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胡昌寿 |
释义 | 胡昌寿,飞行器结构设计专家。长期从事弹道导弹与运载火箭的结构研制工作,参加了弹道导弹与运载火箭总体设计部的技术领导工作,是对我国这一事业有贡献的一位老专家。他以极大的热情学习研究可靠性技术,结合自己丰富的工程技术经验,坚持严格、细致、认真的作风,从事可靠性工作,为推动新兴的“可靠性工程”在工程实践中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主编了《可靠性工程——设计、试验、分析、管理》及《航天可靠性设计手册》二书。 个人简历1918年10月28日 生于北京。 1937~1942年 重庆中央大学航空工程系学习,毕业。 1942~1943年 留校参加滑翔机制造;重庆沙坪坝中央工业职业学校教员。 1943~1944年 四川南川第二飞机制造厂制图员、设计员。 1945~1946年 美国麦克唐纳飞机公司车间及设计部实习;华盛顿大学进修。 1946~1949年 英国格罗司特飞机公司参加飞机设计。 1949~1951年 华东军区航空处航空工程研究室飞机组组员。 1951~1952年 哈尔滨国营122厂工程师。 1952~1957年 哈尔滨航空工业学校教员,飞机专业学科委员会主席。 1957~1965年 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第一设计部研究室主任,工程师,部副主任。 1965~1988年 第七机械工业部第一研究院第一设计部副主任,研究员。 1988年 离休。 1983年 中国宇航学会质量与可靠性专业委员会委员、副主任委员、顾问(兼职)。 1986年 第一届全国军事技术装备可靠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职)。 生平介绍人物简介胡昌寿,1918年10月生于北京。籍贯湖北省武汉市。其父参加过辛亥革命(曾获“五等嘉禾章”),以后在政府机关任职,多为秘书,1929年因病去世。其母守寡,将5个孩子抚养成人,并都送上大学。父亲身后留下大量古书及20世纪20年代的书刊。父亲死后姐姐继续订阅邹韬奋主编的《生活周刊》。由于早年阅读邹韬奋所主编的一系列报刊,使胡昌寿一生思想受到影响。1937年考取南京中央大学航空工程系,随学校到重庆上学。1938年暑假期间,在学生集中军训中,认识了心理系同学李春辉(1917~1994,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教授,著名的拉丁美洲史专家),两人成了终生好友。1939年因病休学。1940年,在李春辉引导下,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1942年大学毕业后与党组织失去联系。1985年重新入党。 人物经历大学毕业后,留校参加滑翔机制造,后转重庆中央工业职业学校任教员。1943年8月,转四川南川第二飞机制造厂任制图员、设计员。1944年11月,被国民党航空委员会派遣出国。1945年,与十几个人一起,在美国麦克唐纳飞机公司车间及设计部实习。1946 年上半年在当地华盛顿大学进修。1946年8月,转到英国格罗司特飞机公司参加飞机设计。1949年8月,避开了国民党追踪及美蒋封锁,经香港回国,被安排在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军事接管委员会空军部下属单位工作。后属华东军区航空处航空工程研究室,为飞机组组员。主要是参加机场建设。1951年8月,任哈尔滨122厂设计科工程师。1952年9月,调哈尔滨航空工业学校,任教员及飞机专业学科委员会主席。1956年,被评为一等优良教育工作者。1951~1957年,先后当选哈尔滨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与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7年8月调国防部五院。先后任第一设计部(以下简称一部)研究室主任、一部工程师、一部副主任、研究员。1983年起,被聘为中国宇航学会质量与可靠性专业委员会委员、副主任委员、顾问。1986年被聘为第一届全国军事技术装备可靠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以下简称“军标委”)副主任委员。1988年离职休养。1991年被航空航天部批准为有突出贡献的老专家,同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主要论著前期著作1 胡昌寿等.关于整机可靠性评定的基本方法.中国电子学会第一届年 会论文选,1981,111~118 2 胡昌寿.设计与可靠性分析.中国宇航学会第一届可靠性学术年会专题报告,1983,5 3 胡昌寿主编.可靠性工程——设计、试验、分析、管理.北京:宇航出版社,1988 4 Hu Changshou. Reliability Practice for Long March Carrier Rockets.Pacific-basin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advances in Space Technology and its Applications(PISSTA),Beijing,1987.652~659 5 胡昌寿.我国运载火箭可靠性管理展望.中国宇航学会质量与可靠性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论文集(内部),1987(10):1~6 后期著作6 胡昌寿.学习GJB450-88的初步体会.航天系统型号可靠性工作经验交流文集(内部).航空航天部《质量与可靠性》编辑部,1992(4):68~73 7 胡昌寿.关于非电可靠性的一种看法:失效模式分析研究.非电产品可靠性研讨会文集.全国军事技术装备可靠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1992(5):1~4 8 胡昌寿.关于运载火箭可靠性工作的经验.航天质量启示录(秘密).航天工业总公司,1995(3):25~30 9 胡昌寿.提高能见度保证可靠性.质量与可靠性,1998(6):5~610胡昌寿主编.航天可靠性设计手册.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 主要贡献1、 主持长征运载火箭首次可靠性评估: 1981年,在可靠性专家何国伟的指导和帮助下,在一部主持火箭型号的定量可靠性评估,这为后继型号进行可靠性指标的论证、分配及预估打下了基础。按可靠性专家的建议,与设计人员及可靠性专业人员一起,总结可靠性评估的经验,并写成论文在中国电子学会第一届年会上发表,将工程技术性(而非数学性)较强的作法介绍给工程界。并指出:“在整个可靠性评定过程中,大量的工作是要对产品的设计进行可能发生的故障模式的分析……可靠性评定主要是工程问题,而不是纯数学问题……要靠工程技术人员主动地从研制情况出发考虑问题,不断地去探索方法。”“通过可靠性分析实践,可以发现在哪些关键环节上必须取得试验数据,这就为今后的可靠性分析(包括指标分配、预测、评审等)和控制做了必要的准备。” 胡昌寿做可靠性工作是从定量可靠性评估开始的,但是他对可靠性评估的体会并不是像很多人那样,认为只是“数字游戏”或者只是概率计算。他注意到可靠性专家讲课时常常强调工程、物理分析。而在对复杂系统的可靠性评估中,他发现工程、物理分析实际上占了首要地位。如果不做工程、物理分析,系统可靠性模型建立不起来,可靠性评估便无从着手。因此,他强调:可靠性工作首先是一种工程技术工作;可靠性评估不是单纯的概率计算,不是数字游戏。 2、率先对大型复杂系统做FMEA和FTA: 1983年,在一种火箭型号发射之前,与火箭型号总体设计室的设计人员及可靠性专业人员一起,在京沪两地有关单位支持下,把失效模式与后果分析(FMEA)及故障树分析(FTA)方法应用到大型复杂系统——运载火箭上(FMEA和FTA是两种故障因果分析技术。FMEA是系统化地分析一种产品可能发生的各种失效模式、原因及后果;FTA是逐层逐步深入地分析故障事件的原因而画出一棵倒置的树状图解);主持火箭型号的可靠性初步分析;并与设计人员及可靠性专业人员一起,作了录像报告。那盘录像几次被复制,在发射基地、上级机关和有关单位引起很多人的兴趣。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