑起城楼,并且把小皇帝赵昺也置于“龙舟”的军队。偏偏张世杰的对手、元军统帅张弘范不是一个等闲之辈。张弘范(1238-1280年),字仲畴,是元代名将张柔的第九子。张弘范“据鞍纵横,横槊酾酒,叱咤风生,豪快天纵。”(见《淮阳集》)景定元年(1260年),24岁的张弘范被忽必烈任命为御用局总管。元中统三年(1262年),张弘范被任命为行军总管(相当于一个纵队司令官)率兵平定山东军阀李殪的叛乱。张弘范治军严明,严以律己,而且公平合理,信赏必罚,深为军士拥戴。元至元元年(1264年),他任命他为顺天路管民总管,佩带金虎符。至元二年,他又由顺天调任大名。至元六年(1269年)宋元正在进行襄阳的争夺战之际,张弘范被任命为益都、淄莱等路行军万户管束由平叛后改编过来以勇狠骄悍著称的李檀旧部。他建议切断襄阳的粮道、在襄阳与樊城之间,建“一字城”阻隔性工事等主张,为元军攻下南宋重城襄阳起了很大作用,受到“赐锦衣、白金、宝鞍”等嘉奖。他以攻宋陷襄阳、下建康等赫赫军功,被授予镇国上将军、江东道宣慰使等职。张弘范以一个军事家的精明,一眼就看出了张世杰的死穴。他在一鼓作气用火攻南宋军不成后,立即以水师封锁海湾,以陆军断绝宋军汲水及砍柴的道路。宋军被困在海上,靠储备的一些干粮和喝咸苦的海水维持生命,许多士兵又呕又拉,战斗力大为下降。二月六日,张弘范把元军分为四路,围攻宋军。潮落的时候,元军从北面冲击;潮涨的时候,元军又顺着潮水从南面进攻。宋军两面受敌,拼命抵抗,疲惫不堪。这时,张弘范又在座船上奏起音乐,以乐声作为总攻信号。南宋军误以为是元将正在举行庆宴,稍微放松警惕。元军蜂拥而上,箭如雨般射向宋船。加上翟国秀及团练使刘俊乘机率部投降元军,南宋军大乱,溃不成军。张世杰只好去斩断大索,率领馀部十馀只船舰突围而去。陆秀夫则背着8岁的小皇帝跳海自尽。这一战,堪为悲壮。据《宋史》载:七日后,十余万具尸体浮海。被拘禁在元军船舰上文天祥目睹了这悲惨的一幕。他在《二月六日,海上大战,国事不济,孤臣天祥,坐北舟中,向南恸哭,为之诗》中写道:

“一朝天昏风雨恶,炮火雷飞箭星落。

谁雌谁雄顷刻分,流尸漂血洋水浑。

昨朝南船满崖海,今朝只有北船在。

昨夜两边桴鼓鸣,今朝船船鼾睡声。

北兵去家八千里,椎牛酾酒人人喜。

惟有孤臣雨泪垂,冥冥不敢向人啼。”

张世杰保护着杨太后突围后,撤退到海陵山。张世杰想劝杨太后再求赵氏之后拥立为帝,继续完成复国大业。但是,杨太后听说赵昺已遇难,肝肠欲断,恸哭着投海自尽了。张世杰只好将杨太后安葬于海滨。他登上舵楼祈祷说:“我为赵氏矣,亦已至矣。一君亡,复立一君,今又亡。我未死者,庶几敌兵退,别立赵氏以存祀耳。今若此,岂天意耶!”突然,海上刮起飓风,将大船打翻。张世杰也就饮恨葬身于平章山下大海之中。南宋朝也就此灭亡。

(三)虎门——成了一个海防的要塞

从明代起,虎头门成了一个抵御外侵的重要军事要塞。

明洪武二年(1369年)二月,朱元璋命廖永忠为征南将军,由海道取广东。同年四月,廖永忠率师南下虎头山,收复虎头山。洪武二十六年因广东沿海屡遭倭寇肆扰,朱元璋命安乐候吴杰,永宣候张全率武官来广东训练沿海卫所将、官,以备倭盗入侵。翌年,南海卫在虎头门建置水砦派卫军驻守,防盗缉贼。东莞设守御千户所。虎门宴岗、亭步、武山设堠寨,白沙、赤岗、怀德一线山岗建烽火墩,为望哨报警之所。明万历十六年,因虎头门地理位置特殊,“二山对列,束隘如门,轩昂头,隐若虎距,潮汐出入,势甚雄激,南控零丁,为省城门户。”(见明末张二果《东莞县志》)海盗屡屡从虎头门入侵,明朝廷决定“重建虎头门水寨,与陆上武山陆营相为应援,防守虎门水道。”(见《虎门大事记》)天启三年(1622年)海盗李魁奇突袭虎头门,沿海村落受劫掠。总督王尊德调兵回防,复设参将,领水陆兵丁1700余人,在武山下建“山从寨城”,城外造锍台,监护虎头门一线水道。清顺治八年(1651年),清朝廷加强了虎头门的防御力量,“定广东绿营制,虎门寨设参将,属东莞绿营编制。”

虎头门有独特的海防地位。钱以垲的《岭海见闻》中载:“莞治西南五十五里巨海中,大虎、小虎两山对峙名曰虎门。滇黔交桂,百粤诸流胥纳焉,天之阳气从此而入,淮南子所谓阳门也。其内有狮子雄峰,犀西巨轴,耸立抉胥,相为犄角,其前有武山,横档并列左右,武者雄猛威武,横档者横立海上,独当其冲,于虎门均有藩屏捍卫之功焉;至如海南栅、南沙、宁洲诸岛,从海拥起,随波漂荡,或沉或浮,俨如八阵鱼腹,排列截流,以壮形势,其外则合阑龙穴,零丁诸洋,南出佛堂,东临碣石,控驭诸番;诸番入贯往来出入,必经于此,故虎门为全粤之门户,实为沧海之大观也!”正因为这一点,虎头门百姓在清政府的禁海、迁界期间吃尽苦头。

顺治十二年(1655年),清政府为了防止郑成功反清复明活动,首次颁布禁海令。严禁沿海居民出海捕鱼、贸易,违者以通敌治罪。这一禁,可苦了沿海百姓。顺治十八年五月,平南王尚可喜与总督李妻凤踏勘虎头门,筹划迁海,目睹了沿海地区百姓的凄惨生活,他们在上奏的折子里写道:“粤东沿海二千军余里,生灵百万,一旦迁移,流离失业,可悯痛哀”。可是,清政府并没有理会这些,康熙元年(1662年)又下了一道禁海令。据《虎头门大事记》载:“康熙元年(1662年)平南王及副督统科尔坤,侍郎介山等到东莞会勘迁民。旨令边民向内迁移五十里。科、介二人审度虎门形势划界,西自圳头山,东望莲花山,中驻蚁公岭,分插三旗,旗外者八十余乡,刻日尽迁旗内。寻于三旗相对处,路筑长堑为防山,列墩台为守海,砍树椿桩为栏栅。规定居民不许扬帆出海,违者罪至死刑。当时靖康盐场所属旗外乡村尽迁,副将曹志会同总统督兵驱迫,迁民野栖露宿艰苦万状,官府虽日事安插死者,迁民仍赖在原居不走。是次迁海,南栅乡本为旗外之村,但考虑此乃军事寨城前卫予以免迁。”“二年(1663年)八月,再立边界,复迁三十里。” 禁海、迁界使世代居住沿海的百姓背井离乡,失去生计,加之清政府禁海、迁界后无妥善安置措施,更使百姓流离失业,难以生存。所以,沿海许多百姓奋起抵制禁海令。清政府对这些百姓采取了十分严厉的镇压措施。“三年(1664年)三月,东莞沿海迁民,有徘徊观望而未即迁入界内者,副将曹志领兵尽捕杀之。五月,续迁近海居民,先划一界,以绳拦线,其间多有一宅面半弃者,有一室而中断者,开挖深沟别为内外,稍有跨逾置以死罪。”(《虎门大事记》)广东香山知县的姚启圣就是因为同情沿海百姓,“擅开海***”被罢官的。(《清史列传》第二册582页)康熙皇帝从康熙元年起共下了5道禁海令,而且一道比一道更严厉。虎头门是禁海、迁界首当其冲的地区,以至“是次迁海,虎门边海村散人亡甚重。”(《虎门大事记》)康熙四年,前广东总督李率泰作为巡海使者到广东一带巡视后,上奏朝廷说:“臣先在粤,粤民尚有资生,近因迁移,以至渐渐死亡,十不存八九,为今之计虽不复其室家。但乞边界稍宽,则耕者自耕,渔者自鱼,可以缓须叟死。”康熙八年八月,两总广督周有德和都统特进户部侍郎雷某会同平南王勘察边界,见迁民流离失所,无以生计,奏请:“若侍会勘事峻,始请安插,恐时日稽缓,开垦艰难,牛种不能早办,有误春耕。” 康熙皇帝部是以“海寇未靖”和台湾郑氏尚未降附为理由,坚决执行禁海、迁界令,康熙十一年下的一道谕令中说:“凡官员兵民私自出海贸易及迁移海岛,盖房居住耕种田地者,皆拿问治罪。该管州县知情同谋故纵者,革职问罪;若不知情,革职永不叙用。该管道府,各降三级调用;总督统辖文武,降二级留任;巡抚不管兵马,降一级留任。”(《光绪大清会典事例》卷120)至到康熙二十二年台湾郑氏投降清政府,次年七月,康熙皇帝才决定废止海禁,“令出洋贸易,以彰富庶之治,得旨开海贸易”。(《清朝文献通考》卷三三)“沿海居民群集跪迎展界之官。”(《虎门大事记》)嘉庆十五年(1810年),清政府加强了虎头门的海防地位,建署虎门水师提督,统管全省水道军防。从此,虎门寨城内外水陆之域统以“虎门”称谓。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5 21:3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